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终始
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假如,而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今天重点想谈一谈,为什么教育必须是一流的人才去当老师的问题:纵观目前整个教育的发展,虽然整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在教育繁荣的背后其实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隐忧,我们就从基础教育谈起吧,我们且不提托育,因为托育基本上属于空白! 第一我们先说幼儿园: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我相信没有人再会质疑3-6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了,这个阶段孩子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将对后续整个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要师资没师资,要标准没标准,除了价格越来越高,似乎我们没有看到学前教育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从去年开始普惠性幼儿园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仅仅解决了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只是隔靴搔痒,对于幼儿教育的质量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要说教育难度,幼儿园的教育是最有难度的,最需要这方面的专家能有效的引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做游戏教功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幼儿园能够有真正的专家型教师的出现; 第二我们来说说小学: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始,也是孩子真正开启正规教育之门,但是我们看看目前的学校,除了强调学习,有哪个学校真正认认真真的做过孩子入学以后的心理调适,有哪些学校又专门设立了心理辅导门诊,把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呢?统统没有,有的只是入学就开始强调成绩,入学就开始测验提升所谓的基础,很多的学校甚至做不到零起点教学,因为感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早已经超前学习了,所以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学过,那是家长的事,我们只管教学进度,我们只管提升成绩,看起来冠冕堂皇,但是想想这些年发生的少年案件比如18年湖南沅江的12岁男孩弑母案,18年的湖南衡阳的13岁男孩杀死父母双亲案件,包括今年3月份江苏盐城的13岁男孩弑母案,都是小学生,都是天真烂漫的年龄,我们怎么也无法想到这样年龄的孩子会跟杀人扯上关系,这到底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教育当然脱不了干系,但是学校教育呢?我们有没有起到弥补的作用呢?这样的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说明他们平时也不可能是“省油的灯”,当孩子身上出席了一些不端行为时,我们除了发展,训斥,乏味的思想工作,还做过什么呢?不是不做,实则是我们不懂! 第三就是初中阶段了:初中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时期,因为初中是身兼双重任务:一是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人员;一是为高一级学校储备合格的生源!按理说既然是双重任务,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一种教育两种思路,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应该进行不同的导向和引导,而我们的初中做到了吗?我觉得没有,因为目前的初中大部分依然是采取的自然淘汰法,也就是我们依然是注重知识的灌输,依然是填鸭式的猛灌,那些灌了也咽下去了的就有机会进入高中,而那些咽不下去或者即使咽下去了却消化不了的,没办法只能进入技校,典型的简单粗暴!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我们步入社会去求职的时候,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是不是也会望而却步,任何的事情都讲究一个兴趣原则,学习是一种兴趣,职业技能也是一种选择,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劳动技能课明显课时不足,且很多学校都成为了摆设,甚至成了英语数学争抢的备用课堂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本能认为进入技校就是那些不入流的学生,最笨的学生才会去选择的,奔着这样的心态,孩子还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进入技校学好技术呢?老师们为什么做不到分类引导,双向灌输呢?不是不做,实则是我们不专业! 第四再说说高中:我们先要夸一夸,毕竟这么多年,高中为各大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的毕业生,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我想强调的是优秀背后的代价,即使2018年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甚至超过了80%,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里面水分的成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之下,在学校一直以来的唯高考论,唯名校论的灌输下,考上一般的院校都会让很多人感觉很丢人,真的想象不到当所有人都是奔着清华北大去的时候,这种教育的畸形程度该是多么的无以复加,我们当然希望所有人都能进入最顶尖的学府,但是这可能吗?当然是百分之百的不可能,我们在看到那些优秀的学子登顶人生辉煌的时候,有没有顾及过那些被淘汰学生的感受呢?很多学生因为高考而变得郁郁寡欢,不乐意与人交往,生性孤僻等等,甚至对于极个别的人来说,这一生就因为高考而戛然止步,这真的值得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没有错误,但是为什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这么难呢?高中学生压力大、自残、群殴、早恋等等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孩子的心理疏导更加的重要! 第五关于大学我们就不需要过多的赘述,伴随着大学扩招大门的洞开,这些年,上大学已经变得越来越轻松,只要你想上,就能上!因为这样的一个变化而引起的另外一种现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大学生毕不了业的越来越多,近期深圳大学宣布,将有317名研究生被退学,也就是说从此跟研究生无缘,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单纯是学生的问题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大学里面博导以前都是一个人带一个或几个研究生,而现在呢一个人可以带十几个甚至更多,质量呢?以前的大学老师跟学生可以是打成一片,一起交流畅谈学术,而现在的老师呢,轻易看不到身影,跟学生甚至不熟悉! 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我们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这个本要保住,要实现,教师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而现阶段我们在求稳、求量的前提下,必须要扭转思路,把提升教育工作者待遇水平和素质能力两个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只有老师一流,教出来的学生才可能一流,而一流的老师必定不只是讲课讲得好,这必须成为今后教育选聘过程中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