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村的调查报告市委、市政府: 根据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跨越式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要求,为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今年7-9月份老促会系统组织力量对全市41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了走村串户的调查,总结了部分小康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也查找出了一些制约小康村建设的共性问题。总体看,小康村建设深受民众欢迎,优势大于困难,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是大有希望的。 一、 全面建设小康村的优势和主要制约因素 1、全面建设小康村有一定的基础。我市现有45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村村有广播有电视。已通公路的村391个,占84.1%,计算机已经进村,据41个村调查,平均每村有6台。2002年,老区GDP实现1513996万元,人均GDP7607元。人均收入在1000—3000元的农民597644人,占农村人口的91.6%,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低水平小康的29685人,占农村人口的4.55%,没有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村。老区农民都过上了温饱有余型生活。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进展,三产比例已调整到25:41:34;粮、经、饲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48:42: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29.3%,这些为全面建设小康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一批好典型是全面建设小康村的“星星之火”。一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虎林市一调结构,二建龙头,三拓市场,大大提高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水平,推进了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药、米、豆、蜂、酒等绿色加工主导产业已占地方工业总量的80%。二政府主导,强化剩余劳动力转移。鸡东县鸡林朝鲜族乡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到五到位,即教育到位、信息到位、培训到位、政策到位、保障到位,五到位使外出打工人员能安心工作,消除了后顾之忧,现在全乡人均收入达1万元。三因地制宜,规模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划式发展。密山市共裕村依托山地资源,山上造林、栽果树、养木耳,山下养鱼、放牧,山里副业创收,实行企业化管理,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户均存款10万元。四发展立村企业,增加农民收入。鸡冠区新发村、梁家村,发挥临近铁路、靠近公路、煤矿的地理优势,与铁路部门联合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站台、货场,成立运输专业队,建洗煤厂、面包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五支部领路强服务,村民走上富裕路。滴道区南甸子村党支部强化为村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带领农民养鸡,主动帮助找市场,统一协调销路。现全村13%的农户成了养鸡专业户,年人均收入5000元。村支部累计协调备耕贷款600多万元,畜牧业贷款1300万元。多方筹资建起了5200平方米蔬菜禽蛋综合批发市场,日成交额5万多元。十多年累计投资打抗旱井80眼,维修村路3000多延米,使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这些典型必将带动老区农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他们是全面建设小康村的“星星之火”,在党的富民政策东风的吹拂下,必将燃遍老区农村的大地。 3、当前全面建设小康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村干部对全面建小康思想上、精神上准备不足。一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的基本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目标等,在我们调查的41个村的村干部中知者甚少。这是因为政策宣传深度广度不够,中央精神逐级传达一般只到乡级,村干部和农民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理解精神;二是村级班子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调查的41个村的村级班子平均年龄在45、7岁,还有60岁当支书的,平均文化程度9年,有专业技术的寥寥无几。从思想上看,多数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的占41%,思想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支书和主任更少;三是村干部对率领全村奔小康信心不足,缺乏招数,认为一没项目、二没资金、三没人才,只有推着干。调查中有40%的村干部认为2020年实现人均收入8000元不实际、达不到,信心不足。另外,村级班子每三年一换届,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小富即安”“温饱即安”思想较重,存在着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其根源是缺乏激励机制,村干部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调查中反映上述思想的占38%,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占35%。 ②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据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中的60个村收入调查,一产占76、2%,二产占21%,三产占2、8%。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③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去年遭受70年不遇的低温、冷害,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7%,农民人均收入由3195元一下降为2305元,68个村返贫,贫困户达16218户。今年春旱,又使259、8万亩农田受灾,占播种面积的63、6%;二是村基础设施不全质量不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建的人畜供水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不能保证正常供水,出现了新一轮饮水困难。目前尚有848个村屯、34万人饮水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占农村总人口的52%。农村小学设施普遍不完善,标准低,特别是还有82所小学是危房。全市46个乡镇都有卫生院,但都是低标准维持没达标。 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1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不足20%。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农村园艺科技人员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科班”人才“养”不住。 ⑤农村债务缠身,难以轻装前进。村级债务已成为制约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全市46个贫困村债务3708、8万元,平均每个村81万元,全市459个行政村平均外债30多万元,有的村高达260万元,有效公共积累极少,影响公用设施的改善。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直接影响资金的引进和新项目的开发。上述这些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村的工作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二、全面建设小康村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村的领导。应成立推进小康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真正把全面建设小康村工作纳入日程。要依据村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制定出分类指导方案,定出达标时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制,形成实实在在的联系点,认真兑现责任,防止走过场。 2、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争布局、抢项目,发展县、市经济,反哺农村。以增加乡村公共积累为重点,争布局、上项目。一要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替产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政策的机遇,在国家、省的规划中争布局、上项目,从而增强县市级财政实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机会,为乡镇企业创造更多的服务性和加工配套产业的门路。增强县市为乡村的投入,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要以全社会参与和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建设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公正有序的法制环境,吸引客商,为上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3、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①要向“绿色”上调整,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调整,做到“四个优化”,即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的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优化农业布局,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支持土地合理化向有实力的家庭农场集中,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②要向发展三产上调整,劳务输出是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处在散兵游勇、盲目、无组织不规范状态,存在着怕安全无保证不敢去,挣钱少不愿去,没有门路出不去,素质低不能去的现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工作到位,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③要向发展养殖业上调整,在资金来源、良种繁育、市场保障等方面,为发展养牛业创造便利的条件,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以牛经济为主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水平,构建以畜牧业养殖为主导的新农业经济体系。通过调整,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使二、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的领域。 4、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村可通过村上陈欠“清”一点,农口部门开发项目“切”一点,包村部门“帮”一点,向上级部门争取“要”一点,村民自筹“拿”一点,盘活集体资产“筹”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对医疗、卫生等设施的投入,让农民切身感受小康的优越;要加快农村融资体制改革,保证资本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受法律约束、规范化、可操作的农村金融组织,包括从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到为农村工业、农业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再到为农户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企业向农村投资、开发农业项目。 5、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农村和农业上,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最紧迫的是要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农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调查中,村里普遍反映乡里管的太多,制约、干扰了村级经济发展,要求精简乡(镇)机构,减少人员,现在一个乡少则30人,多则80人,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较为突出。要加快农业运行体制改革。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是不相适应的。为此,要发展壮大农村的中介组织,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链条。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兴办区域性的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场,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其获取合法收入先富起来,带动农民致富。要搞好农科教结合,把农村的“人力资源”变成“人为资本”。 6、强化乡(镇)村级班子。①针对乡村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教育和培训十分重要,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干部培训教育的投入,把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②各级党委和政府可选派一些有创新精神,经济发展有思路的年轻干部和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村级班子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斗实力。 7、制定全面建设小康村标准。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10项标准,我们认为,农村全面建小康村的标准应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加以规范,建议市要区别不同阶段,定出全市统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使小康村建设工作有目标的推进,应以国内生产总值、公共积累、人均纯收入、农机化、村路等级、住户砖瓦化、住房面积、自来水、有线电视、汽车、信息网络、养老医疗保险、生态、卫生环境、农民文化程度等内容为主加以考虑。以上报告有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