老实人
这就是木兰乡塔耳小学.塔耳小学是木兰乡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其前身名为“传经小学”,创建于1947年,有着67年办学历史,泛黄的校史记录着她曾经的沧桑.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过境迁,经过长期的变迁、改造和发展与几代塔小人的不懈拼搏,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打造,塔耳小学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18人,教职工49人,专任教师47人,其中,高一级学历教师41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4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优秀青年教师3人.学校义务教育范围覆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服务人口两万余人.学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40平方米,绿化面积6040平方米.建有微机室(微机45台),多媒体教室(15间),电子备课室、科技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十多个功能室.还建有标准化的运动场所及配套设施.相关器材、设施、设备达到省级ⅰ类标准.建有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可容纳百名学生寄宿就读,其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堪屈一指.【经典育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许是传统的回归,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曾经的“传经小学“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又重“拾遗”忘了的经典,“亲近”久违了的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办学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以来,塔小人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作法】用教育科研引领经典诵读.新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在中华大地上,一个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读千古美文、做文明少年的读书活动消然兴起,它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生根;又似春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塔耳小学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可乘契机,于2006年秋向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农村小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策略研究》课题,当即获批为区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此举的目的是要通过课题研究,更好地、扎实有效地推动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塔小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对经典诵读活动达成共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与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丰富思想、重塑中华文化精神.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历时4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学生经典诵读水平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案》;向师生印发了诵读教材(读本),人手一册;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编写了校本教材;总结提炼了学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印了研究成果集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丰硕的成果.该课题已于2010年12月圆满结题,受到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赞赏,荣获教科研成果证书,同时获得黄陂区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让校园充盈经典诗文的芳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将中华文化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着力彰显书香校园之特色.一是精心打造校园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文化橱窗、走廊过道处,设置经典名句内容或学生书画作品,让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上,都洋溢着诗情画意,蕴蓄着古韵书香.校刊校报、校广播站、学生手抄报等,都有与经典诵读相关内容的板块,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宁静淡泊、澄净空明、高尚典雅的精神家园.二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人人都读书,处处有书声.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染在经典诗文的甘露之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塔小,中华文化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生置身校园,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悟,获得引领和教育.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因此,经典诵读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一是各班每天安排20分钟左右的课前通读时间(即诵读小课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经典.另外,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或举办班级“读书会”.读书会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一周的读书收获,展示读书成果;也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或诵读接龙等活动.二是“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中的经典诗文时,可与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联系拓展,扩充相关内容,并且在诵读中强化记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背诵经典诗文的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古典诗词的歌曲进行教唱与欣赏的教学,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美术教师可以进行诗配画教学,让学生创作诗配画作画,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创作古典诗文书法作品等等,不一而足.在课外,大课间做操前,全体学生集中诵读(温习)一段(首)诗文,活跃全校诵读气氛,造就有力声势.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向家长展示当天诵读的内容,家长也可与学生共同诵读.这样既密切了亲子关系,又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其乐融融.在长假期间,时间较为充裕,学校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集中精力完整地读某一经典作品,让学生的假期生活充实又愉快.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于儿童而言,经典诵读重点是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感受读书的乐趣与愉悦.因此,学校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如设置读书日、读书周、读书节,保障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形成一种旷日持久的读书氛围;每年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元旦、六一等节日进行经典诗文朗诵、演唱、演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这在塔小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表演、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校内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激励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师生同读、亲子共读,可以给学生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总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受到经典的熏陶,让经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把学生诵读古诗文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化用和借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文采;在课堂内外,一些特定的场境中,让学生大胆运用、敢于表现,经典诗文能脱口而出,提高在交际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学了会用,就会产生成就感,为自己的进步自豪和骄傲,从而进一步诱发诵读的激情,试笔的冲动,表现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工作实效】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借助教科研手段,依托课题研究平台,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不断巩固和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丰富了学生积累.引经据典善于表达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嘉言,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则)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近两届毕业学生中,能流利背诵100首唐诗的人数占60%以上;半数以上学生说出30多则论语,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总之,经过几年的学习、累积和诵读活动,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同时,孩子的口语、书面语表达逐渐提高.升旗仪式上的发言、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孩子们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中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能恰当地引用经典诗文,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表达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诵读,创设了魅力课堂.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能让学生迅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地、有机地结合,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典诵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为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诵读氛围,提高孩子们的读书乐趣,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生所写的读经典的体会,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