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氢能源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谨奉千金
邪斗邪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李运梅2019年氢能源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内容目录一、氢(H)作为还原剂+氧(O)作为氧化剂,是电池的终极选项..................................................................41、化学储能的底层逻辑:氢气的能量密度位居所有化学燃料之首.............................................................42、能量利用的底层逻辑:燃料电池能够绕过“卡洛循环”,实现化学能的高效转化..................................5二、制氢方法众多,制备低成本高质量氢气是推广燃料电池车的关键...............................................................71、多种方法均可制备氢气,“南阳水氢机”或采用了铝合金制氢的投机方法..............................................7(1)、石化原料和化工原料制氢是目前的主流制氢方式......................................................................8(2)、电解水制氢将来可与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相结合,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制氢方式...........10(3)、高补贴背景下其他制氢法或有投机空间(铝合金制氢、海藻制氢)........................................112、氢气终端价格过高,燃料电池车运行成本不及锂电池车......................................................................12(1)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未来我国的制氢路线...........................................

行业研究报告的分类

鬼教練
天网
常规行业市场研究介于产业研究与市场研究之间,糅合两者的精华,属于企业战略研究的范畴。一般来说,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行业的生存背景、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生命周期、该行业在整体宏观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发展演变方向与成长背景;二是研究各个行业市场内的特征 、竞争态势、市场进入与退出的难度以及市场的成长性;三是研究各个行业在不同条件下及成长阶段中的竞争策略和市场行为模式,给企业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根据当前全球咨询产业系统,顶级的服务是战略咨询(国家级项目),高级服务是顾问咨询(企业巨头项目),普通级服务是市场研究报告(大众型研究资料)。一份标准的市场研究报告包括:行业概况,产业格局,竞争分析,历史、现状、趋势分析。数据占据30%-45%的价值比例,分析研究占据50%左右的价值比例,其他内容占据少于10%的价值比例)因此,行业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教导如何进行具体的营销操作,而在于为企业提供若干方向性的思路和选择依据,从而避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常规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身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平时工作的忙碌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研究报告会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保证重大市场决策的正确性;第二是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让您更加丰富翔实的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以及相关信息数据,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行业监测,指长期对某个行业领域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与指标评价体系,对大量的行业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通过行业的内外部环境、上下游供需、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监测与研究,反映行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并预测行业发展前景的机遇与风险。中安顾问是国内最早开展行业监测工作的咨询机构之一,已在厦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南京、杭州、青岛、大连、重庆等十余个城市拥有分公司、办事处或合作机构,并与全国100多家具备资质的专业调查执行公司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中安顾问的行业监测和调研网络覆盖全国75%的城市。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多个领域居全球之首。截止2012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增加到63GW,同比增长39.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8GW,同比增长220.0%,总装机容量达7GW;核电在建机组30台、容量32.73GW,同比增长175.3%,在建规模全球领先。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未来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速道,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深层次地剖析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产业特征、市场规模、发展布局及发展热点,帮助客户系统、准确地把脉产业发展轨迹。通过对新能源行业产业链环节的梳理,对整个产业链价值流向和升级演化进行详细阐述及分析,理清产业发展方向。从产业规模、经营状况、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总结企业表现,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通过深入分析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进出入壁垒及投资风险,给出更加科学和完整的投资建议,帮助投资者精准地进入市场,获取利益最大化。以科学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新能源行业的预测体系,确保得出具有前瞻性、价值性的预测趋势及结果。 第一章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1.1 资源条件1.1.1 化石能源日益紧缺1.1.2 新能源储量及分布1.1.3 新能源的综合利用1.2 社会条件1.2.1 能源问题引发经济社会问题1.2.2 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2.3 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重要政治议题1.3 技术条件1.3.1 主要新能源技术介绍1.3.2 我国加强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1.3.3 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3.4 新能源发电技术解析1.4 其他条件1.4.1 人才1.4.2 资金1.4.3 设备1.4.4 配套设施第二章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2.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状况2.1.1 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提振经济2.1.2 2011-2012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分析2.1.3 国际新能源产业结构面临发展变局2.1.4 经济全球化下国外新能源开发的策略2.1.5 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2.2 欧洲2.2.1 欧盟各国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2.2 欧盟积极投资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2.2.3 2011年欧洲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现分化2.2.4 2012年英国继续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2.2.5 法国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2.2.6 德国实施新政发展绿色能源2.3 美国2.3.1 美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2.3.2 2011年美国新能源政策迎来拐点2.3.3 2012年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2.3.4 美国新能源政策综合分析2.3.5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4 日本2.4.1 日本发展成为新能源大国2.4.2 日本政府主导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2.4.3 2011年大地震加速日本新能源转型2.4.4 2012年日本新能源政策动态2.4.5 日本新能源战略解析2.5 其它国家2.5.1 澳大利亚2.5.2 巴西2.5.3 印度2.5.4 韩国2.5.5 以色列2.5.6 哈萨克斯坦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3.1 中国新能源产业总体分析3.1.1 产业发展的必要性3.1.2 产业发展综述3.1.3 主要发展成就3.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1.5 消费比重持续提升3.1.6 多方力量助推产业崛起3.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征3.2.1 密集政策扶持新能源开发3.2.2 新能源利用步入发展快车道3.2.3 技术转化速度与国际同步3.2.4 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3.2.5 产业集群特征逐步显现3.3 中国新能源发电业简析3.3.1 新能源发电行业蓬勃发展3.3.2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潜力巨大3.3.3 电力企业布局新能源发电市场3.3.4 新能源电力定价机制分析3.4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区域布局3.4.1 产业集聚情况3.4.2 区域分工情况3.4.3 细分领域集聚特征3.5 中国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趋势3.5.1 产业整体持续朝政策和资源优势区域集聚3.5.2 大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朝市场终端转移3.5.3 研发和销售环节朝资本和人才密集区集聚3.6 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6.1 行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3.6.2 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6.3 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3.7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7.1 行业发展的基本对策3.7.2 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3.7.3 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3.7.4 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3.7.5 区域市场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分析4.1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介绍4.1.1 产业链结构4.1.2 产业链生命周期4.1.3 产业链价值流动4.2 新能源产业链特征4.2.1 产业链长4.2.2 受工业影响较大4.2.3 对外依存度高4.3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4.3.1 新能源材料市场投资升温4.3.2 光伏材料市场总体分析4.3.3 多晶硅市场产能及需求4.3.4 锂离子电池材料市场概况4.3.5 风电发展拉动钕铁硼材料需求4.4 新能源产业链中游——设备制造业4.4.1 风电设备制造业4.4.2 光伏设备制造业4.4.3 核电装备制造业4.4.4 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业4.5 新能源产业链下游——商业化应用4.5.1 风电并网不断提速4.5.2 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升温4.5.3 生物柴油市场的竞争格局4.5.4 地热发电行业发展势头良好4.5.5 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情况第五章 新能源细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1 太阳能行业发展分析5.1.1 国际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5.1.2 国内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5.1.3 2011-2012年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5.1.4 内需提振加速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5.1.5 我国太能能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1.6 国内太阳能市场潜力巨大5.2 风能行业发展分析5.2.1 国际风能产业发展状况5.2.2 中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分布5.2.3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有效地区5.2.4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状况5.2.5 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5.2.6 中国风能开发面临的机遇5.3 生物质能行业发展分析5.3.1 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5.3.2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5.3.3 能源紧缺加速中国生物质能开发5.3.4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模式5.3.5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3.6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迎来发展机遇5.4 核能行业发展分析5.4.1 国际核能开发利用状况5.4.2 中国核能产业总体发展状况5.4.3 2011-2012年中国核电行业总体数据分析5.4.4 中国核电产业SWOT分析5.4.5 中国核能技术发展分析5.4.6 中国核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5 地热能行业发展分析5.5.1 地热能利用相关技术分析5.5.2 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状况5.5.3 中国地热能利用市场发展状况5.5.4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分析5.5.5 中国地热非电直接利用规模全球领先5.5.6 中国地热能利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5.5.7 中国地热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5.6 氢能行业发展分析5.6.1 国际氢能行业发展状况5.6.2 中国氢能行业发展势头良好5.6.3 中国发展氢能经济的有利条件5.6.4 中国氢能利用技术进展分析5.6.5 我国发展氢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6.6 我国氢能开发利用发展趋势5.7 可燃冰行业发展分析5.7.1 国外可燃冰开发利用状况5.7.2 中国开发可燃冰的战略意义5.7.3 中国可燃冰开发总体分析5.7.4 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5.7.5 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分析5.8 海洋能行业发展分析5.8.1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5.8.2 世界海洋能发展分析5.8.3 中国海洋能资源储量与分布5.8.4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受到重视5.8.5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进展状况5.8.6 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章 新能源产业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及经营状况深度分析6.1 大唐新能源6.1.1 企业简介6.1.2 经营状况6.1.2.1 财务状况分析6.1.2.2 偿债能力分析6.1.2.3 盈利能力分析6.1.2.4 营运能力分析6.1.2.5 成长能力分析6.1.3 SWOT分析6.1.4 发展模式6.1.5 发展战略6.1.6 投资状况6.1.7 发展规划6.2 华能新能源6.2.1 企业简介6.2.2 经营状况6.2.2.1 财务状况分析6.2.2.2 偿债能力分析6.2.2.3 盈利能力分析6.2.2.4 营运能力分析6.2.2.5 成长能力分析6.2.3 SWOT分析6.2.4 发展模式6.2.5 发展战略6.2.6 投资状况6.2.7 发展规划6.3 龙源电力6.3.1 企业简介6.3.2 经营状况6.3.2.1 财务状况分析6.3.2.2 偿债能力分析6.3.2.3 盈利能力分析6.3.2.4 营运能力分析6.3.2.5 成长能力分析6.3.3 SWOT分析6.3.4 发展模式6.3.5 发展战略6.3.6 投资状况6.3.7 发展规划6.4 拓日新能6.4.1 企业简介6.4.2 经营状况6.4.2.1 财务状况分析6.4.2.2 偿债能力分析6.4.2.3 盈利能力分析6.4.2.4 营运能力分析6.4.2.5 成长能力分析6.4.3 SWOT分析6.4.4 发展模式6.4.5 发展战略6.4.6 投资状况6.4.7 发展规划6.5 金风科技6.5.1 企业简介6.5.2 经营状况6.5.2.1 财务状况分析6.5.2.2 偿债能力分析6.5.2.3 盈利能力分析6.5.2.4 营运能力分析6.5.2.5 成长能力分析6.5.3 SWOT分析6.5.4 发展模式6.5.5 发展战略6.5.6 投资状况6.5.7 发展规划第七章 国内主要产业园发展案例7.1 天津北辰风电产业园7.1.1 园区概况7.1.2 产业定位7.1.3 开发理念7.1.4 布局规划7.1.5 支持措施7.2 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7.2.1 园区简介7.2.2 产业基础7.2.3 建设进展7.2.4 优惠政策7.3 无锡风电科技产业园7.3.1 园区概况7.3.2 公共服务平台7.3.3 园区制造业基地7.3.4 风机整机配套区7.4 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7.4.1 园区概况7.4.2 发展优势7.4.3 发展规划7.5 南京江宁区新能源产业园7.5.1 发展优势7.5.2 发展重点7.5.3 主要目标7.5.4 空间布局7.5.5 保障措施7.6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6.1 园区概况7.6.2 投资环境7.6.3 产业配套7.6.4 优势产业7.6.5 引资政策第八章 新能源行业投资分析8.1 项目价值分析8.1.1 政策扶持力度8.1.2 技术成熟度8.1.3 社会综合成本8.1.4 进入门槛8.1.5 潜在市场空间8.2 投资机遇8.2.1 中国调整宏观政策促进经济增长8.2.2 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8.2.3 我国积极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8.2.4 油价高企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契机8.2.5 我国新能源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8.2.6 我国新能源产业步入对外投资机遇期8.3 投资热点8.3.1 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投资热情高涨8.3.2 中国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机遇8.3.3 我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8.3.4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投资升温8.3.5 国家加大农村沼气领域投资力度8.4 投资概况8.4.1 全球新能源总投资将大幅提高8.4.2 中国新能源市场投资趋热8.4.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猛8.4.4 发改委批准外资新能源低碳基金8.4.5 国企能源巨头争相布局新能源领域8.4.6 民间资本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8.4.7 新能源成为风投和私募基金投资重点8.4.8 未来中国新能源投资预测8.5 投资风险8.5.1 经济环境风险8.5.2 政策环境风险8.5.2.1 产业政策风险8.5.2.2 货币政策风险8.5.3 市场供需风险8.5.3.1 供需变化风险8.5.3.2 原材料价格风险8.5.3.3 产品结构风险8.5.3.4 产品价格风险8.5.4 其他风险8.5.4.1 技术风险8.5.4.2 行业整合风险8.5.4.3 人民币汇率风险8.6 投资建议8.6.1 区域投资政策建议8.6.2 企业投资政策建议8.6.2.1 重点支持类8.6.2.2 适度支持类8.6.2.3 维持类8.6.2.4 限制退出类8.6.3 细分行业投资政策建议8.6.3.1 水电行业8.6.3.2 核电行业8.6.3.3 其他能源电力行业第九章 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9.1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展望9.1.1 世界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趋势9.1.2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1.3 全球新能源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半导体市场9.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9.2.1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9.2.2 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9.2.3 未来新能源将成我国主力能源重要组成部分9.3 中国新能源细分市场前景预测9.3.1 未来我国太阳能的发展9.3.2 中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预测9.3.3 我国可燃冰发展潜力大9.3.4 “十二五”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将掀高潮9.3.5 “十二五”期间我国清洁煤技术发展展望9.3.6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预测分析9.3.7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预测分析第十章 新能源行业政策法规分析10.1 国外新能源政策解析10.1.1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重要性10.1.2 世界各国新能源及节能政策解析10.1.3 欧盟的新能源政策实施10.1.4 世界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特点浅析10.1.5 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调整趋势10.2 新能源政策动态及解读10.2.1 风力发电产业政策10.2.2 核电产业相关政策10.2.3 太阳能产业相关扶持政策10.2.4 多项政策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10.2.5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引导新能源发展10.2.6 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10.3 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法规及解读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0.3.2 《可再生能源法》的作用与影响10.3.3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10.3.4 可再生能源法修正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10.3.5 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标准提高10.4 相关能源法规及政策1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1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0.4.4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图表 几种主要能源的特点比较图表 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增长情况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重点分布区域图表 中国新能源产业主要集聚区图表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状况图表 2010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及结构图图表 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图表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布局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规划主要指标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产业投资估算图表 “十二五”上海市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图表 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发展要素图表 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发展要素图表 地球上的能流图图表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表 中国日照率和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图表 我国太阳能辐射资源带分布图图表 黑龙江省光伏企业、项目规模及状况图表 中国风能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图表 中国陆地的风能资源及已建风场图表 中国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图图表 中国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资源分布图图表 中国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及累计装机情况图表 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区域情况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历年产量统计图表 我国中小型风电机组产量、产值及出口量统计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产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分型号容量所占比例情况图表 2010年国内企业新增风电装机排名及产量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前6位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201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前20位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叶片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齿轮箱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发电机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我国风电整机与电控系统企业配套情况图表 生物质利用过程示意图图表 几种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CO2排放量的比较图表 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能统计图表 我国部分维素乙醇中试装置情况图表 世界铀矿资源分布状况图表 世界主要国家核电装机容量图表 世界核电技术进化过程图表 我国投运和在建核电项目情况图表 2010年1-11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1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2012年1-12月我国核力发电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发展环境图表 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SWOT分析图表 地热源中放射性元素性能图表 地球各壳层的放射性生成热图表 世界地热发电量增长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应用系统的增长图表 全球氢能燃料站的数量及发展趋势图表 各种燃料电池的应用情况图表 全球燃料电池生产数量的区域分布图表 化石能源到氢能、电能的转化效率图表 化石能源的WTW综合效率图表 新能源汽车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比较图表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预测图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分类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资料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中国风电主营业务分类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简明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部情况图表 2010年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合并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资料图表 2011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综合收益表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主营业务分部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龙源电力收入分业务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力诺太阳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力诺太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数据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天威保变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天威保变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8年-2010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0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图表 2009年-2011年拓日新能主要财务指标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图表 2011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图表 2012年1-12月拓日新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图表 2013-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产品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7-2017年中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图表 2013-2017年中国核力发电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在中国氢能汽车和锂电池汽车哪个更有前景

示儿
鸣而当律
  个人以为锂电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8%,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43.1%。锂电池行业利润的快速上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放量密切相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2.5倍,今年有望完成20万辆的销售目标。随着各地补贴细则相继落地、充电设施扶持政策出台等因素推动,电动汽车销售将延续高增长态势,并给上游锂电池企业带来实质性订单支撑。  电动汽车对上游锂电池的拉动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上证报资讯统计,A股近30家锂电池上市公司中,上半年净利预喜的公司为23家,占比达80%,其中,东源电器半年报净利同比增长214%,主要受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提升。  从工信部数据来看,今年1月至6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3%,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7.9%。其中,锂离子电池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锂电池市场占比正在快速上升。

急啊!!!求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特征与技术研究的报告

理源
一生一世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一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2020年缺1200多亿吨。二是生产能力不足。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还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还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三是运输能力不足。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但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以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从能源开发过程看,资源浪费惊人。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一般为45%?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每年还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2020年将会是新能源汽车上市数量的巅峰吗?

两秒钟
话匣子
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5年规划:未再设具体产销量目标历时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的首条基本原则为“市场主导”。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整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行,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具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4%和45.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8万辆和5.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3.3%和47.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1.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3%和38.7%。累计方面,2019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3万辆和94.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7%和10.1%。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5万辆和75.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4%和1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6万辆和19.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0.6%和5.7%;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1辆和132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2倍和8.0倍。2018-2019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2019年6月销量增速为80%)我国现阶段应用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是由工信部于2012年6月印发,主要目标指出,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根据2020年到期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对比全新2020年到期的规划,《征求意见稿》不再具体要求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而是转成追求市场规模。此外,《征求意见稿》更加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也提出更高要求。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绿色能源的使用情况或发展前景?

冰蝴蝶
波莱特
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其中新能源从生产大国发展为消费大国。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跳跃式发展之路。工业节能在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低碳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二是低碳产业融资机制匮乏。 低碳经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我们认为目前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众多子行业都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速增长,导致全球温度在上升,高碳经济不可持续。必须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 摄氏度以内,世界经济必须向低碳转型。哥本哈根协议多方博弈可以达成最优解,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减排目标指定清晰的方向。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低碳经济就是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1、改善大气环境。气候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低碳经济可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主要理由是: 1)约有70%的所需减排量都可以利用现有及接近商业化的技术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实现。 2)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 3)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利用甘蔗制造的生物燃料以及下一代纤维素生物燃料,由于比其他具有较低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对食品及土地的影响更小,在交通领域存在巨大潜力。 5)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6)保护世界自然的碳汇来源,即森林,具有巨大的效益。目前,森林砍伐所造成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占总量的15%至20%。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未来是否可以长期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往往储存在世界范围内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等问题,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不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将导致未来气候效应和资源匮乏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同时获取气候和能源安全则会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扩大本地能源生产的范围,并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如果边际成本可以通过融资获得,那么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抵消将是很小的,因此总体GDP会提高。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资源丰富,大多是无限的,而传统能源都是有限的。例如世界原油平均还够开采41年,天然气还够67年,煤炭还够164年。另外传统能源大都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而新能源比较环保,是清洁能源。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虽然目前,中国在很多的新能源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国正奋起直追,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2007年,中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中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 低碳经济的各细分子领域加速发展,早已不是“一枝独秀不是春”,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了。其中: 1)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能源:将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中国发展新能源具有更强的紧迫性,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更快、更彻底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的转变,不仅是为了构建平衡的产业结构,更是为了在寻找持久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应对能源和气候问题的挑战,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双赢。 2)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车。中国可能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中心可能将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3)工业节能:政策驱动下稳步前进。中国计划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能耗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据国家发改委公告,在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2100亿。与其他领域相比,工业节能主要源于中央政府的政策驱动。 4)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建筑节能的目标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节能目标的21%。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的标准,加上对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需求,中国低碳建筑的总体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 远景令人鼓舞,但现实却依然很残酷。我们离低碳的未来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 1)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我们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引起关注:(1)产业竞争无序,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市场准入有待提高,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科学技术;(3)技术产业的示范与应用推广,市场推广度还不高。 2)融资机制匮乏。麦肯锡研究报告称中国构建“绿色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需40万亿,也就是说年均需1.8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经济”。虽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推动绿色信贷,还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国际CDM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并与国际金融机构广开合作之门,甚至开始建立国内首个环境交易所,拓展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机制匮乏限制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甚至可能损害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细分领域观察:技术是关键 在当今社会,没有哪一种科学技术或解决方案,能够独立的解决全球碳排放问题,而是必须与运输业、制造业、能源行业、农林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相互结合技术,才能使之可行。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开拓、发展并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大约5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IPCC估计,电力行业占了最大的份额,约为26%,工业19%,森林17%,农业14%和交通13%。我们需要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削减至200亿吨,这意味着现有基础上63%左右的削减。要达到我们的减排目标,除了减缓并且最终停止森林的砍伐,重点应该放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关键部门的低碳发展上。电力、交通、建筑、工业4大部门的减排量要分别占到2050年总减排量的38%、26%、17%、19%。下面我们主要根据气候组织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一些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 1、低碳能源供应:新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发电。低碳能源供应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CCS)等。 2、低碳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3、中国低碳技术循序突破。由30多位专家构成的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近期编制了《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对于影响能源科技路线选择的多种因素,按照资源性—贡献度—环境性—技术性(自主创新度)—实现度—经济性的优先顺序选择。报告指出了10个旨在引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造就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技术方向。

燃料电池的行业有哪些

藏飞
知己知彼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与氧化剂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辅助设备组成。常用的燃料除氢气外还有甲醇、联氨、烃类及一氧化碳等。氧化剂一般为氧气或空气。电解质常见的有磷酸、氢氧化钾、熔融碳酸盐及离子交换膜等。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臵。不同于传统内燃机的是,燃料中的化学能不是通过燃烧,而是通过电化学反应释 放,因而具有高效率、零排放的优势。燃料电池主要分为六种类型,其中 PAFC、DMFC、PEMFC这三种类型使用铂系金属催化剂。燃料电池主要类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全球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全球燃料电池市场发展迅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为9.5千件,2015年燃料电池出货量达到71.5千件,是2008年的7.5倍。2008-2015年燃料电池市场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2015年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出货量约10.5MW,同比2014年的9.2MW增长了14.13%。2010-2015年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国际燃料电池区域格局按应用领域划分,2015年固定应用行业燃料电池出货量占总出货量的68.5%,达49千件;便携应用出货量占24.6%,达17.6千件;交通运输行业出货量占6.9%,为4.9千件。其中,2015年亚洲燃料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65.2%,达46.6千件;北美燃料电池出货量占22.0%,达15.7千件;欧洲出货量占11.6%,达8.3千件。2015年国际燃料电池区域格局(出货量按应用领域)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燃料电池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如果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几个制约因素考虑进来,则会发现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问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最乐观的预测,以纯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生产至少还需15年以上的时问,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也会是以一种高成本的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尚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目前,国内运行的燃料电池汽车主要以示范车为主,一般用在特殊场合展示、旅游观光代步,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国际市场上虽然有部分燃料电池车在商业化运营,但仍以出租车为主。燃料电池车的高昂成本使其短期内很难走向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示的3辆燃料电池客车,每辆客车的成本300多万元,而目前公交系统进口的欧Ⅳ标准传统发动机低地板大客车售价仅在100多万元。从市场经济学角度讲,高成本很难完成市场化推广,而无法实现市场化就不可能大规模批量生产,进而成本就无法降下来,最终导致成本与销售的恶性循环。政策支持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落实车辆更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求,加大对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的考核力度,对不达标地区要扣减燃油和运营补贴。创新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等运营模式。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重点投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接近商业化的一种燃料电池, 最有希望作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动机,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2010 年,单是小型电源领域,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5万套燃料电池交付使用,总功率超过了15MW,其中96%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为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动机而受到广泛关注,全球几乎主要的汽车生产商都在致力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重点投资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从长远来看,氢能作为最洁净、高效的新能源,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以其零尾气排放和对能源的独立性,有望实现汽车工业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并向世人展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商业化,但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上仍然拥有一定的优势,应当结合外国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争取尽快将燃料电池汽车推向市场,因而具有广阔的投资潜力。

中国新能源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火儿了
工技不巧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长期以来,在中国对于“新能源”的定义存在着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的问题,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定义存在着过于狭义化趋势。所谓“新能源”,确实包涵着狭义化和广义化的两层定义。关键是“新”字的界定对象,这个“新”主要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旧”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系统,我们以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传统能源利用理念。 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狭义化定义,主要是将新能源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中,客观的说,仅仅谈可再生能源,而不强调“新”与“旧”的本质区别,将会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性和新能源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地讲,可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前,是没有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的,自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之后,数十万年来,可再生能源一直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它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今天当人类无法承受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巨额代价时,我才重新赋予可再生能源以“新”的含义,它的新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今天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然而,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能源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 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能源需求,工业时代的基本法则是“规模效益”,生产形态同时强调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细化分工之后,要想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所有的效率评价仅仅基于单一产品的转换端,而不能从能源利用的终端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优化。这种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必然导致企业不断扩大能源转换装置的规模,不断大量消耗能流密度高的资源,同时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在电力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大电网、大电厂、超高压”;在热力行业是追求:大型热力厂、大型管网系统等。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无法提高,转换系统加大,输送能源的电网、热网、铁路、管网等都要加大,中间损失自然会增加;其次是必须大规模利用资源,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的资源被忽略或浪费,另一方面被资源的规模所局限,造成利用资源供应瓶颈;之三是由于效率无法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造成极端气候变化频发,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又进一步加大了能源的消耗,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陷入恶性循环。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能源系统,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利用形态,建立多个新的能源供应系统,来解决人类文明的动力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能源”将新能源狭义化而桎梏在可再生能源的狭小区间,是对新能源的曲解,其中也反映了传统能源经营者对于新兴能源形态可能构成的挑战的担忧。将新能源狭义化可以使新能源无法达到整合目的,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永远只能成为传统能源形式的“补充”,也就不可能对传统能源经营者的利益格局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能够确保他们既得利益的长期稳定合不断增值。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的规律,新的技术必然要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蒸气机代替牛马,内燃机代替蒸气机,新的能源体系和由新技术支撑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及新的能源利用理念最终会替代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所以,新能源的关键是针对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先进性和替代性。由此分析,广义新能源将主要包涵了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利用能源;2、资源综合利用;3、可再生能源;4、代替能源;5、节能。 1、高效利用能源 目前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5%左右,丹麦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超过60%,而且丹麦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少可以再提高20%。尽管这中间存在着统计口径问题,但是丹麦是全世界公认的已经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是全球的一个样板。丹麦的第一个经验就是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打破行业分工局限,对能源的利用已经实施了“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加大了能源的整合优化利用空间,有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热电联产虽然是一种传统的能源技术,但在丹麦得到了非常广泛应用和高度的重视,并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新含义。到目前为止,丹麦没有一个火力发电项目不供热,也没有一个工业供热锅炉不发电。通过化石燃料转换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一般超过70%,是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技术。丹麦的热电联产燃烧利用多种燃料,秸秆、垃圾、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基本上是有什么烧什么,什么便宜烧什么,能源综合利用效率60%是依靠热电联产对能源实现梯级利用实现的,从60%再往上增加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实现(利用不增加温室气体的燃料,不计算其消耗的能量)。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热电联产的同时,由于燃料结构向气体化和非矿物燃料转化,热电联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小型化,多功能化。这种小型、微型的热电联产被国际上称之为——分布式能源。它的优点是靠近需求侧,将输送损耗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了低品位的热能,将燃料燃烧温度的利用空间进一步扩大,有效实现了“分配得当,各得其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因此,分布式能源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到80%~90%,而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将分布式能源燃烧后的废烟气供应植物大棚,一方面进一步吸收利用能量,另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全能量的利用。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的主席在不久前访问北京时,面对中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大惑不解地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会认为燃煤热电联产不属于分布式能源,在全世界凡事所生产的能源能够被直接或间接就地利用的能源设施,其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传统能源分产方式的系统,都应该被认为属于分布式能源。如果按照这一判断,中国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其中属于就近综合利用能源的项目不少于4000万。 分布式能源技术对能源的利用方式与传统的能源利用存在很大的区别,它不再追求规模效益,而是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效能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就近供电供热,将中间输送损耗降至最低。由于小型化和微型化,使能源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多种能源的不同需求,设置自己的能源系统,调动了终端能源用户参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努力。分布式能源可以和终端能源用户的能源需求系统进行协同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将供需系统有效衔接,进行多元化的优化整合,在燃气管网、低压电网、热力管网和冷源管网上,以及信息互联网络上实现联机协作,互相支持平衡,构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网络,使能源供应与能源的实际需求更加匹配。所以也有国家认为分布式能源是信息能源系统的核心环节,并称之为:第二代能源系统。对于传统能源形式,分布式能源毫无疑问是一种新型的能源生产利用形式,是信息时代能源技术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些传统能源技术的集合,也是全新的能源综合应该系统。 目前,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分布式能源未来最主要的技术方向之一,这就是“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污染更小(可以在能源转换现场实现零排放),理论上燃料电池使用的是氢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但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利用的氢根本不存在,氢能属于二次能源,制氢需要其他外部能量实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制氢,或者利用生物细菌制氢,还仅仅停留再理想或试验阶段,缺乏广泛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现实的技术方向还是如何利用天然气、煤气化、甲醇、乙醇等能源,特别有前途的是利用废弃地下煤炭资源进行地下可控气化再制氢技术。燃料电池不仅可以解决人类发展的电力难题,同时也可以解决对于石油的替代难题。虽然,就燃料电池技术本身应该属于新能源,但是大多数燃料电池将不会依赖于可再生能源。此类例子非常之多,他们都是立足于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理念构架的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虽然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针对传统的大规模分离生产的能源系统而言,大大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效减少了污染的排放。 2、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和世界,每天有着大量资源没有能够被综合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塡埋场的沼气、矿井瓦斯、炼焦和炼钢的可燃性废气、工业废热、余压等资源都可以转换成为能源,特别是电力。这些资源的特性是分散、资源量小,对于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对于一些先进的小型模块化能源转换设备,却大有用武之道。对于这些技术,我们不得不将其归入新能源技术,但是它所消耗的却不是可再生能源。 中国每年在矿井中因为各种事故而丧失数以千计矿工的生命,其中最大的杀手是瓦斯爆炸,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天然气没有什么差异,仅仅是浓度有所降低。瓦斯可以成为非常优质的能源,但是在煤矿开采中瓦斯的产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持大规模的利用技术,只能参与分布式解决方案,就近利用瓦斯发电,就近并网销售电量,就近利用所发电能。我们可以给生物质发电每千瓦0.25元的补贴,为什么不能同样给予瓦斯发电呢?相比之下,生物质发电可能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是瓦斯发电可以将温室效应更强的甲烷气体进行资源化处理,比生物质发电贡献更大,因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4倍。此外,瓦斯利用还可以挽救无数生命。对此,我们谁能否认利用矿井瓦斯不是一种新的能源?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集中居住的城市居民制造和排放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这些垃圾和污水中丰富的有机质可以制造大量的沼气,或者转换成有机和燃物质通过焚烧增加能源供应,同时实现垃圾的减量化目标,节约更多的土地,减少环境和水污染。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的工程,当然是增加了新的能源供应,它所供应能源的形式难道不是“新能源”吗?所以,对于各种废弃资源的再利用,以增加能源供应的形式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畴。 3、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当然是没有争议的新能源,它所涵盖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实际上,国际间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形式已经进行了全新的分类。今年春天,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在中国召开了一次年会,从世界各地与会的专家不仅包括热电冷三联供的企业和专家,更多的是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企业和专家。对于那些集中大规模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大型风力发电场、规模化的水能利用、以及一些国家准备进行规模化的太阳能利用以增加现有大型电力系统的能量供应的模式,均列入中央供能系统,或者称之为集中能源系统。 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模式也被称之为:分布式能源。例如:楼宇式的光电、光热和直接光能,以及储光等能源利用系统,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消耗;水源、地源、空气源、污水源和排气源热泵能量回收技术对于楼宇建筑空调的能源供应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或光电系统对于独立能源用户的电力供应等。就近获取能源,就近供应能源,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需求测能源供应的系统,都属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范畴,其涵盖范围和内容极为广泛。小型水电站被认为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它在中国有4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主要指10万千瓦级装机容量以下的水电站。这样的小型水电设施主要通过较低压力输电系统对周边地区进行电力供应,他们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小,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尽管是非常传统的发电形式,但是属于可再生能源,所以在新能源范畴中是应该涵盖其中的。 4、代替能源 对于替代能源是否属于新能源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从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层面讨论,替代能源当然是新能源。例如:利用秸秆替代煤炭;利用生物柴油或乙醇替代石油;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电力或燃气热水器等。但是,在替代能源战略中,往往存在利用一些较为丰富的资源,替代更为希缺的资源,例如:利用煤炭制造甲醇、二甲醚,或者直接煤制油来替代对于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 在替代燃料中,一些新型的煤制燃料也被专家们普遍称之为新能源,二甲醚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一些专家积极发展综合性煤化工技术,而且建议建造一些规模并非很大的煤碳资源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的“化工—煤气—电力—热能”多联产系统,同时利用煤炭向城市供应各种煤化工产品,向城市电网供电,向城市工业区和采暖系统供应热能,同时向城市燃气管网供应煤气或二甲醚燃气,并将多于的二甲醚转换成为液体燃料供应城市交通系统,最后将灰渣制造各种建筑材料。这种多联产工艺,以及所制造的二甲醚均应该成为新能源所接受的范畴。垃圾和废旧塑料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利用他们制造石油的技术正在发展之中,利用废弃资源制造石油这样具有一定希缺性的能源的技术无疑也是新能源技术。所以,替代性能源也应该纳入广义新能源的总体范畴。 5、节 能 国际上称节能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核能之后的第五能源。各国利用市场化机制,将节能作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的手段,将节约的能源变为“商品”,进行交易,并为节约者赢利。也有人将节能称谓:“负瓦特”革命,即减少瓦特的革命。 目前,在发达国家能源服务公司(ESCo)极为活跃,他们通过能源合同管理机制帮助能源用户改造、管理、运营能源系统,将节约的能源费用与用户分享,从中赢取商业利润,将节省下来的电力负荷出售给新的需求者,甚至还将减排的温室气体拿到市场上销售。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被非常看好,股票市值一路飙生,成为继IT产业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有一个闪光点。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能源服务公司大量投资经营分布式能源系统,将生产的电力、热力、冷能和卫生热水销售给周边能源用户。将一个能源用户的废弃能源回收后,销售给另一个能源需求者,将节能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进行经营。他们通过这种有效的经营,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能源有效供应总量。 目前国内电力体系积极宣扬推广的“电力需求测管理”(DSM),其实更加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源需求测管理”,对用户的能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综合优化,使各种能源需求进行互补,使各个能源供应系统实现协同优化。在国外能源需求测管理实际上主要通过能源服务公司实现,而由于中国的电力系统实行行业壁垒的垄断经营,所以自成体系,主要以鼓励低谷用电和平衡负荷为目标。 鼓励消耗低谷电力并不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也与国际发展趋势不同步。但是,平衡电力负荷对于提高电力以及相关能源系统的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这一努力的结果将会大量增加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实现发电、输电、配电、供电资源效益最佳化。因此,这是一种利用知识、管理和技术来增加电力保障的新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能源供应方式。 最近,欧洲中国商会能源委员会主席、BP中国公司副总裁陈新华博士对于中国节能问题发表了一篇影响重大的文章——《节能工作需要明确理论基础 避免战略误区》,他深入解读了著名热物理学家马克斯韦对于“信息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立论,进一步解释了“信息就是能源”的学说。陈新华博士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逐步转变人类对于能源密度和强度的日趋增强的方向,有效的信息互动可以减缓“熵增”的趋势。信息将成为能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正在追求的信息能源合二而一时代,通过不断精确有效的能源供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信息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新能源的灵魂所在。 最近,全国工商联成立的新能源商会是中国首次将“新能源”作为一个正式名称授予一个组织。新能源商会应该如何定位新能源的概念,不仅对这一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国新能源事业,以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一定律深层的涵义是告诉我们各种能源是相互关联、互相转化和互相作用的。对于新能源而言,无论采用狭义化的范围,还是广义化的范围,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强化对于希缺资源的替代能力和努力节约能源资源,以及依靠信息化最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是我们齐头并进的共同选择 从地球蕴藏的能源数量来看,自然界存在有无限的能源资源。仅就太阳能而言,太阳每秒钟通过电磁波传至地球的能量达到相当于500多吨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这相当于一年中仅太阳能就有130万亿吨煤的热量,大约为全世界目前一年耗能的一万多倍。不过,由于人类开发与利用地球能源尚受到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地理原因及世界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在内的巨大数量的能源,可以利用的仅占微乎其微的比例,因而,继续发展的潜力巨大。人类能源消费的剧增、化石燃料的匮乏至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逼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仗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这就必须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太阳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高达1.05×1018千瓦时(3.78×1024J),相当于1.3×106亿吨标准煤。按目前太阳的质量消耗速率计,可维持6×1010年。所以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降低起开发和转化的成本,是新能源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风能是利用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发电、提水、助航、制冷和致热等。风力发电是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中国的风能总储量估计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由广阔的开发前景。风能是一种自然能源,由于风的方向及大小都变幻不定,因此其经济性和实用性由风车的安装地点、方向、风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对于核电站,人们有许多误解,其实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获取方式。对于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些物质,例如钍,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我们把核燃料和可以转化为核燃料的物质总称为核资源。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和利用小水电资源的总方针是确定的,2003年开始,特大水电投资项目也开始向民资开放。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我国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氢是一种二次能源,一种理想的新的含能体能源,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虽然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极少。因此必需将含氢物质加工后方能得到氢气。最丰富的含氢物质是水,其次就是各种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物质等。氢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精炼需要氢,如烃的增氢、煤的气化、重油的精炼等;化工中制氨、制甲醇也需要氢。氢还用来还原铁矿石。用氢制成燃料电池可直接发电。采用燃料电池和氢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将远高于现有的火电厂。随着制氢技术的进步和贮氢手段的完善,氢能将在21世纪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风采。 地热是指来自地下的热能资源。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仅地下10千米厚的一层,储热量就达1.05×1026焦耳,相当于9.95×1015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并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1910年,法国的普莱西克发明了利用海水波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推动风力发动机组发电的装置,把1千瓦的电力送到岸上,开创了人类把海洋能转变为电能的先河。目前已开发出60~450千瓦的多种类型波浪发动装置。 此外,正在研究开发的还有氢能。主要是用电解法、热化学法、光电化学法、等离子体化学法等制备氢气,用压缩、低温液化或贮氢合金吸收等方法贮存,或直接用作燃料,或制成氢燃料电池,用于发电河用作各种机动车、飞行器燃料及家用燃料等;还有生物质能,是指植物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目前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蜜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清洁燃料的供给能力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一。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200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油当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人能源消费国,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时,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将达到30多亿吨油当量。然而目前我国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1/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与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不同的是我国以煤为主,煤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3.6%,由于煤的高效、洁净利用难度大,使用过程中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 1亿吨,天然气缺口 400亿立方米。因此,开发洁净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第一部分:研究部分 第一段:市场调研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l 区域性房地产行业及竞争对手研究 1、 已购房者特征研究 2、 目标消费者研究、分析 (1) 目标消费者的基本购房特征 (2) 目标消费者对目标地区及楼盘的评价 (3) 目标消费者购买竞品特征分析 (4) 消费者对目标楼盘的认知情况与认知途径 二、 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 工作计划 四、 待购买者调查配额 五、 二手咨讯收集 六、 费用预算及明细 七、 研究品质控制 第二段:项目检示 一、 项目的初步设想、目的 二、 可行性研究,却是最大不确定性和机动性 三、 经济性研究 四、 合理性 五、 投资决案可行性报告(45个要项检示) 六、 筹资状况,制约营销战略的制定 第三段:项目规划、设计检示(四大因素分析) l 规划检视: 一. 社会因素 二. 家庭因素 三. 自然因素 四. 指标因素 l 设计检视 一. 面积趋向 二. 功能配置 三. 功能分区 四. 户型设计 五. 设计观念 第四段:环保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措施检示 一、 自然 二、 资源与能源 三、 使用周期 四、 人类 第二部分:营销战略、计划制定 l 战略部分: 一、 市场: 目标市场区隔 (1) 细分市场 (2) 行业细分 二、 外部环境 1、 社会环境 2、 法律环境 3、 经济环境 4、 竞争环境 三、 对手 显在(或潜在)分割有限购买力 四、 COST分析 自立和主要竞争对手的问题、机会、优势、劣势 五、 行动选择 用头脑风暴法列出战略选择方案 l 计划部分: 一、 目标 二、 战略 1、 投资需求点 2、 本项目的最大化利益点(利益群) 3、 制价 4、 何种管道最方便满足 三、 计划: 1、 利润计划、销售计划 2、 资源计划、成本控制 3、 详尽、分阶段的部分计划 4、 盈利业绩 5、 投资回报与运营资本回报分析 6、 人员配置与组织设置 7、 培训 8、 激励与报酬方案 第三部分:广告传播策略、计划 l 广告传播策略: 一、 广告目标 二、 广告受众 三、 广告核心概念创意 四、 广告表现风格 五、 媒介组合策略 l 广告传播计划 一、 媒介排期 二、 广告效果评估 三、 广告费用预算 第四部分:营销推广策略及计划 l 营销推广策略 一、 推广目标 二、 推广对象 三、 推广主题创意 四、 推广之广告配合 五、 推广阶段及细化 六、 推广费用 七、 推广效果评估

新能源汽车2020年产销量大约能实现多少

烝民
或使莫为
“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各地有关节能与新能源车的产品研发及示范推广可谓风起云涌。截至2012年底,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 观研天下行业分析师指出: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75万辆,其中纯电动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290辆;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其中纯电动销售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3038辆。 2014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1137辆,同比增长328%。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6276辆,同比增长近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621辆,同比增长近12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3079辆,同比增长55%,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5161辆,同比增长91%。 2014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685辆,同比增长近24倍。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两批的新能源汽车生产4748辆,占10月产量的84%。 2014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加快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三十条具体政策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观研天下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研究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2012年7月,由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