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怎么样?

宾于乡里
皇帝又问
简介: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8月,对呼伦贝尔的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以文字、图片、影视、多媒体、网络传媒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特色研究项目课题,进军内蒙古学术研究,构筑国际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下设两个群众性非营利学术团体:呼伦贝尔市民族考古与历史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呼伦贝尔市《蒙古秘史》研究会。注册资本:512.43万人民币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中国最早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的史学家是谁

角色们
疯马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我

请问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研究生

巷伯
橘裕
刘勇吧!

清朝民族统治政策研究的参考文献

困窘织履
猎狼人
试论清朝对汉族的政策 孙淑秋 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 清朝统治蒙古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驻藏大臣”制度看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政策 2005—2007年有关清代西域民族史研究综述首先声明,本文并不是对清朝歌功颂德,而是要说明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但是清朝的民族关系并不和谐。 清朝的统治区域按民族划分,大体可分为:东北、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和传统中国地区,清朝对各个地区的统治各不相同。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老家,清朝在该地实行八旗制度和军人统治。八旗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民政于一体的制度,旗在满语中既有旗帜之意,又有部落之意。那么,创建八旗之前,东北地区已经有了大大小小的部落,为何还要创建八旗呢?因为努尔哈赤想打破原有部落的界限,新建一个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民族。他通过征服原有部落,将原部落百姓编入八旗的措施,逐渐以满洲取代了女真,东北也由各部分立变为清朝的一统天下,八旗制度在其中确实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满族社会崇尚武力,军人掌权就等于掌握了当地的所有权力,清朝对东北的统治也就采取了军政合一的方式,通过任命三个将军,分别管理三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清朝是否担心这三个将军权力过大呢?答案是没有。除了民族的认同感外,入关的满族人的力量远远大于关外的同胞,更何况清朝还可以动用汉地和其他民族的力量,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能让东北成为汉人的天下,否则力量对比就失衡了。清朝为此严禁汉人移民东北,而汉人也开始了艰难而卓绝的闯关东历程。 清朝对蒙古族的重视是人所共知的,除了满、蒙两个民族的习俗相近外,清朝希望从蒙古人处获得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镇压汉族的反抗,因为满族在入关后既然要享受统治民族的优裕生活,那么其武力的衰退就不可避免了。因此,除了在军事方面对蒙古有相当的要求外,清朝可以放任蒙古人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事务,清朝不但不加限制,而且大力鼓励。对蒙古人来说,清朝统治时期可以说是蒙古族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以丧失独立为代价)。不过,既然蒙古人有此强大武力,又值满族人武力的衰退,蒙古人为何不取满族而代之呢?原因是,清朝在扶持蒙古的同时,对蒙古的防范也确实周密,蒙古人很难摆脱清朝的控制:首先,清朝取得了道义上的优势。自从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失败后,蒙古人就再也没有一个本民族的共同首领,要有也只能以满族人作为他们的大汗-----清朝皇帝博格达汗,而清帝也确实不错,通过联姻的方式将黄金家族的血统带入爱新觉罗家族,自顺治起所有清帝都是黄金家族的后人了,符合蒙古人对大汗的血统要求,噶尔丹想成为蒙古大汗那是痴心妄想了。其次,清朝对蒙古贵族大量的赏赐再加满蒙联姻,使蒙古人患得患失。游牧民族为什么骚扰汉地,还不是希望获得汉人的财富吗,你蒙古人想要财富,大清皇帝就赐给你财富(不用你去抢,那样风险太大,反正是汉人创造的),并且通过联姻成为一家人,还要造反吗?再次,通过宗教控制蒙古人的思想,试想达赖和班禅都臣服于清朝,你小小的教民有什么理由不服从。最后,是形势比人强。蒙古人想造反,也要看看成功的概率。清朝在蒙古实行了八旗和盟旗并行的制度,蒙古八旗直属清帝,蒙古人想造反就不会得到这部分人的响应了,盟旗制度又将蒙古各部尽量细化,各部力量大大削弱了,因此,蒙古人还是不要造反了。如果部落之间出现矛盾,清朝可以给你调解一下,要造反那就是死路一条了,不仅道义上不占优,力量上更是无法抗衡,一旦失败连逃都不知往哪逃了(东、西、南都在清朝控制之下,北方是俄罗斯)。尽管如此,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还是下了大功夫。内蒙古地区是打下来的,原来的汗都不存在了,清朝在该地区直接封王,再以满族人担任都统,控制内蒙古的军队,清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就稳固了。外蒙古地区有所不同,喀尔喀三部是主动归顺的,因此外蒙古还有汗,汗以下的官员还得听从汗的领导,对这一地区,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代表中央监管地方(地方也分散了将军的力量,将军只管军事,无法做到军政合一),同时,看准时机,将喀尔喀三部变为四部(雍正时新增三音诺颜部,首领封亲王),如此一来,军事监督,军地分权,地方分化,清朝在外蒙古的统治也稳固了。 西藏又不同于东北和蒙古,那里的民族虽然强悍,但早已不想靠武力掠夺了,因此没有必要非得夺取西藏,清朝对西藏也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要求,那么清朝为什么统治西藏不放手呢?原因在于宗教,清朝希望西藏输出宗教,影响蒙古,因此达赖和班禅的臣服是必不可少的,而西藏其他人必须服从达赖和班禅,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体系了。为此,清朝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将达赖扶上西藏的政治宝座(达赖原先只是宗教领袖,虽对地方有重大影响毕竟不是政治首脑),又通过《钦定西藏章程》限制它的权力,对西藏上层人次的赏赐丝毫不少于蒙古,西藏有内乱和外敌入侵中央还得出兵。尽管做了这么多事情,西藏民众的心中依然只有达赖和班禅,因为他们是佛的化身(达赖和班禅分别是观音和大势至佛的化身),看来,要想在西藏站稳脚,清帝必须有一个宗教名份,光是皇帝的身份还不行,于是清帝就成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了,而清朝驻西藏大臣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的代表(之所以不用将军监督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气氛)。 对青海的统治类似于西藏,也有一个驻西宁大臣,只是这里不仅有藏族还有蒙古族,因此盟旗制度也在这里实行。 对新疆的统治是清朝最头痛的,不仅因为这里早先有蒙古族的准噶尔部(清朝在夺取新疆的过程中,对准噶尔部实行了大屠杀,这对蒙古族是少见的,不过自此之后对当地蒙古族也如同其他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当地蒙古人未再经历特别的苛政),更因为这里有人数众多的维吾尔族。因为宗教的原因,维吾尔人一直有独立的愿望,自乾隆时大小各卓木之乱、道光时的张格尔之乱,还有清末的阿古柏入侵,此外大大小小的动乱非常之多,清朝在该地区的统治一直未消停过。可是清朝也未放弃此地,其原因何在?在清末收复新疆前的“海防”、“塞防”之争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因为那是蒙古的右臂(左臂自然是东北了),这一说法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断匈奴右臂。蒙古地区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在争战中一旦失败都是朝西逃去的,蒙古族一旦可以通过此地逃走,那就可能铤而走险与清朝争夺中原,之所以未出现这种状况,一个原因就是蒙古人没有了逃跑的后路,因此才老老实实地接受清朝的统治(当然清朝对蒙古人确实不错)。从以上可以看出,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主要是围绕蒙古展开的,又拉又打,无所不用其极。作为统治之术,清朝真可谓是大行家了。但是,如果说清朝对其他地区主要是怀柔的话,在新疆就是铁腕了,因为清朝没有什么可以怀柔维吾尔人的,它也不想怀柔维吾尔人。因此,清朝除了在此地推行盟旗制度和伯克制度外(对维吾尔族),伊犁将军的设置就比蒙古和东北地区的将军来得实在多了,可以说,伊犁将军才是新疆的主宰,是清朝最忙的军区司令。 讲了这么多,终于讲到汉族地区了,我把它称为传统中国区,因为明清交替之际,中国也就是这块汉人地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藏)的统治早已不存在了。对传统中国区的统治,简单地说就是文官政治,这并不是清朝所发明,而是沿袭历朝历代,比如什么科举制度、推崇儒学、重文轻武、内阁六部等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仍然有一些事情值得注意。清早期,任用了一大批汉族将领,到清朝统治稍稳固时,就想从这些将领手中收回兵权,由此发生了三藩之乱,可是平乱时八旗已经腐败,清朝是用汉人的绿营兵平乱的,难道不怕这些绿营将领造反?当然怕,可是这是绿营将领的权力就没有造反前的汉族将领大了,比如吴三桂,既有兵权,又有地方行政权,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是军政合一的官员,相比之下,绿营将领就只有兵权没有行政权了,而且兵权也受到满族人的监视,汉人武夫是没权了,这是康熙时的事。到了雍正时,汉人文官也没权了,早先有个内阁,汉人文官可以入阁为相,自从军机处一设,内阁除了一些礼节性的事务再无事可做了,此时内阁大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官衔了,而进入军机处对汉人来说是难之又难,即使进入也不过是跪受笔录罢了。这还只是清朝对汉族官员的控制,对普通文人那就是文字狱,康雍乾三代一个比一个狠,结果催生了考据学的繁荣,汉族文人也被控制了。对普通百姓那就是严厉镇压,历来如此。 前些时候看见有人说清朝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的,其实不然,应该说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从维护统治方面),至于和谐则谈不上

中国史研究的中国学者有那些?

作于
事业不同
刘浦江,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1961年生于上海,籍贯重庆垫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助教、讲师。1988年4月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永兴 ,1934年至194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40年至194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52年至1955年,任清华工农中学常务副校长;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调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教,1980年评为教授,1986年离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研究生导师是学校统一安排还是可以自己选择?

天爵
六尘
当然是学校安排的啊

壮学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

可言可意
宋钘
* 广西民族研究所(在黄现璠领导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基础上建立)*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后改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南宁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后改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广西艺术研究所(后改为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广西壮学学会*广西大学民族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民族研究所*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壮学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 *广西壮医医院这些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主要从事研究壮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从事研究壮学的专家学者约有60多人,兼职从事研究壮学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约有400人。同时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省、广东省等与壮学有关的学术机构陆续建立起来,对全面推动壮族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请问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研究生

三言
美国版
刘勇吧!

朝鲜族的民族历史

竞技场
焦循
  史前时期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一般观点认为朝鲜民族是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而衍变而来。  檀君朝鲜  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现在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神话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中。  辰国  辰国被是三韩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联邦制的国家。从辰国能与卫满朝鲜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应存在稳定的中央集权。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  箕子朝鲜  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朝鲜《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  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满朝鲜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前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铁器被广泛生产和运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主要分布着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其中的真番、临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后又吞并乐浪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三韩联盟。公元前18年,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建立,并逐步将马韩取替。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  三国时期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朝鲜三国时期”。  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强势的实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此后,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开始不断陷落,668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  百济由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立国。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668年,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统一新罗时期  新罗从百济夺取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域抵达黄海。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60年唐联合新罗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670-676年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新罗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于935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  高丽王朝时期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993年,高丽契丹战争后高丽按协议与宋朝断交,并获得鸭绿江以东故地。并在以后两次战争中击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  1231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蒙古则答应撤军。元朝建立后,不肯降元的三别抄继续发动抗元战争;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朝鲜王朝时期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朝鲜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成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即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内乱,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平息内乱。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大韩帝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高宗退位,拥立朝鲜纯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朝鲜半岛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生在汉城(首尔)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唤起人民的反抗意识,民众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合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  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从1932年起,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同时,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韩国军队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面临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在这时,朝鲜领导人向中国政府请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帮助朝鲜作战。  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双方最终决定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军队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以监察朝韩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3年10月1日,美国和韩国共同签署了《韩美共同防御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美国长期在韩国驻军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