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兵
创作背景是在五四时期,这时的潮流是“尊孔”。郭沫若逆潮流,写穿越文《马克思进文庙》。在文章中,郭虚构了马克思与孔子的一次对话。对话的结果是: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对孔子惊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命题者“紧跟时代脉搏”,借古喻今,以郭沫若之言,循诱考生“打通儒家思想与马列主义”的用心,可谓“良苦”。《马克思进文庙》一文,将郭沫若坚持毕生的尊孔之意,显露无遗。郭自小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到日本留学时,又在课余研读了王阳明著作。五四时期,时人以“打倒孔家店”为潮流,而郭沫若称孔子有“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是“永远有生命的巨人。”945年,在《十批判书》中,郭沫若更称赞孔子“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并称“仁”是指“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对于“袒护”孔子这一点,郭沫若从不讳言。在《十批判书》中,郭沫若不仅称赞了孔子,还抨击焚书坑儒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对郡县制,郭沫若评价也不高,说“秦虽设郡,未废侯封”“秦郡多沿燕、赵之旧”。总体上,郭沫若称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独裁者”。1949年后,郭沫若保留了以往对孔子的看法,并体现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而其对秦始皇的定见,已随着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肯定发生改变,如1961年时论“焚书”,“其用意在整齐思想,统一文字,在当时实有必要”。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以从林彪家中搜出的零碎的条幅、笔记,掀起全国范围的“批林批孔”运动。郭的尊孔立场,遂成为“旁敲侧击”、“敲山震虎”式政治游戏模式下的牺牲品。扩展资料12月27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拉开序幕,跌破众多考生眼镜的是,政治试题中竟然出现了孔子与马克思对话的“穿越剧情”。随后,这篇文章火速被网友翻了出来,引来众人围观。昨日,记者在网上查到,这段“穿越千年的对话”,摘自郭沫若1926年所写的《马克思进文庙》。据受访考生表示,试卷中只截取了孔子与马克思对话的几百字,并提问“‘马克思进文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孔子与马克思对话中谈到的他们之间思想上的‘不同’与‘一致’?”“马克思进文庙”在网上成为热门话题和实时搜索热点,更被收录进了百度百科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某考研(课程)培训机构政治教研中心主任王瑞岭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辅导考研政治近十年了,通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析题会以“周年纪念最大事件”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但这道“穿越题”的第一问,考生必须对中国近现代史各阶级探索历程很熟悉才可以回答得比较好。至于第二问,王瑞岭表示,这道题是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可以套用的,“考题中,孔子所代表的就是传统文化,他与马克思的探讨,就是在分析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融合’。实质上,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马克思进文庙 考研政治玩起“穿越”难坏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