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作秀
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建立于1958年9月,当时专业名称为林区道路工程专业,隶属于森林采伐运输工业系。1964年9月28日成立林区道路工程系林区道路工程专业,1980年7月林业部批准改为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1993年12月更名为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道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质土力学、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毕业生适用范围:在国家交通和城市建设部门,从事道路交通、机场、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 建筑工程方向始建于1985年,当时专业名称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9年将两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东北林业大学优势专业”,2007年被评选为“十一五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通过2011年7月的重点专业验收。2010年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排在通过评估院校的第56位,为黑龙江省第2个通过本专业评估的专业,是我校唯一通过专业评估的工科专业。201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明年具体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测量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毕业生适用范围:适于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建筑施工等部门和单位工作。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建于1999年,全体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相应的办学规模。专业有15名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8人,本科学历2人。专业教师均有丰富的设计及施工经验,多名教师具备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专业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环实验室下设7个分室,一个仪表室,一个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室总面积436平方米,实习基地面积2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230余万元。平均每年实验室投入经费约为20万元。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高等学校、设计研究院、科研部门、施工单位、以及相关得劲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供热工程、空调工程、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及自动化。毕业生适用范围:适用于科研教学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建筑施工等部门和单位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是土木工程与管理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以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为专业平台,培养具备深厚的工程技术功底、具备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建筑工程和路桥工程两组工程技术类课程,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学,系统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工程经济、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为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国际工程管理以及房地产领域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以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在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咨询、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工程力学、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建设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施工组织、工程预算、工程合同管理。毕业生适用范围:适合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及相关的政府、科研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主干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建设史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经济与地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区域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等。毕业生适用范围:毕业后可在城市设计与管理、城市发展与建设决策、房地产开发及建筑设计等部门从事设计与管理及政策法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