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

再接再厉
豪快者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战略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报告目录2020-2025年中国智能矿山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第一章企业市场定位策略概述....................................................................................................................6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6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6一、研究原则..................................................................................................................................6二、研究方法..................................................................................................................................7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8一、重要性.....................................................................................................................................

辽宁省3个矿业公司调研报告

蒋筑英
石保
辽宁省是我国矿业比较发达的省份,这里,许多矿山建设早,现代化程度比较高。2006年7月,我对该省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公司)、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法煤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3家矿业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报告简述如下。(一)3家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1)鞍钢矿业公司是鞍钢的主要铁矿生产基地,是集采矿、选矿、烧结、机械制造、电力修造和建筑安装等行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属于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5年末,拥有4座大型铁矿山、4个大型选矿厂、1条烧结矿生产线、1条活性炭生产线、4个辅料矿山,以及矿山研究、设计、矿山机械、运输设备修造、动力、矿山建设等相关辅助产业,其中主体生产厂矿8个(表4-1)。表4-1 鞍钢矿业公司生产规模(2)铁法煤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2002年8月实施了债转股,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集煤层气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加工、建材、电力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业集团前身——铁法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矿区由铁法、康平、康北3个煤田组成,其中生产矿井8对,核定生产能力为226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100万吨以上。截至2005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93.5亿元,资产负债率46.37%。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另有集体职工1.8万人(表4-2)。表4-2 铁法煤业公司生产规模(3)红透山铜矿,现为采、选、冶联合的东北地区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设计能力:采矿55万吨/年,选矿日处理量1300吨,冶炼6300吨/年;实际能力:采矿65万吨/年,选矿日处理量1800吨,冶炼12000吨/年。现阶段矿产品年产量水平为铜精矿含铜量8000吨、锌精矿含锌量9000吨、硫精矿标量20万吨、粗铜12000吨(含金200千克,含银13吨)、硫酸5万吨;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8亿元(表4-3)。表4-3 红透山铜矿产品产量上述3家矿业公司的共同特点是:①都是国有企业,其中鞍钢矿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属于国有企业法人出资,铁法矿业属辽宁省国资委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②都是历史比较久的矿山企业,分别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末期,其初期都是国家无偿提供矿产资源。③都是实行公司总部一级财务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对所属矿山、井口、坑口,实行财务报销制,构成制造成本中心。但是,他们也有不同点,主要是以初级矿产品为基础,往后延伸,其产业链条长短不同:①煤炭企业链条最短,从坑口出来,就直接出售;②铁矿石经过3个过程才能形成内部商品,即采矿、选矿和烧结过程;③铜矿的产业链条一直延伸到冶炼,即采矿、选矿、冶炼,才能形成商品。(二)矿业公司对矿产资源的绝对依赖及由此产生的能动性矿业同其他产业比较,最重要的特点是基层矿山对矿产资源定点、定时的需求和一次供给、多年使用。这个特点决定了以具体矿产地为基础建立矿山,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就终身依靠,如果异地接续,就相当于矿山新建。这就使矿山企业对就地、就近挖掘矿产资源产生了极大的能动作用。可以说,就地、就近解决接续资源,就是企业生命的延长,就是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在我们调研的3家企业中都有杰出的表现,而且各有特点,值得借鉴:(1)鞍钢矿业公司主要是依靠选矿技术的突破,把原来难以利用的“红矿”(赤铁矿)充分利用起来。红矿在该公司占有的28亿吨铁矿储量中占2/3。因此,这一突破相当于储量增加原有可以利用储量(磁铁矿)的两倍。这个专利不仅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为矿产资源保护提供了屏障。因为这种矿石类型只有鞍钢可以利用,只要鞍钢不对外收购,当地就不会乱采滥挖。(2)红透山铜矿主要是通过就地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矿初期,国家交给的铜矿储量仅为985万吨(金属量);而2005年,他们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956万吨。这新增的1971万吨地质储量,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使本来要关闭的矿山得到了新生。如今,该企业仍然保有地质储量900余万吨,且还在继续寻找,主攻方向是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3)铁法煤业公司主要是一方面在外围找矿,另一方面在外域(内蒙古)找矿,双管齐下,增加接续资源。其部署是:①据推断,在长城窝堡井田南侧,埋深1000~1500米,面积24平方千米范围内有煤炭存在的可能性,预测煤层厚度5~7米,煤炭储量1.8亿吨,准备开展工作。②昌图煤田含煤面积3750平方千米,达到普查程度的区域50平方千米,D级储量2.3亿吨。公司已申请列入铁法煤业集团总体规划范围,申请国土资源部门予以支持和批准。③铁法煤田东部普查区含煤面积为347平方千米,C级储量4268.2万吨。该区也已列入铁法煤业集团总体规划范围。上述事例说明,矿山企业已把自己解决接续资源作为大事来抓,形成了强大的反作用力(正作用是它消耗矿产资源),而且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据了解,这种强大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而企业的这种自身利益又与企业的全体职工、广大家属,甚至当地的居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强有力的激励机制。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这种能动作用,使我们深深感到,我国矿产资源的增量不能光靠独立的地勘单位,更要依靠现有的矿业企业。企业在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动摇。(三)矿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企业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盈利最大化。而当前的矿业企业,正是在这个目标上面临着其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时期。这3家矿业公司的利润从2000年开始有所回升,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超常的增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表4-4~表4-6)。表4-4 鞍钢矿业公司利润情况表4-5 铁法煤业公司利润情况表4-6 红透山铜矿利润情况上述3家公司,除铁法煤业公司外,税后利润都在20%左右,而且比较稳定。铁法煤业公司由于资源本身禀赋较差,长期亏损,如今不仅扭亏为盈,且有相当高的利润,收益的增长也是很可观的。据了解,这些赢利主要来源于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鞍钢铁精矿,由2003年年初每吨262元上涨到2005年的560元,增幅达到11%;烧结矿由2003年每吨343元上涨到2005年的650元,增幅达到88%;煤矿均价,2003年为138/元吨,2005年为248/元吨,上涨80%;铜矿均价,由原来的150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60000/元吨,增幅达到300%。这次矿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增加造成的,这就为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利润增加,又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致使多方受益。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加大了企业的投入。铁法煤业公司2003~2005年在生产上的投入总额分别为2.81亿元、3.16亿元、3.97亿元(合计9.9亿元),安全投入总额分别为6525万元、8196万元、23836万元(合计38557亿元)。这是多年所少有的。鞍钢矿业公司2003年以来,投入3000万元相继进行了大孤山铁矿、东鞍山铁矿、眼前山铁矿的补充勘探和砬子山铁矿的勘探工作,部分工作尚未完全结束,估计资源储量将增加2亿吨以上。2004年鞍钢矿业公司收购西鞍山铁矿5家采矿权,将其作为后备矿山。2005年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签订黑石砬子铁矿探矿权转让协议,拟作为后备矿山的接续资源。红透山铜矿先后投入819万元、1087万元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可收回矿产储量15万吨,效益达1800余万元。其次,使广大的企业职工受益。2003~2005年,鞍钢矿业公司职工年均收入由13000元增加到18000元;铁法煤业职工年均收入由15969元增加到25054元,都是建矿以来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再次,国家受益。3家矿业公司上缴的税金,2003年是66736万元,2004年是12935万元,2005年是130913万元,3年增加96%。此外,矿产资源补偿费也逐年有所增加。除了上述收益外,矿业公司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珍惜矿产资源意识的提高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四)矿业公司珍惜资源的意识已转化为行动据了解,矿业公司珍惜矿产资源的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中长期的经济利益;来源于广大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就业的期望。这些动力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鞍钢矿业公司的铁矿开采主要是露采,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铁法煤业公司所采储量大多数属于薄煤层,但是开采损失率仍然不高,2003年为39%,2004年为28%,2005年29%。红透山铜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矿贫化率在20%~26%,损失率在12%~14%,供矿铜品位在1.2%~1.3%;而2006年上半年,供铜品位达到1.56%,回采率达到97%,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管理,主要措施是强化损失矿量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目前,红透山在损失矿量的计算中将其分为3个部分:采下损失、未采下损失和核销矿量。其中未采下损失又分为正常损失(设计损失)和非正常损失(由于安全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对这些损失,分别通过落实指标和落实责任加以实施。同时强化了残矿回收的管理,收到良好效果。(2)在选矿过程中加强管理。通过优选浮选改选,完善锌浮选工艺,使锌的回收率提高15%;通过应用聚氨酯筛网保证精度,以碎代磨,提高了磨矿效率;通过脱水流程改造减少了金属流量;通过陶瓷过滤机取代折带过滤机减少了精矿损失;通过地沟及其设施的改造,最大限度地回收地沟矿石。(3)在冶炼过程中加强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鼓风炉渣含铜损失,降低鼓风炉炉渣里的含铜量;研制开发并利用“电收尘”,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采用塑料、编织袋沾结铜精矿,减少铜精矿的损失等。(4)充分利用尾矿回收矿产资源。红透山铜矿有3个尾矿库,存尾矿共370万吨。在企业发现尾矿中含硫达3%~7%时,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别在选场至井下之间、尾矿库至井下之间,建立了两个选硫厂,实现了尾矿进入井下充填之前的再选硫,最多年份可回收硫含量3万吨,年创产值400余万元。早在1997年,该企业就投入了部分工作,进行了系统采样,查定了各种贵金属、稀有金属的含量,编制了图件和报告,为尾矿利用打下了基础。上述珍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事例说明,企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构成了合理利用矿产的障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被调查的这3家矿业公司都是独立自主的企业,都是以追求赢利为目的,但他们并没有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大弃小;相反,红透山铜矿还在矿产品价格较高时期多开采成本较高的窄脉矿,留下富矿、厚脉矿在价格低迷时开采。铁法煤业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300万吨/年,但他们始终把开采量控制在2100万吨左右,并没有因为价格高而突击增加产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把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的长远利益同国家对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五)需要思考的问题(1)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取得太少。鞍钢矿业公司2005年总产值为55亿元,利润7.8亿元,上缴的资源补偿费仅为1000万元左右。从理论上说,矿产资源补偿费代表的是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个权益不到位,在矿产品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既没有及时地补救,又缺少必要的认识,实在是管理上的失误。(2)政府收取矿业权价款的理论依据模糊不清。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矿业权价款包括两个方面来源:一是国家的投入形成的;二是显性的级差收益形成的。可是现在地方政府扩大范围,对企业用自己资本形成的矿业权也要由政府实施“有偿化”。比如红透山铜矿,原来国家无偿提供的资源——984万吨铜矿储量早已用完,现在保有的958万吨铜矿储量完全是企业自身的投入形成的,而且投入费用已经进入矿产品成本。如今对它实行“有偿”,实在是“取之无道”。因为红透山铜矿虽然是国家所有,但国有资本一经进入企业,就成为法人财产,出资者是不能任意收回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即资源补偿费不到位,用矿业权价款补救。但这样的补救,长此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即弱化了所有权,造成法律上的混乱。(3)鞍钢矿业公司占有的铁矿石储量太多,可能形成垄断。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对鞍钢需要的铁矿储量给予了特殊支持。它本已保有284690万吨储量,是过去无偿取得的;通过有偿取得471680万吨储量,两者之和为756370万吨,而它已经采出的仅为53828万吨储量。剩余的储量,按照现在的生产年产规模,足够开采10年,这显然是资源占有量太大,在未来很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向。(4)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在哪个环节实现,需要深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业资源所有权权益的实现,都是在矿产品销售环节,这是有道理的:第一,只有在这个环节,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确认;第二,只有在这个环节,企业才容易承担,无需大量资金垫付。但是,现在地方政府以矿业权价款名义收取的资源所有者的权益,都要一次性支付,这就产生了企业难以承受的财务费用(银行利息)。据鞍钢矿业公司反映,他们向政府购买的胡家庙子铁矿要6年内支付3亿元价款,使用期限是30年。这等于现在就要为30年后的矿产储量支付价款。这种支付方式,如果年利按6%计算,使得他们每年要承担1000余万元的财务费用。(5)矿产资源利用率是高还是低,要作具体分析。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利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我国矿产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可是,这三个矿业公司,就见到的情况而言,其存量资源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例如,鞍钢矿业公司把含铁量为20%的赤铁矿都开采了,而过去它是开采表外的。又如,红透山铜矿用编织袋沾取丢失的矿渣,用扫帚清扫坑道的矿粉,都是自觉的行动。所以,我们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应当重新认识。(六)认识和建议(1)要对矿产资源及矿业的作用有全面认识。它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少有四种效应:①增加财富效益。由于矿产资源的净价值是矿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投入及平均利润之后的净剩余,所以谁开发它,谁就在当地绝对增加了财富。②经济增长效应。矿产开发所形成的工业总产值可以直接增加当地的GDP的发展速度。这3家矿业公司,在2005年即创造16亿元的产值,比2004年增长20%。③财政收入效应。2005年,这三家矿业公司共提供税金15.7亿元。④提供就业效应。2005年,这3家矿业公司的在岗职工为68000人。应当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关心,并将其引导到加强矿业长远发展的方向上来。(2)要针对矿业存在级差收益的特点强化其管理和服务。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产业,而矿产资源的禀赋从来就是不均衡的,加之地理位置的差异,其产地收益不仅存在着水平级差(不同地区间),而且存在垂直级差(矿区内开发的不同阶段)。对这些级差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有感触。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上不能凭借“一时一地”来决定矿业政策,要针对这种级差收益,鼓励开发劣等资源,调节开发优等资源,达到全面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的目的。(3)要把矿产勘查还给矿业。矿产开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不同于一般产业对原材料的依赖。它主要是一次供给多年使用,一旦异地接续,则原有大部分设置形同废物。这种依赖激发了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接续的超常关注,犹如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关心。这一点我们在调研这三家公司时深有感触,进而意识到,如果把商业性矿产勘查全部还给矿业,政府只作必要的宏观调节,岂不是更好吗?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4)要把矿产资源管理扩展到对矿业的管理。从这3家矿业公司来看,矿业作为以生产矿产品为主的产业,其链条长短不一。链条最长的是铜矿,一直做到冶炼;最短的是煤矿,一出坑口就是商品。对矿业的管理,就是要负责矿业生产的全过程,因为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资源的保护问题。但是,我们强调要管理矿业,并不是要求政府去具体管理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而是把管理的力度作用到管理的主体上,即矿山企业,使其主动构建节约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培育珍惜矿产资源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使用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中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而不是政府自己直接去管理,越管越细。(5)要正确评估地质工作的作用。地质工作在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勘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它可以提早或延缓矿产资源的发现,增加或减少矿产资源的储量,但不能创造矿产资源。辽宁省的矿产资源实践证明,尽管有将近2万人的专业地质队伍找矿,但是,30年来在有色金属矿、煤矿等大宗矿产勘查上,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以致原有的8座有色矿山已关闭7家,只剩下红透山一家,而且其资源还是矿山自己找到的。这个事实说明,地质工作必须尊重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就是在生成矿产的地方才能找到矿产;经济规律就是找矿是有成本约束的,超出矿山企业难以承受的找矿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加强地质工作,必须尊重这两个规律,不能认为只要加大地质工作的投入,就能解决矿产资源问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000----5000字

耶里肖
不是她
  市场定位准确是取得经营成果的关键  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是杭城著名的大型零售商场之一。几年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由于重视调查研究,搞好市场定位,掌握商战主动权取得了明显成果。1993年杭州大厦购物中心重新装修后,即以中高档定位作为目标市场。为了验证购物中心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揭示经营效果与市场定位的相关性,我们开展了商场客源的调查,井通过对顾客的基本情况及其购物动机的统计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性的判断。  一、调查目的  考察顾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和经济收入等关于顾客的基本情况;调查顾客的购物动机。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以来购物中心购物的顾客为调查总体,从中随机抽取1487名顾客作为调查的具体对象。  2.调查问卷。问卷分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经济收入厦购物动机6个项目。各题均采用封闭式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作为对该题的回答。  3.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商场工作人员在商场内随机分发,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  4.数据处理。:调查问卷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顾客的性别构成。1487名调查对象中男顾客699人,占总数的47%,女顾客为788人,占总数的53%。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性别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来商场购物的女性顾客明显多于男性顾客。  2.顾客的年龄组成。如表1所示,34岁以下的顾客1106人,占总数的74.4%;而35岁以上的顾客仅有381人,占总数的25.6%。卡方(x2)拟舍度检验不同年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 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主要是年轻人。  表l 顾客的年龄组成  25岁以下 26-34岁 35-54岁 55岁以上  511(34。4%) 595(40。4%) 333(22。4%) 48(3。2%)  (注:表十括号内为该年龄组人数在1487名调查对象中所占的百分比数。经下各表相同。)  3.顾客的居住地分布。如表2所示,来自杭州市区的顾客有956人,占顾客总数的64.4%。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居住地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主要是杭州市区的顾客。  表2 顾客的居住地分布  杭州市区 杭州地区县市 省内其他县市 省外  956(64。4%) 173(11。6%) 177(11。9%) 181(12。2%)  4.顾客的职业分类。如表3所示,顾客职业是公司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和工人的人数分别为447人、349人和198人,三种职业的顾客人数占总人数的66.9%。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职业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0 05)。来商场购物的顾客职业主要是公司企业职  员、事业单位职员和工厂工人。  表3 顾客的职业分类  职业 人数 百分数(%) 职业 人数 百分数(%)  公司企业职员 447 30.1 其他职业 66 4.4  事业单位职员 349 23.5 军人 41 2.8  工人 198 13.3 退休人员 39 2.6  个体经营者 110 7.4 农民 33 2.2  教师 104 7.0 学生 100 6.7  总数 1478 100  5.顾客的月薪收入。如表4所示有748人,占总数的50 3%;在1001月薪在50l-lO00元范围内的顾客2000元范围内的顾客有376人,占25.3%。卡方(x2)拟合度检验不同月薪的顾客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有75.6%的顾客月薪在501—2000元范围内。  表4 顾客的月薪收入  顾客月薪 人数 百分比(%) 顾客月薪 人数 百分比(%)  501-1000元 748 50.3 3000元以上 97 6.5  100—2000元 376 25.3 2001-3000元 82 5.5  500元以下 184 12.4 总数 1478 100  6顾客购物动机的分析。如表5所示,顾客购物动机主要是商品档次高(22.4%),购物环境好(19.9%),商品质量好(14.1%)和服务好(13%)。卡方(x。)拟合度检验不同购物动机顾客的人数之间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为O.05)。  表5 顾客的购物动机  购物动机 人数 百分比(%) 购物动机 人数 百分比(%)  商品档次高 333 22.4 商品品种齐全 142 9.5  购物环境好 296 199 商场信誉好 89 6  商品质量好 209 14.1 交通便利 36 2.4  服务好 193 13 其他 17 11  价格合理 172 11.6  不同性别顾客的主要购物动机排序如表6所示。在前三位动机中男性顾客比女性顾客更注重购物环境和商场的服务,而女性顾客则更注重商品的档次和商品的质量。另据卡方(x。)独立性检验,不同性别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 001)。  表6 不表性别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男性顾客 购物环境好  (143 20 5%) 商品档次高  (130.18 6%) 服务好  (103.14 7%1  女性顾客 商品档嵌高  (203 25 8%) 购物环境好  (153 19 4%) 商品质量好  (128.16 2%)  不同年龄组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如表7所示。年轻顾客更注重商品档次和购物环境,而老年顾客则地考虑商场的服务和商品的质量。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年龄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7 不同年龄组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25岁以下顾客 商品档'史高  (124,24,3%) 购物环境好  102,20%) 商品质量好  (71.13 9%)  25—34以下顾客 商品档'史高  (142,23 9%) 购物环境好  (12l 20 3%) 商品质量好  (83,13 9%)  35—54岁顾客 购物环境好  (66 19 8%) 商品档次高  (63 18 9%) 服务好  (50,15%)  55岁以上顾客 服务好  (12.25%) 商品质量好  (11 22 9%) 商场信誉好  f8.16 7%)  表8 不同居住地顾客主要购物动机的排序  动机排序 第一位动机 第二位动机 第三位动机  杭州市区顾客 商品档洗高  (237 24 8%) 购物环境好  (211.22 1%) 商品质量好  (1 30.13 6%1  杭州地区各县市顾客 价格合理  (3l 17 9%) 商品档洗高  (28 16 2%) 商品质量好  (2615%)  省内其他县市顾客 商品档-史高  (35 19 8%) 商品质量好  (27 15 3%) 价格合理  (26.14 7%)  省外顾客 服备好  (38.21%) 购物环境好  (3318 2%) 商品档次高  (37 20 4%)  不同居住地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如表8所示。杭州地区和省内其他县市的顾客更注重商品档次,杭州市郊的顾客注重商品价格的合理,而省外的顾客则把商场的服务放到了第一位。其次,杭州市区和省外的顾客还较多地注重购物环境因素;各地区的顾客都较看重商品质量因素。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年龄顾客的购物动机明显不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  不同主要职业(若该职业的顾客占总顾客数的7%以上为主要职业)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表略):公司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者的购物动机完全相同;工厂工人、教师和事业单位职员的购物动机基本类似,但工厂工人更注重价格合理,而教师更注重商品质量。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  验,不同职业的顾客购物动机各不相同,差异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O.001)。  不同经济收入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表略):经济收入不同的顾客购物动机的排序虽有不同,但购物动机基本类似,如月薪501-l000元的顾客动机和月薪为l00l—2000元的顾客动机完全相同。除了购物环境好和商品档次高这两个动机外,月薪较低的顾客和月薪较高的顾客都较注重商场的服务和商品齐全。另据卡方(x2)独立性检验,不同月薪顾客的购物动机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显著性水平为O.05)。  这次顾客基本情况的调查,共计发出调查表1487份,回收1487份,回收率100%。统计分析表明,在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的顾客中按性别构成分,男性顾客699人,占47%,女性顾客788人,占53%;按年龄构成分,34岁以下顾客1106人,占74.4%,35岁以上顾客381人,占25.6%;按居住地分,杭州市区的956人,占64.4%;按职业分,公司、事业单位职员占53.6%;按月薪分,50l—2000元的占75.6%;按购物动机分,认为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质量好和服务好的占69.4%。由上可见,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的顾客群中,以女性为主,34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杭州当地市民为主,公司及事业单位职员为主,月薪50l—2000元的为主。无须多加解释,这样的一个顾客群主体,其购物动机必然是要求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质量好和服务好。换一个角度说,正是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把目标市场定位在中高档,并以此不断努力创造出特  色,因而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中高档商场的形象,久而久之使之成了一批追求中高档顾客的购物去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杭州大厦购物中心3年前的中高档市场定位是准确的。今后的任务是在经营商品和服务上再下一番功夫,以更好地迎合自己固有的顾客群,在巩固和发展有一定档次和个性的顾客的同时,争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

胡寅
国仲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战略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报告目录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第一章企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概述............................................................................................................7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7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7一、研究原则..................................................................................................................................7二、研究方法..................................................................................................................................8第三节研究企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10一、重要性......................................................................................................................

山东省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千寻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的有关精神,2007年2月8日~11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组织由行业处、地质处以及经研院有关同志参加的调研组,赴山东省济南市,就山东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召集了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建材中心山东总队、山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山东省地调院、山东省地科院、山东省第一地矿勘查院、山东省第六地矿勘查院、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等几个单位参加的关于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矿业大环境的改善、矿业市场的复苏,山东省的矿产勘查开发局面逐渐好转,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以及一系列关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更使得山东省地质勘查行业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勘查投入保持强劲发展山东省各地勘单位认清形势,纷纷加大了勘查投入力度,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6年度就投入了钻探工作量20多万米,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更是达到了41.68万米。初步统计,仅到会的8家地勘单位2006年投入的总钻探工作量即逾百万米,相当于2005年全国固体矿产总钻探工作量的1/4强(2005年,全国固体矿产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为4398152万米——引自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同时其他地勘主业投入也均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2.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山东省各地勘单位在省内及省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找矿突破。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山东省莱州市寺庄矿区深部探明金资源储量44.585吨,加上前期浅部探明的资源储量,该矿床规模已达大型。另外,该院在焦家金矿深部也探明了储量为25.6吨的金资源量,招平带南段的勘查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山东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苍山地区找到了1.4亿吨的低品位铁矿。山东省地科院发现了近10亿吨的煤田。此外,各地勘单位积极开发省外及境外市场,在新疆、内蒙古及非洲、东亚等地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3.经济总量实现迅速增长随着地勘主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各地勘单位经济总量也迅速地增长。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自2002年起,始终保持着40%的发展速度,2006年更是创记录地达到了18亿元的收入,其中,仅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2006年即实现总收入17763万元。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从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40.9%,资产总额达到10.32亿元。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2006年总收入也达到了1亿元以上。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了职工收入的增加,2006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册职工工资平均2.9万元,在岗职工工资为3.6万~4.8万元;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达3万元以上;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4.32万元,其中从事地勘主业的技术人员工资更是达到5万元以上;山东省地科院人均工资5万元左右,退休职工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4.不断推进科学创新、技术进步在经济收入取得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各地勘单位也非常注重科技投资,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8000万元用于更新设备,自2003年起,已累计投资1.6亿,基本实现了全局所有技术设备的更新。近期又投资1200多万元,购置了最大孔深达3000米的石油钻机,并在新疆引进了日本的先进技术进行煤化油,化油比率达1:0.6。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2006年也投入500多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并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了人员素质。5.开拓进取,探索自身发展方向山东省各地勘单位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谋求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山东省地质工作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各地勘单位在原有地质资料基础上,积极进行深部及外围找矿,部分重点矿区普查深度已经达到了1800米,极大地缓解了省内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各地勘单位积极开拓省外、海外市场,并积极向下游发展,参与矿产开发,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广泛参与新疆、内蒙古等地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及印度尼西亚的铝土矿勘探开发,并在加纳进行水文地质勘查、阿尔及利亚从事工程勘察施工,取得了较大进展;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也在阿尔及利亚注册了勘查公司,正在积极努力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取得了一些找矿突破,并通过合作的方式,以矿权入股开发矿山。另一方面,各地勘单位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由单一的资源勘查向机械加工、商贸、建筑等多方面发展。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在稳步发展地勘主业的同时,积极开拓工程勘察施工及工贸产业,2006年全院实现工程施工收入1616万元,工贸产业收入1049万元,地勘主业与勘查施工业、其他产业的经营收入比例达到10.11:1.54:1;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不断增强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的服务范围,并根据自身优势,开展机械加工维修、商贸、建筑等工程施工服务,其“地源空调”施工安装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山东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和机制体制问题,山东省的各地勘单位发展很不平衡,局局之间、队队之间差异都比较大。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于1998以10亿元的价格,将手中的矿权全部转让,导致了目前手中没有矿权,只能靠承担社会工程来维持发展;中国建材中心山东总队、山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和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山东正元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等单位反映由于未属地化,无法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等地方政策,同时受体制制约,资金紧缺,无法与属地化的地勘单位竞争;化工、建材等勘查单位受技术力量的限制,无法参与重点矿种的勘查开发。2.人才短缺调研中各地勘单位最集中反映就是人才的短缺问题。由于近几年地质勘查投入加大,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加之几年前矿产勘查低谷时期的人才流失,所以目前各单位的地质勘查技术人员都呈紧缺状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档情况,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勘单位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3.研究少通过调研了解到,由于目前市场情况较好,各地勘单位过分注重眼前利益,重勘查轻研究,地勘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有所下降。4.地方政府干预现象严重各地勘单位在进行矿产勘查开发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遇到过所在市、县,甚至镇、村政府的干扰。对此,各地勘单位只能运用各种非常规手段进行协调,严重影响了勘查施工的进程,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其出不忻
一、队伍基本情况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有色地调中心或中心)系2001年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及其未属地化的直属单位改组而成,是中编办批准成立的正局级事业单位,隶属国务院国资委,其人事和党的关系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代管。有色地调中心是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队伍“属地化”改革后,保留的唯一一家有色系统的中央地勘单位,拥有一支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测量、地质灾害与环境、测试和工程施工等专业齐全、人员精干的新型地质勘查队伍。(一)所属单位基本情况经中编办批准,有色地调中心下辖5个二级事业单位:北京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南方地质调查所、北京勘查技术中心、北京测绘院。内设2个二级单位:西南地质调查所、有色地质资料馆。2005年10月,有色地调中心与成立于1955年的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实行了整合,组成了新的有色地调中心,对外仍保留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的牌子,从体制上形成了科研—勘查一体化的队伍。整合后的有色地调中心本部设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地质处、科技处、企业处、财务处、综合管理处等7个处室。本调查报告的有关数据,主要是整合后有色地调中心的情况。(二)从业人员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有色地调中心所属职工人数481人,包括在职人员447人,离退休人员144人。在职人员中,正高级技术人员30余人,博士(双硕士)博士后2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十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财政部中央地质专项等95项;承担并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等10余项,取得了勘查与科研双丰收。共发现矿产地18处,提交333+3341资源量:铜113.92万吨,铅131.89万吨,锌392.91万吨,银158吨,金20多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三)本系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情况有色地调中心的地质勘查资质有甲级3个: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1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丙级4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的地质勘查资质有甲级3个: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2个: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丙级1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资质的专业分布: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二、经济发展状况(一)综合收入情况2006年是整合后新有色地调中心的开局之年。有色地调中心(含下属事业单位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实现到账综合收入1.45亿元,比2005年有色地调中心(含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综合收入翻一番多;据不完全统计,所属企业实现收入1.87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地调中心及所属企业总经营规模达到3.27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加82%;矿权数量增加,节余和利润增加,员工收入增加。(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2006年有色地调中心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50余项,取得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9190.9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渠道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费项目、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矿产资源保护项目、危机矿山项目和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科研项目等;地方财政项目主要是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等地的招投标项目。中心所承担的瑶岗仙钨矿、东川铜矿、赛什塘铜矿等危机矿山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成果,验证工程均见到较好的工业矿体。(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中心所属9个控参股公司,包括中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南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资环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鑫汇地质矿业有限公司和中色测绘有限公司等。国内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河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广东等省(区),工作内容包括商业性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和工程施工等。有色地调中心国外地质工作,主要在津巴布韦、巴比亚新几内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刚果(金)、乌干达、巴基斯坦、安哥拉、老挝、智利等10余个国家,开展矿产风险勘查、综合技术服务和工程施工业务。目前,在老挝、智利、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注册有项目公司。2006年有色地调中心及所属公司共完成钻探12万余米,其中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钻探10万余米。2006年有色地调中心及所属公司在国内外承揽各项商业性矿产勘查劳务收入16704万元,其中境外承揽各项商业性矿产勘查收入6000余万元。(四)矿产开发基本情况进入矿业开发领域是有色地调中心“十一五”的重要战略目标。2006年已在广东、内蒙古、新疆等地注册成立了项目公司,开发筹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预计在未来2年内将有2~3个控参股矿山投产。(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有色地调中心从事工程勘察施工的单位,主要是北京中矿建设有限公司,2006年工程勘察收入达到1238万元。(六)其他产业基本情况有色地调中心从事的其他多种经营产业主要有地质灾害与环境调查治理、三产服务业和矿产品贸易等。2006年三产服务业收入600余万元,完成矿产品贸易额1.01亿元(贸易额未统计在综合收入中),地质灾害与环境调查治理属起步之年,完成收入700余万元。三、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一)顺应潮流,主动变革,积极推进企业化改革按照小事业、大企业的思路,积极推进事企分开改革,打造事、企两个平台。事业平台主要实现员工身份保障、单位和谐稳定、科技创新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功能,运作的基本导向是稳定、透明、公正;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运作的基本导向是灵活、快速、高效,以提升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福利货币化、后勤市场化改革。中心所属公司大多是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公司管理层及员工入股,注重从股权、“期股”、薪酬等方面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的内动力,努力实现中心和员工共成长。(二)发挥科研—勘查一体化的体制优势,以创新带动找矿突破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价值的矿权是地勘单位的核心资产,矿产勘查能力是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后的有色地调中心,自身是一个科研—勘查一体化的单位。回顾近年来的找矿进展,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勘查选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特别是我们研制的森林沼泽景观区的化探扫面技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技术、大深度轻便化的物探技术(如TEM-3S,三分量磁测井技术等)在找矿靶区优选和找矿突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心在没有前期矿权积累的基础上(中心和地研院均是从2002年,才开始登记自己的矿权),迅速获得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矿权。(三)建立网络化的合作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竞争力近年来,按照“小内核、大网络”的思路,有色地调中心建立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我们既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西部矿业、紫金矿业等大型矿业公司合作,也与进入矿业的民营企业合作,同时还与有专业特色的地勘单位、院校和研究单位等开展战略协作,以建立业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不搞小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把握核心部分,搞好社会化协作,借助社会资源加速自身的发展。在合作中获得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合作中转变观念,借助外力推进企业化改革。(四)积极开拓海外地矿市场,扩大发展空间有色地调中心境外地质工作,主要由所属公司开拓,中心在项目联系、技术把关、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海外地矿业务渐成中心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2006年实现到账收入6000多万元(人民币),获得海外矿权18处。今年初已签订海外地矿业务合同额超亿元,海外矿权勘查也传来喜讯。目前中心的海外地矿业务已与国内地矿业务平分秋色。四、“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一)发展战略和目标1.目标与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抓住矿业市场升温的战略机遇,将跨越式发展的雄心与求真务实的作风有机结合,以建设“国际化的勘查型矿业公司”为目标,以矿业开发和海外地矿业务为切入点,实施“强地兴矿”为战略,积极推进企业化改革和转型,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勘单位崛起之路。在传统矿业公司中,勘查处于从属地位。而在地勘单位的发展中,勘查是我们的主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勘查与开发是两个相互支撑的细分市场板块。“国际化的勘查型矿业公司”体现了我们的特色和“三化”要求(国际化、企业化、勘查-开发一体化)。2.发展模式以产权为纽带,以共享为动力,以发展为依托,按一个中心(事、企)、两套体系的运行模式,建设创新中心、富裕中心、和谐中心。3.产业格局以地矿业(矿产勘查、矿业开发、技术服务)为主体,以环境工程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三大目标产业链。以产业化的思路实现科研—勘查—开发的一体化链接,以全球化视野推动有色地调中心地矿主业新一轮的发展。(二)具体措施和做法1.以提升矿业权价值为重点,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认真做好国家地质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工作。国家地质项目目前仍然是地勘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扩大资源量和实现找矿突破为重点,组织实施好自有矿业权的勘查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有6~8处找矿新突破,提交出一批控制程度较高(333及以上级别)的铜、铅锌、银、金等资源量,争取1~2处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为中心的矿业开发和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加强自主创新和新技术新仪器的引进与应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以科技创新带动找矿突破。优化矿业权结构,做好矿业权资本经营。认真清理现有矿业权,做好矿业权规划,按照“优选矿业权—勘查升值—转化获利”的经营思路,通过勘查提升矿业权价值,通过转化(转让和开发)实现矿业权价值。不断提高矿业权的运作能力,及时将矿业权的数量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实现矿业权价值的最大化。2.进入矿业开发领域,使矿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勘查—开发一体化是地勘单位多年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有色地调中心在矿产开发方面,要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开发队伍和矿山企业,同时高度重视与社会资本和矿业公司的结合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组建了3个矿山开发项目公司,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3~4个参控股矿山,使矿业成为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柱。3.发挥整体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地矿业务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矿业的全球化,而矿业的全球化必然带动地质工作的全球化。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市场机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必将掀起中国矿业“走出去”和地质工作跨国经营的新高潮。有色地调中心是国内较早“走出去”的地勘单位,具有明显的人才、技术和先发优势,必须肩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勇做“地质工作跨国经营”的践行者。按照“企业拓展,中心支持,提升转型,做优做强”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海外地矿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海外地矿业务由工程施工向勘查项目总承包,并进一步向矿权资本运作转型,逐步形成海外工程施工、勘查技术服务(勘查总承包)和矿权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使海外地矿业务成为中心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柱。4.推进企业整合,力争与资本市场接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继续推进中心的企业化和事企分开改革。中心目前所属的参控股企业,尽管大多都充满活力,但也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主业不突出等问题,应按照“集团化、专业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整合,在发展中解决集团化问题,把集团化的成本和风险降到最小,以保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得以加速。大力培育骨干企业。以与资本市场接轨为目标,选择符合中心发展战略、主业突出和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迅速壮大公司的经营规模,提高持续赢利能力,在行政推动和市场化操作的基础上,打造围绕骨干企业的“联合舰队”,逐步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十一五”末整体上市。五、对策建议(一)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色地调中心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还是自身的问题,包括观念守旧、体制机制不顺和市场运作能力低等问题,需要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来解决。存在的其他问题主要有:1.地质勘查工作遇到的问题(1)矿业权问题是当前地质勘查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矿权取得难。一些省(区)探矿权和采矿权采用“招、拍、挂”方式取得,地勘单位普遍底子薄、包袱重,因经济实力不足逐渐沦为“打工族”;二是矿权维护难。矿权管理层级多,维护成本急剧增高;三是矿权市场不规范。一些地方不顾矿产勘查的客观规律性,盲目要求地勘单位在1~2年内,要把探矿权做到采矿权,地勘工作受到干扰,地勘单位的利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2)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项目申报渠道不畅。一是各工业地勘部门大部分不是财政预算一级单位,须经主管部门才能申报项目;二是申报项目时还要经过项目所在省(区)国土资源厅的初评,环节多,婆婆多,申报项目的任务重,时间紧,耽误项目申报;三是地方条块管理,未属地化的地勘部门申报地方地质勘查项目的成功率低。(3)地质勘查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矿业秩序混乱,影响了地质工作的正常进行;林业占地许可证办理手续复杂、时间太长,影响正常野外作业;在土地、道路和青苗补偿等问题上的一系列不合理“索赔”时常发生,不仅使勘查实施的难度增大,也增加了地质工作成本。2.历史遗留问题(1)地质勘查业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为矿产勘查专业人员,且30~50岁之间的专业技术骨干较缺乏,特别是熟悉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矿山环境治理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2)基地建设和基本建设费用问题。目前有色地调中心共有15个企事业单位,其中还有7个单位没有自己的基地,基地建设十分繁重;每年的基本建设费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3)离退休人员费用缺口问题。地勘单位历史欠账多,离退休人员费用缺口较大,长期遗留至今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地勘队伍的改革和发展。(4)设备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地勘装备的更新能力低。(二)促进地勘单位(行业)改革发展的建议(1)采取更有力措施,支持非公益性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戴事业的帽子”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事业的帽子”有利于稳定人心,争取国家的事业费支持;另一方面,“事业的帽子”也阻碍了员工观念的转变和市场开拓力度,国家把企业化的地勘事业单位等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管理,使地勘单位在投资、产权多元化改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建议国家能明确非公益性的地勘单位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企业化的事业单位”这一属性下,对非公益性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总体设计,在政策上给予明确和一系列的倾斜支持,如减免地勘单位及其所属企业5年的所得税,对装备和科技创新经费给予支持,保持原国家项目渠道5年不变或设立企业化国有地勘单位基础地质工作基金,保留原事业员工退休时的事业身份,等等。国有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进程不设时间表,但国家的支持政策可以设时间表。(2)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地勘单位经济基础薄弱,对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应帮助解决。离退休人员在事业体制下为国家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议由国家(地方)财政负担离退休人员及相关费用,逐步推进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使企业化的地勘单位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平等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3)畅通地勘项目申报渠道,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出让收入向地勘单位倾斜。未属地化地勘单位申报国家地质项目时,强烈要求取消经过属地主管单位证明、评审、审查的做法,以防止“地方保护”。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在支持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方面,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出让收入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4)加大海外地矿工作的支持力度。“走出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一般性支持上,在我国资源紧缺和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的条件下,应切实加大海外地矿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中国地质工作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的号召,以全球化的视野为我国地矿工作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提升我国资源保障程度作出地勘单位应有的贡献。(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处)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矿产资源“走出去”政策研究

何休
惑者少也
王志刚 张家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一、政府政策对“走出去”的支持“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2000年初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时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在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跨国公司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部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法律,是建立中国涉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的法律基础,也是建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管理制度和政府在经贸领域实行依法行政的基础。(1)外交部:加强政府在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方面的推动和引导。利用政府高层领导互访和多边、双边会晤的机会,推动中外企业间大型合作项目的磋商和成交,宣传推介我国企业,推动承揽境外大项目,并纳入政府合作框架。充分利用多边、双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落实和推动有关项目。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框架下对外经济合作的磋商机制,加强与外国驻华使馆和机构的联系,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方面的政府间双边协定。通过加强多边、双边交流和磋商,减少和排除企业合作中的壁垒,提高国际经济合作的便利化程度。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出访非洲3国,我国的全球战略布局日益明晰,主要是与3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取得石油、天然气供应。外交部、商务部2004年7月8日联合颁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从政府的角度,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国信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参考。(2)财政部:为了推动矿产资源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和引导矿业企业勘查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自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国外矿产资源进行概查、可行性研究等前期风险勘查工作。通过财政的投入,启动并实施了一批国外风险勘查项目,为推动矿业企业“走出去”减轻了前期勘查风险。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和金融的扶持政策,如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和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等等,很多企业从中受益。在政策上加强对中国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海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及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商业贷款审批中,赋予商业银行职责,提高其积极性;鼓励企业采用各类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如带资承包、BOT项目融资、海外上市等,充分利用国际资金。(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10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对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涉及的有关问题做了具体规定。该办法主要有如下改革:①减少了程序。改项目审批制为核准制,将原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道审批,改为只核准项目申请报告。②下放了权限。国家原审批限额为中方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项目,新设定的国家核准限额为资源开发类3000万美元以上、大额用汇类1000万美元以上,分别提高了30倍和10倍。其余项目下放地方政府核准,有些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③简化了内容。与以往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同,项目申请报告核准主要侧重于确定投资主体、投资方向及合规性的审查,减少审查产品方案、财务效益等应由出资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内容。④提高了效率。明确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项目核准的机关及权限、核准的程序、核准的条件及效力,增加核准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形成过程中。其中包括一些扶持性的政策,如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将放宽企业走出去用汇的限制,放宽企业走出去的审批和简化程序等。同时,诸如《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也在酝酿之中。(4)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已与近30个国家的资源主管部门签署了部门间合作协议,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法国、南非等主要的资源大国,以及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国土资源部积极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从1999年起,每年定期召开中国矿业国际研讨会,推进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现在,一年一度的矿业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矿业政策、投资和合作的主要交流研讨平台,受到国际矿业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同周边国家、非洲及拉美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矿业领域的合作稳步发展。如老挝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项目,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与商务部合作,利用援外资金开展国外地质调查和培训发展中国家地矿管理干部、专家的工作已经起步。国土资源部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3年3月7日发布了《关于实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备案的通知》,开始对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进行项目的备案工作。为使备案工作更加便捷,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7月将原公文纸张式的备案方式改变为实施网上备案。(5)商务部:建立并已经上网运行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指南”,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国内外投资方面的资源共享。为增强政府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完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业务信息库,并搭建信息交流交换平台。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发布《国别贸易投资报告》,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地区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前沿信息优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且在2003年11月28日商务部建立企业境外投资意向信息库,2004年7月商务部在各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网站上建立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子栏目等措施,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向公众提供政策、市场、项目中介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使中国企业增强对国外市场的了解,也使外国企业和机构熟悉中国及中国企业,加强中外企业之间的互动,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和方式。2004年11月11日发布的《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通过收集、了解中国企业在投资国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政府角度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举办“中国对外贸易投资洽谈会”这一中国迄今最大的投资合作洽谈的会议平台,能够以丰富的内容,完善的功能,使参加洽谈会的中外企业能够虚实兼得。商务部建立了“走出去”战略的数据库及监测管理平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对外经济合作统计制度,及时掌握“走出去”和各项业务的总体状况。建立了对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和对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对外投资和境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推动建立了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国家利益。在减少政府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行政审批职能,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实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等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6)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年9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减少审批、简化手续、下放权限等境外投资审批工作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省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以外的项目的境外投资审批试点,由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核准境外投资项目后报商务部备案;赋予沿海及四川、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各2亿美元的用汇规模,额度内外汇来源由地方外汇分局审查,取消了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适时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企业在外汇使用和结汇方面更加方便。二、“走出去”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走出去”发展战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利益,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现代化形象和综合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增加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信任感,彻底破除“中国威胁论”,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外投资是构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可以带动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规模今后将主要依赖中国吸引外来投资的规模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目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是一条腿走路。对外投资带动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是政府鼓励“走出去”发展战略之初衷,也是国家利益所在。对外投资企业在满足当地国对产品本地化标准要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从中国进口原辅材料和零配件。一味强调产品的“当地化率”,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违背企业长远的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三、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综合情况(1)我国在亚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在亚洲设立的资源类企业中,石油企业4家,中方投资额8784.58万美元;矿产企业15家,中方投资额.45万美元。(2)我国在非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在非洲设立的资源类企业中,石油企业2家,中方投资额115万美元;矿产企业8家,中方投资额14563万美元。(3)我国在欧洲地区的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在欧洲地区投资设立资源类石油企业1家,中方投资额326万美元。(4)我国在美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在美洲投资设立的境外石油资源开发类企业3家,中方投资3970万美元;矿产资源类企业13家,中方投资2.98万美元。(5)我国在大洋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在大洋洲地区投资设立的矿产资源类企业8家,中方投资额3.15亿美元。四、“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主要“走出去”业务的立法急需出台。(2)促进和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走出去”的财政、金融、外汇、税收等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推促手段还不完善,如在境外资源开发方面,对企业的非经营性风险,尚未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也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手段。(3)企业外汇使用控制过于严格,企业外汇资金过去是不允许独立运作,更不用说海外运作。(4)监管体系仍不健全,不利于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和外汇流失。(5)一些企业自身决策和经营管理机制弊端丛生。资金不足,特别是人才缺乏,使一些企业“走出去”的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五、对“走出去”相关政策的建议(1)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推动下,鼓励企业以国有资本为主,吸引国内各类民间资本,加快优势互补,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优质配置。(2)调整现行的矿业税费,按国际通行准则,对矿业企业实行保护性税收政策。(3)确立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改善和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做好境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领导,对内统一协调,强化管理,集中力量形成比较优势,避免无序竞争。(4)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种经济杠杆,发挥相应的经济金融作用,拓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实力。(5)改进境外矿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境外投资审批制度,逐步简化审批程序,以便于企业能及时抓住全球矿业市场的机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6)大力发展矿业中介服务业。建立境外投资信息咨询、法律保障和国际协调体系。设立境外投资项目库,为企业及时准确提供投资环境、投资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同时,加强双边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7)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投资活动予以税收政策优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更加向经济目标倾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石油直接投资项目设立投资基金,并设置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改变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尽快开展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作者简介[1]王志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2]张家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世界矿产资源排名

其视下也
空世界
最近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及万国投资研究所分析发表了“万国集团全球市场研究报告”说,南非为全球不包括能源在内的矿产资源范围价值最富有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该国铂族金属矿储量极为丰富。报告显示,南非矿产资源总价值达24940亿美元。其中铂族金属(主要包括铂、钯和铑)矿资源价值就达22000亿美元,占该国矿产资源总价值的比率达88.2%,而且南非铂族资源价值占到全球的近90%。  其次俄罗斯非能源矿产资源价值占世界第2位达16360亿美元;澳大利亚居第3位为15880亿美元;加拿大居第4位为10000亿美元;第5位为巴西7260亿美元;第6位为中国7170亿美元;第7位为智利6610亿美元;第8位为美国6130亿美元;第9位为乌克兰5160亿美元以及第10位为秘鲁3280亿美元。  目前正在生产中的非能源矿产资源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为非洲的几内亚达444年;其次南非为184年、印度为164年、乌克兰161年、哈萨克斯坦117年、俄罗斯99年、墨西哥62年、加拿大56年、美国44年以及澳大利亚43年。  基于商品的矿产价值,其中铁矿石最高达43520亿美元,而铂族金属则居第2位,铜居第3位。煤炭则按另类范围调查分析,中国按目前年产量计算可持续开采41年,印度将超过100年。但是如考虑到中国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因素,那么到2020年开采寿命将从逾40年减少至20年

矿产资源价值计算方法研究回顾

精气
贵因
此文原载《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1994年第2期我国关于矿产资源价值问题的讨论已有十几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两种观点,即有价观和无价观。有价观认为,矿产资源是一种有用的耗竭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其有用性决定它有使用价值,人类为发现它的存在而投入的勘探劳动及由稀缺性引致的供需矛盾决定了矿产资源价值的大小。无价观认为,矿产资源是天然形成的,未经人类劳动的过滤,它的存在及用途大小只有质量上的差异,与价值形成无关,因此它没有价值。在此,我们首先肯定矿产资源是有价值的,而且其价值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公式计算。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测算,从时间上讲始于1982年,1986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又从不同侧面进行过深入研究。1993年8月召开的关于进行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计算工作会议,从计算范围、方法、参数选择上作了明确规定,并将此作为一项正常的年度工作;从研究内容上,由潜在价值扩展到潜在产值、潜在净值,甚至与国外的对比;计算范围由原来的45种扩大到近200种。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分别作一简要的回顾介绍。1 1982年地质工作现代化研究中的矿产储量价值计算1982年地矿部原地矿司和资料局在作地质工作现代化研究中,按照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探明储量(A+B+C+D)×矿产品价格的公式测算了世界100多个国家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与现在所说的45种主要矿产出入不大,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0种)的储量价值,得出世界主要国家的45种主要矿产总价值为74.7万亿美元,其中能源矿产占72%,金属矿产占16%,非金属矿产占12%的结论,与矿产总值列前十位的国家相比的结果是:第一,我国已探明矿产储量价值占第三位,仅次于苏、美(苏、美、中分别为13万亿、12万亿、11万亿美元)。第二,从国土单位面积矿产储量价值丰度上看,英国、沙特阿拉伯、南非和伊朗居先,我国次于美国居第六位(英、沙、南、伊、美、中分别为1260万、230万、180万、154万、132万、114万美元/平方千米)。第三,按人口平均,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加拿大居先,我国居末位。最高的沙特阿拉伯为62.58万美元/人,而我国仅1.19万美元/人,相差50多倍。2 1986年地矿部提出《我国四十五种主要矿产单位储量的资源潜在价值基本参数表》1986年,地矿部原计划司为统一计算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考核地勘工作经济效益,会同原资料总局、地矿司和政研室编制了《我国四十五种主要矿产单位储量的资源潜在价值基本参数表》。参数表列出了45种主要矿产的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国内矿产品价格(1985年价格)及利用单位储量潜在价值计算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的公式,即矿产储量潜在价值=探明储量(A+B+C)×单位储量潜在价值;单位储量潜在价值=矿产品价格×矿产储量总回收率(总回收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按上述参数及计算公式测算得知,截至1985年,我国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为20万亿元人民币。3 1990年利用耗用储量矿产价格计算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这是地矿部综合计划司和直管局委托部经研院和定额队共同开展的《地质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的建立和实用性研究》中的一个专题报告提出的计算方法。研究者认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矿产探明保有储量(A+B+C)×矿产品价格×耗用储量矿产价格系数,其中耗用储量矿产价格系数因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同及矿产储量计量单位的差异有4种形式,即精矿产品金属价、精矿产品矿石价、原矿产品金属价和原矿产品矿石价,并用5种方法计算了耗用储量矿产的价格系数。由于公式十分繁琐,这里不作详细介绍。研究者在广泛收集了1987年、1988年我国矿产品采、选技术参数、矿产品价格基础上,测算出68种矿产1988年保有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为33万亿元人民币。4 1991年开展的矿产资源潜在净值的计算这是在“矿产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基础上开展的。研究者认为,矿产资源潜在净值是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已证实的经济可采资源扣除勘查、开发全部成本后的净价值。计算公式为:矿产资源潜在净值=储量规模(A+B+C)×资源净价×资源综合回收率。这里,资源净价是以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为基础扣除矿山采、选(冶)成本及利润和勘查成本后得出的。资源综合利用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据此公式,研究者计算出我国1988年42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净值为3.5万亿美元。5 1992~1993年开展的全矿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的计算这次活动是按照朱训部长的指示开展的。首先总结了前几次方法的优缺点,而后参考有关文献确定了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的涵义及计算方法。认为某种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是指该种矿产探明储量按其初级矿产品价格折算的价值。这一指标不扣除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及其勘查和开发的成本,是假定探明储量可利用部分完全采取时的总产值。这种潜在价值仅是国家物质财富的源泉,是未来矿业开发总产值的基础。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潜在价值包含三个层次:潜在总值、潜在产值和潜在净值。潜在总值即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公式为:V1=R1×P×g×k式中:V1——矿产储量潜在总值;R1——矿产探明储量(A+B+C+D);P——矿产品价格;g——品位系数(矿产储量平均品位/矿产品品位);k——统一折算系数。潜在产值的计算公式为:V2=R2×P式中:V2——潜在产值;R2——可采储量(探明储量扣除设计损失的储量);P——矿产品价格。潜在净值的计算公式为:V3=V2-C1-C2-C3-V0式中:V3——潜在净值;V2——潜在产值;C1——矿山投资;C2——生产成本;C3——各项税费;V0——投资收益。在确认了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三个层次之后,计算出我国1991年探明的203种矿产资源中的198种矿产储量的潜在总值为18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探明保有工业储量(A+B+C)的潜在总值为60万亿元人民币。作为这次活动的延续,1993年9月由地矿部资源司组织召开了“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研讨会”,会议期间肯定了这一计算方法的全面、适用性的同时,与会代表按统一的品位系数、矿产品价格(1990年不变价)及调整系数,计算了各省的探明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地矿部要求从1993年起,每年对全国和各省(区、市)的45种主要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进行一次计算;每5年对全部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进行一次计算;同时根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的结果,对45种主要矿产的可供规划利用的储量潜在价值进行一次计算。计算结果连同该年度矿产储量表一起报部。经过前述5次的修改、完善、深化,我国关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方法日臻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综合反映我国或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国力,比较矿产勘查的工作业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满足,现在计算方法还有待实践检验并完善,计算参数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操作上还有待改进。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研究、测算与应用,对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管理由实物型向价值型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是矿产资源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因此,我们应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方法体系。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