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爱
就地理位置来说,两个学校应该都不错,位于东南沿海,发展机会都很好。建议你选好专业,出来比较好就业,考研也比较好,读大学关键在于自己,不要白白浪费四年光阴。以下是官网上的介绍:厦门华厦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是一所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地处著名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毗邻沿海高铁枢纽站——厦门北站,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聚。学校于1993年由厦门市原政协主席蔡望怀等知名人士集社会力量捐资创办。创办伊始,学校董事会就坚持“零回报”办学模式,董事会成员不取分文酬劳;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定位,学校法人资产不转移、不分割、不流失,并且建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属完全公益性的教育机构。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成员;2014年教育部批准在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基础上筹建本科层次厦门华厦学院,2015年4月28日正式批准设立。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任院长为王小如教授,系1988年首批留美归国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和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等职务。【办学条件与规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02.97亩,建筑面积18.6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后勤服务楼、行政办公楼和体育运动场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672.18万元,图书馆面积1.71万平方米,纸质图书68.60万册,拥有电子图书折合74.90万册,可用数据库资源62个,实训中心面积5.59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室127个,校外实习基地115个,工学专业教学实习工厂4个。【学科专业与定位】学校设有检验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机电工程系、商管系、商务外语系、人文创意系、健康管理系等6个系。学校目前拥有43个本、专科招生专业,根据福建省和厦门市规划,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为辅的学科专业发展原则,不断形成了以检验技术、信息技术等本科学科专业群为重点的学科专业构架。专业特色明显、服务民生的应用技术专业群有一定优势。 【师资队伍与建设】学校以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一批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当学术领军人物和教学、管理骨干,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和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5人,生师比16.26∶1,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25人,占专任教师的39.6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1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98%;“双师型”教师150人,占专任教师的47.62%。兼职教师82人,约为专任教师的26.03%,主要是来自行业、企业、高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与特色】学校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校训,切实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简约”的绿色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学院,共办通信工程等专业;与微软公司共建华厦微软IT学院;与北京超星集团共建华厦数字教学媒体中心;与厦门市物流协会共同成立厦门物流人才平台——厦门市物流校企合作服务中心;与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开展空气污染物网格监测;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建设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与台湾慈济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社区康复专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拔有兴趣的本科学生组建创新创业班,并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从各方面支持学生团队自主创业。同时,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学校划拨近1000平方米教学实践用地,引进中国移动、中国人寿、顺丰速运、向阳坊等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创业培育基地。学校招生情况一直保持良好且呈逐年攀升态势。近三年的考生报考率都远超100%,新生报到率近90%,招生总体位居全省民办高职院校第一,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8%。办学以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近20000名,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肯定。近三年,学校学生获得市级以上个人和集体表彰391人次(项)。其中,在福建省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7个,总成绩位居福建省同类院校前列。尤其是,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科学研究与应用】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建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华厦学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检测试剂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科技局“厦门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厦门市食品药品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高校物流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教育信息化推广中心”;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承担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基于教育与培训融通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子课题“营养与膳食”课题研究等工作。【境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积极与海内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台中科技大学、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慈济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互换教师、学生,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近几年,学校选送了50余名学生前往美国、中国台湾等高校交流学习。展望未来,华厦学院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宗旨,坚定地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脚踏实地、求新务实、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朝着建设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前进。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申办,2003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办学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背靠郁葱的旗山,溪源江从校区穿行而过,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学院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目前设有文化产业系、外语系、信息技术系、国际商学系、经济与法学系、管理学系和国际教育学院,共开设涵盖文、理、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4个本科专业和3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现有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超过30%;自有教职工当中,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福建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特色专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等19项,5部自编、合编教材入选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2项,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含重点项目、专项项目)20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千余项,历届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3%以上,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获评“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目前,学院已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独立学院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即SQA HND项目)海外授课中心,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英、澳、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学习。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福建、服务海西,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