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修
而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多是来自宫廷女性、城市平民和流浪文人。“日本文学正是在这些游离于政治门外的文学家的游戏精神中形成了自己的内核。” 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与政治的相对疏离,势必导致日本文学的超政治化倾向。因而日本作家向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使命意识,也不会在文学作品中寄托多少政治理想、人生抱负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们追求的是外部空间与内心世界的共鸣,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相当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到了近代,较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存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素,向着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相勾结的帝国主义阶段迈进,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特别是关东大地震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带给人们的是万念俱灰的幻灭感和和极度悲观虚无的世纪末情绪。” 新感觉派作家“用一种先验的真善美理想去观照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扭曲的都市现实时” ,理想(这种理想地来自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日本淳朴的宗法制社会的记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们跌入消极、迷惘、颓废的精神低谷中。出于对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的绝望,他们试图将自己沉溺于久远的传统和个人私生活的领域里,逃避灵魂的不安和惶恐,追求心灵对于现实的超越,从传统题材中抽象出现代精神,以此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世界的不协调状态。如横光利一的《太阳》和《拿破仑的疥癣》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并不是再现历史或借古喻今,而是藉由人物的性心理流变来重塑人物形象,进而重写历史。参考资料:http://www3.nwnu.e.cn/dept/wxy/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1一般认为翻译文学是对文学的再创造,但这种在再创造是要基于原文的,至少文体是不能变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作者的真意与语言的创意。原作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