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无形倨
日本传统手工艺保护措施借鉴: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较早,在明治4年(1871)5月23日出台的《古器旧物保存法》的出台就是日本第一部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法令,虽然该法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但确确实实为日本留下了关于历史与古代文化的辉煌证物。在这之后,日本为了防止文物古迹流失海外,陆陆续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共有十余部,内容涉及地下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历史名胜古迹、天然纪念物以及无形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实施时间之早,涉猎范围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在国际上也不多见。《文化财保护法》,不仅明确记录了日本文物、艺术品的种类、区分方法、日本古建筑的保存地区等,更详细地规定了与文物、重要艺术品有关的保护、展出、保护、修复的相关事宜,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全力和义务。《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传统文化回归思潮高涨,并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振兴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即是于昭和49年5月推出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可谓是一部有关传统工艺品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对促进传统工艺文化“活性”地、可持续性地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制定的背景大抵由于技术革新、工业革命遗迹传媒的飞速发展,致使传统工艺品与现代工业产品的竞争不成比例,所占市场份额愈来越少;手工艺原材料的减少;传承人流逝;传统手工艺所创造的效益不高,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生活习俗的改变导致传统手工艺品需求的减少等等原因。这些因素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式微的状况是非常相似的。基于以上因素,为了唤醒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以及促发人们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品的回归意识,昭和49年,《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得以出台。法律实施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获得通商产业大臣所进行的“传统工艺品”指定。其指定条件为:1)主要作为供给日常生活使用的东西;2)制造过程的主要部分为手工制作或手工业生产;3)是根据或运用传统的技术和技法制造的;4)是传统中使用的原材料;5)在一定的地域上形成产地——一般是百年以上的历史,产地具有十个企业以上或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上。接受通商大臣指定之后,即可在传统工艺品产地所包括着的诸如后继者的培养以及从事者的研修、技术或技法的继承与改善、事业的共同化、原材料对策、需要开拓的东西、品质表现、老龄从业者和技术熟练的从业者以及其他从业者的福利保健等九个方面做出的振兴计划,并获得从国家、省市县政府及传统工艺品振兴协会等处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是以《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为基点,促进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为核心的机关,是得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产地组合等出资的财团法人组织。该团体自1975年设立以来,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职能包括:1、 通过调查、研究,为产地传统工艺的生产经营提供信息,不断开拓需求市场。2、 让产地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设计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和传统工艺品信息网。3、 通过认证、奖励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的素质和地位,确保产业后继有人。4、 通过宣传活动,推进传统工艺文化不断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心理的一种文化需求。“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的具体工作还包括:1、 对传统工艺士的认定:对具有12年传统工艺实务经验,现在仍从事传统工艺的人,便可参加“传统工艺士认定考试”,合格者可授予“传统工艺士”称谓;2、 传统工艺士会:将超过4000人的全国的传统工艺士组成一体,以高扬传统工艺文化为宗旨,通过传统技术保持者的自觉奋进和努力,提升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3、 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实施日本范围内经由通产大臣指定的传统工艺品的展示或展销活动;4、 开通传统工艺品家页:开设以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文化为原点的“传统工艺品之家”网页,这是一个既温馨又饱含趣味的,交互参与式网页,通过不断的国际网上登载,使人们发现传统工艺品的新魅力;5、 对有成就者的褒奖:协会每年例行对传统工艺品产地、传统技术的集成、提升和后继者的培养,以及产业的开拓等在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劳者进行表彰,以此来提高和促进传统工艺品产地的振兴。6、 对传统工艺的持有者和学习者进行奖励:为了提高一般国民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关系,协会对国民中具有优秀技术的传承人或具有传统工艺品制作的一般从事着和学习者给予奖励资金,以表彰精神和促进其技术技艺的提高。7、 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品月”互动:日本的十一月事“传统工艺品”月,在这个月会集中的组织“文化节”、“劳动感谢日”等别具一格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8、 传统产业支持中心:该中心的全名是“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培育与支持交流中心”。其主要工作有三项,⑴确保传统工艺品产业所必须的从业者与后继者;⑵推进与消费者的交流;⑶支持其他传统工艺产业的振兴。让工艺发光的传统工艺机构—除了“传统产业支持中心”以外,在各地还设有不少以振兴传统工艺为目标的相关设施。如在日本,几乎各县市都有传统工艺产业会馆,而展售与体验设施中所包括的工房、体验教室、专卖店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设施与传产协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在振兴传统公益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造乡运动”和“一村一品”一个手工艺产品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运用传统手工艺手段以及民艺健康的审美旨趣生产创造出为时代所需的产品,关系到手工艺产业能否有效地发展。因此,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停留在陈腐和泥古不化的表面形式中。日本非常强调手工艺产业的“活性”特征,认为手工艺产业应建立在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相互关系中,通过生产不断为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又通过富有特性的物质产品提高生活的品质。而只有使手工艺品不断被生产、被消费,才能使工艺作为一种现代生产活力和现代文化资源,真正得以持久地存在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城市与农村中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一跃不振,于是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一乡一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生产资源、自然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生活的人们。因而,旨在提升原文化面貌、使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造乡运动”和“一村一品”应运而生。这一运动的倡导者或发起者是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先生。大分县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由于境内多山少地,自然条件差,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平松守彦上任伊始,就到县内各地视察。所到之处尽是“我们村里没有资源”、“我们没有学校”、“道路条件太差”等叹息声。平松守彦认为,无论怎样抱怨都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原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或是一首民谣,无论什么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这样的产品生产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开端。“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作试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这一运动除了竭力推出一村一品,还成立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坊。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各种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进行指导,接受咨询。有些地方还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这些民艺村落集工艺制作、表演、收集、陈列、研究、培训、销售为一体。箍桶、竹编、织布、打草鞋、制陶的民间艺人,一边制作,一边授“徒”;人们可以参观,也可以动手制作,将自己的作品买走。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品,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同时还反映着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一村一品”的首要条件即“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概括的说,“一村一品”应该满足一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占领消费市场,二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靠质量打响产品的知名度。日本打开县开展“一村一品”20多年来,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一个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都市。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都市,这一运动不仅在日本国内,在世界上也引起广泛关注。韩国、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都与大分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美国洛杉矶制定了“一村一品”节,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展了,“1KIP”运动,印度尼西亚也推出了“东爪哇一村一品”标记的咖啡。“造乡运动”不是“完全回归农村时代”,而是“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的根源”,思索如何面对未来,向“现有的高度物质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环境挑战”。因此,它强调固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对过去的推倒重来和大量投资搞新的工程建设,而立足于在自身基础上,强化自身文化特色,一村借一品扬名,从而使地域文化得以发扬、保护,旅游业也随之兴起,使日本的传统工艺文化得到了良性的发展。造乡运动的宗旨是在现代高度物质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环境感同身受的基点上力求从过去生长的地方挖掘和汲取符合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源泉,而一村一品则是在造乡运动的主旨上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工艺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推陈出新的一种手段。前者是一种文化的倡导,后者是一种产业的开拓和具体的结果。尽管一村一品的动机是寻找新的产业的可能性,在有些地方不像预料的有效或成功,但是对于传统产业的开发和工艺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鉴于当时的实际状况,在手工产业形成一定气候之前,从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和扶助,尤其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并重视市场培育、行业管理和区域协调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总体而言,造乡运动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探求和开拓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和延续的途径,摸索一条将传统工艺产业转化为现代所需的产业和文化资源,并重新确定其功能和地位的实践运动。从宏观角度上看,造乡运动所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它既是生产产业的,又是文化产业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经济学方面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地方产业的潜力,生产出了具有特色的生活文化产品,取得了经济效益,使地方民众获得了实现富裕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学上的意义,在于它是一次全面发掘、保护、发展民间工艺文化的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建设运动,而对于这种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参与者和本土获得荣誉感,并从这种来自地域的和身边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精神上的依托与享受。日本笠间烧个案借鉴:笠间烧是对笠间陶瓷或陶业的一种称谓,它是以日本茨城县笠间市这一地名而命名的。笠间烧从日本江户中期的永安年中的陶工厂开门窑烧陶瓷起,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日本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的产业技术,倡导工艺的产业化之后,笠间烧产品由于缺乏产地特色,从而受到不小影响。笠间烧完全是作为国内自用的陶业,所产陶器产品为一般市民的生活所用。并且,笠间烧属于地方性的工艺,地域性强,不像有的产品可以在其他异地生产。另外在笠间烧产地,陶业是唯一产业,不像有的地区,除了陶瓷外,还有漆艺、织染、金工等其他传统工艺产业。笠间烧产地所生产的粘土是少量的、有限的,不适合大量生产的需要。在此地没有很大的陶业或陶瓷公司,几乎全是小作坊,故而生产方式不是工业化、工厂式的、或机械化的、注浆成型的,所生产的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直至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笠间烧窑址已经停业甚至消失,仅剩下14家作坊还坚守,整体呈现十分衰落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笠间烧的发展和振兴成为了当地业界的重要课题。笠间烧的业主们邀请当时的乡土产业笠间地区委员为以及产业同志会进行商讨,请求在原地设置以振兴笠间烧为对策的指导机构。在昭和23年(1948)设立了茨城县陶瓷产业指导所。该所的基本工作包括:1、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开展国内外以及笠间烧产地间的活动;2、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提供从业者相关的产业信息;3、进行陶瓷相关的粘土、釉药等材料试验,开发新材料,并将研究成果向产地公开;4、进行烧制试验,探索新的工艺技术,提供陶业者进行生产和进行创作的新工艺;5、指导所有一流的陶瓷设备、设施,可供陶业者学习并利用;6、指导所有完善的实验室和展示室,可向陶业者开放,利用展示室进行展览交流活动;7、举办讲习会、研究会以及设计创作的研讨、普及活动;8、指导所有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以及技术情报,可向公众开放。除了陶业指导所这一官方组织外,由产地陶业者组成的“笠间烧协同组合”也在笠间烧振兴发展中起着作用。该组织的基本理念是:发展和振兴作为“传统工艺品”指定的笠间烧,组合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将这一传统工艺不断延续下去。开展的工作有:1、培养后继者,在笠间烧协同组合中进行有关传统技法和设计的各种研修或研讨会;2、以提高相关技术,改善产品质量;3、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调查、实验、分析、研究;4、进行相关的交流活动以及生产制作方面的互助活动;5、组织相关的展示、展销活动。例如,每年5月上旬,在笠间艺术森林公园的竞技广场举行“陶火节日”即春季陶器展销会;每年10月的第二周在笠间工艺行会举行秋季陶艺展览会。每年11月上旬,在笠间艺术森林公园的竞技广场举行以笠间烧为中心的本地所产物产的展销。从笠间烧的现代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具有200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产地,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其原有的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在现代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对产地原有的材料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的开拓创新以及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积极适应发展中的市场需求,获取产业在经济上的成功。不仅如此,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其文化的意义在振兴和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从业人员结构呈现多元性,有传统的工匠,有新兴的工艺家,还有前卫的艺术家。他们共同依托于笠间烧产地,各自制作和创造着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陶瓷基地,陶瓷产业指导所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1、 作为与生活使用密切相关的产品生产基地;2、 作为现代陶艺作家的创作设计基地;3、 作为培养后继者以及提供一般大众制作体验的基地。笠间烧已经具备了某种活性存在的基本条件,它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融入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目前,笠间烧已成了一个宽泛的陶业产地的代名词,变成了一个陶瓷产业生产、工匠制作生活用品、艺术家进行陶艺创作、业余爱好者进行学习体验的一个综合的陶瓷基地。尽管所制作或创作的物品各有不同,但都秉承一个基本原则,即倡导手工制作,强调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同的、富有个性的。从笠间烧二战后的发展情况看,可谓是一个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比较成功的案例。参考资料:多方面搜集的资料 很系统了 申请你能追加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