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大归乎
青岛科技大学原名青岛化工学院,前身是1950年9月创建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8月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9月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9月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划转山东省领导,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学校设有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青岛市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占地2000余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四方校区位于老城区,绿树成荫、文化气息浓厚,占地553.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75人;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系全国首批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全国第三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现有 56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强化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行业技术依托中心。学校的学科建设在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和信息与控制工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创造了被社会广为关注的“科技大学现象”。10余年来获得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项国家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国普通高校获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排行榜(1997~1999)排序,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位居全国高校第 5 位,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位居全国高校第74位;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排序》(1985~2000),位居全国高校第67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位;2005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47位,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00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日、俄、德、英、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同德、俄、加、美、韩等国多所高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尤其是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成为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学校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同时注意选派优秀教师、学者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益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办学水平。 学校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激流中走过了57个春秋,展望未来,学校前程似锦。不久的将来,学校将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1950年9月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创建 1956年8月迁至青岛,并改名青岛橡胶工业学校 1958年9月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 1961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橡胶工业学院创建(合署) 1968年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并入山东化工学院1965年山东化工学院(中专部)改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70年山东化工学院改建山东省化工技术学校 1971年山东省化工技术学校升格山东化工学院 1984年9月山东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划转山东省领导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青岛化工学院 1962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创建1963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改建青岛市美术学校 1981年青岛市美术学校更名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2003年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校训校风校训:明德、笃学、弘毅、拓新校风: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现任领导 高青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并分管教代会、组织、党委办公室和党校方面的工作; 马连湘校长(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并分管校长办公室、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研究生、法律事务、学报和档案方面的工作; 苏同岭副书记分管基建和东部校区建设方面的工作; 王瑞芳副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宣传、统战和校报方面的工作; 王文哲副校长分管治安保卫、综合治理、产业(包括研究所所办产业)和教职工住宅建设工作; 韩兆会副书记分管审计、工会、政治保卫、离退休、妇委会和计划生育工作; 罗公利副校长分管学生、武装、共青团和人文社科建设工作; 徐学增副校长分管后勤和体育方面的工作,协助校长做好人事方面的工作; 李庆领副校长分管教学、学科建设、招生和外事方面的工作; 刘光烨副校长分管科研、图书情报、高职和成教方面的工作; 张淑华校长助理兼任教务处处长,协助李庆领副校长做好教学工作,重点抓好“评建”工作; 韦殿华校长助理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协助马连湘校长做好法律事务工作。院系设置四方校区:化工学院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 成教学院高职学院崂山校区:机电工程学院 | 数理学院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艺术学院 | 传播与动漫学院 | 政法学院 | 体育教学部 | 中德科技学院(Chinesisch-Deutsche Technische fakultat) | 国际合作学院(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远景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的办学思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原则,全面实施规模战略、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更新观念,建立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新机制;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原则,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 (三)学校定位与总体发展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区域发展和行业建设。到2010年,把我校建成拥有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省内先进的特色学科群和国内先进的特色学科,形成省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确立山东省高校强校地位;争取到2015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主要发展指标 ——办学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6000人,其中,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人数达到10000人,各级各类留学生达到500人。 ——学科建设。到2010年,争取建成1~2个国家级水平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成1~2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实验室),建成10~15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成1~2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成3~5个市级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培植10~20个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增1~3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专业与课程建设。到2010年,本科专业达到65个左右,并建成15个左右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8个左右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20个左右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成1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4~6个省级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出版30部优秀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将生师比稳定在16:1以下。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到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以上,部分学科45岁以下的主讲教师实现博士化;在院士培育和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完成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1211人才工程”。 ——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认真抓好科研立项、鉴定、报奖工作,力争主持“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80项,省部级课题比“十五”期间翻一番,与企业合作项目大幅增加;力争科研经费总数比“十五”期间翻一番,科研成果鉴定有新突破,科研获奖有新成功,获得2~3项国家级科研奖励,50项左右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以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获发明专利,在省内高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SCI、EI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序有新的提高。 ——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到2010年,建成博士后流动站,获得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10个左右博士点,20个左右硕士点,使得硕士点覆盖的学科门类更加广泛;在学位类型上,努力发展专业学位,不断提高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比例;在教育形式上,加快发展全日制教育,有序发展非全日制教育。 ——办学条件。到2010年,东部校区基本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四方校区结合大学都市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不断加大教学科研装备投入力度,提高教学科研装备水平;加大图书资料的经费投入,确保年均增加图书资料10万册以上;实现校园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生态化。学校网站 http://www.qus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