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

金正日
黑魔岛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战略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报告目录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第一章企业市场定位策略概述....................................................................................................................6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6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6一、研究原则..................................................................................................................................6二、研究方法..................................................................................................................................7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8一、重要性.....................................................................................................................................

辽宁省3个矿业公司调研报告

谷神
南方有鸟
辽宁省是我国矿业比较发达的省份,这里,许多矿山建设早,现代化程度比较高。2006年7月,我对该省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公司)、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法煤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3家矿业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报告简述如下。(一)3家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1)鞍钢矿业公司是鞍钢的主要铁矿生产基地,是集采矿、选矿、烧结、机械制造、电力修造和建筑安装等行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属于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5年末,拥有4座大型铁矿山、4个大型选矿厂、1条烧结矿生产线、1条活性炭生产线、4个辅料矿山,以及矿山研究、设计、矿山机械、运输设备修造、动力、矿山建设等相关辅助产业,其中主体生产厂矿8个(表4-1)。表4-1 鞍钢矿业公司生产规模(2)铁法煤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2002年8月实施了债转股,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集煤层气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加工、建材、电力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业集团前身——铁法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矿区由铁法、康平、康北3个煤田组成,其中生产矿井8对,核定生产能力为226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100万吨以上。截至2005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93.5亿元,资产负债率46.37%。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另有集体职工1.8万人(表4-2)。表4-2 铁法煤业公司生产规模(3)红透山铜矿,现为采、选、冶联合的东北地区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设计能力:采矿55万吨/年,选矿日处理量1300吨,冶炼6300吨/年;实际能力:采矿65万吨/年,选矿日处理量1800吨,冶炼12000吨/年。现阶段矿产品年产量水平为铜精矿含铜量8000吨、锌精矿含锌量9000吨、硫精矿标量20万吨、粗铜12000吨(含金200千克,含银13吨)、硫酸5万吨;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8亿元(表4-3)。表4-3 红透山铜矿产品产量上述3家矿业公司的共同特点是:①都是国有企业,其中鞍钢矿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属于国有企业法人出资,铁法矿业属辽宁省国资委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②都是历史比较久的矿山企业,分别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末期,其初期都是国家无偿提供矿产资源。③都是实行公司总部一级财务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对所属矿山、井口、坑口,实行财务报销制,构成制造成本中心。但是,他们也有不同点,主要是以初级矿产品为基础,往后延伸,其产业链条长短不同:①煤炭企业链条最短,从坑口出来,就直接出售;②铁矿石经过3个过程才能形成内部商品,即采矿、选矿和烧结过程;③铜矿的产业链条一直延伸到冶炼,即采矿、选矿、冶炼,才能形成商品。(二)矿业公司对矿产资源的绝对依赖及由此产生的能动性矿业同其他产业比较,最重要的特点是基层矿山对矿产资源定点、定时的需求和一次供给、多年使用。这个特点决定了以具体矿产地为基础建立矿山,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就终身依靠,如果异地接续,就相当于矿山新建。这就使矿山企业对就地、就近挖掘矿产资源产生了极大的能动作用。可以说,就地、就近解决接续资源,就是企业生命的延长,就是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在我们调研的3家企业中都有杰出的表现,而且各有特点,值得借鉴:(1)鞍钢矿业公司主要是依靠选矿技术的突破,把原来难以利用的“红矿”(赤铁矿)充分利用起来。红矿在该公司占有的28亿吨铁矿储量中占2/3。因此,这一突破相当于储量增加原有可以利用储量(磁铁矿)的两倍。这个专利不仅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为矿产资源保护提供了屏障。因为这种矿石类型只有鞍钢可以利用,只要鞍钢不对外收购,当地就不会乱采滥挖。(2)红透山铜矿主要是通过就地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矿初期,国家交给的铜矿储量仅为985万吨(金属量);而2005年,他们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956万吨。这新增的1971万吨地质储量,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使本来要关闭的矿山得到了新生。如今,该企业仍然保有地质储量900余万吨,且还在继续寻找,主攻方向是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3)铁法煤业公司主要是一方面在外围找矿,另一方面在外域(内蒙古)找矿,双管齐下,增加接续资源。其部署是:①据推断,在长城窝堡井田南侧,埋深1000~1500米,面积24平方千米范围内有煤炭存在的可能性,预测煤层厚度5~7米,煤炭储量1.8亿吨,准备开展工作。②昌图煤田含煤面积3750平方千米,达到普查程度的区域50平方千米,D级储量2.3亿吨。公司已申请列入铁法煤业集团总体规划范围,申请国土资源部门予以支持和批准。③铁法煤田东部普查区含煤面积为347平方千米,C级储量4268.2万吨。该区也已列入铁法煤业集团总体规划范围。上述事例说明,矿山企业已把自己解决接续资源作为大事来抓,形成了强大的反作用力(正作用是它消耗矿产资源),而且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据了解,这种强大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而企业的这种自身利益又与企业的全体职工、广大家属,甚至当地的居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强有力的激励机制。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这种能动作用,使我们深深感到,我国矿产资源的增量不能光靠独立的地勘单位,更要依靠现有的矿业企业。企业在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动摇。(三)矿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企业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盈利最大化。而当前的矿业企业,正是在这个目标上面临着其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时期。这3家矿业公司的利润从2000年开始有所回升,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超常的增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表4-4~表4-6)。表4-4 鞍钢矿业公司利润情况表4-5 铁法煤业公司利润情况表4-6 红透山铜矿利润情况上述3家公司,除铁法煤业公司外,税后利润都在20%左右,而且比较稳定。铁法煤业公司由于资源本身禀赋较差,长期亏损,如今不仅扭亏为盈,且有相当高的利润,收益的增长也是很可观的。据了解,这些赢利主要来源于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鞍钢铁精矿,由2003年年初每吨262元上涨到2005年的560元,增幅达到11%;烧结矿由2003年每吨343元上涨到2005年的650元,增幅达到88%;煤矿均价,2003年为138/元吨,2005年为248/元吨,上涨80%;铜矿均价,由原来的150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60000/元吨,增幅达到300%。这次矿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增加造成的,这就为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利润增加,又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致使多方受益。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加大了企业的投入。铁法煤业公司2003~2005年在生产上的投入总额分别为2.81亿元、3.16亿元、3.97亿元(合计9.9亿元),安全投入总额分别为6525万元、8196万元、23836万元(合计38557亿元)。这是多年所少有的。鞍钢矿业公司2003年以来,投入3000万元相继进行了大孤山铁矿、东鞍山铁矿、眼前山铁矿的补充勘探和砬子山铁矿的勘探工作,部分工作尚未完全结束,估计资源储量将增加2亿吨以上。2004年鞍钢矿业公司收购西鞍山铁矿5家采矿权,将其作为后备矿山。2005年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签订黑石砬子铁矿探矿权转让协议,拟作为后备矿山的接续资源。红透山铜矿先后投入819万元、1087万元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可收回矿产储量15万吨,效益达1800余万元。其次,使广大的企业职工受益。2003~2005年,鞍钢矿业公司职工年均收入由13000元增加到18000元;铁法煤业职工年均收入由15969元增加到25054元,都是建矿以来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再次,国家受益。3家矿业公司上缴的税金,2003年是66736万元,2004年是12935万元,2005年是130913万元,3年增加96%。此外,矿产资源补偿费也逐年有所增加。除了上述收益外,矿业公司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珍惜矿产资源意识的提高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四)矿业公司珍惜资源的意识已转化为行动据了解,矿业公司珍惜矿产资源的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中长期的经济利益;来源于广大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就业的期望。这些动力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鞍钢矿业公司的铁矿开采主要是露采,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铁法煤业公司所采储量大多数属于薄煤层,但是开采损失率仍然不高,2003年为39%,2004年为28%,2005年29%。红透山铜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矿贫化率在20%~26%,损失率在12%~14%,供矿铜品位在1.2%~1.3%;而2006年上半年,供铜品位达到1.56%,回采率达到97%,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管理,主要措施是强化损失矿量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目前,红透山在损失矿量的计算中将其分为3个部分:采下损失、未采下损失和核销矿量。其中未采下损失又分为正常损失(设计损失)和非正常损失(由于安全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对这些损失,分别通过落实指标和落实责任加以实施。同时强化了残矿回收的管理,收到良好效果。(2)在选矿过程中加强管理。通过优选浮选改选,完善锌浮选工艺,使锌的回收率提高15%;通过应用聚氨酯筛网保证精度,以碎代磨,提高了磨矿效率;通过脱水流程改造减少了金属流量;通过陶瓷过滤机取代折带过滤机减少了精矿损失;通过地沟及其设施的改造,最大限度地回收地沟矿石。(3)在冶炼过程中加强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鼓风炉渣含铜损失,降低鼓风炉炉渣里的含铜量;研制开发并利用“电收尘”,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采用塑料、编织袋沾结铜精矿,减少铜精矿的损失等。(4)充分利用尾矿回收矿产资源。红透山铜矿有3个尾矿库,存尾矿共370万吨。在企业发现尾矿中含硫达3%~7%时,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别在选场至井下之间、尾矿库至井下之间,建立了两个选硫厂,实现了尾矿进入井下充填之前的再选硫,最多年份可回收硫含量3万吨,年创产值400余万元。早在1997年,该企业就投入了部分工作,进行了系统采样,查定了各种贵金属、稀有金属的含量,编制了图件和报告,为尾矿利用打下了基础。上述珍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事例说明,企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构成了合理利用矿产的障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被调查的这3家矿业公司都是独立自主的企业,都是以追求赢利为目的,但他们并没有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大弃小;相反,红透山铜矿还在矿产品价格较高时期多开采成本较高的窄脉矿,留下富矿、厚脉矿在价格低迷时开采。铁法煤业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300万吨/年,但他们始终把开采量控制在2100万吨左右,并没有因为价格高而突击增加产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把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的长远利益同国家对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五)需要思考的问题(1)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取得太少。鞍钢矿业公司2005年总产值为55亿元,利润7.8亿元,上缴的资源补偿费仅为1000万元左右。从理论上说,矿产资源补偿费代表的是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个权益不到位,在矿产品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既没有及时地补救,又缺少必要的认识,实在是管理上的失误。(2)政府收取矿业权价款的理论依据模糊不清。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矿业权价款包括两个方面来源:一是国家的投入形成的;二是显性的级差收益形成的。可是现在地方政府扩大范围,对企业用自己资本形成的矿业权也要由政府实施“有偿化”。比如红透山铜矿,原来国家无偿提供的资源——984万吨铜矿储量早已用完,现在保有的958万吨铜矿储量完全是企业自身的投入形成的,而且投入费用已经进入矿产品成本。如今对它实行“有偿”,实在是“取之无道”。因为红透山铜矿虽然是国家所有,但国有资本一经进入企业,就成为法人财产,出资者是不能任意收回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即资源补偿费不到位,用矿业权价款补救。但这样的补救,长此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即弱化了所有权,造成法律上的混乱。(3)鞍钢矿业公司占有的铁矿石储量太多,可能形成垄断。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对鞍钢需要的铁矿储量给予了特殊支持。它本已保有284690万吨储量,是过去无偿取得的;通过有偿取得471680万吨储量,两者之和为756370万吨,而它已经采出的仅为53828万吨储量。剩余的储量,按照现在的生产年产规模,足够开采10年,这显然是资源占有量太大,在未来很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向。(4)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在哪个环节实现,需要深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业资源所有权权益的实现,都是在矿产品销售环节,这是有道理的:第一,只有在这个环节,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确认;第二,只有在这个环节,企业才容易承担,无需大量资金垫付。但是,现在地方政府以矿业权价款名义收取的资源所有者的权益,都要一次性支付,这就产生了企业难以承受的财务费用(银行利息)。据鞍钢矿业公司反映,他们向政府购买的胡家庙子铁矿要6年内支付3亿元价款,使用期限是30年。这等于现在就要为30年后的矿产储量支付价款。这种支付方式,如果年利按6%计算,使得他们每年要承担1000余万元的财务费用。(5)矿产资源利用率是高还是低,要作具体分析。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利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我国矿产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可是,这三个矿业公司,就见到的情况而言,其存量资源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例如,鞍钢矿业公司把含铁量为20%的赤铁矿都开采了,而过去它是开采表外的。又如,红透山铜矿用编织袋沾取丢失的矿渣,用扫帚清扫坑道的矿粉,都是自觉的行动。所以,我们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应当重新认识。(六)认识和建议(1)要对矿产资源及矿业的作用有全面认识。它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少有四种效应:①增加财富效益。由于矿产资源的净价值是矿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投入及平均利润之后的净剩余,所以谁开发它,谁就在当地绝对增加了财富。②经济增长效应。矿产开发所形成的工业总产值可以直接增加当地的GDP的发展速度。这3家矿业公司,在2005年即创造16亿元的产值,比2004年增长20%。③财政收入效应。2005年,这三家矿业公司共提供税金15.7亿元。④提供就业效应。2005年,这3家矿业公司的在岗职工为68000人。应当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关心,并将其引导到加强矿业长远发展的方向上来。(2)要针对矿业存在级差收益的特点强化其管理和服务。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产业,而矿产资源的禀赋从来就是不均衡的,加之地理位置的差异,其产地收益不仅存在着水平级差(不同地区间),而且存在垂直级差(矿区内开发的不同阶段)。对这些级差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有感触。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上不能凭借“一时一地”来决定矿业政策,要针对这种级差收益,鼓励开发劣等资源,调节开发优等资源,达到全面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的目的。(3)要把矿产勘查还给矿业。矿产开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不同于一般产业对原材料的依赖。它主要是一次供给多年使用,一旦异地接续,则原有大部分设置形同废物。这种依赖激发了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接续的超常关注,犹如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关心。这一点我们在调研这三家公司时深有感触,进而意识到,如果把商业性矿产勘查全部还给矿业,政府只作必要的宏观调节,岂不是更好吗?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4)要把矿产资源管理扩展到对矿业的管理。从这3家矿业公司来看,矿业作为以生产矿产品为主的产业,其链条长短不一。链条最长的是铜矿,一直做到冶炼;最短的是煤矿,一出坑口就是商品。对矿业的管理,就是要负责矿业生产的全过程,因为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资源的保护问题。但是,我们强调要管理矿业,并不是要求政府去具体管理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而是把管理的力度作用到管理的主体上,即矿山企业,使其主动构建节约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培育珍惜矿产资源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使用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中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而不是政府自己直接去管理,越管越细。(5)要正确评估地质工作的作用。地质工作在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勘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它可以提早或延缓矿产资源的发现,增加或减少矿产资源的储量,但不能创造矿产资源。辽宁省的矿产资源实践证明,尽管有将近2万人的专业地质队伍找矿,但是,30年来在有色金属矿、煤矿等大宗矿产勘查上,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以致原有的8座有色矿山已关闭7家,只剩下红透山一家,而且其资源还是矿山自己找到的。这个事实说明,地质工作必须尊重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就是在生成矿产的地方才能找到矿产;经济规律就是找矿是有成本约束的,超出矿山企业难以承受的找矿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加强地质工作,必须尊重这两个规律,不能认为只要加大地质工作的投入,就能解决矿产资源问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矿业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如何写。老板交代写一下大的项目和大的企业,刚进这个行业不懂啊,帮帮忙,谢谢

地气郁结
好古
如此大规模、大动作、大轰动,不给自己的群众和下属交代点什么,如何说得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应该在以下七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一、深入进行对外,不是我们要招商引资。是我们想投资 需要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我又没接触过。不知道从哪方面报告,最好有范文或者提供些相关资料的网站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矿山开发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报告

何必
槲寄生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19-2025年中国矿山开发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报告【完整版】决策精品报告洞悉行业变化专业˙权威˙平价˙优质报告目录2019-2025年中国矿山开发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报告第一章矿山开发服务行业研究方法、意义................................................................................................7第一节矿山开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简介............................................................................................7第二节矿山开发服务行业研究原则与方法........................................................................................7一、研究原则..................................................................................................................................7二、研究方法..................................................................................................................................8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矿山开发服务行业发展及市场分析............................................10第一节矿山开发服务概述..................................................................................................................10一、矿山开发服务业的分类................................

急急急!!!!矿产资源管理未报即用的调研报告

羁绊
夫畏涂者
  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能源矿产:煤、石油、天 然气、铀、地热等  金属矿产: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铂矿、钯矿、铱矿、铑矿、锇矿、钌矿)、金矿、银矿、铌矿、钽矿、铍矿、锂矿、锆矿、锶矿、铷矿、铯矿、稀土元素(钇矿、钆矿、铽矿、镝矿、铈矿、镧矿、镨矿、钕矿、钐矿、铕矿)、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蹄矿。  非金属矿产: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萤石、宝石、玉石、玛瑙、石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粘土、凹凸棒石、海泡石、伊利石、累托石、膨润土、辉长岩、大理岩、花岗岩、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等。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它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品种、分布、储量决定着采矿工业可能发展的部门、地区及规模;其质量、开采条件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矿工业的建设投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工艺路线等,并对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初加工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工和建材等)以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重要影响。矿产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工业结构特点。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随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所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已发现矿种171个。可分为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地热)、金属矿产(如铁、锰、铜)、非金属矿产(如金刚石、石灰岩、粘土)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  矿产资源保护的广泛含义:  (1)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  (2)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挖, 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 浪费或破坏;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 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  (4)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编辑本段]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采矿生产的矿山企业(包括有矿山的单位,下同),但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执行本办法负有下列职责:  一、制定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规章;  二、监督、检查矿产资源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  三、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定期报表制度;  四、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大型矿山企业的非正常储量报销的审批工作;  五、组织或者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执行本办法负 有下列职责:  一、根据本办法和有关法规,对本地区矿山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二、根据需要向重点矿山企业派出矿产督察员,向矿山企业集中的地区派出巡回矿产督察员;派出督察员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条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本办法负有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部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规章、规定,并报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二、根据本办法和有关法规,协助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部门矿山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三、负责所属矿山企业的矿产储量管理,严格执行矿产储量核减的审批规定;  四、总结和交流本部门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经验。  第六条矿山企业的地质测量机构是本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执行本办法负有以下职责:  一、做好生产勘探工作,提高矿产储量级别,为开采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二、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损失、贫化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进行监督;  三、对矿山企业的矿产储量进行管理;  四、对违反矿产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并可越级上报。  第七条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应当加强开采管理,选择合理的采矿办法和选矿方法,推广先进工艺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第八条矿山企业在基建施工至矿山关闭的生产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九条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及其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章、规定,建立、健全本企业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各项制度,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第十条矿山开采设计要求的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应当列为考核矿山企业的重要年度计划指标。  第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加强生产勘探,提高矿床勘探程度,为开采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当系统查定和评价。  第十二条矿山企业的开采设计应当在可靠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中段(或阶段)开采应当有总体设计,块段开采应当有采矿设计。  第十三条矿山的开拓、采准及采矿工程,必须按照开采设计进行施工。应当建立严格的施工验收制度,防止资源丢失。  第十四条矿山企业必须按照设计进行开采,不准任意丢掉矿体。对开采应当加强监督检查,严防不应有的开采损失。  第十五条矿山企业在开采中必须加强对矿石损失、贫化的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分析造成非正常损失、贫化的原因,制定措施,提高资源的回采率,降低贫化率。  第十六条选矿(煤)厂应当根据设计要求定期进行选矿流程考察;对选矿回收率和精矿(洗精煤)质量没有达到设计指标的,应当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七条在采、选主要矿产的同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必须综合回收;对暂时不能综合回收利用的矿产,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十八条矿山企业应当加强对滞销矿石、粉矿、中矿、尾矿、废石和煤矸石的管理,积极研究其利用途径;暂时不能利用的,应当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下,妥善堆放保存,防止其流失及污染环境。  第十九条矿山企业对矿产储量的圈定、计算及开采,必须以批准的计算矿产储量的工业指标为依据,不得随意变动。需要变动的,应当上报实际资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二十条报销矿产储量,应当经矿山企业地质测量机构检查鉴定后,向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属正常报销的矿产储量,由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审批,属非正常报销和转出的矿产储量,由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同一采区应当一次申请报销的矿产储量,不得化整为零,分几次申请报销。  第二十一条地下开采的中段(水平)或露天采矿场内尚有未采完的保有矿产储量,未经地质测量机构检查验收和报销申请尚未批准之前,不准擅自废除坑道和其他工程。  第二十二条矿山企业应当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上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表。  第二十三条矿山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或者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相当于矿石损失5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应当责令停产整顿或者吊销采矿许可证:  一、因开采设计、采掘计划的决策错误,造成资源损失的;  二、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选成资源破坏损失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造成资源破坏损失的。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对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五条矿山企业上报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料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虚报瞒报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保密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矿业行业的宏观环境影响有哪些

自高自大
不异
  一、 新常态下的矿业寒冬  (一)新常态下需求不振对矿业有重大影响  “新常态”是目前经济类网络和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也已成为市场的共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过去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增长方式从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量的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的质的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过去三十年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有“量”就能增长、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剩成为了新常态下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其中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和金属材料有重大影响。  就大宗商品中的金属而言,中国大陆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40-50%,中国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全球第一。正是如此巨大的消费,形成长达十几年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过去多年闻矿而“疯”而“狂”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多少投资者由此而一夜暴富。超高利润诱导巨额投资,逐渐产生过剩产能,在消费需求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三年前矿产品价格开始下跌,甚至是断崖式暴跌,导致目前矿业行业极其困难,太多的投资者深陷其中。就如曾经极其红火的煤炭行业一样,从巨额利润到几乎全行业亏损,就是一个生动而残酷的写照!  中国大陆占全球人口约20%,而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矿产品大多超过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倍,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指望中国拉动全球需求较大增长是不现实的。尽管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然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和额度在明显减缓。需求增长乏力的状况,仍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3-5年内价格震荡、探底仍将持续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采矿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从2012年开始,采矿业利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年扩大,2013年为-17.34%,2014年为 -23%,今年1-8月为-57.3%;在规模工业利润中,2011年采矿业占18.9%,今年1-8月下降到5.05%。目前看来,矿业企业经营形势极为严峻,可以预见,朱训老部长过去反复呼吁的“四矿”问题将会重新出现。  我们不少同行一直期盼着今天能够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迅速实现“V”型反转一样,期待矿产品价格重回快速上涨的轨道,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在3-5年内,矿产品价格仍将在目前价位上震荡,部分品种还有进一步探低的可能,之后可能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绝不可能重现过去“黄金十年”的辉煌。  事实上,各大矿业公司大多在价格暴跌、亏损持续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产量,从而控制单位成本;比如铁矿,即使在价格从高位暴跌约70%的情况下,具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国际矿业巨头仍然在增加产量。因此,即使价格暴跌导致大量高成本矿山关闭,市场供应也不容易减少,目前的铁精矿和煤炭产量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希望通过产能消失和产量大幅度减少,实现矿产品价格回归到合理价位,需要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长得多。  (三)中国矿业行业先天不足,保生存是首要目标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矿业企业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多。  首先,国内矿产资源普遍为中小型,品位低,开采难度大,而且矿权获取、土地、林地、环保审批及地方协调难度较大,代价也高;矿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总体较为僵化,企业多而小,部分大而不强;大部分企业负担重,债务比例高,成本高企,面对矿业寒冬,缺少应对之策和有效措施。  其次,中国的矿业经济是诸侯经济,国有矿业仍然占绝对优势,以行政区划控制矿产资源是一大特色,即使在目前矿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兼并重组也少有发生;等苹果全烂了才想到卖,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以市场方式解决矿业问题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三,中国大宗矿产品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对外依存度高,56%的铁矿,83%的铜矿,57%的铝土矿,57%的原油,都需要进口。目前,中国大量高成本的中小铁矿企业纷纷倒闭,即使是我们优势矿种全球产量第一的煤炭,也在海外低成本矿的冲击性下,丢盔弃甲,陷入困境,这就是现实。  作为矿业行业的一员,对目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才会更安全;矿产品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是矿业行业的新常态。我们不应该抱怨市场,因为谁也不能左右市场(个别大鳄短时间内也许可以)。苦练内功,控制成本,才是我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在矿业高潮时期形成的管理体系和诸多举措,在目前矿业寒冬背景下进行改革和调整,是必然的事。首先要保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  二、 新常态孕育大机会  (一)危机下的积极因素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没有问题的,在目前经济基数很大的背景下,即使5%的增长,也是不错的速度。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到2025年,主要矿产品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增长量会明显减缓。  我们也看到,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的新兴市场,随着其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将成为新的矿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区域;西方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对矿物原材料的需求也会有一定增长。  目前的矿产品价格相当部分在现金成本附近。近年来新增或即将新增的产能,由于其巨大的资本开支及建设投资,大部分综合成本已经远高于产品价格,陷入矿山投产即亏损甚至面临关闭的状态。由于成本红线和高成本产能的消失,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  在新的历史时期,矿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会日趋活跃,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矿业企业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力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将成为新时期全球矿业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全球矿业格局或将由此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中国部分优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全球矿业竞争的条件  过去三十年,中国市场和中国矿产品生产和消费为全球经济及矿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矿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矿业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中国企业在市场泡沫高企时期“走出去”,成功案例不多,教训和代价不少。但是我们不应该去指责这些先行者,因为成功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而且国际矿业巨头也犯同样的错误,矿业危机下大量的国际矿业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拨备损失,比如某国际矿业巨头2011年用40亿美元买下了一个矿床,三年后卖出仅5000万美元,这就是市场!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矿业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部分企业已初步具备了逐鹿全球矿业市场的能力。在先进矿业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及成本控制方面,在低品位、难选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小型复杂矿床的开采方面,中国矿业企业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且创造了不少矿业开发的神话。中国矿业目前主要缺乏的是国际运营人才和经验,这些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三)“走出去”是中国矿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过度,保有资源储量较低,人均保有量水平极其低下,大部分矿业公司仅仅限于在国内发展,空间非常有限,难度会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矿业市场极其低迷,相当部分的矿产资源和矿业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有实力和能力的矿业企业要借此机会,大胆“走出去”,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这是中国矿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品市场。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没有培育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矿业集团,在矿业领域就是重大的失败!  过去十几年,中国商品走向全球,今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资本全面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指日可待,中国矿业企业和投资基金,必将借助这一东风,与国际矿业企业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及矿业市场的振兴。  三、 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一)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前相当部分与矿业有关的法规,都是在矿业非常火爆的时期制定的,对于规范当时的矿业市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行政审批过度严格,矿业权的获取和市场流转都存在过多限制,要完成一个完整矿山开采证照的办理,手续繁琐,时间跨度漫长,这些都会对矿业行业的市场化造成较大的制约。此外,在矿业行业利润丰厚的时期,国家及有关省份出台了许多严苛的税费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把矿业权当作土地等同管理,就连探矿权申请在先获取的基本条件,也一律被招投标程序代替,这些不利于矿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对诸多审批审核事项进行了重大改革,如国家发改委和工商部门就项目审批、企业登记管理、兼并重组等下放了许多权利,出台了许多便利规定,希望通过简政放权来激活市场。我们也非常期待矿业相关管理部门和财税部门能够尽快完成相关改革,给处于寒冬中的矿业企业一些温暖,帮助矿业企业渡过难关。  (二)关注背景异常与环境污染的区别,做好矿山环保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是矿山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紫金矿业在这方面曾经犯过错,吃过大亏,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矿业企业二十多年来,在矿山环保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政府对环保方面的监管也是极其严厉的,一些方面监管的严厉程度远远超过海外监管。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矿床的发现主要是通过水、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元素的异常来实现的,对金属矿而言,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重金属污染”。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把自然背景的“重金属异常”与开发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严格区分开来,尤其在勘查阶段,环境地质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所谓的 “土壤重金属污染”,据我了解,大部分应该都是自然形成的“土壤重金属异常”,也就是背景异常。希望我们的地质和矿业同行以及监管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和关注背景异常与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区别,否则整个矿业行业将遭受“无妄之灾”,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海外环保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三)大力支持矿业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为矿业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希望政府能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为“走出去”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通道,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企业海外并购和项目建设提供低息资金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要虚心向国际先进同行学习,把我们自身的优势与项目所在地的客观情况良好结合,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要求自己,高度重视社区的和谐协调发展;参与海外投资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形成合力,抱团出海,避免恶性竞争。  (四)行业协会应成为企业避风取暖的场所  中国矿业联合会及有关协会作为矿业企业的行业组织,在矿业寒冬下要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法规和税费方面,认真听取企业意见,积极、系统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矿业行业的现状和诉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矿业发展环境,为正在经历寒冬的矿业企业提供避风取暖的场所。相关报告推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衡量全球矿业发展形势的指标是什么?

棫樸
鸽之翼
衡量全球矿业发展形势的指标是价格,第二是销量。扩展阅读:1.全球矿业市场的复苏势头减弱从2016年开始,全球矿业走出低迷区间,触底回暖态势趋稳,已经可见明显的“拐点”,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景气周期。由于特朗普挑起“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导致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矿业市场复苏势头减弱。安永公司2019年上半年贸易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影响其并购计划。所以说,新一轮矿业景气周期是否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和“贸易战”的影响从而导致无疾而终的结局,尚待进一步观察。2.全球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当前,世界各国均已充分认识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引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均出台了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矿产(关键矿产)目录以及相关扶持政策。2019年5月21日,标普全球发布《新的大博弈:中国、美国与技术》研究报告,认为技术是中美争端的核心所在。美国关注的焦点是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而非双边贸易赤字;同时,技术对中国亦十分重要,说明矿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性。2019年上半年,美国发布《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有61项建议,确定了落实部门和落实时间。全球对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的竞争,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3.全球矿业经济新秩序新形象需要重新构建当前,全球矿业经济秩序受到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关税大战带来的严重破坏,亟待建立矿业经济新秩序。例如,中国和印度建立原油联合购买同盟,抵御亚洲溢价初见效果,这表明建立区域性大宗矿产品交易中心有助于增强地区资源安全。与此同时,全球矿业界正在努力通过雕刻重塑,展示一个全新的矿业发展形象。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傻大黑粗、劳动密集、高危生产、破坏环境的落后矿业形象,改造成为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智能化、技术密集、可持续性、社会接受的先进矿业形象,从而巩固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石作用,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每年进口多少矿产资源?

九个吻
竹竿
  △受需求拉动,今年前三季度,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产能进一步释  放  △铁矿石进口价同比下降7.2%、钨出口价同比上涨42.85%,离不开国内矿  业开采秩序的整顿规范  △地质勘查业投资多元化格局初露端倪,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尤为活  跃  11月21日,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京举办2006年中国  矿产资源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与会专家通过对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矿  业领域相关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矿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快速发展的矿业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矿业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披露的有关  数据显示,主导矿业的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增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说,前几年矿业领域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目  前已基本转化为现实产能,这在去年已经体现出来。2005年,全国新增煤炭开采能  力1.84亿吨/年、铁矿石产能9211万吨/年、铜采矿产能746万吨/年,还新增氧  化铝产能184万吨/年。受需求拉动,今年这些新增产能进一步释放,使得主要矿  产品生产态势保持递进式平稳增产,1-9月主要矿产品产销两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会议材料显示,今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5.7  亿吨,同比增加1.22亿吨,增长8.4%;销售15.5亿吨,同比增加1.23亿吨,  增长8.6%,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势头。该协会预计,今年全国原煤产量有可  能达到24亿吨,预计比去年产量增加8%。在煤炭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煤炭库存  持续上升,截至9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5亿吨,比年初增加1128万吨,增长  8%。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煤炭行业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883.41亿元,同比增长36.4%。在煤炭市场供应量增长大于消费量增长的态势  下,新投资产能的转化,将进一步压缩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  铁矿投资形成的产能,在今年集中释放。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铁矿石产  量累计达4.06亿吨,基本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产量,同比增加37.7%,有效减轻了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说,  今年前三季度铁矿石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多了8.1个百分点,而生铁、粗钢和钢材  产量增幅,却分别回落了10.2、9.0和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  整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显现出初步效果。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连年扩大,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  石油企业协会理事张汉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原油1.37  929亿吨,同比增长1.7%。在老油田增产困难、油气接替区尚未有大突破的情况  下,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与原油相比,我国天然气产量增  长迅速,1-9月全国生产天然气43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3%。国土资源部  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认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产量有  望呈现跨越式增长,年均可望增加90亿-110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950亿-1100亿  立方米,并预计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作为工业发展的原料,10种有色金属和氧化铝产量快速上升。中国有色金属协  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我国铜精矿产量为51.53万吨,产能增幅虽有所回落  ,但依然保持着7.4%的增长势头;铅精矿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10.88%;  锌精矿产量157.7万吨,同比增长18.69%;锡、锑、钼精矿的产量也都呈现出良  好增长势头。另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对冶炼行业的统计,今年前9个月10种有色  金属产量合计为1379.76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铜、锡、铝生产增速分别为  21.4%、23.1%、18.5%,铅和锌分别增长了16.7%和14.3%。  贵金属方面,黄金产量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中国黄金协会统计,1-9月全国累  计生产黄金169.281吨,同比增长8.05%;而2005年与2004年相比,全年黄金产  量增幅是5.51%。预计今年全国黄金产量有望超过236吨。  矿业生产和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目前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趋缓的态势,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内企业的外汇支出,  而且为国内企业参加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增加了砝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国内  铁矿石产量的增加和钢铁行业生产秩序的好转。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呈回落趋势。1-9月  ,全国进口铁矿石2.47亿吨,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回落了7个百分点。这  是自2003年以来,铁矿石进口增幅首次在30%以下;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62.7  美元/吨,同比下降了7.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此前在接受有  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钢铁生产总量平稳及国内铁矿石产量增加,是进口铁  矿石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统计显示,1-9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加  了24.2%,但为之付出的外汇仅仅增加了14.6%,铁矿石进口成本下降由此可见  一斑。  与铁矿石进口价格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我国的优势矿产钨的出口价格大幅攀升  ,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在题为《2006年我国钨资源及钨产品供需形势简  析》的发言中,不无自豪地说:“尽管受国家对钨品出口政策调整(取消部分钨品  出口退税)和全球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影响,但在国内外钨需求增长、钨开采总量控  制、钨开采秩序整顿规范和行业自律的共同作用下,今年钨市场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运行,且周期长、价格高、波动小,并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他介绍,今年1-9月,全国累计出口钨品金属量2.2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  少0.21%;实现的出口额为7.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55%。记者粗算  ,相当于钨出口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钨出口创下的产值几乎增加了近50%。而孔  昭庆的这番话可能更直观:“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口一吨钨品,相当于2005年的1  .5吨,相当于2004年的3吨,相当于2003年的4吨!”  孔昭庆说,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在严格钨矿开采总量的同时,联手重拳  打击非法开采,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具体的整治方案和措  施,钨矿开采秩序明显好转。中国钨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钨矿开采总量控  制指标执行情况检查,使得钨矿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据中国钨协统计,今年1-9月,国内钨精矿每标吨平均售价为10.92万元,比  去年同期的每标吨8.55万元上涨了27.7%;钨制品出口综合平均价为3.46万美  元/吨金属,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2.85%。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钨,终于  在外国买家面前挺直了腰板。  矿业投资增长迅速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矿业和矿产勘  查投入;矿业领域迅速增长的投资,显示出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采矿业投资  2568亿元,同比增加33.4%;地质勘查业有关产业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地质勘查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27.1%。课题组评价,总体上看,在有  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金属冶炼加工业投资保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黑色金属采选  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去年火爆的采矿业投资增幅趋缓,但仍超  过全国平均水平。位于上游的地质勘查业及相关产业,则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参加研讨的不少专家认为,近两年我国地质勘查业投资比较活跃,投资多元化  的格局初露端倪。有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地质勘查投资344亿元,比2004年增加  9.9%。投资结构上,地方财政拨款已经超过中央财政投资,外商投资也在不断增  长。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  最为活跃。报告在对全国有效的勘查许可证以及今年1-8月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进  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西部地区有效的以及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都明显多于东  中部地区。  然而,相对于资源储量的快速消耗,地质勘查业投资增长还难以满足需要。煤  炭、冶金、黄金、有色金属,甚至非金属矿产,都面临着资源探明储量不足的压力  。不少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地勘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天津市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折杨
避席反走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一)勘查单位和人员结构2006年,我市共有地勘单位(包括2个局机关)20个,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2个。职工人数9615人,其中在职职工5593人,离退休人员4022人。较2005年相比,职工人数减少132人,从业人员减少195人,离退休人员增加63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3387人,占职工总数的35.23%,比2005年(3448人,占35.37%)减少了61人。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1882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55.57%,比2005年1859人增加了23人,增长幅度为1.24%,主要为吸收新毕业大学生;地学专业人员1562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46.12%,比2005年1559人增加了3人,增长幅度为0.2%。(二)职称结构2006年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586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17.3%,比2005年541人增加了45人,增长幅度为8.32%;中级技术人员719人,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的21.23%,比2005年765人减少了46人,主要原因是中级技术人员经职称评审成为高级技术人员,而中级技术人员补充不足。(三)人员经费和劳动报酬2006年,天津市地勘行业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为12519.33万元,人均为2.24万元;2005年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为10996.55万元,人均为1.89万元。2006年在职职工劳动者报酬总额及人均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3.85%、18.52%。2006年,离退休人员经费为6787.9万元,人均为1.69万元。2005年离退休人员经费为6094.9万元,人均为1.54万元。2006年离退休人员经费及人均经费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1.37%、9.74%。(四)技术水平在地质找矿方面,累计发现各类矿产地460余处,提交各类勘查和科研报告800多份,勘查中、大型矿床21处;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先后承担及参与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数项;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先后到苏丹、柬埔寨、老挝、刚果、津巴布韦等国进行矿产勘查和调查,已与苏丹国签订了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协议,注册了公司。在水工环方面,先后完成60余个矿区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还根据对口矿山要求,完成了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形成了以EH-4、TSQ4大功率综合电法为代表的中深高精度电磁探测系统,以V6、MT为代表的深层大地电磁测深系统,以甚低频、探地雷达为代表的浅层探测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地球化学勘查方面,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针对有利成矿区带的区域化探,《燕山台褶带地层地球化学剖面研究》填补了我国标准剖面地球化学研究的空白。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展天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遥感方面,完成各类遥感项目20多个,6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遥感地质项目优秀成果奖。近期完成的《天津蓟县矿产资源开发动态监测》项目,在全国尚属首次详细对一个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监测。(五)地质勘查资质情况天津市及属地化地勘局所属地勘队伍拥有资质情况为:(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甲级: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乙级: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钻),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2)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4)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甲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查。(5)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甲级:勘查工程施工。乙级:固体矿产勘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6)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甲级:地球物理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7)华北有色工程勘查院。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8)华北地质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乙级:勘查工程施工。(9)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甲级: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乙级: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10)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公司)。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钻)。丙级:地球物理勘查。(11)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天津市第二地质勘探大队)。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地球物理勘查。(12)天津市地质矿产测试中心。乙级: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甲级: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乙级:液体矿产勘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14)天津市勘察院。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地球物理勘查。(15)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技术中心。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乙级:遥感地质勘查。(16)天津华勘华清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17)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乙级: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坑)。(18)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甲级:固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乙级: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在拥有资质的地勘队伍中,属地化地勘队伍12家,其中包括华勘局位于河北的6家地勘单位,国家直属地勘单位1家,其他地勘单位5家。二、经济发展状况(一)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2006年底,全市地勘行业总资产为116882万元,比2005年总资产100756万元增长了16%。其中:生产性资产为28898万元,比2005年的25485万元增长了13.39%,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2600万元,比2005年的20455万元增长了10.49%。2006年总负债为58359万元,比2005年的46357万元增长了25.89%。2006年所有者权益为57617万元,比2005年的53992万元增长了6.71%。(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在服务于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取得重要成果。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土壤盐碱化调查、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其中:城市地质调查、应急供水水源地勘查为国家和地方合作项目,区调为国家财政项目,其余为地方补偿费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006年公益性地质项目投入497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762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214万元。较2005年公益性地质项目投入增加1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加1342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增加258万元。天津市公益性地质工作,向滨海新区倾斜,从资源向环境倾斜。(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在银、铜、铁、钼、萤石勘查和技术咨询等商业性地质工作中,累计收入9546万元,其中涉外劳务收入452万元。较2005年累计收入增加3503万元,涉外劳务收入减少21万元。2006年找矿支出9507万元,较2005年增加952万元。勘查投入有所加大。(四)矿产开发基本情况矿业开发方面,国内拥有河北省赤城县万全寺银金矿山一座,年处理矿石3万吨;国外苏丹金矿产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与苏丹方合资组建“华勘哈马迪资源有限公司”矿业公司。2006年矿产开发收入436万元,较2005年增加88万元。2006年矿产开发投入396万元,较2005年增加83万元。(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工程勘察施工方面市场形势较好,收入增长较快,在我市加快发展的影响下,承揽的大额勘察和施工项目数量较往年增多,对重大型项目的运作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收入52574万元,较2005年增加8308万元。(六)其他产业基本情况在玻璃机械、包装机械、输送设备、金刚石工具、珠宝、供热、矿泉水生产销售、灾害评估、地质矿产测试等产业创造了较好的安置效益。2006年其他产业总收入14847万元,较2005年增加1971万元。三、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一)积极加强地质勘查队伍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队伍的基础和先行作用,在面临着经济和历史双重困难的条件下,“以地质勘查为核心的主导产业,以工程勘察、基础施工业为骨干的支柱产业和玻璃机械、包装机械、输送设备、金刚石工具、珠宝、供热、矿泉水生产销售、灾害评估、地质矿产测试等为延伸的特色产业”的方针,加强地质队伍整合,突出主业发展,形成了格局较完整的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如组建了地质调查研究院,主要从事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组建了工程勘察院,主要从事工程勘察和施工;开办了玻璃机械厂、包装机械厂、输送设备厂、矿泉水厂等。通过调整,地质勘查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二)努力提高地质工作的服务水平认真学习加强地质工作决定,要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效能。重视加强与规划、环保、城建、水利、地震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滨海新区和区县管理部门的沟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同时继续落实以项目带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完成好重点项目的同时,培养好学术带头人和地质科技人才。(三)加强改革改制研究建立企业化管理和全成本核算的经济管理体制,做实各项基础工作,进行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明确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和经营责任考核。(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实施重管理重效益活动。结合各单位特点,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科技工作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深入强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标准认证层次和水平。(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在苏丹、柬埔寨、刚果(金)、老挝等国开展了地质勘查工作尝试,由于国际市场复杂,地勘单位资金实力不足,目前还未凸显优势。四、“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1)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积极推进事企分体运行,以事业为基础,努力发展好企业实体,形成以地质矿业及其延伸产业为主导,集资源勘查、矿业开发、综合地质服务、水文工程、勘查施工、加工制造等多业并举,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高科技、高水平的地勘事业单位。(2)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进一步落实,按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我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整合全市地勘队伍,逐步将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装备、基地等保障条件,以及其经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在部门预算中统一安排,提高地质专项装备的科技水平。(3)为地勘单位矿业权的取得、使用和转让制定优惠的政策。提高地勘单位在转让矿权时的受益比率。(4)应加大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五、对策建议属地化以来,国家给予的经费拨款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欠账多、负担重。各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突出、品牌优势不明显,队伍老化、人员结构层次不合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1)列出地勘单位发展规划时间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地勘单位新兴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地勘单位大胆改革,放开经营,积极适应公益性与商业性地勘工作已分开运行和矿业权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解决地勘单位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建设和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遗留问题。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提高地质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大力引进地质专业人才。(3)解决地质勘查资金的投入,支持和鼓励开展地质勘查。我市目前的地质勘查经费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资金和中央返还地方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无法满足加强地质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大财政对矿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从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价款中,列支地质勘查工作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公益性矿产勘查。(4)过渡期要尽量延长,拨款基数要维持不变。企业化是方向,但绝不能操之过急,采用一个模式,实行一刀切,要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搭建好合适的平台;事业拨款基数要根据市场发展的变化,每年适当追加部分拨款,以适应各项物价指数的上涨,维持职工的基本生存,稳定职工队伍。(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地质勘查环境管理处)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