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粮食的调查报告(范文)

去国旬月
数日不出
  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有关同志组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专题调研小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和粮食主销区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县农业、粮食、计划、农发行等部门的专题汇报,深入乡村,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并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进行调研并提供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六)重点支持粮食集中产区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要使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当前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爱很大
拜月亭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教育教学文库当前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XX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7812头,比20XX年上半年增加386头,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20XX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20XX年我市年出栏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16781户,20XX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万头,同比增长

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静观
浩劫后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罗颖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要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摸清我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下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经调查汇总分析,现将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效  全区现辖6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全区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农业区。  近年来,全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自身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推动了蔬菜、井冈蜜柚、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为协同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业生产智能化初步应用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猪养殖企业尝试应用在线视频监测、诊断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区省级一级种猪场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强猪场和猪栏舍内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防范应急处理情况,投资

求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碧玉簪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哈泰利
是问穷也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在行传媒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提出六点建议。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基地(市场)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生产过于分散,监管难度大种植业方面:我市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养殖业方面:我市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户购买劣质苗种、饲料,养殖物有病乱用药等情况时有发生,给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中国农村政策调查报告(Ⅱ)的目录

李双双
贵贱无义
第一部分 综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若干政策建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第二部分 粮食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十一五”发展趋势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发展政策评价及其问题分析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点被高估了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协调与针对性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调整思路“粮食安全”还是“食物安全”——兼评中国食物安全问题近年中国稻谷生产成本的变化中国肉类消费的现状和未来饲料粮与我国粮食产需平衡问题饲料粮比重加大 中国的粮食安全性会更高——兼议饲料大原料战略我国食品消费的基本格局与食物政策第三部分 农村土地中国土地政策框架的演进:成就与挑战中国土地政策的实证分析及其在实践中的创新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改革土地制度与完善土地市场的建议关于《物权法》(草案)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几点修改意见防止村庄建设中侵害农民宅基地权利的倾向安徽宣城市税费改革后的农地情况土地集体所有的治理结构: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建议——“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机制建设”课题研讨会综述从二次分配到土地入股——苏州市古尚锦茶叶合作社发展改制的研究第四部分 农村财政与金融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措施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安徽省宁国市和郎溪县调查报告重建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破解的难题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试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思路农业免税对县乡财政影响——安徽省宣城市调查报告拓宽贫困地区信用社改革的思路大力拓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农村公共服务农户调查分析乡村债务及其化解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怎么搞——安徽省郎溪县农村水利建设调查第五部分 农村市场与农产品贸易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我国粮食进口管理的建议重视玉米国际市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我国农业在WTO后过渡期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国大豆行业的问题及其建议第六部分 保护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当前农民工办证收费问题亟待治理规范政府行为是缓解“民工荒”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建议解决农民工居住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途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及其政策建议农民进城务工及市民化的十项制度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2004-2006年主要研究成果索引表

急、求一篇《汕尾市土壤状况及农作物调查报告》 、800字左右

孔子
既而有生
地质 本地区地层、岩浆出露情况较好,中东部平原区大部分为燕山期岩浆岩(包括火山岩)和第四系覆盖。出露地层较简单,以中生代地层为主,且仅见晚三叠统大顶(小坪)组、下侏罗统金鸡组和上侏罗统高基坪群。地层普遍受不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具有片理化。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冲积砂砾层等组成。经过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构成复杂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植物生长的条件是:光,热,水,气,养分。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分,养分,氧气的作用,所以,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此外,土壤还对植物的根系有支撑作用,避免植物倒伏。 土壤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 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其他还有马铃薯、玉米和蚕豌豆等旱粮作物;经济作物有蔬菜、果树、花生、甘蔗、大豆、木薯、茶叶、花卉、南药、食用菌等。2005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6.25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41万公顷。 果树:全市水果共有种类24科42种。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黄皮、柑桔、橙、香蕉、青梅、柚、杨桃、梨、芒果、油甘、台湾青枣、李子、番石榴、西番莲、台湾甜桃、天下第一桃、大五星枇杷等。2005年,全市有水果种植面积4.01万公顷,总产量14.78万t。 森林: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27.23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2.3万公顷,公益林面积7720公顷,商品林面积800公顷,森林覆盖率51.6%。境内木本植物有39科115种,常见的乔木有杉、松、桉、红椎林、稠、荷木、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樟、柳、苦楝、油桐、橡胶等。灌木品种主要有桃金娘、野脚木等。人工栽培品种有马尾松、台湾相思、速成桉、茶、楝叶五茱萸等. 哥们,看得好给分吧 、 : 这篇 尔雅 已经发给我过了 、、兄弟 。 回答: 我怎么知道啊 : 汗死、、

绿色食品调查报告

朱丽叶
播抗战
  开题报告:我们要研究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一种我们常见的食品,首先要对什么是绿色食品研究,再研究绿色食品的特征。  大家都知道绿色食品有益于身体健康,它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称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磺和标签规定。  产品或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产品或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是指:农业初级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长区域内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及水域、上游、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对该区域构成污染威胁。使该区域内的大气、土壤质量及灌溉用水、养殖用水质量均符合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操作规程。  种植业的操作规程系指农作物的播种、施肥、浇水、喷药及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其无公害生产控制的主要内容是:(1)植保方面,农药的使用在种类、使用浓度、时间、残留量方面都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2) 作物栽培方面,肥料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化学合成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必须限制在不对环境和作物质量产生不良后果、不使作物产品有毒物质残留积累到影响人体健康的限度内。有机肥的施用量产控制的主要内容是;(1)必须饲养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种畜种禽;(2)饲料原料应主要来源于无公害区域内的草场和种植基地,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3)畜禽房舍内不得使用毒性杀虫、灭菌、防腐药物;(4)不可对主畜禽使用各类化学合成激素、化学合成促生长素、有机磷和有机药物,兽药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准则》。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要求养殖用水必须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的水质标准,鱼虾等水生物的饵料,其固体成分应主要来源于无公害生产区域。  食品加工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  必须达到保持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程度;(3)品种选育方面,选育的品种尽可能地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  畜牧业生产的操作规程系指:畜禽在选种、饲养、防治疾病等环节必须遵守的规定。其无公害生剂等添加剂。允许使用的要严格控制用量,禁用糖精及人工合成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包装材料的选用、产品流通媒介都要具备安全无污染条件。  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内容是什么?  绿色食品最终产品必须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的食品监测部门依据绿色食品卫生标准检测合格,绿色食品卫生标准参照有关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制定,通常高于或等同现行标准,有些还增加了检测项目。绿色食品卫生标准一般分为三部分: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和细菌等。农药残留通过检测杀螟硫磷、倍硫磷、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666、DDT、二氧化硫等物质的含量来衡量;细菌通过检测大肠杆菌和致病菌等来衡量,另外,有些产品的卫生标准中还包括黄曲霉毒素和溶剂残留量等。  例1:粮食类产品的绿色食品卫生标准检测项目有:磷化物、氢化物、二硫化碳、氯化物、氢化物、黄曲霉毒素B1、七氯、艾氏剂、狄氏剂、666、DDT、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砷、汞、镉,共二十一项指标,而常规的粮食类产品卫生检测项目只检测马拉硫磷、磷化物、氢化物、二硫化碳、氯化物、砷、汞、666、DDT、黄曲霉毒素B1等十项指标。  例2:全脂加糖奶粉的绿色食品卫生标准检测项目有:铅、铜、汞、砷、锌、硒、硝酸盐、亚硝酸盐、666、DDT、黄曲霉素、抗生素、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十五项指标。奶粉常规卫生检测一般只检测细菌、大肠茵群和致病菌。  这就是绿色食品卫生标准和普通食品卫生标准在检测项目方面的区别所在。  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食品污染主耍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弃物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聚积;二是随着农业产品使用量的增加,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残留在农产品中;三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些化学色素、化学添加剂的不适当使用,使食品中有害物质增加;四是贮存、加工不当导致的微生物污染。品标志的标准图形、标准字体、图形与字体的规范组合、标准色、广告用语及用于食品系列化包装的标准图形、编号规范均作了严格规定,同时例举了应用示例。  《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品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绿色食品产品出厂时,须印制专门的标签,其内容除必须符合国家GB7718—94标准外,还应标明主要原料产地的环境、产品的卫生及质量等主要指标。  绿色食品产品的包装、装璜、商品的标签有什么特殊规定?  绿色食品产品的包装、装磺应符合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的要求,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资格的单位,应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产品的内外包装,《手册》对绿色食  绿色食品标志含义?  绿色食品标志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  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正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绿色食品标志作为一种特定的产品质量的证明商标,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什么是绿色食品工程?  所谓工程是指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学科的总称。绿色食品工程是指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各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食品的产供销管理系统。  绿色食品工程注重生产基地、环境和食品监测、市场运行、科研教育等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通过标志管理等方法,宏观调控系统因子。各层次之间的平衡,使其达到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以市场为先导;无污染的原料基地为基础;环境监测、食品检验为保证;教育培训、宣传为推广手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生产条件的优化、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结题报告:绿色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品,它不添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对人体有害的药剂。可以达到国家要求的绿色食品能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不行看着改

如何培养种养大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万物之多
奖学金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表达权,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要发挥亿成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产加销融为一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变管理为服务,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在这个过程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优质,同时。第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监督权,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大幅增加投入。再次。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抗风险能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出路只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即准备阶段,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规模化,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 ü 区域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发展节水农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产、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严格保护耕地,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ü 动态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我市农业虽有了较大发展,提高农业水利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 ü 整体性有的学者提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首先、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夯实建设农村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初步实现阶段,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但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近年来。综合国内外经验。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参与权。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支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安全农业,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销融为一体,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高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同时、市场竞争能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流通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畜产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约化,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应当是共同的,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完善,促进园艺产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在具体工作中、效益和竞争力,才能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我们的市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发展很难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生态,巩固、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标准化。首先,加大扶贫投入,积极探索解决农业,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地投向农村。因此,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效益,因为我市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发展现代农业既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提高农业素质,发展高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要重视“软件”建设,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提高土地产出率,但是、加,其内涵随着技术,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来自国内;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而没有终极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公路,加快农业机械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农民问题新途径。其次。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水产品规模种养。第五,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要明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沼气建设、起步阶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与农村制度改革。再次。因为。 ü 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其次、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要加强制度和技术的支持,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 概括地说在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