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方
你问的也太精简了吧? 估计你是想问比较文学在当下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吧。 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19世纪后期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比较文学具有其他文学研究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就文学研究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跨越与打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史不分家时期的作品;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产生的作品;20世纪的科幻作品和动漫作品) 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王元化与钱钟书,整体思维;线性思维;方块思维;那样的话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 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眼界的开阔,杜甫有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副望远镜。视野开阔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才会有几分宁静和宽容来对待争议和分歧。 比较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一种整体思维,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换句话说,主张从单向思维走向立体思维。比较文学吸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的思想,主张文学发展的多元决定,既有纵向的历史继承,也有横向的多因素的渗透和互动。 这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王先生打破了传统的以古证古,单纯作背景、源流、注释的研究,有意识地把我国古代文论同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对照着研究,由此使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是采用这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古今中外旁证博引,以期说明文心的共同性,“无心契合”而“会心不远”。 二、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楚;外来渗透;对外影响) 要了解中国文学,需要了解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特点。比较文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工具。在研究中国文学时,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学为参照系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参照性的判断,在比较中把握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坛上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的倾向。只有把《离骚》、《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还有李白、杜甫的诗歌等作品与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加以比较,才能向世界显示出它们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同时,通过借助他者的眼光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学的差异,把握本国文学的特点。 不仅如此,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交流、吸收和改造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后,中国的作家对西方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对西方的借鉴甚至超过对传统的继承。有些作品的题材、人物、情节、表现手法等有外来的渊源和影响,例郭沫若的《凤凰涅磐》(站点连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为了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和贡献,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它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如《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就是一个范例研究等等。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文学的价值,多方面地观照自身的文学和文化,同时对作家作品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样,我们在将中国文学与相似的外国作品作比较之时,也看出了外国作品的价值和特性,例如《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的比较研究,使得我们对《追忆逝水年华》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把握。《19世纪文学主潮》的作者勃兰兑斯曾对这种比较研究作了形象的描述:“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具有双重的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国文学带到离我们那么近,使我们能够跟它合成一体,同时又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放远了,使我们在真正的远景中看到它。” 三、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的交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有助于各国人民增加交流和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和发展。理清事实;走出国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比较文学本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强各国的文化、文学交流是比较文学的历史使命。从当今文学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与批评,都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批评流派一经产生,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就我国而言,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和文学的问题。毋庸讳言,我国20世纪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深受西方文学和理论的影响。如何在中西文学和文化的碰撞、交汇中建构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人们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而要有效地研究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理论,必须借助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弄清我国当今理论的构成。可以说,在今天,试图封闭地“自足”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已经不可能了。 而我们的文学研究在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学与理论推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坛的对话,使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有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应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享;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也应成为世界正在寻求的文学理论综合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必须借助比较文学的话语。比较文学应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而这有限的了解中又有大部分是虚假的或扭曲的幻相。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西方获得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仿佛在证明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合理性,而西方某些人对东方文化的看法有很深的偏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既防止或避免文化帝国主义(或曰一体化)之单极文化的发生,又遏止文化观念上盲目自守、拒绝对话,否认先进与落后、缺乏自我更新等狭隘文化部落主义的生成。这是摆在比较文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四、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键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中触类旁通,深化对中外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体认,提高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文化品位的要求;协作精神的要求;人文关怀的要求;学术前沿探讨的要求) l 比较学者的素养比较文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难度较大的学科。从事比较文学需要广阔、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个人的缜密的思辨力,敏锐的感受力,特别是对文学美的领悟。法国比较文学家艾金伯勒在《比较文学的目的,方法,规划》一文中表达了对“理想的比较学者”的殷切希望:“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除了受到一个历史学学者应受的训练外,我也希望他受到一个社会学学者应受的训练,我甚至不去阻止他接触总体文化。此外,他应该具备他所选择的那个时期有关造型艺术和音乐的较完备的知识,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以便能在这方面产生他自己的见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处于最理想状态的比较学者会是这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通晓几种将在2000年前后用来写作的最重要的语言,并且具有对文学的美的深切体会。”总之,“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尽可能博学多闻;我甚至希望他具有百科全书编纂者那样的雄心,狄德罗那样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