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各位考研的前辈 历史学的专业课是新东方的好还是文都的好

非常剑
名誉之观
其实都差不多吧,但是前者的讲义我看过,还是不错的,里面有很多重点的名词解释,比如18考研的参觐交代,它的讲义里面就有,后者不清楚。但是前者的视频东西不是很全。

跨专业考历史系的研究生好考吗

丝丝入扣
核潜艇
研究生的考试相对来说还是更有机会,一般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有挺大的把握。扩展资料: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跨专业考历史学研究生

春蕾赋
翠屏山
答:跨专业考历史我感觉历史的底子和本科学历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英语如果你学得好的话可以在时间上省下不少。考研英语是关键,专业课是基础。英语一定要重视,每年因为英语分不够线的人太多了。专业课总分300分,至少也要180才能考上研究生,所以说专业课是基础。你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我只说下我的复习情况。我也是跨专业考历史。是从去年8月开始复习。先前的一个月背了一个月考研单词。(因为我英语大学基本没有学习,而且单词又是英语中的基础,之后我每天都留时间背单词)之后每天都是英语,政治,专业课轮着看。其中政治我看的时间很短。加起来也就看了一个月时间。但是成绩还不错,最后考了80分。这和我平时总看新闻了解国家事实分不开。另外政治的教材一定要看一遍,建议用任序列1。最后的时间买本任4+起航20题背一下。另外平时买本陈先奎2000题主要做下选择题就可。 历史的11本教材要细读两遍,最好自己做下笔记,这样有助于加强记忆。另外山师的那本参考书要看个几遍。最后做到记忆上的串联。去年考研大题我一道也没有猜对,但是凭着看书以及平时复习做的笔记我都打得不错。

历史专业考研

动荡湾
而成于天
随着07年出台的历史学的考研改革,历史学也慢慢的被重视起来,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也成为了学子投报的热点。然而目前不是很多同学对历史学有清晰的认识。海文信息中心为了方便广大学子的报考,为历史学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历史学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专业。  然而历史学研究方向也十分广阔,大致可分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易学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华典籍与文化,专题文献,文物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历史学前十名院校排名1、南京大学2、北京大学3、北京师范大学4、复旦大学5、南开大学 6、四川大学7、东北师范大学8、华中师范大学9、山东大学 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细分:1、晚清史:研究对象包括整个清朝历史,以晚清为重点。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统治,在时间上跨越了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古代和近代,这就决定了它在继承历代王朝大量遗产的同时,又带有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征。了解今日之中国,必须探寻它在近代的足迹,探寻近代的足迹,不能不追溯清朝的历程。这正是清朝史有别于任何王朝史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始终重视清朝史研究的基本原因。以往国内清史研究,或侧重前期,或侧重后期,在研究重点和成果方面缺乏应有的衔接,有鉴于此,本专业将把清代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2、中华民国史:所谓中华民国史,也就是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相连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内容包括这一段历史中的各个方面,着重研究这一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如政治上的国共斗争、中央与地方权利关系、争取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的进程;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全球化状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问题;社会结构的改变和重构问题。从整体和全球的视野对民国的整个历史和重要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3、中国近代政治史:侧重研究1912-1949年中华民国政治史,尤其关注下列专题:民国政治制度的表达与实践;政党的组织形态与政治运作;政党的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帝治、绅治与党治、军治的递嬗演变;中国革命的政治与社会学分析;政治转型与社会分析;政治权力在地方与基层的运作形态。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借鉴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多重视角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性研究,研究对象以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为主,探索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等社会史范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具体研究上,主要侧重区域社会经济史和比较研究。5、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本学科研究方向是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教育、宗教、大众文化、报刊影视、民众观念、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史内容。主要研究在中国近代一百余年间,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在政治经济变革及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民众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诸方面的变化,以及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从中探索中国走上独特近代化道路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源。6、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是中西思想、文化碰撞、冲突、影响、融合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思潮,彼此争论,互相激荡。因此,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近代哲学、社会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及各种学术思想。但作为历史学的思想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思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具体研究上,侧重以宏观视野进行具体的人物思想或某一思想研究。7、中国近代社会史: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有别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式,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和注重总体史研究的特征(即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性研究),来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课题,也包括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以往属于政治史、经济史乃至思想文化史等研究范畴的课题。在具体研究上,主要侧重以总体史、综合史的视野,来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或个案研究。8、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研究近代中葡关系史。近代中葡关系史与古代中葡关系史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近代中外关系史亦有所区别,主要原因就是,自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澳门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特区”的存在。因此,研究近代中葡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古代中葡关系及澳门历史,掌握近代中西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明确区分澳门与香港之间存在的不同性质,甚至要比较熟悉葡萄牙与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曾经遭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因此,在研究近代中葡关系史的过程中,要把近代中葡关系史作为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课题进行研究。9、清史:以清代政治制度、中外关系为切入点,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特点及其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的遇到的问题。政治制度包括:法规政令、国家机构、官制吏治、满汉关系等等;中外关系包括与周边国家、西方国家的关系(国家交往及民间贸易)等等。在具体研究上,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注重经济关系变化的重要作用,重视档案资料、契约文书,从事个案研究。10、金元史: 金、元时期(12—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结束了几个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加强了各民族的多方面的联系,而且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因而,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金、元史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一方面,与它相关的资料,除中国(包括汉文、蒙文、女真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之外,还遗存有大量域外的波斯文、阿拉伯文、俄文、法文、意大利文等资料;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它不断关注和研究。因此,金、元史的研究一直在国际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也是跨专业考历史的,今年研究生毕业,我的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要英语,政治过关,不过历史类英语要求较低,考三十八分到四十分就够了,如果考985的,四十五分以上就够了,所以你不必太担心。历史学属于统考,但内容庞杂,如果漫无目的,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专业课复习如果时间宽裕,找历史专业的学生借课本,大体把课本过一遍,对考试整体有个把握,如果没时间,有仝晰纲主编的《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虽然体系不太好,但对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打基础还是蛮不错的,如果熟记,考高分没问题,还需强调的是,你要锻炼答大题的能力,同样的答案,不同的人回答出来,分数是不同的,如果字写的漂亮写,工整些,那就更好了。你可以把统考的几年真题拿来看看,(这个网上会有),前几年考过的重要知识一般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尤其是大题,复习时可简略,以古代史为例:大一统的朝代考的比较多,按此复习,考过的重复率小,这样重点显而易见。世界近现代史,要把握资本主义国家是怎么样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提炼出他们之间共同的原因。中国近现代史要把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脉络,以及新的思潮。世界古代史把握古希腊、古罗马,以及阿拉伯等重要帝国的各种文化,经济政策。把这些重要的部分做成笔记,经常翻阅。最后希望你耐的住寂寞,好好复习,有人说研究生不好找工作,都是乱说,付出会有回报的。

历史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恐怖塔
请问游是
专业课考试内容:考试科目上,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拓展资料:试卷结构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共60分;论述题3小题,共120分。参考资料来源于人民网考研历史学,如何做笔记?

关于历史专业考研

马德里
蓝学校
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有着较为宽阔的就业门径,既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能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 从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但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有着较为宽阔的就业门径,既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能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的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应聘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 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 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文物、考古、博物馆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目前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业势态。只是前些年的毕业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许多省市文博系统长期得不到相关的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地区毕业生的需求始终供不应求。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系统的博物馆文化部门,国家及省市机关(公务员),全国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门(编辑、记者)。同时,部分毕业生出国深造,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工作。 3、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具有跨文、理两大学科的特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由中国学者引领世界潮流,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们难以企及。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宏观用途广泛的实证性学科,五十多年以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巨大,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毕业生去向以从事文职为主的企事业单位。 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4、 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这三个专业的毕业生的择业面看似狭窄,但凭借该专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体的文案策划、企业的企划部门、图书出版界、旅游等岗位或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学领域。 主要的就业去向有: (1) 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历史与社会学教师历史教师; (2) 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 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 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 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 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 编辑:文字编辑 (8) 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 各报纸新闻单位 (10) 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5、 专门史 专门史专业的就业选择范围可能相对窄一些。但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专门史专业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学校历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经济、文化等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文笔好的可从事公关文秘,行政管理等 6、 世界史 世界史专业毕业后能够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科技政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关咨询、宣传、编辑和出版工作;国家各类文化、宣传、出版、文博、涉外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今天,作为一直冷门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冷门的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形势甚为严峻。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者说过“把历史当职业是一种悲哀!”这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你谋求功名的一种职业,那对你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在历史行业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对历史学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怀有这样的心态来研究历史的人,不会对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历史学是所有学科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斗争最激烈的一门学科。所以想选择历史专业的考研学子,一定要审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也许会减少很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煎熬的痛苦。历史学类专业重在思维的训练,如果希望有所造诣,必须深造。

历史学考生考研考什么科目

长别离
考研就考英语、政治、历史学专业基础。历史学专业基础考什么你可以去看考研大纲。考上研学什么,就看你要学什么了和对什么方向感兴趣,还有你考的导师带的方向是什么。主要的方向一般都分成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民族史也可叫专门史,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历史文献等方向吧。但是世界古代史里又可以根据时段、地理不同分成各个方向,比如说希腊罗马史、埃及学等等,西欧中古史可以分时期划分,按国别划分,现在中古史的系统研究已经很完整了,像妇女史、城市史等等都有专门的论著。总之考研的时候选择方向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比如我喜欢的是西欧中古史,最喜欢的国家是意大利和德国,我就会选择主修基督教史、文艺复兴史等等了。但是这也要看你考的学校会开设怎么样的科目,你可以根据研究生院开设的科目去自主选择学什么。研究生开设的科目一般都是专题性质的了,更深入和具体。好一点的学校开的课就会,选择余地也多,但是导师的课是必定要上的。差不多就这么多回答了吧 - -打了好久的字。。。。。。。 。。。。。你补充的那个问题其实可以自己上网去查的。。。。兰州大学 辽宁大学 南京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西北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重庆师范学院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武汉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安徽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北华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河南大学 吉林大学 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民族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四川师范学院 四平师范学院 苏州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民族学院 湘潭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 延边大学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学院 中南民族学院浙江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湖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东华大学 扬州大学 外交学院

考研初试考什么

耦立
不累于俗
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需要准备哪些考试科目?考研初试复试都考什么?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生好考吗?要看什么书?

侍铳
冬则炀之
好考不好考,要看你天赋和努力,人家能考上,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考试。人家考不上也不代表你也考不上。没有考试之间不要问好考不好看这样没意思的话,你努力过了才能知道。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中国古代史Ⅰ605④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807复试专业课:中国近现代史Ⅰ91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2)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古代史Ⅱ957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历史地理学(060103)01中国历史地理02人文历史地理7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古代史Ⅱ957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001文学院历史文献学(060104)01敦煌学02出土文献与简牍学12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古代史Ⅱ957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001文学院专门史(060105)01中国古代社会史02西部边疆史12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古代史Ⅱ957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001文学院中国古代史(060106)01先秦秦汉史0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03宋元史04明清史20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古代史Ⅱ957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001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060107)01中国近代史02中国现代史6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中国近现代史Ⅰ912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001文学院世界史(060108)01世界近代史02中东及中亚史03国际关系史04美国史13①政治101②英201或俄202或日203选一③历史学专业基础313复试专业课:世界当代史(1945年以后)9581.中国近现代史Ⅱ2.中国古代史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