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 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是什么

履之适也
火弗能热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自然人类学亦称为人体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个具体研究什么的学科?百度完之后还是觉得很宽泛,想象不到它会从哪里下手研究

葵实
赏罚利害
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这一个生物物种的学科啊,最早是从人类的生物特征开始研究的,最开始是对人种的分类,之后因为生物学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兴起,为了防止区别对待有色人种,同时也因为DNA研究的发展发现人类除了外部没有明显的内部区别,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就从生物学特征转换到了文化和习俗的研究,这就包括了远古人类的研究,语言的研究,已经社会风俗文化的研究了。

人类学和社会学有什么区别?

保护者
大恐缦缦
一、性质不同1、社会学: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2、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从生物学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二、起源不同1、社会学起源: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2、人类学起源:人类学起源于欧洲和美国学者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对现代西方技术文明以外的社会的研究,被称为“野蛮”、“原始”、“部落”、“传说的”、“有文字前的”社会。三、研究方法不同1、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和统计研究等方法。历史社会学属于定性的社会研究方法。2、人类学研究方法:(1)整体观从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的各个层面和层面,我们研究社会的文化因素和行为,把社会或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2)文化相对论这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态度和文化评价,要求研究者客观看待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文化主题研究的方法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研究者的文化。(3)跨文化比较对不同文化的广泛比较研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学

人类学对于仪式的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乙叶
常卒乎乱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广泛的分类方法中有:文化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美国分类法)细化的分支有:政治人类学、法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

大学里的人类学专业到底是学什么

心所
啦啦啦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本专业培养掌握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调查方法技术的训练,注意提高研究技能以及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交叉学科、实用性的课程以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主干课程: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志,宗教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田野调查方法等。

社会学,人类学,有什么特点啊?

为崩为蹶
孰可
 社会学(sociology)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1][2]与批判分析[3]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底下来研究.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经济体、城市、市场、政党、国家、文化、媒体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虽然“社会性”的定义在不同学派之间仍有争执,但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且对个人的行为跟认知有影响,这一点是大致上为社会学者所共同接受的.通俗的说社会学着重于社会的构建,一个社会何以可能的宏观理念,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普遍现象综合分析出的理论知识.研究对象是群体不是个体或者特例,一个群体的生活环境作用于人,人反过来对生活环境进行影响.将社会理论化再把理论应用于社会改造的学科.着重于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从现象利用现有理论发觉本质,在将理论加以创新.人类学和他的名字一样着重于人,着重于人文信息,从人本的角度研究群体的特质,着重于文化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一个群体特定的文化.更人性化的学科.需要对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组织有深入的内涵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概念化或者数字的分析.研究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

什么是宗教人类学

精神
红樱桃
20时世纪上半叶,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取得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传播学派、功能学派、社会学派和历史学派等等,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运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对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他们的影响下,宗教人类学学科理论也日益丰富,研究方向有所调整:一是研究资料不再限于文本记载和道听途说,而是积极投身田野工作,注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强调实证的个案研究;三是研究重点不在集中于宗教起源,而是把宗教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转向于探讨宗教与人类社会内在联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揭示社会表象背后的意义。总之,这一时期的各种论说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宗教人类学自身走向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1.神圣/世俗二元论。从社会的角度开始思考人类事务始于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如孟德斯鸠,这一学术传统被19世纪早期的学者如圣西门、孔德等人所继承和发展,“社会”成为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纬度。其后,法国历史学家菲斯泰尔•德库朗热、英国人类学家约翰•麦克伦南、威廉•斯密特等都强调的在社会整合和凝聚成员中的作用。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并做出了重大创新。他在《社会劳动分工》中把“社会”看作一个同质的统一体,强调社会内聚力。此后,在《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等著作中,他提出“社会/个人”与“神圣/世俗”的二元论概念,对宗教进行了新的定义。他试图从研究最简单的宗教形式入手,通过探讨起源来认识宗教的本质。他赞同麦克伦南和斯密特的观点,认为图腾崇拜是宗教的最早形式。他提出,图腾这种象征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其一是被称作神的图腾原则,其二是社会或者氏族,所以图腾既是神的象征同时又是社会的象征。因此,图腾原则就是氏族本身,它是一种非人形象的力量,构成了图腾崇拜的基础。就宗教仪式而言,杜尔凯姆认为,它加强了信徒与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增强了个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表达和增强了集团的感情和团结。通过仪式,社会组织集团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集体代表的地位也得到了强化和神化。另外,借助于“社会/个人”与“神圣/世俗”这种二元论概念,他认为,宗教与巫术的区别就在于巫术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2.功能论。功能主义大师布罗尼斯瓦甫•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是人类用以满足基本需要的手段出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对社会都是有功能的,同样,宗教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增进了文化认同。宗教不是产生于思辨,也不是产生于幻觉和误解,而是产生于人类生活的困境,产生于计划与现实的冲突,就其心理来源而言,宗教产生于人类对永生的渴望和与神进行感情交流动机。就功能而言,宗教信仰可以让人摆脱精神上的冲突,并使社会避免分裂瓦解。但是,与杜尔凯姆神圣社会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个人原因,有个人体验方面的根源,仪式性的群体活动也不一定产生宗教感情,而具有如贸易等世俗性的特点。然而,他也认为,宗教仪式也是一种社会粘合剂,对维护道德发挥了功能,如葬礼仪式确立了群体的联合,图腾崇拜既是一种群体组织方式,又是一种信仰制度。 3.结构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主要从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和宗教现象的功能。他认为,社会“功能”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过程、结构、功能这三个概念是理解人类社会体系的基本概念。 与马林诺夫斯基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拉德克利夫•布朗关注的则是社会。根据自己的结构功能概念和理论,他在一系列论著中讨论了原始社会宗教的功能。他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宗教是社会借以确立某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从而维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机制。宗教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存在、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致性,例如,祖先崇拜与世袭结构相联,澳大利亚的图腾则表达了一种宇宙论体系。宗教信仰和仪式是复杂制度的一部分,仪式的根本基础就在于将价值赋予其对象。 4.集体表象说。列维•布吕尔致力于解释社会因素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主要概念是杜尔凯姆的“集体表象”,即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文化秩序。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布吕尔认为,原始人缺乏个人意识,只存在社会化的集体意识,在他们的知觉中,集体表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神秘的性质,感情色彩浓厚,并受多种多样“互渗律”的支配,这就是他所谓的“原始思维”。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原始人形成了许多观念和制度,如为了猎获动物、安抚被杀动物、怀孕、顺利分娩、治疗疾病以及为幼婴、成年举办各种仪式等,都要对其施加神秘的影响。在他看来,集体表象控制着个人的思想方式,塑造了个人的思维,宗教信仰就产生于这种思维方式。另外,他指出,原始人的思维是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是对某种社会体系的反映,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思维,不受逻辑关联和矛盾律的支配。 二、20世纪50年代后的宗教象征和意义阐释 20世纪50、6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人类学界在继续深化原有理论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经济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象征人类学等。经济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雷蒙德•弗思在广泛收集民族志基础上,早在《人文类型》一书中就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历史地理因素对于民族生活的影响,阐述了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决定作用,在解释巫术时,强调了巫术的社会和心理作用。法国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莫里斯•古德利尔继承和反思了法国人类学传统,探讨了宗教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象征人类学派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理念,致力于研究宗教的象征意义。同一时期,西方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学者另辟蹊径,研究领域有所改变,以格尔兹为代表的一批人类学家主张探求社会背后的文化含义。在这些理论背景下,宗教人类学视野和领域进一步扩展,学者们不再满足于所谓的“原始”社会,开始深入民间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 1.宗教象征论。早期的人类学者如泰勒、弗雷泽、博厄斯以及后来的拉德克利夫 布朗等人都从事过相关象征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产生于20世纪初的象征理论基础上,人类学界形成了一新的学派,即象征学派,其代表人物较多,如利奇、道格拉斯、特纳、尼达姆、科恩和美国学者格尔茨等人。在这个学派中,宗教象征和仪式研究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学家或着眼于社会结构,或采用结构主义的方式,对宗教及其仪式进行了讨论,他们普遍认为,社会是用仪式象征表达的统一体,社会结构是各种象征的基础。这一方面的研究如范•盖内普、格卢克曼、道格拉斯、特纳和利奇等人。 2.文化阐释。与欧洲大陆人类学家对人类社会的关注不同,美国人类学及其代表人物如博厄斯、克罗伯、罗维历来强调文化研究,重视田野工作,主张探求社会秩序后面的文化含义。在继承美国人类学传统,借鉴韦伯、帕森斯等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背景下,格尔兹主张对以往人类学传统进行学术反思,同时论证了自己的“阐释”人类学模式,其代表作是系列论文集《文化的解释》一书,在本书中,格尔兹也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宗教的看法。 格尔兹认为,人类生活在复杂的意义体系中,这种体系就是所谓的“文化”,它是由符号构成的客观系统,人类学研究不能只考虑社会及其结构,还应该探求由观念、动机和行为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个文化模式,而研究文化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阐释”。他认为,文化的关键特征是“意义”,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采用“深描”的方法探求文化事象背后的“意义”,重建一种“意义”体系,从而构建真实的事象和行为体系。在格尔兹看来,宗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行为之一,它是一种文化系统。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符号体系,这种体系在人们中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普遍的、长久的情绪和动机,通过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并给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从而赋予这些情绪和动机以真实性。也就是说,宗教提供了一种有关世界终极意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由道德引导的情绪和动机即人们“精神气质”如行为、价值、态度、审美、气质、情感等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宗教的核心。格尔兹认为,宗教研究首先应该分析宗教符号的意义,然后考察这些符号与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的联系,解释宗教,关键在于抓住其意义体系。

什么是象征人类学?什么是解释人类学

马永贞
象征人类学 有时或称象征与阐释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透纳〈Victor Turner〉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

我理解的人类学大概是什么 述评

钓球
同声相应
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在我接触社会人类学的那天起 ,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人类学既然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哲学、文学、历史难道不是关于人的研究吗?专门研究社会的社会学不算是关于人的科学吗?而这样的困惑,即便时至今日也常常会被人提及质询. 但依我看来,人类学在他产生之初,其实是有包打天下的壮志雄心的.他以研究人为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的学科边界.但在逐步的发展、成熟过程当中,他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和视野:他要通过观察和研究他者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自我的习惯与风俗.而这一点的确立,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学科演化过程的. 社会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剑桥大学聘任弗雷泽为人类学教授的聘书上.而要溯及这一词汇的出现,则依旧要回到人类学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人类学以体质人类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但是人类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的进化和发展的不仅仅是生物方面的因素.知识、信仰、技术、法律、道德等等,都对人的进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批专门研究人的文化层面的学者,主张从作为人的基本特征的文化入手来研究人.这一流脉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它分为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而其中的第三个分支又曾经被称为成为民族学.名族学在英法等国的发展中,与社会学许多因素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人类学. 而社会人类学中,也存在着视角的区分.尽管人类学越来越脱离那种非社会、非人类的自然科学轨迹,而转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来寻求解释.但也由此分为两派,一派注重不同社会、民族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的研究和发现.另一派则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种争论今天也存在,而且我觉得日后也必将延续下去.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争论的核心不过是对于文化具有相对性还是普遍性的观点不同.而人类学家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在把我文化相对性特质的基础上,寻求世界大同,也即是一种沟通微观与宏观的综合视角. 至此我们或许会简单认为,社会人类学不过是人类学分支中一个流脉.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如此的.因为社会人类学,或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其实是作为现代人类学的核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要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理解人类学从近代向现代的那一次棺盖却难以论定的转变. 知识的背后隐藏着权力,科学有的时候恰恰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人类学从产生到发展深深的引证了这一结论: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是与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几乎同步形成的.甚至在某些问题中,人类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张目.而在这样的学科旨趣背后,则是进化论观点的作用.这一理论来自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把社会的进步看作是一种匀速行进的必然,并且认为凡是同西方生活方式不同的,都是落后的,尚未进化的.因而作为上帝的文明子民有义务帮助未开化的兄弟.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恰恰在于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社会的演进都是必然和匀速的话.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人类学思潮中又兴起了传播论观点.他们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个边缘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衰退过程.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空间上文化不同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理论存有文化等级秩序预断的观点,并依旧把西方文明作为最高的核心. 在经历了以上的两股思潮之后,人类学进入了二十世纪.此时两位奠基人的出现,使得社会人类学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人类学,并进而成为了人类学知识的核心. 第一位便是马林诺斯基,他为社会人类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领域.马氏认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一定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进行实地研究.他反对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不同于己的文化主观预断,主张移情式的理解当地文化的细微之处.而他通过田野调差研究所撰写的报告文字,便是日后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方法的民族志( ethnography). 另一位奠基人则是同马氏处于一个时代的布朗.在布朗的观念里,社会人类学等于比较社会学,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情况是不能够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主张不要停留于西方社会的研究,而要勇于走入他者的世界:两相参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而在分析视角中,布朗主张看待社会不仅要看他的外观,也要注重分析它的结构.因为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外部的表现,而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作用,有对于结构本身具有功能.日后这一理论被我们通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而从此时起,社会人类学有了他成熟的方法、比较有效地解释理论范式,从而日益成为了当今人类学的主流.而在这两者中,永远变动的是理论范式的思潮,相对恒定的则是民族志这一比较成熟的方法. 这一方法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他体现了人类学的实质:他者的目光与好古之心. 他者的目光,老师曾将之称之为离我远去的艺术.是的,这是一门艺术.因为社会人类学本身要求我们走出自己所在,勇入他者的世界.在另一片天地中反观自我的生活.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自我勇气,追寻人类道统的责任和一份对于这个世界另外一种可能性、多样性的追寻. 一名人类学家,他要主动远离自己熟悉的一切,到达一片非我的世界.在这里运用客人的目光看待周遭的万象并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超越自己的惯习,领略他人的不同从而最终超越自我为主的心灵,达到对于自我文化与生活的反思.前辈马林诺斯基曾在的日记中流露出这样一种工作的苦闷与单调.而我们可以设想,一名人类学家,他需要怎样的才华与学识,怎样的勇气与担当才能够真正做到在熟悉的世界中将自我剥离,在他者的世界里回归本体?老师曾经告诫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彻底的剥离.而我以我的经历认为,一名社会人类学者就需要从这种不可能中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去看清我们习以为常到已然忽略的另外的世界. 人类学家都是有好古之心的.这并非是现代性下的转变所带来的思乡之情,而是自人类学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如此.曾今的他自信满满的划分了三个世界,并向群氓宣告自己所研究的是未开化民族的生活.而伴随着进化论、传播论的式微,他者的目光方法的运用,人类学不再宣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是未开化的民族,但研究那些与现代化进程主流相异的民族与生活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在祛除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后,越来越强调在这些地区与民族中寻找到现代性的破绽和不足:在此,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也达成了一致前者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从与现代精神方枘圆凿中寻求人之为人的真谛. 民族志这一方法集中地体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发好古之心的人类学家是不惮以最大的勇气和担当以他者的目光步入一片陌生世界的.在这里,他要至少熬过一年,要参与式的进入当地的生活,以被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劳动、生活.这种主位的视角甚至要求他不得不精通一门当地的语言,或者是用一些漂亮的小伎俩以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报.而这一切的付出的报偿是值得的,因为他的的确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记得在念书的时候,读书会讨论中我们处理了两本书:莫斯的《礼物》还有特纳的《仪式过程》.我虽羞赧于报告自己的体会,但却认真的体味了书中的内容.时光已过,具体的细节我已经遗忘,但是我仍然记着,这两本书在告诉我社会人类学家眼中的社会,不仅不同与社会学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莫斯说,社会就是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当中人的灵魂附着于其上,似乎古语礼轻情意重在此有了经验意义上的支持和论据.特纳说社会就是仪式过程中人与人的融合,在每一个仪式过程中,人沟通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对于仪式纯粹的投入,使得一个社会得以展现.在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孔子所谓周礼的社会涵义. 这一切给予我启发,也使得我明白,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是一定要落实到本土的,是需要接地气的.而这一工作其实早在人类学在中国落脚便开始着手行动了.中途中虽然遭到了被称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扭曲,但是社会人类学毕竟在两个层面上出现了成绩:一个层次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当然,这两个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依旧可能存在传统现代二元分立的弊端,但他们的成绩无疑为世界社会人类学研究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志资料. 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套理论,一种思想或是操作方法,要想回归于本土,最大程度的减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我们就应当批判的看待它.作为社会科学重要一脉的社会人类学尤为如此,我们不仅要发掘各派视角和方法得以产生的条件与时代背景,更要在宏观层次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旨趣之所在.易言之,我们要想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进步,就要了解人类学的终极关怀所在. 多年前,老师曾经教导我说人类学是一门善待他人,让人成为人的学问.而伴随着我多年来的实践,无论理论思辨还是经验研究,我深深感到人类学确实如此.用更简练的话语来概括,人类学就是一门旨趣于仁的学问仁者,爱人.在研究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了解人、理解人并进而实现人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因此,用善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以仁者的目光去关怀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学科职业伦理的问题,也是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之本纳粹的研究不可谓不精深,但其最后下场世所共睹,实所共鉴. 而这门学问也正如夫子心中的仁一样,他未必会给我们带来金钱、财富、荣耀、地位、权势,但是他给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目光:在他者的目光里,我们勇于自觉疏离于这个熟悉的世界,为了人类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多样性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是艰辛的,难以取得突破的,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弘有了空间上的意义我们为了这份担当与责任,应当在他者的世界追溯人类共同的道统;毅充满了时间上的意涵在他者的世界里,我们并非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深入进去,坚持不懈.当然,我们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无所获的,或者是错误的,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又被新的研究推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追寻和探索是虚无的,因为这门学问仁爱的旨趣让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善待他人的同情式理解,充满智慧的朴素民族之方法等等的一切给了我们多彩的研究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损人利己,不会支配他人,不会斤斤计较,却会收获友谊、收获智识,收获来自于远古的人类生命本能的悸动. 仁者,爱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如此的学问.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人类学是有着如此要求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