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南京儿童心理问题咨询机构在哪儿?谢谢了。

铿尔
金银岛
可以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咨询一下,这种是不分大人小孩的,心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帮助进行缓解疏通,减少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南京儿童心理咨询

刺青女
如愚
南京好像没有这个地你打118114查一下吧祝你的孩子早日康复

南京哪里有比较权威的儿童心理咨询门诊

同声相应
边缘人
到儿童医院啊

南京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中心有哪些?

非乐
可以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咨询一下,这种是不分大人小孩的,心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帮助进行缓解疏通,减少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南京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有专家门诊吗,是每周的星期几

昙花
可谓虚乎
有儿童心理专家门诊,但不知道是星期几哦

南京有没有比较好的心理咨询的地方,小孩厌学想找个咨询师?

不废穷民
杜顺
儿童患上心理障碍主要有这几点表现:多动症,或者是强迫症,抽动症等等有失眠,焦虑,易怒的情况性格懦弱,反应迟钝等现象孩子有心理障碍家长一定要及时重视起来,要及时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或者是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治疗。

哪个学校的儿童心理学最好?

中康
解其桎梏
楼主,你好!国内发展心理学最强的院校当然得首推北师大了。北京师范大学:其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所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重点学科,该方向拥有陈会昌、邹泓、方晓义、寇彧 、张日升等名师。 中国科学院:我国唯一一所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该方向的知名教授方富熹、张梅玲、刘希平、方格、祝卓宏、陈祉妍都是颇有建树的心理学专家。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实力都十分雄厚。 希望能帮到你!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出自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的第几页

听之无声
莫不入焉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概览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鹤琴离美回国,任南京高师教授。可以说,整个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所有开创性工作,几乎都是由他着手完成的。即便是现在,当我们探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时,总是能在陈鹤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关的论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丝毫看不出这些论述的陈旧迹象,倒更像一盏盏明灯,照映着我们当下的工作。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笔者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同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团课程改革的缩影呢!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团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二)“我们的主张”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南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麟、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各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二)“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四、“出生同年的教育同志”——现代视野里的一群童心拓荒者(一)共同的使命“五四”前后,许多进步人士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都意识到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将未来社会革新的希望寄于儿童。在幼稚教育的改革中,除了陈鹤琴及其助手张宗麟之外,还有陶行知和张雪门这两位重要人物。陶行知是陈鹤琴的“学长、挚友和楷模”,陈鹤琴有“我们教育战线系同志……我们出生年代系同年”之说。(六卷,P378)而张雪门也与他俩几乎同年,他与陈鹤琴被时人并称为“南陈北张”。陶行知在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各职,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后又致力于乡村教育、科学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等,直至1946年去世,可以说是将整个一生无私地献给了教育。而他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张雪门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发生兴趣,当他目睹沪宁一带外国式幼稚园的弊病后,深感痛心,立志投身幼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人合办幼稚园、幼稚师范,后到北平花大精力研究幼儿教育,开办北平幼师。“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从此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晚年在台湾,一方面致力于肃清日本的奴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实验工作,形成了“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二)拓荒者的遗产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张雪门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童心拓荒者,他们不仅为中国现代幼教开辟了一条道路,更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就是“活教育”“生活教育”和“行为课程”。这些丰厚遗产的累积,在一些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根植于现代初期中国的土壤,这是一个充满忧患的时代,社会变革及教育变革是这个时代的内在需求;这些遗产都受到了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影响,这是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些遗产都得自于这些拓荒者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得自于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甚至是毕生的奉献。当然,这些遗产又是迥然有异,光彩纷呈的。陈鹤琴对幼儿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陶行知致力于教育普及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而张雪门是现代北方幼儿教育的领军人物,他遵循“骑马者从马背上学”的指导思想,对幼稚师范的见习、实习做了系统的论述。综上所述,以陈鹤琴为代表的现代幼儿教育家开辟了中国化幼儿教育之路,而在现代初期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这条路的开辟是异常艰辛的,所谓“披荆斩棘”也不足以说明这种艰辛。陈鹤琴先生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有至今依然鲜活的文本,更有不畏艰难的实践精神,崇高的为民族、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对于吾辈而言,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摘自网络落寞的博客。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方法与策略的讲座简报怎么写

稳稳当当
分均
(一)理论依据1、行为矫正理论行为矫正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初,至60年代开始得以应用并迅速发展。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 经典条件反射论、操作操作条件反射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80年代以后,行为矫正的发展更为迅速,表现在不仅出版的许多有关儿童行为矫正的新杂志,还召开了各种行为治疗的 学术会议。据统计,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行为矫正的研究报告成为心理学者用来处理儿童和成人行为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例如 ,在美国 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有关心理社会研究的论文中,约有70%属于行为矫正,同时约有59%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行为矫正来处理儿童行为问题。目前行为矫正具体方法的种类繁多,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技术。但我们限于条件无法照搬照抄行为矫正的方法来 治疗小学生的多动性行为问题。我们课题组想借助行为矫正的理论探索与教育相结合的能有效改变或消除学生多动行为的策略,故我们提出本课题。2、感觉统合理论1972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A.J.首次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n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使了体和谐有效地动作。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个体就不能顺应环境,更无法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这种状态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有的现象有: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或做作业磨蹭、动作不协调、脾气暴躁、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等。感觉统合训练目前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亦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课题组想运用感觉统合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教育和训练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3、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外形、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等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处于学习适应、学习交往、学习合作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教育训练尊重每一个学生,着重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方面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协调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人格,培养一代新人,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抓手。1、 学生身心发展理论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当前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物质生活的优裕,造成了孩子自主意识差,依赖别人,在挫折面前悲悲切切,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现象,加上家长与孩子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心灵沟通,采用不当的教育对策,加重了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使得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处在对立的紧张的关系中,他们在期望家长“理解”的同时,却很少能理解师长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因此,我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研究学生的各种行为,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途径。(二)实践意义有多动性行为问题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动作不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跑进跑出、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切橡皮丢人、撕纸头、拉同学头发…… 他们好像一架上足了发条的机器,片刻不停地动来动去,给家长、老师和学校带来无尽的苦恼。家长老师都急切地盼望能有良策来改变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学习,应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二、国内外研究现产评述我们课题组搜索了有关网站,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儿童多动行为的问题非常严重。一般而言,欧洲诊断偏严,美洲诊断较宽。如英国 Rutter(1976)报告的患病率仅0、1%,而美国报道多在5一10%之间。中国报道,以学龄期儿童调查广州(1977)1、3%,南京(1981)3、3%,上海(1983)13、4%,北京(1983) 山区、郊区、城市的调查分别为7、0% 7、3% 8、4%。湖南(1993)对城乡8644多4一16岁儿童,按DSMIII一R标准检查,发现总的检出率为6、04%。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曾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多4一16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2——14、5% 其中 占第一位的是多动症7% 左右 ,且主要发生在6一11岁(小学时期)。笔者对我校 9 多学生用 【CCMD-II】 【DSM-IV】 表测试后发现,多动行为检出率为 。从资料来看,对儿童多动性行为问题的研究,从医学角度出发的多,纯理论的多。从国内教育来看,各地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本的状态,能供一线教师借鉴和操作的案例微乎其微。从国外教育来看,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对多动性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训练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他们的方法我们无从借鉴。(三)、研究方案1、内涵的界定本课题所指的小学生是指在小学1-5年级的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是指小学生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和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的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和冲动、任性和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教育干预对对策:是指从教育入手寻找干预小学生多动行为的策略。通过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使研究对象减少或消除多动行为。在理论指导、基本原则、策略、方法、操作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形成新的教育干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成功案例.2、研究目标通过对小学生多功性行为的干预,探讨小学生多动性行为的有效干预途经和方法,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多动行为障碍,使他们能正常学习和生活。3、研究内容(1)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干预的理论指导。(2)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现状和调查及分析。(3)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干预的策略。研究重点:小学生多动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干预,干预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干预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是什么。(4)小学生多动性问题干预过程的内容构建设计教、矫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多动行为学生前后行为的情况对照,主要训练学生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多动行为。(5)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干预的操作途径及方法的研究。4、研究的方法: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实施阶段: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和实践反思法。总结阶段:经验总结法2、 研究的过程准备阶段(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和有关网站,了解国内外多动性行为问题的教育的进展情况,最新研究动态、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开展此项研究的理论依据。(2)课题论证的准备。(3)制定研究 计划,根据本校多动性行为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和测试。(4)用_【CCMD-II】【DSM-IV】量表,较科学的诊断出患有多动行为问题的学生。(5)开展现状调查: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从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出我校患多动性行为学生的行为特征和产生多动行为的原因等。实施阶段(1)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干预过程的内容构建。(2)小学生多功性行为问题干预的操作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为了有效干预小学生的多动行为,选择干预的有效途径。正负强化法 问题强化法 惩罚法 消退法 游戏法家校联系法 模仿法 情景法 多种感官训练法在课外主要是采用个别教育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因地制宜的训练干预总结阶段(1) 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资料(2) 撰写研究报告(3)形成小学生多动行为问题干预的案例集四、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干预小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较科学的干预目标,并分解干预内容,制定出短期目标,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干预内容要有目的、分层次。创新之处对儿童多动性行为问题的干预虽然在国外已有许多经验,但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且可供一线教师借鉴的方法和案例少之又少,本课题旨在努力形成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