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题目为鲜肉的冷藏技术的免费论文

洁宫
北漂鱼
下面这篇是中国科技论文网上的: http://www.kjlw.cn/shownew.asp?newsid=736新型冷却肉保鲜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海峰1 金文刚1 白杰1,2*(1.宁夏大学 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食品检测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冷却肉保鲜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抑制或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从而保持冷却肉的品质并使之达到一定的保藏期。本文对目前冷却肉的保鲜方法及其研究机理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今后冷却肉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冷却肉;保鲜方法;机理 Study on New Preserving Method of Chilled meat Zhang Haifeng1,Jing Wengang1, Bai Jie1,2*(1. School of Agricultural,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2.Ningxia Testing and Analytical Center of food 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Protection of chilled meat is to make use of various measures to repress or kill various harmful microorganism, thus keeping the quality of chilled meat and making it can be hide for a long period. This article introced the current freshing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of chilled mea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ie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future.Keywords: Chilled meat,Preservation,Mechanism 前言 冷却肉(chilled meat)是指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检疫制度,屠宰后的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 以后腿肉中心为测量点)在 24h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包装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 ℃范围内的生鲜肉。冷却肉作为一种全新的肉类产品与传统的热鲜肉和冷冻肉相比具有:安全卫生、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口感细嫩、滋味鲜美、汁液流失少、营养价值高等优点[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肉品供应的丰富,人们对消费的肉品要求新鲜、安全、卫生,因此,近年来冷却肉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冷却肉虽然在生产、销售中要求始终处于在0-4℃条件下,此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已不分泌毒素,可以确保肉的安全卫生,但并不能完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别在贮存和销售过程中由于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表面褪色现象,严重影响其外观及可接受性。冷却肉的货架期成为限制冷却肉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降低冷却肉初始菌数和抑制残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延长冷却肉保质期的关键问题[2],为此国内外的食品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目前冷却肉保鲜除了传统的气调保鲜和保鲜剂保鲜外许多新的肉类保鲜技术诸如涂膜保鲜、辐射保鲜、超声波保鲜等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一 涂膜保鲜 涂膜保鲜是将肉浸渍于涂膜液中,或将涂膜液喷涂于肉表面,在肉表面形成一层膜,从而改变了表面气体环境,有效地防止汁液流失,并能影响细胞内物质的通透性,损伤细胞,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以达到防腐保鲜目的。应用较多的成膜物质有壳聚糖、海藻酸钠、梭甲基纤维素、淀粉和蜂胶等。壳聚糖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酞基化反应得到的一种多糖类有机聚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它是性能稳定、无毒,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对冷却肉有明显抑菌作用。酸溶性壳聚糖的保鲜效果好于水溶性壳聚糖。段静芸等人在壳聚糖在冷却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中得出,壳聚糖在鲜猪肉中有明显的保鲜作用,且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的保鲜效果越好;2.5%的水溶性壳聚糖能使冷却肉保质期达到5d左右,而1.5%的壳聚糖醋酸溶液(醋酸浓度1.5%)能使保质期达到6d,但酸溶性壳聚糖会使肉样产生酸味,影响感官,而水溶性壳聚糖保鲜液无此缺陷。海藻酸钠本身也是一种食物纤维,具有减肥、降低血脂、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和抗肿瘤等生理保健功能。蜂胶具有抑制和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虫,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某些细菌外毒素有中和作用,蜂胶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在产品表面能形成涂膜,对人体无毒无害。国外有利用此膜保鲜冷却肉的报道[3-6]。 二 超声波保鲜 超声波对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是使微生物细胞内容物受到强烈的震荡而使细胞破坏。一般认为在水溶液内,由于超声波的作用,能产生过氧化氢,具有杀菌能力。朱秋劲等在超声波和气调贮藏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的实验中证明新鲜牛肉通过超声波处理,可以很好地促进了牛肉中蛋白质分解酶的游离和分泌,使游离氨基酸量得到增加,促进组织结构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肉质的嫩度[7]。 三 辐射保鲜 用于杀菌的辐射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另一类是电离辐射(γ射线)。微波和红外线能使物质分子产生转动或振动而发热,从而起到杀菌作用;γ射线能量很高,能引起有机物分子的激发或电离,因而具有杀菌作用。辐射杀菌的基本原理可概括起来有三点:1干扰微生物代谢;2破坏细胞内膜,引起酶系统紊乱;3水分经辐射离子化,促进微生物死亡。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受以下因素影响:1射线种类;2照射剂量;3分次照射与一次照射;4温度。辐射处理可明显抑制冷却肉上的腐败菌,延长产品保质期。此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节能、高效、可连续操作、易实现自动化和辐射后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的优点。但冷却肉经辐射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有轻微辐射味产生[8,9]。 四 高压保鲜 随着人们对低温处理与不加防腐剂新鲜食品的崇尚,高压处理鲜肉,特别是在冷鲜肉保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压能破坏氢键之类弱的结合键,使微生物基本物质变异,产生蛋白质压力凝固及酶失活,还能造成菌体内成分泄漏和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死亡。高压作用也可使肌球蛋白结构松弛,降低肉的剪切力值,有利于肉的嫩化和加速肉的成熟;同时,高压还可以提高脂肪的熔点,从而防止脂质氧化及由此引起的货架期的缩短。一般压强越高效果越好,贮藏越长。由于高压对食品的加工和贮藏并没有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从长远看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贮藏技术。有研究表明,高温(35℃或50℃)或低温4℃能增强压力效果。20℃下对要加工的鲜肉施200-300 Mpa的压力20 min,然后贮存于3℃( MAP或VSP包装),微生物的生长可延缓6d;经100-600 MPa高压处理5-10 min可使一般细菌、酵母、霉菌数减少,直至被杀灭;高压处理的肉3个月后,其新鲜度仍能保持完好[10-14]。 五 减压冷藏保鲜 这是目前一种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利用减压冷藏法对冷却肉进行批量冷藏,在我国还未见到这方面的具体报道,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利用减压冷藏技术对冷却肉进行冷藏和运输早已获得成功。在减压系统中,冷藏环境压力从760毫米汞柱降至10毫米汞柱时,氧的含量也会随着降到0.2%以下,这时的低氧环境也可有力的抑制细菌和霉菌对肉类的侵染。当控制温度在-1℃,相对湿度在95%以上,冷却后的肉类可贮藏50天左右,质量仍然很好。同时,在减压冷藏期间,由于酶的作用可使肉进一步成熟,能大大改善冷却肉的风味和嫩度[15-17]。 六 冰温冷藏保鲜 冰温冷藏保鲜是依靠物理和生化手段,使冷却肉在低于其冰点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不使冷却肉冻结,汁液不生成冰结晶的低温环境中冷藏,以延长冷却肉的保鲜期。其方法是在冷却肉肉体内注入冰点下降剂或在配制的冰点下降剂溶液中进行浸渍,使肉体及汁液冰点下降至-5至-8℃而不发生冻结。在这样的低温下微生物不利于生长繁殖,但有利于冷却肉的长期贮藏和品质的保持。冰点下降剂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天然物质制作的,不会对冷却肉的冷藏和肉的成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食用中也没有任何副作用。有些冰点下降剂配方中的物质还能进一步增加肉类的某些营养成分和改善其风味[18-20]。 七 展望 肉类的防腐保鲜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传统的肉类保鲜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深入研究肉类的防腐保鲜技术势在必行。国内外学者对肉的保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认为,任何一种保鲜措施都有缺点,必须采用综合保鲜技术,发挥各种保藏方法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效果相乘的目的。冷却肉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却肉保鲜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冷却肉将是以后生鲜肉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孙旺斌.冷却肉——我国肉类消费的新趋势[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5-6[2]Fereidoon Shahidi, Janak Kamil Vidana Arachchi. Food applications of chitin and chitosans[J].Food Science&Technology,1999(10):37-51.[3]李慧扬.壳聚糖—一种极具保健作用的食品添加剂[J].中国食品工业,1999,(2):19-20.[4]林伟忠.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96(2):11-15.[5]孙向军,宋立华,周杰.冷却肉涂膜保鲜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0):3-4 [6]Sun Dw,Wang L J.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ooked meats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0,23:508-516.[7]朱秋劲,罗爱平, 林国虎,等.超声波和气调贮藏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6(27):240-245[8]姜培珍,徐志成, 陈敏, 等.辐照消毒技术在真空包装冷却肉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8):353-356[9]邓明,哈益明,严奉伟,等.冷却肉低剂量辐照后的理化和感官特性变化[J].食品科学2005,26(8):121-126[10]王金枝,孔保华,刁新平.冷却肉保鲜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5): 66-67[11]白建,孙好学,上官鹏军.冷却肉保鲜技术的新研究[J].肉类研究,2005,6:39-42[12]夏秀芳,孔保华.冷却肉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06(2):25-27[13]马俪珍.冷却肉生物和物理综合保鲜技术及保鲜机理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003[14]McDonald K. Sun D W.Vacuum cooling technology for the food processing instry: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0,45:55-65.[15]张晓娟,张岗,吕欣.羊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2):197-200[16]罗爱平,朱秋劲,郑虹,等.综合保鲜技术对冷却牛肉的保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2):174-179[17]Kim et al.Isolation of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from natural procts and their preservative effects [J].Food science Biotechnology,2001,10(1):69-71.[18]Valero.M.et.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1 essential oils against Bacilluy cereus in tyndallized canoe brot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3(85):73-81.[19]Rechard A et al. Zmprovement in shelf-life and safety of perishable foods by plant essential oils and smoke antimicrobials [J].Food microbiology,2005(22):273-292.[20]Lis-Balchin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elargonium essential oils added to aquiche filling as a model food system [J].Letter Application microbiology,1998(27):207-210.这篇我觉得也不错:浅析小包装冷却肉的加工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dbname=CJFDTEMP&filename=LCJZ200801013&filetitle=%E6%B5%85%E6%9E%90%E5%B0%8F%E5%8C%85%E8%A3%85%E5%86%B7%E5%8D%B4%E8%82%89%E7%9A%84%E5%8A%A0%E5%B7%A5

食品安全论文的参考文献

张丽
意见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亦铭食品安全论文参考文献范例参考文献:[1]宋利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聚集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xx[2]孙凤.饭店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xx[3]吕洪燕.风险投资后监控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xx[4]李玮.基于顾客满意的X餐饮企业服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xx[5]赵文明.黑龙江省风险投资机构联盟合作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xx[6]龚雨齐.外资网络订餐企业在华经营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xx[7]张芳.移动互联网情境下餐饮服务接触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xx[8]柳丹.吉野家快餐辽宁市场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xx[9]邓凯红.中国连锁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D].燕山大学xx[10]查光庆.HACCP在S钢饮食公司团餐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xx[11]田翠翠.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饭店建设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xx[12]傅济,梁万年,高星,彭迎春.xx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卫生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xx(06)[13]张晨,刘弘.餐饮业的HACCP管理与食源性疾病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xx(11)[14]王树亮,耿相杰.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素质的必要性及措施[J].地方病通报.xx(04)[15]李瑞.基于VAR模型风险投资IPO退出投资回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xx[18]段立新,周立新,郭秀英,沈广顺,李玉强.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关问

标题的作用

妖魔
複製人
标题作用如下: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4、交代写作顺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扩展资料:标题(title,head),读音biāotí,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可以使读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重要性:理论上来说标题应该注意准确美、鲜明美、简洁美、形式美、韵律等。过去写的标题,确实工整、优美,文学性强,21世纪的新闻标题更加口语化、标新立异的特点也很突出,而且不大讲究工整对称,引主副三标齐全也比较少见。总之,较准确表达了新闻事实,有一定的文学性,比较有吸引力。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和分标题几种。

20 mM TBA 什么意思 食品科学英语论文翻译

丧己于物
修慝
[1] 对我国入世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介绍(上) 《新农业》2003年07期[3] 奥林巴斯E-300使用报告——兼谈4/3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照相机》2005年07期[4] 解读《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访卫生部法监司食品化妆品监督处处长 张玲萍 《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10期[5] 肉类食品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与防治措施 《肉类研究》2007年10期[6]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构成内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4年02期[7] 你理解的绿色食品是什么——评标准走进百姓家之《绿色食品知识问答》 《中国标准导报》2007年07期[8] 浅析绿色食品标准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江西农业学报》2004年04期[9] 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生物学教学》2006年06期[10]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完善 《上海标准化》2005年10期

李志成的学术著作

今夫此人
巴德尔
[1]食品原料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评为2007年度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第一副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2]牛生产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3]食品杀菌新技术,参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4]甲鱼浸汁及甲鱼酶解液发酵技术研究.中国食品学报,2004.4(2)[5]嗜酸乳杆菌生长促进物质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06.6(5)[6] 发酵温度对冻干乳酸菌发酵剂活菌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2)[7]酸奶保鲜研究.中国乳业, 2002,《中国乳业科技大会论文集》:99-102.(“首届中国乳业科技大会”优秀论文)[8]肉制品添加剂?D混合磷酸盐的研制. 肉类研究,1998,(2)[9]延长酸奶保存期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5)[10]食品原料新分类体系研究.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17(4)[11]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增菌培养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2.9[12]甲鱼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营养学报,2003.12[13]甲鱼酶解液化技术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14]球杆菌比例、固形物含量和灌装方式对酸奶保存期的影响. 食品科技,2004,(12)31.[15]嗜热链球菌增菌缓冲剂的研究.中国乳品工业,2004,(11)[16]甲鱼生物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04.4(3)[17]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产酸产黏特性研究. 中国乳品工业,2006,34(5)[18] 甲鱼生物饮料乳化稳定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2003,10(4)[19]畜产食品工艺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探索.西北农林高等教育.2005,(4)[20]乳酸菌基础培养基比较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第三届中国乳业科技大会”优秀论文)。[21]果汁添加量对果汁酸奶风味的影响.食品工业,2006,(1)[22]香卤蛋加工工艺研究.《第七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论文集》,2006.12. “第七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优秀论文。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

伽利略
时则不至
邱树毅,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兼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贵州省化工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酿酒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副组长,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应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酿造》、《酿酒科技》、《食品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或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工学学科)1等奖1项,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贵州省教学名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21项,获专利授权8项。近期主讲研究生“生物炼制与生化工程”、“现代酿造工程”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生物工艺学》。谭书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蔬菜采后处理与加工实验室主任、贵州省食品、酿造科学与工程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从事果蔬贮藏与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贵州省保健协会副会长、贵州省刺梨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员、贵州省微生物协会会员;《贵州农业科学》、《山地农业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阳市重大专项等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鉴定10余项,其中3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余篇。近期主讲研究生“食品物流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吴天祥,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酿酒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再生资源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酿酒品酒师、高级酿酒师,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专家,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酿酒协会和食品协会白酒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国资委白酒项目决策咨询专家,贵州省委专家智库专家。任《生物加工过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酿酒科技》、《中国酿造》等刊物的编委、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第四届省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白酒行业科技与发展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篇,出版专著1部。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等课程。秦礼康,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大宗粮油、薯类和杂粮杂豆深加工及副产物增值利用、传统特色发酵食品工业化、食品安全控制等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国家食药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食协食品安全师授证讲师、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省委服务决策专家智库人员以及《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项,横向合作项目15项,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二届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微生物代谢调控”、“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导论”、“淀粉化学与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作为高校教材《食品安全导论》副主编。朱秋劲,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和新型食品活性包装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兼职有国家牛肉加工技术研发(永红)分中心主任、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等。任《肉类研究》、《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农业攻关2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黔东南州科技进步合作奖1项、省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校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参与制定地标1项和企标近10项,有授权专利4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SCI/EI论文5篇。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食品现代高新技术”、“农业推广学”、“食品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等课程。王明力,女,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学术骨干。从事食品与科学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食品协会,贵州省农业工程协会有机食品分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酿造》、《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贵阳市重点支撑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贵州大学优秀科学奖,获贵州大学五一标兵。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获专利授权4项。主讲研究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藏与保鲜”等课程,编写“十一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卢红梅,女,博士,教授。1990年于贵州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食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到2001年7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食品系作访问学者。现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酿酒与生物工程系副主任。从事酿酒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协会成员等。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贵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获贵州省 “贵州省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专利授权4项。近期主讲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双语课程“生物物资分离工程”、“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工程概论”,研究生课程“发酵动力学”课程。王修俊,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以来,主要从事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发酵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有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贵州省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省级工业攻关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和参加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曾获贵州省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奖等。主要讲授“现代食品科学”、“食品保藏学”、“食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控制”、“酿造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等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参加编写“十二五”普通高校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教材两部。丁筑红,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骨干。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贵阳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贵州大学生物基础综合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园产品、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等。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省级区域合作项目、市星火计划项目、市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地区基金项目等。负责参与其他横向和纵向课题。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70余篇,申报受理或授权专利10项。主要承担“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功能性食品”、“食品风味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徐俐,女,教授、农学学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果蔬贮藏运销学、农产品加工、园艺产品加工、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贵州省食品协会专家组成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湖北农业科学》、《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的审稿专家。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科技人员服务项目、贵州省(贵阳市)科技重大项目子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研究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省级科技成果验收8项。获兴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书有《辣椒开发与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近期主讲本课生“果蔬贮藏运销学”、“粮油加工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添加剂”;主讲研究生“食品贮藏保鲜工程”、“食品贮藏与物流学”等课程。何腊平,男,副教授、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食品安全师、贵州大学学术骨干。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主要有19篇,其中SCI收录5篇,申请专利2项。主讲本科课程:“食品营养与分析”、“生物统计”、主讲研究生课程:“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王洪新的代表作品

鰋鲤
堪察加
[1]H X Wang, S Zhu.Studies on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tea theanine(Abstrac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6,oct.[2]H X Wang, C Y Ma, G J Tao.Study on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monomeric alkaloids from seeds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Abstrac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6,oct.[3]王洪新,马朝阳,陶冠军.苦豆子生物碱单体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2:(2005~106)(EI源)[4]王洪新,胡昌云.茶叶蛋白质的改性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食品科学,2005,26(6):135~140[5]王洪新,戴军,吕源玲.茶叶儿茶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0(2):117~121[6]王洪新,王健.苦豆子种子生物碱离子交换分离的因素研究.中草药,2002,33(12):1080~1083[7]王洪新,胡昌云.茶叶蛋白质提取及初步纯化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2):69~72[9]Wang Hongxin,Tang Jian,Chen Zhihua.The Pro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J.CCOA,Special 1996:44~47[10]王洪新,朱建标.洋刀豆中伴刀豆球蛋白和脲酶的分离及伴刀豆球蛋白的纯化. 中药材,2002,25(10):735~737[12]穆海菠,王洪新(责任作者).抗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研制.中国家禽,2003,25(14):9~10[13]戴军,王洪新(责任作者).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色谱,2001,19(5):398~402[14]杨萌,吕源玲,王洪新(责任作者).无花果蛋白酶和果胶的综合提取.食品科学,1998,7:23~26[15]肖 香,王洪新(责任作者).迷迭香抗氧化剂的提取工艺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7(2)[16]王洪新,高福成等.食品新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39.2万字)[17]高福成,许学勤,夏文水,王洪新等.[18]朱松,王洪新(责任作者).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氨酸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5,26(2):182~183[19]王洪新,吴心南,谢国银,张家骊等.“高纯度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 200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2000年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证书号苏科鉴字[2000]第1144号,国际领先。[20]吴心南,王洪新(技术负责人),于静波,赵福林等.“茶叶茶黄素的酶法多相态工业化生产技术” 2006年8月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1月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证书号苏科鉴字[2005]第253号;研究水平居国际先进和工业化水平居国际领先。著作:1.王洪新,高福成等.食品新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39.2万字)2.高福成,许学勤等.食品分离重组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参编独著第21,22章7.5万字)专利:1. 从茶叶中制取茶多酚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89786号,专利号ZL98 1 11572.1,专利权人无锡轻工大学,发明人王洪新,张家骊,吕源玲。2.茶多酚高级脂肪酸酯的制备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263083A,申请号99114071.0,申请人无锡轻工大学,发明人王洪新,聂小华。发表论文:聂小华.油溶性茶多酚—茶多酚脂肪酸酯的研制.食品科学,2004,25(12):92~967. 王洪新,刘学贤,穆海菠等.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分离提纯研究.中国家禽,2003,25(19):11~148. 王洪新,朱建标.洋刀豆中伴刀豆球蛋白和脲酶的分离及伴刀豆球蛋白的纯化.中药材,2002,25(10):735~737吕源玲.黄荆叶抑菌作用及抑菌成分分析.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1):35~3710王洪新,陈志华,卲云天.茶多酚对精炼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中国油脂,1994,19(5):36~3811.王洪新,王健.石杉碱甲的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6):4~712.Wang Hongxin,Tang Jian,Chen Zhihua.The Pro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J.CCOA,Special 1996:44~4713.王洪新,汪亚男.抗氧化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粮食与食品工业,1995,1:27~3114.王洪新,张家骊,吕源玲.高新技术在碎茶深度加工中的应用.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7,16(4/A):42~4615.王洪新,张家骊.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及进展.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青年论文集),1995,14:16~1916.王洪新,汤逢,何其傥等.芦苇叶中黄酮化合物及抗氧化作用.热带作物学报,1998,19(增):90~9517.王洪新,赵娟,陈志华.茶多酚对饮料食品的护色及降低营养素损失的研究.粮食与食品工业,1994,1:6~818.王洪新,汤坚,吴晓燕等.葡萄籽抗氧化剂的精制及抗氧活性的测定.中国油脂,1990,4:9~1419.王洪新,汤逢.油脂抗氧化剂抗氧活性的测定.中国油脂,1989,3:12~1520.王洪新,汤逢.食用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及其应用.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8,7(4):1~1021..王洪新,汤逢,裘爱咏.金银花叶中抗氧化成分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1988年第4期。22. 王洪新,汤逢,裘爱咏.金银花叶中抗氧化成分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1989年第3期。23.朱建标,王洪新.洋刀豆植物蛋白中凝集素的灭活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1):12~1524.戴军,王洪新.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色谱,2001,19(5):398~40225.王健,王洪新.苦豆子种子无机元素及其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中药材,2002,25(2):107~10826.吕源玲,王洪新.黄荆叶提取液抑菌作用的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41~4327.穆海菠,王洪新.抗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研制.中国家禽,2003,25(14):9~1028.穆海菠,王洪新.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提纯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家禽,2002,24(20):35~3729.张家骊,王洪新.高质量茶多酚的生产新工艺.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18(增):181~18330.张家骊,王洪新.多功能天然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9,4:25~2631.杜伟,王洪新.茶叶提取物在腌制食品中的应用.肉类研究,2000,3:39~4032.杜伟,王洪新.太空食品的研究进展.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0,4:57~6033.杜伟,王洪新.火腿肠色泽的研究.肉品卫生,2000,9:6~834.张家骊,王洪新.茶叶原料选择对茶多酚质量的影响.食品与机械,2002,6:17~1835.杨萌,吕源玲,王洪新.无花果蛋白酶和果胶的综合提取.食品科学,1998,7:23~2636.朱建标,王洪新.药食兼用植物洋刀豆的开发利用.中国种业,2002,5:37.朱建标,王洪新.洋刀豆凝集素的灭活研究.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2,23(1):89~9338.马朝阳,王洪新.超滤法纯化苦豆子酸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24(4):56~59。39.戴军,王洪新.HPLC分析芦苇叶中天然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1):34~3740.朱松,王洪新.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3):18~2041.朱松,王洪新.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氨酸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5,26(2):182~18342.张海波,王洪新,陈尚卫.废次烟叶中茄尼醇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26(2):44~4743.张海波,王洪新.烟叶中茄尼醇的超临界CO2萃取.烟草科技,2005,5:29~31

王海的发表的文章专著

六魔女
别碰我
1、著作主编《食品工程原理及应用》主编《粮食产地加工与贮藏》主编《油料产地加工与贮藏》主编《大豆功能性食品》(专著、再版)主编《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参编“九五”国家重点图书《食品工程全书》第二卷参编《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参编《豆制品的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参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论文⑴“天然碘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研究》1996年第四期,第一作者;⑵“夏季生产西式火腿肠的滚揉和斩拌温度” 《食品科学》1997年第11期,第一作者;⑶“卡拉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正确应用” 《食品工业》1997年第3期,第一作者;⑷“强化钙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工业》199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获首届全国绿色食品学术研讨会二等奖;⑸“天然碘强化钙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工业》1998年第5期,第一作者;⑹“肉制品厂蒸汽管道系统的设计” 《肉类工业》1997年第11期,第一作者;⑺“西式火腿肠的滚揉和斩拌温度的控制” 《中国食品工业》1997年第8期,第一作者;⑻“啤酒厂离心机选用” 《食品工业》1997年第4期,第一作者;⑼“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Xylansae from 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 on Powdered Components of Corncob” 《Biosystem Studies》2001年第4期,第二作者;⑽“长期使用的电烤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第五期,独著;⑾“绿色蕨菜贮藏加工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二期,独著;⑿“用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 《食品科学》2002年第五期,第一作者;⒀“不同诱导物对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产高活性木聚糖酶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年第六期,第一作者;⒁“天然碘营养肠” 《食品工业》1998年第六期,第一作者;⒂“天然碘醋的研制” 中日食品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粮食加工新技术》(2001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作者:⒃“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产木聚糖酶在玉米芯成分上吸附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六期,第二作者;⒄“天然碘酱油的研制” 《食品科技》2001年第二期,第二作者;⒅“混合驱油剂吸附损耗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⒆“薄层层析法测定玉米芯木聚糖中单糖成分” 《饲料广角》2001年第23期,第三作者;⒇在2004年CIGR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Kinetic Study on Hydrolysis Lignocellulosic Corncob with Xylanase from 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 Strain,”第一作者;(21)“玉米芯木聚糖和桦木木聚糖组成成分及结构的研究” 《食品科学》2004年25期,第一作者;(22)“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结构分析”《粮油加工》2004年10期,第二作者;(23)“我国油料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粮油加工》2004年11期,第二作者;(24)“我国小麦面粉加工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农产品加工》2004年12期,第二作者;(25)“我国大米加工业的产业状况分析”《农产品加工》2005年1期,第二作者;(26)“我国玉米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2005年3期,第二作者。(27)“生物质资源及其产业”《第一届农业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独著(28)“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2期;第二作者(29)“国内外生物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增刊 第一作者(30)“用玉米芯生产低聚木糖前景看好”2000年7月24日《中国食品报》科技天地;(31)“四项创新技术使玉米芯变废为宝”2001年6月8日《中国食品报》科技天地。(32)“借鉴美国农产品质量控制理念,服务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 《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2006年创刊号 第一作者(33)“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6年3期 第一作者

王洪新的代表作品

大谩
使民心变
[1]H X Wang, S Zhu.Studies on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tea theanine(Abstrac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6,oct.[2]H X Wang, C Y Ma, G J Tao.Study on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monomeric alkaloids from seeds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 L. (Abstrac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6,oct.[3]王洪新,马朝阳,陶冠军.苦豆子生物碱单体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2:(2005~106)(EI源)[4]王洪新,胡昌云.茶叶蛋白质的改性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食品科学,2005,26(6):135~140[5]王洪新,戴军,吕源玲.茶叶儿茶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0(2):117~121[6]王洪新,王健.苦豆子种子生物碱离子交换分离的因素研究.中草药,2002,33(12):1080~1083[7]王洪新,胡昌云.茶叶蛋白质提取及初步纯化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2):69~72[9]Wang Hongxin,Tang Jian,Chen Zhihua.The Pro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J.CCOA,Special 1996:44~47[10]王洪新,朱建标.洋刀豆中伴刀豆球蛋白和脲酶的分离及伴刀豆球蛋白的纯化. 中药材,2002,25(10):735~737[12]穆海菠,王洪新(责任作者).抗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研制.中国家禽,2003,25(14):9~10[13]戴军,王洪新(责任作者).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色谱,2001,19(5):398~402[14]杨萌,吕源玲,王洪新(责任作者).无花果蛋白酶和果胶的综合提取.食品科学,1998,7:23~26[15]肖 香,王洪新(责任作者).迷迭香抗氧化剂的提取工艺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7(2)[16]王洪新,高福成等.食品新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39.2万字)[17]高福成,许学勤,夏文水,王洪新等.[18]朱松,王洪新(责任作者).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氨酸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5,26(2):182~183[19]王洪新,吴心南,谢国银,张家骊等.“高纯度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 200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2000年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证书号苏科鉴字[2000]第1144号,国际领先。[20]吴心南,王洪新(技术负责人),于静波,赵福林等.“茶叶茶黄素的酶法多相态工业化生产技术” 2006年8月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1月获国家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证书号苏科鉴字[2005]第253号;研究水平居国际先进和工业化水平居国际领先。著作:1.王洪新,高福成等.食品新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39.2万字)2.高福成,许学勤等.食品分离重组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7月(参编独著第21,22章7.5万字)专利:1. 从茶叶中制取茶多酚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第89786号,专利号ZL98 1 11572.1,专利权人无锡轻工大学,发明人王洪新,张家骊,吕源玲。2.茶多酚高级脂肪酸酯的制备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263083A,申请号99114071.0,申请人无锡轻工大学,发明人王洪新,聂小华。发表论文:聂小华.油溶性茶多酚—茶多酚脂肪酸酯的研制.食品科学,2004,25(12):92~967. 王洪新,刘学贤,穆海菠等.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分离提纯研究.中国家禽,2003,25(19):11~148. 王洪新,朱建标.洋刀豆中伴刀豆球蛋白和脲酶的分离及伴刀豆球蛋白的纯化.中药材,2002,25(10):735~737吕源玲.黄荆叶抑菌作用及抑菌成分分析.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1):35~3710王洪新,陈志华,卲云天.茶多酚对精炼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中国油脂,1994,19(5):36~3811.王洪新,王健.石杉碱甲的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6):4~712.Wang Hongxin,Tang Jian,Chen Zhihua.The Pro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J.CCOA,Special 1996:44~4713.王洪新,汪亚男.抗氧化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粮食与食品工业,1995,1:27~3114.王洪新,张家骊,吕源玲.高新技术在碎茶深度加工中的应用.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7,16(4/A):42~4615.王洪新,张家骊.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及进展.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青年论文集),1995,14:16~1916.王洪新,汤逢,何其傥等.芦苇叶中黄酮化合物及抗氧化作用.热带作物学报,1998,19(增):90~9517.王洪新,赵娟,陈志华.茶多酚对饮料食品的护色及降低营养素损失的研究.粮食与食品工业,1994,1:6~818.王洪新,汤坚,吴晓燕等.葡萄籽抗氧化剂的精制及抗氧活性的测定.中国油脂,1990,4:9~1419.王洪新,汤逢.油脂抗氧化剂抗氧活性的测定.中国油脂,1989,3:12~1520.王洪新,汤逢.食用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及其应用.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8,7(4):1~1021..王洪新,汤逢,裘爱咏.金银花叶中抗氧化成分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1988年第4期。22. 王洪新,汤逢,裘爱咏.金银花叶中抗氧化成分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1989年第3期。23.朱建标,王洪新.洋刀豆植物蛋白中凝集素的灭活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1):12~1524.戴军,王洪新.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色谱,2001,19(5):398~40225.王健,王洪新.苦豆子种子无机元素及其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中药材,2002,25(2):107~10826.吕源玲,王洪新.黄荆叶提取液抑菌作用的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41~4327.穆海菠,王洪新.抗鸡新城疫卵黄抗体IgY的研制.中国家禽,2003,25(14):9~1028.穆海菠,王洪新.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提纯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家禽,2002,24(20):35~3729.张家骊,王洪新.高质量茶多酚的生产新工艺.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18(增):181~18330.张家骊,王洪新.多功能天然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1999,4:25~2631.杜伟,王洪新.茶叶提取物在腌制食品中的应用.肉类研究,2000,3:39~4032.杜伟,王洪新.太空食品的研究进展.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0,4:57~6033.杜伟,王洪新.火腿肠色泽的研究.肉品卫生,2000,9:6~834.张家骊,王洪新.茶叶原料选择对茶多酚质量的影响.食品与机械,2002,6:17~1835.杨萌,吕源玲,王洪新.无花果蛋白酶和果胶的综合提取.食品科学,1998,7:23~2636.朱建标,王洪新.药食兼用植物洋刀豆的开发利用.中国种业,2002,5:37.朱建标,王洪新.洋刀豆凝集素的灭活研究.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2,23(1):89~9338.马朝阳,王洪新.超滤法纯化苦豆子酸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24(4):56~59。39.戴军,王洪新.HPLC分析芦苇叶中天然抗氧化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1):34~3740.朱松,王洪新.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3):18~2041.朱松,王洪新.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氨酸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5,26(2):182~18342.张海波,王洪新,陈尚卫.废次烟叶中茄尼醇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26(2):44~4743.张海波,王洪新.烟叶中茄尼醇的超临界CO2萃取.烟草科技,2005,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