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风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捣鬼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的绣的是“当窗理云 ,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胞”身着女儿装的少女校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 从长沙窑到铜官陶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器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箔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1983年清理龙窑两座,得器物1928件。扬州、宁波以及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均有唐代长沙窑瓷器出士。长沙窑在萎缩一段时期后,清康熙(1662一1722)年间恢复生产,并逐步演进为以制陶为主,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制陶业的繁荣及工艺的改进,产品日益丰富多采,花色日新月异,釉料由原有的绿、黄、黑、白等7种,发展到乌金釉、花釉、黑里红釉、兔毫釉等60多种。产品按用途分为日用陶、美术陶、建筑陶、工业陶和石瓷5个大类,360多个品种。其中有270多个品种畅销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 现今铜官陶器,不仅有人们熟悉的缸、坛、罐,而且有五光十色的款式新颖的杯、碟、壶、盆,以及配套齐全的茶具、餐具、啤酒具等各种日用精陶制品。尤其成套的石瓷餐具、茶具大量出口,深受外商欢迎。 铜官的美术陶和建筑陶,是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色的传统名产。如富有风趣、神采突变的“老寿星”,文静优雅的“观世音”,神气活现的“财神爷”,逗人喜爱的“和合菩萨”,怕然乐天的“哈哈罗汉”,及抱坛酣饮的“李白醉酒”等等,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还有蹲在庭院门前的绿釉大座狮,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陶中,有金壁辉煌的琉璃瓦,挺拔秀丽的栏杆屏,玲珑精巧的花窗,以及用于古典建筑大屋顶上的忘记麒麟龙风和各种飞禽走兽陶制品,品种达70多个,釉色20多种,典雅古朴,别具风格,闪烁着传统艺术的光辉。 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品 长沙地区盛产奇石,石雕艺术也随之而兴,以浏阳菊花石雕、长沙墨晶石雕和长沙谷山砚石最为著名。 相传很久以前,浏阳河畔的永和镇有一座蝴蝶山,山下有一个老秀才,种菊、爱菊、言菊,以菊为邻。他的独生女儿取名菊花,从小长得如菊花一样,美丽动人,人品出众。随着年龄渐长,菊花与青梅竹马的花童菊石建立了恋情。老秀才知道后,偏偏不允。最终,菊花和菊石便跳入河中以死殉情。浏阳河水要时浪花四溅,河潭中的青石上,绽开朵朵晶莹洁白的菊花,在清溪的浸润和月光的映照下,诉说着一个凄苦的故事。 菊花石的真正来历则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浏阳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以硅质燧石结核小的无青石放射状集合体,以后又被碳酸钙(方解石)置换填充,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肠,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 菊花石的发现和加工大约在清乾隆(1736一1795)年间。有人在水和镇侧的河床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后,便辗转传到一个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手中。欧阳秀才平日擅长雕刻,见石如获宝,拿回家中,细细揣摩,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不久,一个高雅别致的菊花石砚出现在客厅,引来各路文人墨客观赏。清《浏阳县志》载:“菊花石堪称菊石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花卉,一望如漩涡堆积凹凸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花状,跗萼宛然。其中式含苞半吐,殊极有趣。每秋高水落,益玲珑可喜。” 据《故宫博物馆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至光绪年间,当地阳长厚正式开设“补天石”菊花石雕作坊,产品主要为浅刻和平面雕刻的砚台、镜屏等。清末民初,开始发展浮雕,半浮雕、镂空和圆雕的茶具、酒杯、茶几、桌面、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简到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鸡采菊等作品,成为工艺美术珍品。 长沙墨晶石雕也颇负盛名。湖南多产墨晶石,古名“楚石”,又称“墨玉”。石质细腻,锄黑油亮。雕刻成仕女、山水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及多种仿古器皿、实用器皿等品种造型的墨晶石雕,造型典雅,刀法洗炼,线纹苍劲,抛光晶亮,雕刻精细。 谷山砚以长沙谷山青纹花石制成。《清一统志》载:“谷山,在长沙县西七十里,产青纹花石,可为砚”。《砚史》也载:“潭州谷山砚,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扣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 长沙棕编和望城剪纸 长沙棕编和望城剪纸是长沙地区流传盛广的两种民间工艺,展现出长沙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棕榈为常绿乔木,长沙县农村各地都有种植,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鸟、虫、 虾、鹤、蛇、青蛙等各种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江南一绝”。因其多为鲜叶编织,易枯变形,艺人研究改进,将鲜叶进行处理,编后染漆,经久不变,色彩鲜明,形态更为逼真,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获得好评。” 望城剪纸的影响更为广泛,内容纯朴秀美、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基本上代表湘中一带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河西的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很讲究构图的平衡,受皮影戏影响很大。多人物剪纸,图案丰满,对比鲜明,线条流畅,动态感强,富有装饰图案美。河东剪纸是不打画稿,信手剪来,以剪为主,具有简炼朴实、干净洒脱、对称均匀的特点,大有“出手成章”之功,生动传神,追求意境。望城剪纸的传统题材广泛,多采用寓意、象征、比喻、衬托的手法,取材干常见的花、草、虫;鱼、兽、人物等,并进行多层次的组合表述。一是祝愿夫妻感情和谐,家庭生活美满。“鸽”字在南方方言中与“合”同音,象征夫妻感情永久和美,“鱼水和合”、“鸳鸯喜和”。二是祈求家庭清吉平安。以凤鸟居多,反映了楚湘先民对太阳崇拜,民间认为凤鸟是太阳里的神鸟,认为“凶”和“祸”都是“神作鬼使”。平安吉祥图案大量使用,起着某种避凶避祸的符咒作用,这是崇巫信鬼观念的反映。三是祝愿新人婚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这类题材的内容已逐步淘汰。四是吉庆祝福,有“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福寿平安”、“福寿三星”、“喜鹊闹梅”、“喜报珠园”、“八仙庆寿”等。望城剪纸工艺,有单用剪刀的剪纸和单用刻刀的刻纸,也有刀剪并用,小块的挖空用刻刀,长线条和外轮廓用剪子。剪纸的刀法自由,画面粗放,刻纸线条严谨,细巧精致,构成望城剪纸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优美清秀的艺术特色,在国内剪纸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声名远播,传向海外。 市树香樟和市花杜鹃 香樟树和杜鹃花是两种著名的观赏植物,它们在长沙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丰富,而且以优良的品格及美好的寓意为长沙人所钟爱。 香樟为一种常绿乔木,原产于我国东南沿海,隋唐时即传入长沙地区。据园林、文化部门普查,现全市200多株古树名木中,古樟占了 l/3,有86株,高居首位。圆通寺(今 梨镇长沙县农机厂)的古樟,树龄近千年,胸径达2.28米。浏阳市金刚乡石霜寺外的两株樟树更令人叫绝。两树隔小溪相对而生,在2人多高处长为一体,成为一株数人才能合抱的合欢树,人称夫妻树,又名“隔河相会”,是石霜寺十八景之首。当地人寓以黄乐与秀花的爱情故事,并吟诗叹曰:“一径通幽寺,双樟隔小溪。干从颈项合,枝上树梢离。倩影映泉碧,桥虹入涧奇。千秋儿女恋,怀古看夫妻。”香樟树寿长,树姿雄伟,树冠开展,树叶繁茂,颇能象征长沙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情操。香樟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煤灰土外,都能生长,—年四季可种植,而且经多次移栽的树苗,根系发达,更易成活,无论作为庭荫树、行道树、风景林、防风林和隔音林带,都是一种优良树种。香樟材质密致,有浓烈的香气,可防虫蛀,是制作家具和手工品的好材料。江西吉安的樟木衣箱,香气袭人,外表雕刻各式图案、花纹,是举世闻名的实用工艺品。明代以后,吉安人大批移居长沙,樟木箱也就成为长沙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业产品。 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合称中国三大名花,而且位列其首。长沙地区的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合杜鹃花的生长,每到春天,长沙市郊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朵茂密,万山红遍,成为长沙春天的一大奇观,故长沙人称杜鹃花为“映山红”。清同治《长沙县志》卷34载有朱滋丹的《岳麓山赋》,其中描写麓山的四时景物,写了“岩花艳吐,崖树荫浓,树岭飘红,松峦积素”四句,那吐艳的岩花即是杜鹃花。杜鹃盛开是岳麓山春天的胜景。历代诗人对杜鹃花多有吟咏。唐代吴融《杜鹃花》诗中有“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人楚宫”之句,可见唐代楚地,杜鹃已成为一种宫廷栽培花卉。关于杜鹃花的来历流传不少传说。其中一说是:蜀王杜宇死后,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暮春时节,日夜哀鸣,滴血染红遍山花朵,遂名杜鹃花。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中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说的就是这一典故。郭沫若《杜鹃花》诗也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由于杜鹃花特别火红,特别旺盛,也就成为人们自强不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今日杜鹃花已成为园林及盆栽的优良花卉品种,除红色的外,还有纯白、橙色、金黄、淡绿和浅青等颜色。即便是红色,也衍生出大红、紫红、桃红、粉红多种,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经过长沙市民的评选,1985年 l1月30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香樟为长沙市市树,杜鹃花为长沙市市花。 长沙名茶集萃 长沙地区盛产茶叶,唐代诗人就有“湘资泛轻花”的题咏,到五代马楚王朝时期,长沙种茶业盛极一时,与北方的茶叶贸易成为长沙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沙茶叶名品云集,最有名的有高桥银峰、长沙茉莉花茶和宁乡沩山毛尖。 高桥银峰茶产于长沙县的高桥乡。这里地处玉皇峰下,周围山丘叠翠,河湖掩映,土层深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来就是名茶之乡。《长沙县志;土产》称: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此地“茶有宝珠、单叶、红白各种”。民国的《湖南茶叶概况调查》也说:“长沙锦绣镇(即高桥)的绿茶早负盛名。”高桥银峰茶特征为:叶形匀整,条索紧细卷曲,色泽翠绿均匀,表面白毫如云,堆叠起来似银色山峰一般。冲泡后,汤色晶莹,叶底嫩匀明净。新中国成立后,高桥银峰茶被列为中国名茶和外事部门的礼茶。1964年,郭沫若先生品尝后,曾即兴作《初饮高桥银峰》诗一首: “荚蓉国里产新茶,九嶷秀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短钉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长沙毛尖莱莉花茶有独特的风味,其条索紧结,茶叶浓醇,花香鲜灵,纯正持久。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耐冲泡,饮后满口留香,为花茶类的佼佼者。长沙产茶叶和茉莉花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长沙府志·食货》即有“杂货之品曰茶,(贡)岁进茶芽六十二斤”的记载;清嘉庆《长沙县志·土产》也有“莱莉夏开白色,清丽而芳”的记载。长沙茶厂采用自己加工的毛尖茶配以洁白、肥壮的莱莉鲜花,以传统的手工窨制工艺,制成了猴王牌毛尖茉莉花茶,被指定为湖南省出国人员礼品茶和首都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宾用茶。 宁乡沩山毛尖茶相传为唐代贡品。清同治《宁乡县志》记载:“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称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尤佳。”我国西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一向视沩山毛尖茶为最珍贵的礼品茶。刘少奇生前也爱饮用此茶。沩山系大沩山上的天然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林木繁茂,云雾常年不散,故有“千山万水朝沩,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这里的茶园属黑色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浏阳黑山羊和宁乡牲猪 浏阳黑山羊和宁乡牲猪是长沙地区畜牧产品的佼佼者。 浏阳黑山羊是经长期驯化选育出来的地方良种羊之一,古为当地祭孔用“三仙’’之一(“三仙”即黑山羊、黑公狗、黑公鸡)。因中心产区在浏阳,故名。浏阳黑山羊品质极佳,抗病力强,成年羊常在20公斤以上,最重的近50公斤。浏览阳黑山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瘦肉多,脂肪少,鲜嫩多汁,营养价值高,为本省山羊品种之最。板皮质量亦好,浏阳生产的夹克羊皮服,深得中外消费者喜爱。 宁乡牲猪则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广,易熟易肥,畜脂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特别是加工腌制腊肉,色泽金黄,肥膘透明,别有风味。仔猪作烧烤猪,尤其味美色佳。因此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农畜牧代表团都曾来宁乡考察牲猪的情况。宁乡牲猪,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明朝正德皇帝龙游,行至宁乡草冲,腹中饥饿,便到一农户家里,农民用猪肉款待,皇帝感到猪肉味道极美,龙颜大悦,说:“这猪肉好吃,一天长一斤就好了。”皇帝开了御口,于是生猪长得很快,肉味更美,声誉日盛。清同治《宁乡县志》载:“牲猪家家畜之,较他地产者更肥美。”民国《宁乡县志》称:“流沙河、草冲两地相连数十里,猪种极良,家家养母猪产仔,湘乡、安化、宝庆、新化、益阳贩客络绎。”宁乡牲猪按体形分为狮子头、福字头、阉鸡头3种。宁乡猪皮薄毛稀,后腿高于前躯;大腿欠丰满,皮肤有皱折,俗名“穿裤腿”;尾很粗,垂直不卷曲,称为“泥鳅尾”;四肢开张,蹄形如猴掌,故称“猴子脚”;毛色光泽,额部有白斑,胸腹部下方和四肢为白色,肩肿骨部前方有一白色环带,其它部位均为黑色覆盖,故有“乌云盖雪银颈圈”之称。 谷塘鲤和灰汤鸭 谷塘鲤和灰汤鸭是长沙地区久负盛名的水产品和牲禽,素为席上之珍,相传曾是进奉皇上的贡品。 鲤鱼是我国传统的淡水养殖鱼类,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鲤鱼作为吉祥的象征,流传很多有关鲤鱼的佳话。《诗经·陈风·衡门》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的妻室并论,可见鲤鱼身价之高。《家语》称:孔子生了一个男孩,国王鲁昭公赠给一条鲤鱼,孔子引为荣耀,把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南朝梁陶弘景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从此,鲤鱼在人们心目中更加神奇。以致有忠于爱情,富于正义的神话戏剧《追鱼》、《鲤鱼跳龙门》等的广泛传播。因鲤鱼的高贵,古代用鲤鱼皮作的饰品也被尊为高贵的象征。 “谷塘鲤鱼”产于长沙县谷塘乡周围。《善化(今长沙)县志》载:谷塘五十里,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胡铎开筑,产莲。“谷塘鱼头小尾细,呈淡黄色,尾鳍金黄。体短,腹部圆实。肉厚质肥,细嫩无腥”。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长沙的“贡品”,受到皇室的赞赏。民国时期,作为“席上之珍”,送到南京招待外宾。以其外形美丽,味道鲜美而风靡全国。鲤鱼历来是湖南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和养殖鱼类。长沙至今流传着“谷塘鲤鱼清一色”的歇后语。 宁乡灰汤鸭产于宁乡县灰汤温泉附近的池塘中,因水中含有动物和人体所需的铁、铜、锌、锰、镍、碘、硅、矾、氟等14种微量元素,灰汤鸭便以其微量元素大大超过普通鸭子而驰名。鸭外形也与一般水鸭不同,趾蹼肥大,嘴喙深黄,体胖毛滑,毛色深褐。 河西竹笋肥嫩香脆,物美价廉,荤食、素食,味皆鲜美,煎、炒、煨、炖,烹任皆宜,既是人民群众的家常菜蔬,也是迎宾宴客的席上佳肴。在宋代就誉为“潭州三绝”之一。《续竹谱》载:“猫儿竹长沙野中有之,下丰上锐,其笋甚甘,美大者重十余斤。”北宋绍圣(1094一1097)年间,秦少游被贬郴州时,写过《次韵范祖禹长沙猫头笋》诗一首,诗云: “楚山春笋 云空,北客常嗟食不重。秀色可怜刀切玉,清香未断鼎烹龙。论羹不愧 千里,入贡常随绢一封。薄禄奉亲甘旨少,满苍时赖故人供。” 秦观将长沙春笋喻作珍奇的“玉”和“龙”,视同奉献“君”、“亲”的甘旨,赞誉是极高的。可见当时长沙竹笋,已属贡品。秦在诗中还用了一个典故。即:西晋文学家张翰,被齐王司马同任为 美味可口的长沙蜜饯 长沙地区得天独厚的果品资源为长沙蜜饯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数百年来,蜜饯生产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产生了许多远近闻名的品种,如: 长沙话梅:长沙素产梅,北山青梅为长沙四大名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长沙自有梅果起,民间即用以加工乌梅供药用,并制成盐梅干、糖蜜梅等食用品种。 长沙冬瓜糖 长沙糖姜片 宁乡砂仁糕与刀豆花 浏阳豆豉与茴饼 浏阳市也有两种历史悠久且负盛名的小食品,那就是浏阳豆豉和浏阳茴饼。 豆豉是浏阳市传统土特产名品。浏阳农家制作豆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叶。 火宫殿小吃 长沙火宫殿原是一座神庙,始建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26年(道光六年)神庙重修,又名“乾元宫”。建庙以后,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自此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一样热闹非凡,独具风味的小吃场所。 1938年“文夕”大火中,火宫殿全部建筑毁之一炬,只剩庙前一块石碑。1941年重建神庙,过去的泥塑神像,为木质神主牌代替,上书“赤皇上品三 火宫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宇样,传说是火神的全称。火宫殿重建后,由神庙主事人与商贩两方协议,由商贩出钱,在殿前空坪修建木架棚屋,铺面产权归神庙所有,3年之内不收房租。遂于1942年建成木架棚屋48间,占地2200多平方米,一批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相继恢复和涌现。著名的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周福生的荷兰粉,胡桂英的猪血,邓春秀的红烧蹄花,姜氏女的姊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罗三的米粉,陈益祥的卤味,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等。其中,尤以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姊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胡桂英的麻油猪血退还闻名,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据有关史料记载,臭豆腐源于北京,后从湘阴传人长沙。 姊妹团子是火宫殿传统风味小吃之一。20年代初由制团师傅姜立仁与两个聪明的女儿所创。团子糍糯柔软,鲜甜可口,蒸熟后的团子通体透明,亭亭玉立,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宝塔,令人爱不释手,姊妹团子因之声名大躁。有诗曰:“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火宫殿小吃群,品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火宫殿全店经营品种不下千种,40多个小吃品种居长沙同业之首。 德园包子与柳德芳汤圆 提到包子,长沙人必称“德园”。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 柳德芳汤圆是长沙市的名特小吃,为柳德芳汤圆店独家经营。它创始于清道光(1821一1850)年间,系用姓名为店号,故名柳德芳汤圆。柳德芳,别号柳三,人称长桥柳,小时家境贫寒,以卖汤圆为生。 名特湘菜集锦 湘菜是全国八大莱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因而许多菜名不胫而走,现略举一二,以饷读者。 全家福:是家宴的传统头道菜,以示合家欢乐,幸福美满。全家福的用料比较简易。 百鸟朝凤:是一道传统湘菜,象征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组庵鱼翅:又叫红煨鱼翅,是湖南传统名菜,因民国时曾任湖南督军、省长、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等职的谭延 (字组庵)爱吃此菜而得名。 子龙脱袍:是一道以鳝鱼为主料的传统湘莱。因其鳝鱼在制作过程中需经破鱼、剔骨、去头、脱皮等工序,特别是鳝鱼脱皮,形似古代武将脱袍,故将此菜取名为“子龙 霸王别姬:传统湘菜,问世于清代末年。本世纪,长沙的玉楼东、曲园、潇湘、老怡园酒家常有供应。 三层套鸡:传统湘菜, 长沙麻仁香酥鸭:是长沙特一级厨师石荫祥大胆推出的优秀之作。此菜集松软、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深得四方宾客称赞。此道菜选良种肥鸭。 花菇无黄蛋:长沙的传统名菜,早在本世纪30年代即闻名退迩。花菇无黄蛋制作的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既要蒸熟,又不能让蛋清流出,破坏造型。 牛中三杰:“牛中三杰”曾在李合盛餐馆显赫一时。所谓“牛中三杰”是指:“发丝牛百页”、“红烧牛蹄筋”和“烩牛脑髓”。 长沙饮食业的老字号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长沙饮食行业的老字号层出不穷,尤以“徐长兴”、“和记”、“杨裕兴”颇具特色。 和记粉馆的前身为一米粉摊担。1929年,寡妇李氏吴有珍,因生计所迫,带着两个儿子李益和、李福生,在长沙北门外(外湘春街),摆米粉摊为生。 杨裕兴面馆创建已百余年。创办人杨心田为图利市大吉,取名杨裕兴。其店开始以经营米粉为主,1937年,其子杨菊村任老板,随增设汤面、卤腊味、蒸饺等食品,尤以汤面盛名 民国初期长沙湘菜名厨有肖荣华、柳三和、宋善斋、毕河清,号称“长沙四大名厨”,各有拿手好菜,名噪一时。你不给分谁给你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