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
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赵 萌1 , 郑发鸿2(1.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昆明650224 ; 2. 昆明理工大学计算中心, 昆明650093)摘 要: 对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硬件、软件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环境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介绍了在环境领域中常用的数据库、数据仓库、空间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0 引 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在过去的20 年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环境信息已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1 ] 。在环境领域,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污染源监控与管理、环境统计、环境评价、生态建设与管理、核安全与管理以及环境信息发布等业务中,为环境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环境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它对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1 发展现状我国的环境信息化在“九五”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管理体系,配备了一批软、硬件设备,奠定了基础工作条件;开展了多项环境信息应用工作,提高了环保政务和业务工作的效率,积累了大量环境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务公开;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培养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保障了环境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同时,环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灾难的应急响应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持①。通过一系列国内及国外援助项目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以下的成果:(1) 制度方面。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已经发布了《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环境信息管理办法》(暂行) 、《国家环境信息“十五”指导意见》、《总局电子政务职责分工》、《国家环保总局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等环境信息文件。(2) 硬件方面。应用亚洲开发银行援助、世行贷款B21 项目、世行贷款B21 扩项目、日本政府无偿援助等建成了总局信息中心、32 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和110 个城市环境信息中心,并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3) 人员方面。依托日援二国研修项目,组织了环境信息中心,人员培训1 000 多人次,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队伍。(4) 网络方面。已建成覆盖全国省级环保局和121 个城市环保局的卫星通信专网,连接至全国87个自动水质监测站,实现了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之间电子公文无纸化传输②。2 信息技术在环境数据采集中的应用环境数据包括环境元数据、环境法规与标准数据、环境文献与公报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环境背景数据、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辐射环境数据、其他环境管理相关数据等(社会经济信息及计划、规划等) 。而按照数据特征,环境数据可分为4 种形式: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关系数据、时间数据[2 ] 。在环境业务中,环境数据的核心是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和污染源数据两大部分[3 ] 。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我国环保部门已设计出了一系列数据收集报表。环境数据的收集可分为手工操作和自动操作两种,自动操作一般与相关环境信息管理软件相对应,设计相应的基础数据收集报表和上报统计汇总表。2. 1 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采集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相对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数据收集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两种,并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向智能化监测发展。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的范围主要包括大气、水、噪声以及生物要素的监测等。目前全国环保系统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 389 个,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地面网络系统(见表1) 。表1 环境监测地面网络系统Table 1 Net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监测站类型数量/ 个总站1省级监测中心站41地市级监测站401区县级监测站1 914核辐射监测站32总 计2 389国家在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面也给予了资金支持,推动了全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到2003 年上半年,全国279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208 个城市(另有40 个县级市和县) 共建设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631 套(见表2) 。同时,总站还开展了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联网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质控考核工作。江苏、河北、浙江和辽宁等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还开展了省内空气自动监测站联网工作。为了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或预报重大(流域性) 水质污染事故,从1999 年9 月开始至2003 年12 月,国家环保总局在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建设了82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项目为五参数(水温、p H、DO、TB、EC)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TOC8 项指标。目前,各流域水质自动监测数据通过拨号上网和卫星地面接收两种方式进行传输,水质自动站的建设和水质周报的发布使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监督总量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提高我国水质监测技术的现代化、水质监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重大水质污染事故预报预警的自动化水平,对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门及时做出有效的水污染防治和管理对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表2 自动监测系统的数量Table 2 Numbers of automonitoring systems自动监测系统类型数量监测项目空气自动监测系统631 套SO2 、NO x 、TSP 等水质自动监测站82 个水温、p H、DO、TB、EC、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TOC 8 项指标除了以上的自动监测网络,还有水环境监测网、近海岸海域监测网、沙尘暴监测网、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等,为环保部门提供了相关数据。另外,在各地还建有地方级的各种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 2 环境污染源数据采集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地获得相关数据,更重要的是快捷地对排污企业实施监管,有利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时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同时也可以降低环境执法成本,提高执法监察效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依托环境监测、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分为数据收集子系统和信息综合子系统(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 系统———数据传输和接口标准技术规范) 。数据收集子系统是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包括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污染物排放监控监测仪器(COD、TOC、p H 等水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 、流量(速) 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黑匣子) 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用于数据的存储、加密,数据包转发、接收以及报警、反控) 等自动监控仪器,简称现场机。信息综合子系统包括计算机信息终端设备、监控中心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信息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等) ,简称上位机。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开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在已实现了COD、NH3-N 、SO2 、NOx 等主要污染因子现场自动监测分析、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和实时报警,为环保部门增强科学监管能力、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对113 个环保重点城市的调查,目前已实现了3 006 个排污单位的3 225个排污口的自动监控,在线监测仪器近7 000 套。各级环保部门已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监控中心84 个。全国113 个重点城市环保部门累计投入资金5. 1 亿元建设自动监控系统,每年投入4 300 万元用于运行管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2002 年开始,江浙交界处吴江盛泽地区的主要污水站安装了在线监测仪器,并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同总局和地方环保部门实现了联网。在总局通过远程监控软件,就可以随时掌握盛泽地区主要污染源的基本排放数据(污水日排放量、COD 实时浓度和日均排放量等) ,为总局实时掌握环境敏感地区的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提供了可靠资料。济南市对占全市燃煤总量90 %的排污单位安装了烟气自动监控系统,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对全市范围内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水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自动监控,江苏如皋市对污水处理厂(采用BOT 模式建设) 每天处理污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了自动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3 环境自动监测(监控) 的制度建设为了促进自动监测(监控) 的发展,加强数据共享,拓展数据的适用范围,更深层次地挖掘数据资源的应用,让自动监测(监控) 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并对行业涉及的相关单位及产品进行了系统的认证。相关规范及标准有《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 系统数据传输标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降雨自动监测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3 环境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环境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最初主要内容为单项MIS 系统建设和数据库开发,系统以MIS 系统为主;后来发展到以办公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为核心,以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和基础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技术主要为内部政务办公和业务管理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与服务,系统结构以C/ S 为主。目前,在全国已完成系统的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从机制、体制和基础能力方面推动了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系统结构也发展为以B/ S 或多层体系结构为主,以门户和政府网站建设为突破,以应用开发和数据共享为中心,以网络与标准为基础,信息技术开始综合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各项业务,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下面介绍环境数据的处理及几种在环境信息系统开发中常用的信息技术。3. 1 环境数据的处理监测数据和图表等第一手资料只有经过必要的整理和处理才能成为对使用者有意义、对决策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环境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整编、统计分析、污染评价、预测和预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和污染防治对策的制定,也包括数据传输、存储、检索和输出等。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上报传输方式为电话拨号或发E-mail ,个别的业务数据通过卫星和传真报送[4] 。原始数据的整编方法包括初步的整理、归类和简单的统计工作。经过原始记录表格的审核,数据归类时的检验,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编。整编过程包括收集相关数据与资料,并用监测结果汇总表及监测结果日、月和年度统计表格统计,然后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3. 2 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石,是信息系统管理海量的、复杂的环境数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一个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平台及数据库管理员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数据库存放数据,数据按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模式存放。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定义及操纵、控制、服务。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 VFP、DB2 | IN GRE5 、UNIFY、IN2FORMIX、ORACL E、SYBASE、SQL SERVER 等。数据库应用即建立数据库上的各种应用程序支撑,建立各自的应用逻辑。常用的工具语言有: C、COBOL 、FORTRAN、PowerBuilder 等。系统平台,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数据库管理员,主要进行数据库设计、维护及监视数据库运行状况,使系统保持最佳状态与最高效率。3. 3 数据仓库技术为了加强对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可以建立环境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稳定和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通过联机处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要素,找到对预测趋势、决策行为关键、有用的信息[5 ] 。3. 4 环境数学模型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整体,它由许多各具特性、又相互交叉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用数学模型对其某一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因此环境系统中的数学模型是多种多样的。环境数学模型分为模拟模型和管理模型两种,模拟模型主要用于环境系统行为的模拟、预测和评价,而管理模型用于环境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决策,模拟模型是管理模型的基础[6 ] 。由于应用数学模型的计算量相当巨大,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应用软件建造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更为普及,效率大为提高。目前广泛应用于环境领域的数学模型有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地表水水质管理模型、地下水水质模型、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大气污染测模型、多介质环境生态数学模型等。地表水水质模型已开发出多种通用软件,如QUAL2. E、QUAL2. EUNCAS、STEADY、St reeter Phelp s、WASP、WQRRS、HEC5Q 等。大气环境方面的模型有ISC3 、CAL PUFF、UAM - V 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用相关软件。3. 5 地球空间技术地球空间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 、遥感(R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合称,又称3S 技术,它们是现代环境信息系统建立和高效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是两个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技术领域,但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遥感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信息源;另一方面,遥感调查中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辅助数据(包括各种地图、地面实测数据、统计资料等) 来改善遥感数据的分类精度和制图精度。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PS 在遥感调查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桥梁、河流汇合处以及村庄这些能作为地面控制点的地物,然后到实地,利用GPS 确定每一控制点的实际位置(经纬度等) ,进而对图像进行几何纠正和投影变换; ②对图像上的样本像元,根据它们的空间坐标,利用GPS 进行实地定位,确定样本像元对应的地面类型,并用于分类。3. 6 环境信息系统3. 6. 1 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信息系统是结合实际的调研成果和客户需求分析以及环境领域自身的科学规律,以环境在线动态监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融合数据库、数据仓库、3S 技术、模型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综合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7 ] :(1) 实现水、气、噪声及生态等环境要素在大范围的实时、多维、多源、高效、高精度的在线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管理和表达。(2) 高分辨率环境遥感监测信息与系统的融合,利用多时序的遥感图像信息模拟环境的演变,指导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3) 实现3S 技术与在线监测、环境模型、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集成,使决策支持更加直观清晰。(4) 研究与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专题子系统,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子系统、环境容量分配子系统、动态环境规划子系统、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子系统、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子系统、专家辅助决策子系统、环境综合管理办公自动化子系统、环境信息发布与公众服务子系统。(5)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3. 6. 2 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我国已初步建成连接31 个省级环保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5 个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的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建设方面,90 %以上的省级环保局已建立本地环保门户网站,相当部分地市级环保局也已建立网站。各省级环保局以及大部分地市环保局已建成局域网办公系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于2004 年6月建成,该平台集网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于一体,形成了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了环境应用系统的集成环境和系统支撑平台,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务办公、信息共享、管理决策和政务公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组织开发了大量业务应用系统,如全国环境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管理系统。为全面提高环境数据管理水平,增强环境数据共享服务能力,国家环保总局于2004 年底启动建设国家环境数据中心项目,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可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网站向社会发布84 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68 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全国主要水系82 个重点断面的水质监测周报,并在夏季提供16 个沿海城市的28 个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③。4 结 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建立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等信息系统,有利于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环境信息系统,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地保障环境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环保执法能力。通过建立环境实时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并通过环保信息的公开和政务的公开使环保工作增加了透明度,加强了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环保管理。这篇文章说的内容用在流域水污染控制应该没有问题,国内外目前也就是利用以上的一些技术手段。吴明红 钱群 包伯荣 周瑞敏(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射线所 上海201800) 由于活性炭(AC)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就会下降以致完全丧失而成为“饱和炭”,为了经济地使用,必须对其进行再生。用于水处理的饱和炭,由于以不可逆吸附为主,要使牢固吸附在其表面的有机物脱附,恢复其活性,通常采用高温蒸汽法再生[1,2]。但这种方法再生活性炭的费用很高,而且再生后活性炭的重量损失也比较大。近年来,国外开始研究用辐照法再生活性炭。Wissell等人通过高能电子束用1MGy的辐照剂量再生吸附有机化合物的饱和湿活性炭,在加入化学氧化剂后,记录下了再生率,但细节却未见报道[3,4]。本实验采用高能电子束对在用于染料废水和模拟废水(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NaLa)处理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并对其吸附能力的恢复进行了研究。采用粒状活性炭(筛号12×40)作吸收剂,其碘值为1040mg/gAC,水和活性炭的体积比约为3000:1,处理后活性炭的碘值为838 mg/gAC。另外,将一定数量的粒状活性炭分别加入4种不同浓度的NaLa水溶液中,并搅拌达到吸附平衡,得到四种吸附量不同的活性炭样品,其碘值如表1所示。表1 活性炭样品制备 样品号 吸附量(g/gAC) 碘值(mg/gAC) 0 0 1040 1 0.05a) 959 2 0.12a) 817 3 0.23a) 635 4 0.28a) 536 5 废水b) 838 a) 吸收十二烷基硫酸钠 b) 处理染料废水 在图1所示容器中铺上一层5~7mm厚的活性炭样品,将其预热到约110℃后,在水蒸汽、氮气和氧气环境下通过容器的不锈钢金属薄片窗口用2Mev的电子束辐照。在辐照过程中,用白金传感器来监测活性炭的温度,分配在活性炭上的剂量通过丙胺酸放射量测定器(日立电报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活性炭层上下的辐照剂量差约为2%。经辐照后活性炭的重量损失可由辐照前后的重量(含吸附物)计算出来。辐照后活性炭的碘值通过JIS K1474测试方法测定,特定表面区域和微孔分配通过ASAP2000孔度计测量。用高能电子束在氧气、氮气和水蒸汽环境下对吸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用于染料废水处理的粒状活性炭进行辐照,并对其吸附能力的恢复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在氮气环境下采用高能电子束辐照可以将污染活性炭有效地再生,在氮气环境下,活性炭吸附能力恢复率最高,辐照后活性炭几乎没有损失。在辐照过程中,活性炭的温度高,电子束的电流大,活性炭吸附能力恢复率也就高,表明活性炭的再生主要是由吸附点的微加热引起的。这种方法有以下特点: (1)工艺简单,不需要高温工艺。 (2)活性炭的损失率低(少于1%)。 (3)消耗的能量低(约为0.3kWh/kgAC)。 假设需要的辐照剂量为1.6MGy,再生的费用(运行成本)大致估计在常规高温蒸汽法的1/8~1/10,使用200kW的电子加速器,每年运行8000小时,可再生3600吨活性炭。参考资料:中国水网 辐射技术对污染活性炭再生处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