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庄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014年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 万学教育 海文考研 考研教学与研究中心 王斌 2014年第37题是思修法基分析题,材料是摘编自2012年4月9日和2013年6月7日《光明日报》,首先是对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的总体介绍: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接下来分四个方面介绍:一、鹦哥岭来了大学生,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称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 二、鹦哥岭有了“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脊椎动物431种,鹦哥岭树蛙等14中科学新种以及26个中国新纪录种等。三、鹦哥岭有了护林员,大学生们克服阻力,用真诚和智慧动员招募了270名护林员,并与他们一起,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209公里的界线,埋下了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为鹦哥岭保护去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保护网。四、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并帮助当地人建起了环保厕所,改造了猪圈,改善了居住的环境。 最后材料谈到,每到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生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今年过去了,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问题有2个: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我们先看第一问: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通过关键词:“大学生”、“选择”,锁定考点:大学生择业问题。通过关键句:“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定位考点:人生价值的实现。据此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1)虽然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择业观有: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材料中27名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他们具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选择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择业选择,同时也昭示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所以,鹦哥岭的大学生的选择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下面看第二问: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这是用文学的手法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个问题不难,考生很容易联想到思修法基第一章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个考点,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理想很丰满”表明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很骨感”说明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在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2013年社会热点, 2014年为什么要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来自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愈发低迷的就业市场和环境。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材料中这27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的大学生告诉我们: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这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发现新物种,是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引来环保理念,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心系百姓喜忧,是黎苗族兄弟的贴心人!一份职业,背负三份责任。三个角色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奋斗精神。 2014年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 万学教育 海文考研 考研教学与研究中心 王斌 2014年第37题是思修法基分析题,材料是摘编自2012年4月9日和2013年6月7日《光明日报》,首先是对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的总体介绍: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接下来分四个方面介绍:一、鹦哥岭来了大学生,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称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 二、鹦哥岭有了“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脊椎动物431种,鹦哥岭树蛙等14中科学新种以及26个中国新纪录种等。三、鹦哥岭有了护林员,大学生们克服阻力,用真诚和智慧动员招募了270名护林员,并与他们一起,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209公里的界线,埋下了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为鹦哥岭保护去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保护网。四、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并帮助当地人建起了环保厕所,改造了猪圈,改善了居住的环境。 最后材料谈到,每到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生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今年过去了,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问题有2个: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我们先看第一问: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通过关键词:“大学生”、“选择”,锁定考点:大学生择业问题。通过关键句:“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定位考点:人生价值的实现。据此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1)虽然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择业观有: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材料中27名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他们具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选择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择业选择,同时也昭示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所以,鹦哥岭的大学生的选择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下面看第二问: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这是用文学的手法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个问题不难,考生很容易联想到思修法基第一章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个考点,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理想很丰满”表明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很骨感”说明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在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2013年社会热点, 2014年为什么要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来自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愈发低迷的就业市场和环境。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材料中这27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的大学生告诉我们: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这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发现新物种,是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引来环保理念,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心系百姓喜忧,是黎苗族兄弟的贴心人!一份职业,背负三份责任。三个角色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奋斗精神。 2014年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 万学教育 海文考研 考研教学与研究中心 王斌 2014年第37题是思修法基分析题,材料是摘编自2012年4月9日和2013年6月7日《光明日报》,首先是对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的总体介绍: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接下来分四个方面介绍:一、鹦哥岭来了大学生,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称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 二、鹦哥岭有了“档案馆”: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脊椎动物431种,鹦哥岭树蛙等14中科学新种以及26个中国新纪录种等。三、鹦哥岭有了护林员,大学生们克服阻力,用真诚和智慧动员招募了270名护林员,并与他们一起,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209公里的界线,埋下了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为鹦哥岭保护去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保护网。四、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并帮助当地人建起了环保厕所,改造了猪圈,改善了居住的环境。 最后材料谈到,每到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生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今年过去了,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问题有2个: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我们先看第一问: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通过关键词:“大学生”、“选择”,锁定考点:大学生择业问题。通过关键句:“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定位考点:人生价值的实现。据此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1)虽然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择业观有: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材料中27名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他们具有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选择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择业选择,同时也昭示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所以,鹦哥岭的大学生的选择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下面看第二问: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这是用文学的手法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个问题不难,考生很容易联想到思修法基第一章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个考点,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理想很丰满”表明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很骨感”说明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在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2013年社会热点, 2014年为什么要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来自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愈发低迷的就业市场和环境。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材料中这27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的大学生告诉我们:我们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 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才能实现了闪光的人生价值。 2014年这道思修法基分析题,紧扣热点,传递太多的正能量,这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发现新物种,是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引来环保理念,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心系百姓喜忧,是黎苗族兄弟的贴心人!一份职业,背负三份责任。三个角色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奋斗精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