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成极
为之
在数据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存在耕地撂荒现象。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劳动力外流,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依附在土地上获取微薄的收入,而是选择进城或进厂务工。613899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驻守的中国农村和农业,由于劳动力投入递减,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呢?我决定研究这个问题,即:劳动力外流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这个研究将是一个持续研究,将分阶段步步深入。第一个阶段,我的思路是研究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和我的研究生张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写成论文《技术进步、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10)》。本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应用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土地投入和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就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具体来说:(一)1978-2010年间,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变量,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和周小萍、卢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粮食播种面积是由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乘积表示的。在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及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耕地的复种指数在较长时期内是稳定和有上限的。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9,也说明了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最主要变量和约束因素。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二)1978-2010年间,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显著变量,对粮食增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和杨剑波等学者的研究一致。秦立建等指出,土地细碎化减少了农户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从而抑制了本应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因此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产权,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技术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强基础性农业研究,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专业大学生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逐步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和生产方式。(三)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显著,这表明农业劳动投入对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这和温铁军、宋学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这表明,1978-2010年期间,我国农业生产依旧存在着“过密化”和“内卷化”现象。从而农民外出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对家庭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外流并没有导致我国粮食产出显著降低。正如程名望等指出,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依旧偏高,农业就业比重曲线还处在一种下降状态,尚没有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的稳定值。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还存在着进一步转移的空间,各级政府应为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创造条件,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使我国的粮食生产由“劳动投入型”转化为“技术投入型”。(四)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代表农业资本投入的3个解释变量“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均不显著。这表明,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投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不是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依旧明显,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例如: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太低(1978-2010年间,多数年份该比例在9%以下);大量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使得农业有效灌溉难以为继等。[21]同时,1978-2010年间,虽然我国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有所增加,但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农业大型机械投入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因此,这三个解释变量的不显著,表示我国农业投资的不足和缺位,使得农业投资没有成为1978-2010年间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总的来看,基于生产函数视角,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1978-2010年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土地投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首先就是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其次是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

王雅鹏的研究领域

床上床
秦失吊之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粮食安全与保护等三农问题方面的研究。王雅鹏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200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农村经济》、《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土地科学》、《经济评论》、《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当代经济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47篇,多篇文章被人大资料全文转载,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出版学术专著多部,2003年出版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一部。其科研成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警惕粮食问题再起风波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持国家自科基金两项,博士点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专项,总经费350万元。

巴西粮食问题

良知
是谓反衍
粮食储备库助理会计兼统计续聘上岗演讲稿  我现年24岁。供职于国家粮食储备库,任助理会计兼统计。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多年来的关心和培养(敬礼)。正因为有你们的关心和培养,才使得我今天有这个机会让我怀着一份喜悦的心情进行我的述职演说。  虚心学习,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我98年参加工作,作为最后一届公费学习的中专生,我深深地懂得实践锻炼重要,提高理论水平更重要。在参加工作这五年来,我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做好本职工作是第一位,而加强理论学习,对做好本职工作更是一种提高和促进。我不拘泥于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也不仅仅把眼光约束在书本之上。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一直保持着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在这五年中,我利用三年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专学历,并先后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统计证,目前正精心准备着2003年的会计师资格考试。多次参加中国储备粮油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组织的电脑、统计培训班。这些都为我做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知道学无止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论从事哪项工作,我都会更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谒诚尽智。  我9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粮点、××粮点、××粮点,做过保管员,当过结算员。99年7月份任××××的出纳,2000年元月份开始兼任××××的主管统计。正因为有在各粮点和各工作岗位上积累的较为全面的知识,才使得我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今年5月份,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的工作岗位调整为助理会计兼统计。  99年7月份我刚开始接任出纳,便投入到紧张的夏粮收购中,这一年收购粮食1万多吨,而也正是这一年才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第二年,我们收购贷款需以当天的收购凭单汇总作为依据。这对一个刚干出纳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结算员每天结算要到晚上八九点钟,再等其汇总出来要到晚上十一二点钟,而我还要到每个粮点收集汇总、装订。大多的时候一干下来便是凌晨一二点,有时晚上还下雨,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迎着雨水、泪水收集结算单。第二天,在银行还未上班之前赶到银行,为的是排在前面一点早点拿钱回去,不耽误第二天的付款。这样紧张的日子一干便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下来人也瘦了一圈。在这期间有时我也觉得委曲过,但我从未放弃过,我知道这是一个出纳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在驱使着我。也正是这一段紧张而出色的工作,我得到了库领导的好评,让我正式担任出纳工作;也正是这一段艰辛的日子,使我变得成熟起来,让我不管是在近四年的出纳工作还是在粮库扩建工程,这加起来近两个亿的资金收付中都无一差错。  参加工作五年来,兼任××××的主管统计三年多,我一直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统计工作。特别是随着××××的发展,2001年12月份开始储备中央储备粮,统计工作在我心目中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央储备粮既是国家的战备物资,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平抑粮价的手段。自然而然作为我库的统计工作有着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自从承储了中央储备粮以来,我库每个月报送的统计报表多达20种,报送的方式有网络传输、电传、邮寄等;上报的单位有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市粮食局;报送的时期有旬报、半月报、月报、年报。这些工作从原始凭证传递手续的制定、原始凭证收集、汇总,直至填制报表、报送报表事无巨细都是我一个人做,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细致,不论那一个环节出错,其报出的报表后果可想而知。而我还得从这些复杂、繁锁的具体工作中脱离出来,站在一个主管统计工作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三年来,我坚持每个季度或者适时地写一份统计分析,为库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库的储备粮轮换提出好的建议。回顾三年来我的统计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单位一次被市粮食局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一次被××××××市粮食局评为统计先进工作者、个人一次被市粮食局评为统计工作先进个人。  成绩已经属于过去,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这里参加市局组织的会统类考核,这是由于企业改革的需要。让我们展望未来,我们一定会克服当前粮改的困难,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走向辉煌的明天。  假如今天我能被继续录用,我将总结过去的经验,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信息、监督职能,立足统计为企业的经济工作和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服好务;假如今天我能被继续录用,我将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领导的参谋;假如今天我能被继续录用,我将以助理会计工作为一新的起点,按照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协助主管会计搞好日常会计工作。  假如今天我没有被录用,我也不会气馁,我会更加虚心学习,总结不足,参加下一次的竞争上岗。  谢谢大家!  您正在阅读的这篇《粮食储备库助理会计兼统计续聘上岗演讲稿》仅供您写作参考所用!      简并征期一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36条中有明确规定:"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文件对简并征期做出了进一步解释:"简并征期,是指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季、半年、年的方式缴纳税款,具体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尔后,《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内国税征字[2003]10号)文件对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简并征期问题中又做出以下规定:"对我区农村、牧区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季度。对确因情况特殊、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牧区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由盟市国税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半年。"按照文件精神,各地区因地制宜实行简并征期后,在工作效率上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相继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此略谈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一、实行简并征期的现实意义  实行简并征期,继而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能够有效改进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效益。税收效益,是评判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税收效率一般包括经济效率、制度效率和管理效率,效率原则是税收管理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一)实行简并征期是实现税收管理集约化的客观要求  集约化管理是当前税收管理的一大趋势,也是税收管理适应经济集约化要求的必然选择。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来看,集约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税务部门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那种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摊子过大、效率低下的状况,要尽力改善那种因此而造成的使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农村零散税源管理的落后情况,最大程度地充分实现集约化管理。简并征期正是对基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牧区税收征管实行集约化的有效尝试,其核心就是通过税收信息的高度集中,逐步实现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和税款的集中征收,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收缩征管机构,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简并征期是加强基层税收征管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税收成本,是指在征税过程中的付出。按照西方税收学的"最少征收费用原则",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耗用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降低税收成本,一直是税务部门积极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的税收征收管理,理论上我们应既要考虑其税收负担,又要顾及其税收成本,但在实际工作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其税收成本问题。对于税收成本还有一种说法,也称税收稽征成本,是指税务机构为征收一定量的税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这部分费用包括税收立法费用、税收执法费用、税收相关费用。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税收执法费用问题,即税务机构实施各种税法所发生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税务业务费等行政管理费用。执法费用是衡量各级税务机构税收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笔者认为,对于偏远地区的"双定户"实行按季巡回征收,是降低此处税收执法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纳税户实施按季巡回征收,能够有效降低同期税收成本。下面以一个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距离税务征收单位约200公里的纳税户为例来说明其可行性。个体户a,月纳税额仅为80元,但每月由b税务机关的2名工作人员为收取这80元税款驾车前往收税要花掉汽油费高达90元。这样,从基层税务人员手中收取的并入国库的税款,与其承担的税收成本比较起来,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实行按季巡回征收,个体户a年纳税960元,b税务机关为收取其税款形成的税收成本为360元。这样,与前者比较起来,足见大大降低了征收环节的税收成本。  二、简并征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与"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税收管理格局"发展趋势产生征与不征的矛盾  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税收管理格局理论,是顺应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随着经济逐步向城市集中、税源逐步向新经济转移、税收逐渐向大户收拢的趋势,它必然要求税收管理也逐步向以城市为中心的格局发展。这样,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税收成本与税收效率问题显现出来。  在以往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大部分农村乡镇的税务人员占50%左右,人员开支也需要一大笔费用。而且,农村乡镇税务机构分散,网点多,基本建设投入大,致使税收成本居高不下。据通辽市国税局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近几年来,市局为改善基层所办公用房,每年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从2002年开始,该局大刀阔斧改革,撤并基层税务机构,将原有的25个基层税务所分阶段撤并了14个,撤并面达56%,撤并机构后,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经费8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集中征收度和集约化水平。正是为解决这种由于税源分布不均引起的有些地方税收征收成本过高现象,从税收效率的角度考虑,有的税务机关认为较偏远的农村、牧区税收完全没有必要再征收,或者采取简并征期去征这些税,按季、半年或年征收,份额较小,也没必要征收。然而,由于受"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制约,税收成本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付(税务部门征管经费),而税收收入由地方政府受益或主要由地方政府受益,从而形成了税务部门不愿意收,但还不得不收、不能不收的局面。如果这些偏远地区的税不收,乡级地方财政就可能亏空,财政预算就不能平衡。  (二)更加突出不对称信息,造成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当前税务部门面临的最主要的管理风险,其中表现在此过程最突出的就是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信息是税收活动中的一种永恒现象,或者说是对税收管理实践的一种经常性制约因素,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一样,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常态,也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税收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将长期受到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与限制。  下面,以税务部门与纳税人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为例,来说明实行简并征期后这种不对称信息的突出性,两者都具备这种信息劣势。即从征税方面讲,按季、年巡回征收后,税源管理员定期征税,每年至多检查纳税户4次,这样税务机关就很难充分、全面、准确、及时获悉纳税人日常的经营活动和纳税能力等信息,只能根据某一阶段的经营状态进行估算;从纳税人方面讲,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政策、执法能力、惩罚偷逃税力度等信息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完全知晓。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简并征期认识、研究、宣传力度不够,也会使纳税人纳税意识日趋淡薄。再加上日常税务管理表现为时紧时松状态等诸多因素,很容易造成"三多三难",即漏征漏管户增多、非正常户增多、假停歇业增多,税务登记难、领发票难、注销难。这些问题不解决,"应收尽收"和"应纳尽纳"都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因此,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既为征税人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也容易引诱纳税人产生博弈行为。  三、对我区实行简并征期的几点建议  (一)客观上,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积极筹划统一规范的税源管理办法  目前,各地在进行具体的税收征管事项时,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税源管理办法作为根本依据,这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很难做到统一标准、规范界定。因此,有关权威方面和部门应就此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将各地区分散的、先进的、成功的税源管理办法进行集中汇总,整理归纳,形成一套权威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税源管理办法。其中心主旨是要坚持"两手抓"原则,即一手抓征管,一手抓服务,二者要有机结合,既要突出税收征管的法治刚性,又要体现出纳税服务的效率特性,不能将二者单独分开,孤立任何一方最终结果都会造成执法力度削弱和服务质量低下。  (二)主观上,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增强三种意识  在税收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税收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是加强税收征管中的成本管理研究,探索税收管理与降低税收成本的关系及其基本规律,以科学的税收征管成本理论为指导,把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作为当前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二是提高税收效率必须以降低税收成本为前提,对此,各级税务机关还要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税收征管的现代化进程,合理配置税收征管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指数,减员增效,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全员劳动效率。三是科学客观地正视税收服务,它是融洽征纳关系、优化税收环境的重要手段,税务人员应视纳税人为"客户",不能以权压人,态度粗暴,蛮横无礼。简并征期并不意味着简并了税款,虽然实行简并征期后,税务人员下纳税户的次数有所减少,但更应加强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纳税人不满意作为开展工作、评价工作的标准,积极推行多元申报纳税方式,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宏观上,加强对信息不对称和在此条件下产生的征纳双方博奕行为理论的研讨、学习和实践,最大范围地降低风险  我国目前关于不对称信息和税收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和不完整的,要填补这项研究和实践的空白,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税收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更需要我们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参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汲取精华,积累成功经验,为税务管理中不对称信息行为的改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事实佐证。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农牧业占主要产业优势,城市化进程目前还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其他兄弟省市,因此,税收不弃小,偏远地区的税收征收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财政问题,它关系到乡镇财政收入、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牧区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等,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大关于简并征期工作的研究实践力度,结合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转变管理模式,合理分配税务人力资源,将目光锁定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税收管理格局的同时,还不放松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关注。  (四)微观上,充分建立和利用协税护税网络、组织,最大限度地监控税源  实践证明,调动社会因素,合理利用纳税人的竞争心理,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中信誉较高的纳税人形成有效的协税、护税网络是监控税源的有效手段。如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我们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极为关注税源管理和税收收入的财政理念需求,与各苏木、嘎查(村)的财政所、派出所、工商所、地税所、经管站、村委会等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税源监控网络,让其尽力发挥各自的经济管理优势,并将具备条件的地区信息输入微机管理,做到鼠标轻轻一点税源一目了然;对个别地区不具备信息管理条件的纳税人的相关信息,也要做到监控不断、管理不乱、登记在案、查找方便。这样,既避免了税务机关一家唱"独角戏"而耗费巨额税收成本,以及疏于管理导致的税收流失,又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各职能部门的税收法律参与热情,还为更广泛和深入地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全民纳税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各级税务机关还要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做出应有的积极尝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增光添彩。这样,在各项税收法律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各种安全网络的协助、保护和监控中,在兼顾税收成本、税收效率的前提下,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应纳尽纳"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此刻,我站在演讲台上,我的演讲也许不够精彩,但我还是要大声地说:黄金诚可贵,翅膀价更高。同志们,别让黄金的光芒掩盖你自己的光彩,别让黄金的沉重拖累了你轻盈的翅膀,那么请抛弃那些不义的黄金,尽情地在税务的天空里展翅高飞吧!  自己挑重点!!

被称为人类的“第三种粮食”的是

和同
实相
水被视为“生命之源”,人们一天也离不开水。城市的兴起与扩大,特别是人口的剧烈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水的安全问题也相伴而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的安全引起了各国政府、学术界与民间团体等的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预言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77年联合国再次强调水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1992年专家指出到21世纪在水、粮食、能源这三种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水。缺水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水环境的压力还会导致社会动荡、治安恶化,促使环境问题政治化(李富贵,1997)。伴随着环境安全成为科研热点,水环境安全作为一个更新的研究方向,正方兴未艾。 当前人们对水安全研究较多的是从一种资源安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水安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通常指水资源(量与质)供需矛盾产生的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水资源承载力是评价水资源安全的一个基本度量。也有学者认为,水资源安全是水安全的一个层面。如夏 军(2002)认为水安全问题通常是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而水资源安全问题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洪 阳(1999)指出水安全问题就是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陈家琦(2002)、方红松(2002)、闵庆文(2002)等考虑水资源的安全同时注重了水量与水质的问题,方子云(1998)从可持续角度论述水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水资源安全有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 但是,水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子云、汪达(2001a),彭盛华、袁弘任等(2001)学者提出水环境不是只与水有关的水体,而是一个与水、水生生物和污染等有关的综合体,是储存、传输和提供水资源的水体,也是水生生物生存与繁衍的空间和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廖文根(2002)也指出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过程中就有人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说法,认为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利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汪恕诚,2001)。在对水环境安全的研究上,不少作者认为水环境安全就是指的水质污染问题,如张 磊(2001)在叙述华北地区水环境生态,李旭春(2002)分析辽宁省水环境现状,王红琨(2002)论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张燕(2002)谈我国水环境,杨家明(2002)、董维红(2002)、熊正为(2001)等都就仅以水质恶化、水体污染作为水环境安全的衡量标准。也有有关对水量水环境安全的研究,如苏德荣(2002)分析甘肃水安全战略时强调水量,王西琴在有关生态需水研究与河道生态需水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谈到……..,丰华丽(2002)也在河流生态用水研究进展上有所探索。生态(环境)需水已渐渐的引起广大专家的关注,且在尝试由定义层次上升到如何计量保证的高度,成为在水环境的安全问题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是将水量和水质统一起来作为水环境安全的构成内容。目前还没有形成对水环境安全比较公认的定义,有关水环境安全的文献对其说法都很模糊而笼统,或者就是想当然。笔者认为,水环境安全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虽然水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也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它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水量与水质的统一体,包括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是从环境学角度的动态的概念,而不是资源学角度的一种为人类的利用程度的概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水环境安全的概念应该定义为:水体保持一定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保障水中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较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人类,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有精神生活,我觉得人类的第三食物是精神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

溱洧
出车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扩展资料: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

食品类核心期刊 一级期刊都有哪些 排名

刀语
步步高
中文排名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食品工业 5.中国粮油学报 6.中国油脂7.中国调味品 8.茶叶科学 9.食品研究与开发 10.中国乳品工业 11.食品科技 12.酿酒科技13.食品与机械 14.中国酿造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中国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有?

夫揭竿累
其主君也
在数据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存在耕地撂荒现象。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劳动力外流,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依附在土地上获取微薄的收入,而是选择进城或进厂务工。613899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驻守的中国农村和农业,由于劳动力投入递减,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呢?我决定研究这个问题,即:劳动力外流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这个研究将是一个持续研究,将分阶段步步深入。第一个阶段,我的思路是研究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和我的研究生张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写成论文《技术进步、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10)》。本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应用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土地投入和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就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具体来说:(一)1978-2010年间,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变量,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和周小萍、卢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粮食播种面积是由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乘积表示的。在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及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耕地的复种指数在较长时期内是稳定和有上限的。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9,也说明了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最主要变量和约束因素。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二)1978-2010年间,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显著变量,对粮食增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和杨剑波等学者的研究一致。秦立建等指出,土地细碎化减少了农户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从而抑制了本应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因此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产权,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技术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强基础性农业研究,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专业大学生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逐步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和生产方式。(三)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显著,这表明农业劳动投入对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这和温铁军、宋学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这表明,1978-2010年期间,我国农业生产依旧存在着“过密化”和“内卷化”现象。从而农民外出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对家庭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外流并没有导致我国粮食产出显著降低。正如程名望等指出,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依旧偏高,农业就业比重曲线还处在一种下降状态,尚没有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的稳定值。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还存在着进一步转移的空间,各级政府应为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创造条件,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使我国的粮食生产由“劳动投入型”转化为“技术投入型”。(四)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代表农业资本投入的3个解释变量“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均不显著。这表明,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投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不是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依旧明显,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例如: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太低(1978-2010年间,多数年份该比例在9%以下);大量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使得农业有效灌溉难以为继等。[21]同时,1978-2010年间,虽然我国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有所增加,但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农业大型机械投入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因此,这三个解释变量的不显著,表示我国农业投资的不足和缺位,使得农业投资没有成为1978-2010年间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总的来看,基于生产函数视角,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1978-2010年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土地投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首先就是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其次是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

求新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的论文 急急急

黄飞鸿
无迹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是近些年理论界、政府及f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r一d。文6章从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g个m方8面全面地分4析了g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5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b政府支y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普惠制农村金融 一e、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x放60多年来,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不z断地进行着改革。2008年以2来,先后有5个e金融文5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a部署和安排,分7别是2008—2008年每年的中5央一b号文2件,2000年的中5央三v号文1件及k2006年十i七x届三s中0全会通过的《中8共中5央关于b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k重大r问题的决定》中3的农村金融改革部分2。 农村金融问题也m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m一e。严瑞珍、刘淑贞(2005)从3国有商业银行从2农村的退出的视角分4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宋艳林、刘小v玲(2008)和李锋(2005)从1金融抑制的角度分4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周天w勇(2007)从2“三j农”特点人u手0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姚翟军(2005)、李喜梅(2003)基于z“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分2析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周立(2002)分6析和研究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丛丹6阳(2002)、王u晓云l(2002)从2功能定位与b战略调整的角度分2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吴晓灵(2001)从4支f持社会主义m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温铁军、姜柏林(2005)从7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的角度提出重构“服务三c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除此之i外,杜晓山l、焦瑾璞、高伟、韩俊、何广d文7、吴晓灵等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e大h量的研究。虽然已l取得了o一g些积极的成效,但到目前为4止7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仍0然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仍7不n完善。 二p、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q存在的问题 (一l)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z健全 现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以6农村信用社为8主体,中0国农业银行和中2国农业发展银行为4辅助,以8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2助社、贷款公4司)为8补充。这种机构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但各金融机构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3面仍2存在一o些问题。 8.农村信用社 一k是管理体制不o合理。具体表现为1:一d方0面,省级联社政企合一e的性质与w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i一k致。省级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d资格,从7而具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k是省政府的行业管理机构(正厅r级单位),故其具有政企的双8重属性。从0现实运行上d看,省级联社的高级管理人u员基本上n均由省政府任命,从4而形成了h省政府的行政权力i对其所有者权力k的一b种“替代”。就这一e点而言,这与j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f吻合。另一x方3面,省级联社与u下d级联社之i间关系与m市场经济条件下s的股权与d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省级联社与l下f级联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股权和控制权两个n方5面,从0股权关系来看,信用社之w间是自下p而上y的持股关系;而从0控制权来看,信用社之h间是自上l而下t的控制权。这种制度设计4与s市场经济条件下d的股权与s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 二b是产权制度不a健全。具体表现为4:一k方2面,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目前入h股农信社的社员,入c股的目的要么m是为0了n得到稳定的股金分3红,要么u是为5了t得到信用社的优惠贷款,但他们并不r关心5信用社的法人q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而最终风4险基本由政府承担。另一m方1面,股权结构非农化4倾向严重。很多地方3在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改革中1,对股东既没有身份要求,也g没有社区i范围限定,法人r、职工l、国家公1职人l员持有的股份明显增加,农民被边缘化7。股权结构的非农化7易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方4向的非农化4。 三h是公0司治理结构不u完善。主要表现为8农村信用社在形式上m具有由社员代表大h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构架的“三e会”制度构成的法人e治理结构,但其法人k治理有其“形”无u其“神”。由于e许多农村信用社所有权虚置,导致社员代表大o会流于y形式;由于z理事会成员素质普遍不n高、外部理事特别是企业法人d理事和自然人r理事的贷款问题、理事会议制度不b完善等原因,理事会很难真正执行其作为2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c会的执行机构和决策监督机构的职能;此外,监事会也y没能真正发挥各项监督作用。 2.中7国农业银行 一f是机构大c量收缩。自从65516年中1央金融工m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w县以3下q机构,发展中1小i金融机构,支t持地方5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农行开u始大i幅收缩县及h县以6下y机构,至2000年初只有80%的网点、82%的员工w、62%的存款、63%的贷款分3布在县域范围内1,与h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j断增加是背道而驰的。钟笑寒,汤荔(2007)构建信息模型分0析认3为7,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缩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机构的收入t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市场受到了q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j是产权主体虚化7、法人j地位残缺。国家与c农业银行财产权益缺乏4真正的利益关联,银行经营者缺乏0追逐利益的内5在动机,政府对经营者缺乏1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此外,地方7政府对农业银行的人q事、业务经营等方7面仍0有许多行政干y预。 0.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 一c是经营非效益化8倾向严重。由于o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漠以2及i地方3政府的干w预,导致经营中1不g太i注重成本核算,致使业务运行成本较高。二r是经营核算考核机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完善和改变。三i是风8险防范机制不h健全,业务管理机制非科学化6,内3部管理机制不h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不r完善,执行不y严格、不k彻底。四是内0控非刚性,自我约束力j不t强。五v是激励约束机制不j健全,活力k不m足,创新、开f拓精神欠6缺。六2是缺乏5现代信息技术支y撑。 4.中2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s是股权结构单一s,公3司治理结构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已z经成立,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中8国邮政集团公0司全资所有。现代公4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j化7基础之u上l的,而股权结构过于p单一e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二o是风7险管理缺失,表现为8风0险管理的理念还不y到位,对市场风8险、操作风7险等重视不p够,缺乏5实施不n同业务、不h同地区x之a间的差异化7管理;风4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7险管理所需要的大x量业务信息缺失。三p是人m员素质还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x831 名,其中2:大n专k以3上c学历o的共有271名(占比285。8%),具有中7级职称仅822名(占比57。8%),这两项占比7远低于z其它各大x商业银行。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h是数量不c足。截至2000年5月0末7,全国已h有66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j业,然而这一e数量与x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r相比4还显得有些不d足。二t是结算渠道不g畅。比4如目前绝大g多数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不q是直接与j当地人c民银行对接,而是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代理,势必给人q民银行监测其资金流动带来困难,也z无a法控制其流动性风3险。三j是经营人i才h匮乏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e规模小t,工d作环境欠5佳,难以3吸引5合格的金融人g才m。 (二a)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现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2农村信贷市场为7主,同时还包括规模较小f的农村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 0.农村信贷市场 一l是农村信用社形成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缺乏1竞争。由于q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大i规模机构收缩,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4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农村信贷市场中5占据了e垄断地位。如果将“三u农”贷款局限于n农业、乡e镇及p收购贷款三f类,据统计82001年农信社贷款占70。37%,农发行占24。02%,农行占32。01%;其中7,农信社贷款占所有农业贷款的5l。26%,乡t镇贷款的32。72%;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农户2正式渠道贷款的18。6%。农村信用社垄断的形成并非农村信贷市场各利益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u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的结果。 二y是贷款利率定价不a合理。具体表现如下v:第一c,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o限还存在,而在农村地区p的商业银行则已s经取消了v贷款利率上b限,这样就存在政策歧视问题,也w与i市场经济原则不z相符合。第二v,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还受到严格管制,从0而缺乏0实行风7险定价的机会。 2.农村资本市场 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5农业板块上e市公0司占整个q市场的比0重大a大b落后于r农业在GDP中8的比6重。比4如:2006年我国农业的国内0生产总值为62。42万x亿q元k,占全国C,DP的比6例为043。40%,而截至2006年42月183日5,我国农、林、牧、渔业上q市公8司的总市值仅8为5060亿v元m,占A股市场70。7万t亿r元c市值的比7重仅4为80。16%。很显然,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远远低于l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6而说明资本市场没有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y持。 6.农业保险市场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农业风8险日8趋严重而农业风2险保障却在减少2。据统计5,20世纪4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平均达7028亿d元p,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x升1趋势,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高达2032。5亿b元u。然而由于z农业保险承保的风7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4大x而且覆盖面广j,因此,保险公6司的赔付率也h相对更高,追逐利润的天r性使得作为3商业公7司的保险公7司不x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据统计6,农业保险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6由4422年的约0%下d降到2003年的不o足2%;农业保险赔偿金额从78252年的4。1亿h元d下n降到2005年的2。0亿g元d。虽然近些年,随着中1央政府及h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关注度的不q断提升4,加之q以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为4主要内2容的政府大f力z支w持,农业保险承保面、保费收入k及d保险赔偿金额都得到了j大x幅提升0,但与e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相比8还有些不m足。 (三g)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e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a完善主要表现为8服务范围过窄、总量不r足、品种有限、结构不v合理。比8如,中8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近些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但仍0然主要是专d注于f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基本还停留在中4国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三q种基本业务上i,近些年银行业发展的新兴业务基本上n没有开l展;农村金融供求缺口m严重,据杨兆廷(2002)测算,从61641~2000年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k从77642。50亿a元m增加到85002。02亿a元g,且仍0然还有不a断增大n的趋势。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e完备 目前,我国虽然己t经初步建立起一u个l分4工d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但从4审慎性风6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0还存在以3下r几w个k方4面的缺陷。首先,风3险主体缺位,难以3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其次,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得外部监管职能难以2发挥应有作用。再次,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8容陈旧,监管效率低下c。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l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而非现代意义d上y的金融监管。比1如现有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对农村信用社日5常经营活动的风7险和合规性监管不a够。最后,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1式和技术手8段不q适应市场监管要求。 (五f)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0佳 具体表现在如下n几k个q方8面,一h是法律建设不n完善,对失信者缺乏6有力k的惩罚机制;二k是有关农村金融的行政和中8介7机构服务水3平不l高,而且收费高,“三c农”融资成本高,比0如客户6在办4理房地产抵押时,有关地产评估和登记的费用达2%~0%。而且金融机构在处置抵押资产时,各项费用也l很高;三p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7程度较低。 三c、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v)加大j政府支p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加大s政府支r持力a度,其核心8是打破原来只有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才g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让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开v展的支t农业务都可以8享受到一q定的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构建主要是基于l以1下k理由:由于e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g对称,农村金融需求数额较小j、层次较多和农业风8险性较高等特点,导致了k以6效益为0生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供给不q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这样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q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实力d的不x断增强,出于v解决“三b农”问题和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加大n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k持是当前政府义e不m容辞的责任,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5,所以8当前为3了d大k力v发展农村金融、不u断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应该逐步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二i)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职能定位 第一y,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现在僵化8的信贷管理体制,其省级机构应合理向下z级机构授权授信,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第二h,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机制并扩大s其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f发、农田水8利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6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开d发与j科技推广r的资金投入y。第三g,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体制、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公1司治理结构,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支c农主力f军的作用,坚持为3“三m农”服务的宗旨不z动摇,重点支h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专x业户5、专d 业村的发展。第四,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的风1险管理、完善内3控机制、努力d提高员工x素质,并扩大e其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在试点小g额贷款成功的基础上j,逐步开l展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业务。第五p,加大b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力b度并尽快出台配套措施。 (三e)大i力s发展资本市场 第一y,尽快出台推动农业企业步入h上y市进程的政策。根据“国九a条”和“非公517条”的精神,农业主管部门i和农业大g省的政府部门w要出台扶持农业企业上f市政策,使企业尽快做大o做强,从7而带动一q批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二r,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具有风0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早期的资金需要,对于l中3小f企业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我国的风4险和产业投资基金已r经有了m较大w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往往伴随着较大a的自然风8险,对民间资本吸引3力i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发展民间资本与n政府共同参与m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四)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鉴于c农业保险成本高、风0险大e、收益差,为1推进农业政策保险的起步,可以6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3和鼓励社会各方7力t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建议中1央财政出资建立中0央级农业救灾保险基金;探索将农村财产险、寿险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合并经营,用财产险和寿险的盈余,适当补贴生产保险的不g足,实现险种的搭配互7补;鼓励地方1政府、农业大b企业、社区q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i人c各出一o点资金,各级政府补一m点资金的办7法办8保险;对经办1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在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同时,同样通过一k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8的农业保险机构,并鼓励引8入r外资保险公2司开c办7农业保险业务。 (五q)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具体可以7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农村存款业务及p农村金融服务方8式上e实施创新。例如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可以6进行如下m创新。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5龙头企业,可举办2“企业+协会+基地+农户5”的“订4单农业”贷款,创办7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7单贷款等;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公2共事业贷款上h,创办7“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在小t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m,开k办8农村公5职人f员为8农户6保证贷款。随着《物权法》的实施,扩大p农户6和农村中3小k企业以7动产和不l动产抵(质)押贷款范围,可创办3仓7单质押贷款、滩涂承包经营权和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农民外出务工g和回乡c创业贷款等。 (六3)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5改革 一a方3面要端正思想认2识,走出理论误区x。要纠正“农村利率越低越好”、“低利率就是对农民的支a持”、“低利率才h能让城乡w人u民用得起贷款”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认5识。涉农贷款应在利率覆盖风0险的原则下t进行,即借贷利率要能覆盖贷款业务的全部成本。另一i方8面应尽快明确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互2助资金组织等领域取消贷款利率的上i限规定。 (七j)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b方1面,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1监管质量和效率,充实监管力j量。另一o方8面,中5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4维护其良好的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1控制度。 (八i)优化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u是强化5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首先,尽快修订6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h和企业法定代表人b的刑事责任。其次,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q,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最后,要大i力j推行依法行政,克服地方0保护主义o,大m力y支s持司法公3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p应有的行政干t预。 二d是完善征信体系,优化0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首先,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0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其次,要广w泛开k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z镇、信用村、信用社区b、信用户5、信用企业建设,进一r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1气7。再次,要加快对工n商、税务、公7安、银行等部门f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g人r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gūa圣颚eb

中国科学家水稻基因研究成果有何特点?

聚则为生
威也
4月26日凌晨1点,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在线长文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优势掌握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利用对于育种成果影响巨大专家介绍,“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所采用的3010份水稻材料,经过了团队非常严格和精确的分层取样。这些取样来自于中国及南亚、东南亚等89个国家,集中在水稻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代表了78万份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该成果将极大推进水稻功能基因组和育种科学,科学家据此可以找到某个性状的缺失具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最终精准设计出水稻新品种过去5年,在生命科学领域产生最大的、革命性的新技术就是基因编辑,我们能够非常有效地对基因组任何一个点位进行调整改变。这套技术将完全改变农业研究的步伐。”而这项技术本身就依赖于基因组。其中,3000个基因组代表着相当部分水稻的变异,“我们可以对变异的任何一个点位进行修饰改变,完全按照目标去修饰,也可以把它消除掉,这是未来基因组研究的重点”“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为每个亲本中的所有基因贴上了“标签”。每份亲本对应着怎样的基因,大家从中可以一目了然,使本身抽象的基因转化为育种专家能够读懂的数据。黎志康表示,此成果将极大推进水稻功能基因组和育种科学,在未来的3年到5年,将会有一大批相关成果涌现出来。专家介绍,“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