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
据10月2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来自江西农村的邱海泉,曾经因为身高无缘北大,他下定决心考研,18年来曾10次考研9次败北,一度晕倒考场。同事白眼,父母埋怨,兄弟挖苦,妻子反对,他全然不顾。38岁的他终于在今年第10次出击后,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华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读后,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既令人感到深思又让人感到异常沉重。邱海泉锲而不舍、坚定执著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仅仅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公正”待遇或为了“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生活”这样的目的而进行“马拉松”式的考研却并不可取。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大批的毕业生被迫选择了“第二次高考”,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观,从2000年的39万到2005年的117万,报名人数整整翻了三番。许多人选择考研实属无奈之举:就业压力、工作环境、夫妻两地分居等等,而真正是为了专业兴趣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并不高,这着实有些让人费解。试想,没有对专业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即使通过了考研的独木桥,又怎能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取得大的成绩。 对于邱海泉,有媒体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现代“范进”。其实,邱海泉历经18年奋斗,一朝考研成功之后他并没有像范进那样“疯”掉,也并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反却招致了不少白眼和冷遇,甚至于他人的不屑。范进时代,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所充斥的时代,学子们只能把考取功名当作一生的追求。然而,百年后的邱海泉依然认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考研”,这实在就说不过去了。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动辄就把学历摆在首位,非研究生不要,这是典型的“唯学历论”,更是人才的高消费。事实上学历除了代表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外,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能力,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能力。 不可否认,邱海泉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面对自己只有1.49米的身高,面对用人单位的一次次说“NO”,他忍受了平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闷与痛苦。为了向命运和社会讨还一个公道,为了证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他甘愿抛弃一切,于是18年含辛茹苦坚持考研,甚至于晕倒、吐血,这是何等的代价!难道他考上了研,拿到了那个神圣的硕士学位,他就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了吗?鲁迅先生曾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固执。在当今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邱海泉的行为是注定难逃讽刺和奚落的。愚以为他如果不那么固执,用这18年的时间凭借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他完全可以做出另外一番事业,活出另外一番精彩。 我们在赞赏有志者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对待考研,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毕竟考研不是唯一的选择。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做到人尽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而使邱海泉这样的悲剧人物不再出现。不是,如果你学什么专业的,出来就一定要干什么,那你的出路也许就太窄了。考研不过是暂时逃避一下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