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矿产资源“走出去”政策研究

放荡者
宿于逆旅
王志刚 张家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一、政府政策对“走出去”的支持“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2000年初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时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在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跨国公司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部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法律,是建立中国涉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的法律基础,也是建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管理制度和政府在经贸领域实行依法行政的基础。(1)外交部:加强政府在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方面的推动和引导。利用政府高层领导互访和多边、双边会晤的机会,推动中外企业间大型合作项目的磋商和成交,宣传推介我国企业,推动承揽境外大项目,并纳入政府合作框架。充分利用多边、双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落实和推动有关项目。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框架下对外经济合作的磋商机制,加强与外国驻华使馆和机构的联系,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经济合作方面的政府间双边协定。通过加强多边、双边交流和磋商,减少和排除企业合作中的壁垒,提高国际经济合作的便利化程度。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出访非洲3国,我国的全球战略布局日益明晰,主要是与3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取得石油、天然气供应。外交部、商务部2004年7月8日联合颁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从政府的角度,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国信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参考。(2)财政部:为了推动矿产资源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和引导矿业企业勘查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自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国外矿产资源进行概查、可行性研究等前期风险勘查工作。通过财政的投入,启动并实施了一批国外风险勘查项目,为推动矿业企业“走出去”减轻了前期勘查风险。近年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和金融的扶持政策,如出口卖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和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等等,很多企业从中受益。在政策上加强对中国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海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及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商业贷款审批中,赋予商业银行职责,提高其积极性;鼓励企业采用各类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如带资承包、BOT项目融资、海外上市等,充分利用国际资金。(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10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对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涉及的有关问题做了具体规定。该办法主要有如下改革:①减少了程序。改项目审批制为核准制,将原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道审批,改为只核准项目申请报告。②下放了权限。国家原审批限额为中方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项目,新设定的国家核准限额为资源开发类3000万美元以上、大额用汇类1000万美元以上,分别提高了30倍和10倍。其余项目下放地方政府核准,有些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③简化了内容。与以往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同,项目申请报告核准主要侧重于确定投资主体、投资方向及合规性的审查,减少审查产品方案、财务效益等应由出资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内容。④提高了效率。明确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项目核准的机关及权限、核准的程序、核准的条件及效力,增加核准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起草了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形成过程中。其中包括一些扶持性的政策,如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将放宽企业走出去用汇的限制,放宽企业走出去的审批和简化程序等。同时,诸如《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也在酝酿之中。(4)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已与近30个国家的资源主管部门签署了部门间合作协议,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法国、南非等主要的资源大国,以及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国土资源部积极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从1999年起,每年定期召开中国矿业国际研讨会,推进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现在,一年一度的矿业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矿业政策、投资和合作的主要交流研讨平台,受到国际矿业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同周边国家、非洲及拉美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矿业领域的合作稳步发展。如老挝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项目,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与商务部合作,利用援外资金开展国外地质调查和培训发展中国家地矿管理干部、专家的工作已经起步。国土资源部和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3年3月7日发布了《关于实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备案的通知》,开始对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进行项目的备案工作。为使备案工作更加便捷,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7月将原公文纸张式的备案方式改变为实施网上备案。(5)商务部:建立并已经上网运行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指南”,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国内外投资方面的资源共享。为增强政府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完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业务信息库,并搭建信息交流交换平台。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发布《国别贸易投资报告》,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地区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前沿信息优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且在2003年11月28日商务部建立企业境外投资意向信息库,2004年7月商务部在各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网站上建立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子栏目等措施,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向公众提供政策、市场、项目中介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使中国企业增强对国外市场的了解,也使外国企业和机构熟悉中国及中国企业,加强中外企业之间的互动,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和方式。2004年11月11日发布的《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通过收集、了解中国企业在投资国遇到的问题,并尝试从政府角度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举办“中国对外贸易投资洽谈会”这一中国迄今最大的投资合作洽谈的会议平台,能够以丰富的内容,完善的功能,使参加洽谈会的中外企业能够虚实兼得。商务部建立了“走出去”战略的数据库及监测管理平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对外经济合作统计制度,及时掌握“走出去”和各项业务的总体状况。建立了对外投资联合年检制度和对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对外投资和境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推动建立了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国家利益。在减少政府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行政审批职能,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实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等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6)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年9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减少审批、简化手续、下放权限等境外投资审批工作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省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以外的项目的境外投资审批试点,由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核准境外投资项目后报商务部备案;赋予沿海及四川、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各2亿美元的用汇规模,额度内外汇来源由地方外汇分局审查,取消了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适时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企业在外汇使用和结汇方面更加方便。二、“走出去”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走出去”发展战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利益,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家现代化形象和综合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增加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信任感,彻底破除“中国威胁论”,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外投资是构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可以带动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规模今后将主要依赖中国吸引外来投资的规模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目前,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是一条腿走路。对外投资带动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是政府鼓励“走出去”发展战略之初衷,也是国家利益所在。对外投资企业在满足当地国对产品本地化标准要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从中国进口原辅材料和零配件。一味强调产品的“当地化率”,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违背企业长远的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三、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综合情况(1)我国在亚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在亚洲设立的资源类企业中,石油企业4家,中方投资额8784.58万美元;矿产企业15家,中方投资额.45万美元。(2)我国在非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在非洲设立的资源类企业中,石油企业2家,中方投资额115万美元;矿产企业8家,中方投资额14563万美元。(3)我国在欧洲地区的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在欧洲地区投资设立资源类石油企业1家,中方投资额326万美元。(4)我国在美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在美洲投资设立的境外石油资源开发类企业3家,中方投资3970万美元;矿产资源类企业13家,中方投资2.98万美元。(5)我国在大洋洲投资情况:截至2003年一季度,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在大洋洲地区投资设立的矿产资源类企业8家,中方投资额3.15亿美元。四、“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主要“走出去”业务的立法急需出台。(2)促进和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走出去”的财政、金融、外汇、税收等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推促手段还不完善,如在境外资源开发方面,对企业的非经营性风险,尚未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也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手段。(3)企业外汇使用控制过于严格,企业外汇资金过去是不允许独立运作,更不用说海外运作。(4)监管体系仍不健全,不利于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和外汇流失。(5)一些企业自身决策和经营管理机制弊端丛生。资金不足,特别是人才缺乏,使一些企业“走出去”的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五、对“走出去”相关政策的建议(1)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推动下,鼓励企业以国有资本为主,吸引国内各类民间资本,加快优势互补,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优质配置。(2)调整现行的矿业税费,按国际通行准则,对矿业企业实行保护性税收政策。(3)确立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改善和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做好境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领导,对内统一协调,强化管理,集中力量形成比较优势,避免无序竞争。(4)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种经济杠杆,发挥相应的经济金融作用,拓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实力。(5)改进境外矿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境外投资审批制度,逐步简化审批程序,以便于企业能及时抓住全球矿业市场的机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6)大力发展矿业中介服务业。建立境外投资信息咨询、法律保障和国际协调体系。设立境外投资项目库,为企业及时准确提供投资环境、投资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同时,加强双边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7)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投资活动予以税收政策优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更加向经济目标倾斜,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石油直接投资项目设立投资基金,并设置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改变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尽快开展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作者简介[1]王志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2]张家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矿产行业的专业资讯可以在哪里了解?

局内人
郑风
可以的话,登录矿天下的网站或者下载他们的APP,是全天候24小时更新的。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

克利夏
苦体绝甘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深圳市盛世华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十二月)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战略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报告目录2019-2025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产采选行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研究报告第一章企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概述............................................................................................................7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7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7一、研究原则..................................................................................................................................7二、研究方法..................................................................................................................................8第三节研究企业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10一、重要性......................................................................................................................

世界矿产勘探投资形势分析

遥惠
乃合天德
此文系作者和罗晓玲(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闫丽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玉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原载《世界有色金属》2006年第12期1 2005年世界勘探预算分析(Budget Analysis of World Exploration in 2005)2005年世界勘探预算总计达51亿美元,仅次于1997年的预算最高水平。根据金属经济组织的第16版联合勘探战略,商用有色金属的勘探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已持续增长三年,仅次于上个勘探繁盛时期的最高水平。2005年的总计预算(51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34%,较2002年的低峰时期增长了168%。世界范围内对有色金属的勘探自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开始平稳增长,1997年达到最高峰52亿美元,在以后的5年逐年下降并达到12年内的最低数字,也就是2002年下降到19亿美元,下降了至少63个百分点。2002年以后,统计数据在3年内持续增长,并达到仅次于上个勘探高峰期的最高值。据金属经济组织的分析显示,2005年1431家公司的勘探预算总计达49亿美元,这项预算占全球有色金属商业投入的95%还多。如果加上其他预算。在1997年勘探支出达到顶峰后,出现了实质性的下滑,主要受企业合并和一些大公司投资减少的影响。经历了5年支出的直线下降后,2000年的勘探预算降到了12年来的最低谷。开始表现出来的增长趋势可以归结为一些大公司的持续投入,因为他们在意识到新项目匮乏的同时也在调整商品供应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合并,特别是经历了2000和2001年的工业合并高峰之后。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渐涨的黄金价格和投资利润前提下,在某些部门继续增加投资。随着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其他商品价格也开始有回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公司的年预算开始增长,这种迅速的增长推动了2005年世界勘探总投入达51亿美元,仅次于1997年的最高峰。2005年小型企业的勘探预算增长了57%达到23亿美元,其中增长的13亿美元的65%都用于公司的勘探分配。图1和图2将大中小型公司,还有一些控制经济实体的政府机构(从1997到2005年)的勘探预算总额作了对比。图1 1996~2005年世界有色金属勘探总预算和相关金属价格图2 1997~2004年大中小型企业的世界勘探预算对比(十亿美元)在1997年勘探支出达到高潮时,一些小企业的勘探预算却减少了40%,紧接着金属价格急剧下降,并且一直持续到2001年。由于工业的不景气和投资的兴起在前几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企业投资和勘探的能力,也就导致了小企业在投资勘探领域的涉足大大减少。尽管如此,在2001年,小企业在世界勘探支出的份额却只下降了25%。小型企业的勘探支出在2002年中期有所回升,同时逐渐恢复的黄金价格也开始引起一些小企业的关注。因为大部分商品价格将长期居高不下,小企业对勘探业的投资调整将加强以后对勘探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也会带动股票交易的上涨。自从2002年投资预算跌到谷底,小企业的勘探支出就飞跃式增长了350%,因为从2002年到2005年所增长的32亿美元的60%都用于勘探分配。正如图2所示,自从预算支出跌到谷底,小企业的联合预算资金在2004年第一次超过大企业,超过大约700万美元,所以小企业勘探资金的实质性增长是与其他组织的勘探战略是相关的。在2005年,小企业的预算增长幅度已超过其他工业组织——2005年小企业的勘探预算几乎达到世界勘探总额的一半,这是我们进行一系列研究以来小企业所占到的最大份额。2 企业并购对勘探投资的影响(Influences of Enterprise Merger to the Exploration Investment)过去几年,工业合并的影响涉及了勘探支出,以至大部分并购公司都降低了勘探预算。处境艰难的公司的预算要么和并购前一样,要么进一步减少。表1不仅列出了每年并购公司的数量,而且反映了企业并购后的累积效应。值得指出的是,经常性支出产生的这种协同效应能够节省支出,这就导致了企业与并购前相比,开发预算有了实质性下降,而且过去几年预算的大部分下降都是由开发项目的裁减所导致。从1997年到2004年,55个大型矿业企业总计投资5.55亿美元。在2000和2001年,企业并购达到了顶峰,开发预算共计减少了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减少是由于这种企业并购所导致。表1 1997~2005年企业并购对勘探预算的影响在2000年和2001年,大企业间的并购再次掀起高潮,在以后的3年中所并购的企业都是较小或中型的矿业企业,他们没有实质性的预算资本。在2002~2004年,没有一个企业的预算资本超过2000万美元,但是在2001年却有4家企业的预算资本超过2000万美元,所以,自从2002年预算资本跌入谷底后,企业间的并购就对开发项目起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在2005年,大型企业间的并购却突破了历史新高。在2005年,黄金和其他基础金属年收购值达420亿美元,这都得益于企业间的并购。2005年,14家大型企业的并购协议上的金额已达2.5亿美元(包括2005年企业间并购的预算金额),是过去3年14家企业的累积预算额的2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部门以及2005年参与并购活动的14家企业仍然在努力摆脱困境,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少一小部分并购企业的预算在减少乃至为零。BHP Bieliton,Inco和Barrick公司的联合将使2006年的预算增长1.8亿美元,相当于WMC Re-sources,Noranda/Faeconbridge和Peacer Dome公司的总计开发预算。3 勘探投资的地域分布(The District Distribution of Exploration Investment)图3显示了1431家企业用于商用有色金属开发的49亿美元的局域分布,是一个5年来关于全球矿产勘探投入的局域分布百分比图。勘探投入连续3年增长,其中有4个地区仅在2005年一年就增长了2亿美元还多。拉美地区的支出增长以墨西哥和秘鲁为代表,其他区域的增长以俄罗斯、中国、蒙古为代表。非洲地区则以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加蓬为代表。除此之外,增长较快的还有加拿大。拉美一向是重勘探地区,连续两年超过位居第二的加拿大2.05亿美元。在加政府矿产勘探税收政策的刺激下,加拿大的盈利水平已接近2003年的5000万美元。非洲位于第三。接下来就是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原苏联和中东地区。自从2001年其他地区的排名已滑至第五位,但是就国家个体而言,澳大利亚的投入仍居世界第二。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仍分别位居第六和第七,如同2001年的排名结果。图3 世界不同区域有色金属勘探预算对比综观全局,拉美及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大变动对此也有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本土居民对矿产勘探的积极性相对降低,这就使得矿业的发展受到重创。但是继他们之后,人们的积极性却在提高,再加上这些地区的政府也在将社会责任转移到矿业企业,这样,潜在的支出就减少了一些企业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还有,南美、南非国家的税务转移和财政问题,以及加拿大税务政策的到期,都能缓解这些地区的勘探过热问题。图4显示了2005年开发预算位于前十名的国家。这十个国家的支出占到2005年总支出的69%。图表记录了2005年所调查的103个国家的支出状况,并且与2004年所调查的99个国家作了对比。位居前三名的依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在2005年加拿大巩固了其支配地位,比澳大利亚多吸引了3亿美元的投资。俄罗斯也由原先的第七位跃居第四位,迫使秘鲁降到第五位。墨西哥紧跟南美,仍位居第六,而智利却让位于巴西而位居第八。阿根廷去年被蒙古取代其第十的席位,今年又再度恢复其第十的位置。一些国家在中国勘探投资的汹涌势头,导致了国际勘探在中国分布的实质性增长,并在来年可能位居第十一。图4 2005年勘探预算名列前十位的国家4 勘探投资的矿种分析(Analysis of Exploration Investment for Different Kinds of Ores)在2005年,基础金属和钻石的勘探保持了历史记录,黄金的勘探分布却呈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不过仍然低于1997年,白金的增长幅度最小。图5体现了2005年所研究公司的勘探分布情况,和一个5年分布的比较,每个时期的分布作为全球勘探总量的一个百分点,黄金勘探支出远远超过其他金属而位居首位,但是在2005年,却降到了不到一半,预算金额只有过去6年中的5年的一半。2002年勘探低迷以后,尽管黄金的分配金额有了近3倍的增长,但是2005年用于黄金勘探的23亿美元却比1997年降低了20%,1997年黄金的勘探预算为30亿美元,占所有金属预算总额的65%。基础金属的预算分配金额在过去几年中明显增加,像铜、镍和锌的价格达到了目前最高水平。铜的预算金额在近10年来至少占基础金属的预算总额的一半,是2005年基础金属预算总额的57%,超过了1997年的顶峰值。镍的勘探量也超过了过去的水准,在2005年增长了65%。锌的预算分配额从2004年到2005年增长了近一倍,尽管在2005年锌的实际勘探量有所增长,但是仍然低于1997年的最高值。钻石的分配额连续增长了4年,在2005年增加了33%,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在加拿大北部掀起的钻石勘探高峰,加拿大成为唯一可以和非洲竞争的钻石开采重地。从1996年到2005年,投入到非洲的钻石分配额达12.3亿美元,加拿大也达到了10.9亿美元。铂金类金属的勘探分配额增长较慢,2005年增长了16%,而其他金属的预算(主要有银、钴、矿砂和工业矿物)却增加了49%。图5 不同类有色金属的勘探预算对比5 勘探投资的阶段分析(Stage Analysis of Exploration Investment)图6显示了2005年49亿美元的勘探预算总额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分配情况。它把5年来每个阶段的预算金额分配作为每年世界勘探总量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后期勘探在当前的勘探环节中越来越重要,渐涨的金属价格和其他全球性因素正在唤起各种层次的公司对后期项目的关注。小型勘探企业依靠探明储量来吸引投资商和大企业的关注,一些小有实力的企业则在市场强大时保护发展资金。与其不同的是,大企业却迅速着手生产线的项目。还有,一些先前被认为毫无经济价值而被停止了的项目,有可能在发展中被重新评估。图6 界有色金属不同勘探阶段的预算对比过去两年,后期勘探阶段的预算金额的平均增长幅度远远超过草根勘探阶段,因此它吸引了最大比重的世界勘探支出。结果是,后期勘探阶段的总预算首次超过了草根勘探阶段(虽然只有300万)。所以我们希望在2006年企业仍然给予后期勘探的关注,使其预算进一步增长。最后,企业要贯彻现有后期项目的生产线,并评估它的可行性。一些曾经被评定为无经济价值的项目应该在改善了的市场环境下重新评估,后期勘探的生产线也会随之慢慢减少。后期勘探工作比前期要花费,当企业耗尽了后期勘探的生产线,也就意味全球勘探支出的下降。尽管一些边缘的或非经济的后期项目不会明显消失,但是在近期内,它们中的一些将很可能一再搁置。6 2006年展望(Forecasting of 2006)现在,工业处于繁荣时期,空前的需求推动大多数矿物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大家普遍认为金属价格的重整不只是暂时的恢复,而是过去数十年下降趋势的基础性突破。许多工业分析家认为印度紧跟中国的产业化步伐,中国的产业化将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发展新矿物的供给。其他观点则认为推动生产和发展的因素耗资巨大,没有真正拉动需求,而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商品价格。为了盈利,高投入似乎成了高价格的必然。这两种观点的本质区别在于日益增长的需求意味着生产商有的空白要填补,而日益增长的投入却没有这层含义。不管长期居高不下的金属价格是由高投入导致或是由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近期的重整都会增强价格的可承受性。许多工业声称“时代不同了”,金属的价格将会保持在这个水平。基于所知因素,我们预期多数金属价格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持或接近现在的高水平。此外,从1998年到2002年,工业上大量削减勘探费用导致了近年来发现率的下降。由于缺少已进入生产线的大型项目,这将最终增加全球供应的压力,尽管现有工业的生产线已包括了能支撑以后3~5年发展的项目,但是如果需求一再上涨,储量就会下降直至找到新的项目来满足增长率。假设勘探支出的复苏会产生这种新项目,但是从新项目的发现到生产却花费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在许多年内它不会有利于全球供应。同时,许多公司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增长储量和生产的保障,但是,如果把工业看作整体的话,交换资产并不能够创造新的储量。通过其他企业创造的用于并购的新资金,一个纯粹的并购策略可以预测勘探支出。尽管矿业不能像集团那样运作,但是下一期大型项目的发现却对工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当前矿业勘探在初级阶段的恢复有赖于小型企业的持续投资能力。在过去几年,小型企业确实加大了投资力度,在2005年末,他们已经为2006年的项目准备好了资金。短期内居高不下的金属价格将会有助于小企业吸引投资。此外,一些大企业已经在勘探支出方面竭尽全力,所以在未来几年,他们不可能在预算方面再有实质性增长,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却仍然留有余地,可以拓展他们的勘探项目。我们认为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勘探支出以及不断拓展项目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超过2005年的企业并购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2006年,世界勘探支出会有适度增长,从而成为勘探支出循环中的又一个高峰。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方向?

达妮卡
王浮
你这到底是考上大学了还是考上研究生了,高一本怎么又研究生毕业啊,这个专业本科毕业了就很好就业,本科毕业主要是地质队矿山,研究生毕业了就是地质类矿山类的科研单位,当然生产单位也行,升值啥的也比本科快,工资待遇本科和研究生都不错,不是非常高,如果不是在一线城市的话基本上是中山水平的收入,就业环境比较差,这是缺点!谢谢你比较详实的答案!

国内外矿产勘查运行机制对比分析

尸银
隔世情
下面从管理体制、投资运行机制、企业运作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矿产勘查的运行进行简要对比分析。一、产业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属于矿业的一部分,虽然在运行上也有探采分离的,专门从事矿产勘查的可以相对独立,但是在名称上仍然称“矿业公司”或“找矿人”,并且同整体矿业在经济利益上紧密制约。找矿是为了开矿,开矿必须找矿(或者买矿,或者自己找)。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勘查业是个独立的行业,把所有从事地球表层的调查研究工作,统统纳入到这个行业,其中就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个定位没有根本转变,只是把它放入第三产业,属于技术服务门类。同时强调,它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但仍属于地质工作的一部分。总之,在产业定位上,一个强调是矿业的一部分,一个强调是地质工作的一部分,这就是区别。同时,在市场经济国家,从事矿产勘查的,不管是找矿人、初级矿业公司还是大型矿业公司,都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都实行资本金核算制度。找矿也好,开矿也好,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从事固体矿产勘查的,都是事业单位,即使直属于产业部门的地勘单位,也是事业单位,都统一核销中央财政的“地质勘探费”。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虽然原来的“地质勘探费”变成了“基数”,但又陆续出台了名目繁多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而地勘单位的性质仍然不变,即“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事业性质最大特点就是规模的刚性,一经组成就只能扩张,不能缩小,不管任务如何变动,它是不动的,我国的“百局千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找矿是为了开矿,否则找矿投入就无法收回;开矿必须找矿,否则就成为“无米之炊”。所以探矿和采矿的关系是天然的同盟者,这一点不受管理体制影响。但是探矿和采矿的连接,却不同的管理体制有不同的方式。在市场经济国家,找矿的和采矿的,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分开为两个企业,但是利益机制是相互依存的;采矿的企业对自己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要么自己出钱找,要么用钱买;找矿的企业,对自己的找矿成果,要么自己采,要么变现。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体制为矿产勘查投入建立了长效机制,并从根本上保证了找矿市场需要的矿,找在成本上企业可以接受的矿。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找矿的经费由中央财政出资,不进入矿产品成本,找矿成果由国家无偿的分配给矿山企业。找矿的事业单位和采矿的企业,没有直接的利益制约。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虽然还有相当多的找矿成果,是由财政出资进行的,但不再无偿使用了,而是通过协议出让或竞标出让。这就是说在探矿和采矿的连接上,已经在同市场经济国家接轨,可还没有到位。即出资找矿的体制尚没有企业化,它既不搞资本化的核算,也不靠地质成果的变现或自用维持生存,所以这种探矿和采矿的连接方法,对矿产勘查和开采的关系来说,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法形成勘查投入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资源的配置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政府只能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做些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找什么矿、不找什么矿,以及在哪里找矿,完全根据预测的市场需求进行,而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两个约束条件:第一,必须寻找符合市场需要的矿,否则就要积压,资金链就要断裂;第二,在成本上必须是市场所能容纳的,如果成本太高,也要积压,也无法继续运作。这两条促使矿业权人时时刻刻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找矿效果。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矿产勘查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国家计划决定,地勘单位只是承担矿产勘查的作业单位。找到矿,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找不到矿,可以就地核销。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资金开展矿产勘查,已经完全由市场配置了,而政府出资的矿产勘查,在初始立项时,基本体现了政府意志,即按规划设置的矿业权。找矿成功后,出让矿业权,则基本上是接受市场配置的,即竞标或拍卖。二、矿产勘查投资(一)投资来源在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矿产勘查是矿业一部分,而矿业活动又是产业活动,所以它的投资都来源于社会资本,包括个人、企业直投和股市集资。政府一般不会出资,即使政府出资,也是通过国有企业运作,同样体现为社会资本。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矿产勘查全部由政府出资,这在当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油气矿产勘查已经同国际接轨,主要由国有的三大油气公司出资,国家财政只作公益性油气地质工作;固体矿产勘查投资,则是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并行,其中政府出资仍占大头,但不再是原来投资的简单“恢复”,而是有新的变化:第一,不再按地勘单位分配,而是按地质项目投入,通过竞标发包;第二,完成地质成果之后,由出资的政府拍卖矿业权,而不是无偿使用。(二)筹资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投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筹集:一是由个人和企业,直接投资找矿,低门槛进入,自担风险和收益;二是通过专门的风险资本市场,把勘查投资证券化,筹集资金;三是通过地质项目的合资、合作,把社会资本引进来,共同从事矿产勘查。运用的合作方式就是实行“买卖选择权协议”,即按一定条件买卖某宗商品或财产的权利。在矿产勘查领域,运用买卖选择权协议较为普遍。同时,市场经济国家筹集矿产勘查投资,还呈现不同的勘查阶段运用不同机制的特点,在预查和普查阶段,主要是找矿人和初级矿业公司投资;在普查和详查阶段,主要是股市集资;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则主要是高级矿业公司投资,追求规模效益。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用国家计划保证矿产勘查投资到位,运转顺畅。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固体矿产勘查筹资,只有直接进入或合作进入两种,方式比较简单,缺少资本市场。同时由于风险大、周期长、退出难,造成了勘查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开始进入,力求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可随着矿产品的涨价,矿业权有利可图,政府一方面提高了矿业权进入门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财政资金进入力度,实际上形成了替代。(三)退出机制矿业生产从地质找矿开始,到产出矿产品为止,周期相当长,而且它的产出很不均匀,这些特点决定了一旦进入,很难退出。而市场经济国家,正是把握了这些特点,搭建了一套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吸引了各方面的投资者。首先是通过股市,可以随时退出;其次是在矿产勘查任何阶段,可以随时顺畅退出。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退出问题,不论对投资者还是作业者,都是不能脱离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社会资本,都只有一条退路,那就是出让矿业权,变现。(四)投资回报矿业勘查的生产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在具体项目上投入产出的相关性很差,有的血本无归,有的收益丰厚,因而不能靠地质项目的运行追求利润分配,而是靠矿业权的价值成长追求资本增值。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投资回报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是通过持有的矿产勘查公司的股票,在找矿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获得增值,可以随时变现;二是作为矿产勘查公司或勘查项目的股东,在找矿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股本获得增值,可以转让或通过矿产品利润获得收益,但不能一次全部收回。我国的矿产勘查投资回报,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本不存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探采结合的矿业公司,参与整体矿业资本运作,不存在单项勘查基本的回报。对以从事矿产勘查为主的地勘单位,则基本不单独考核投资回报。对各级政府的矿产勘查核算,则基本不搞资本核算,收入和支出分别计算。有的地方财政,支出的有政府核销,收入的一律进入财政,所以根本不存在资本回报机制。三、矿产勘查主体(一)企业的组织类型市场经济国家从事矿产勘查的企业,专业化分工十分突出,企业组织形式多样。从大类分有以下几种:(1)经营矿业权的主体,它的成果就是找矿、勘查、提供矿业权。这类主体按规模大小分四类:找矿人、小型矿业公司、中型矿业公司、大型矿业公司。(2)从事矿产勘查工程技术服务的公司,他们围绕矿产勘查所需要的工程、技术、手段,提供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既不承担矿业权运作中风险,也不获取矿业权运作中收益。这些服务公司从其服务的职能和手段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介服务公司;另一类是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各类中介和公司是投资中介、法律中介、财务中介、地质中介、地球物理公司、地质咨询公司、地质工程公司、矿业权资产评估公司、独立地质学家等。在我国,从事矿产勘查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基本变化不大,号称“百局千队”,但大都是大而全,小而全。一些大型矿业公司,他们在集团内部分工,还是专业化的,但是大多数地勘局、地质队,则是工种齐全、人员众多。中国最小的地质分队,也比西方的初级矿业公司规模大,他们所从事矿产勘查,从地质演变、地形测量,到钻探、坑探施工、岩矿测试、地质综合研究等,全都由单位内部人完成。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专业技术和工程,也开始单独对外服务,收取劳务费用,但未形成独立的企业。(二)企业之间配合市场经济国家在矿产勘查活动中的专业化分工,目的在于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勘查资源,提高勘查技术水平,降低勘查成本。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靠市场机制进行协调和配合的,灵活方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比如找矿尖端的地质人才,勘查尖端的技术装备都能得到充分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相应的报酬。而我国矿产勘查的专业工程技术,大多是部门、单位所有,利用率相对不佳,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变,但基本格局没变,所谓“戴事业帽子”,就包括这些专业。(三)企业绩效考评市场经济国家,经营矿业权的公司,不论规模大小,都以持有的矿业权数、矿产资源产出量数为实力。而这些实物指标,又是经过权威评比后共同认可的,在社会上具有可信度。一个公司如果占有的矿产资源量多,它的实力就大,它的股票就值钱;否则,它的实力就降低,它的股票就不值钱。这种机制对矿产勘查的兴旺发达,进而对矿业的发展,具有长效作用。而我国的矿产勘查,在固体矿产方面,还是强调投入规模,每年增长多少,投资减少多少,投资是评价矿产勘查的主要指标;对地质成果,仍然用矿产地、异常等指标表示。当然也有矿产储量统计,但是权威性很差,常常是只统计新增加的矿产地,不统计被淘汰的矿产地。所以在对地勘单位考核中,难以用这些业绩吸引地勘投资,不能形成长效机制。至于政府出资的矿产勘查,由于其主体不是企业,更难考核它的业绩了,而且它的存续和发展,并不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四、矿业权运作(一)矿业权的出让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在出让矿业权时一般采用四种方式:一是早申请优先授予原则,它适用于一般性矿产(美国称“可标界矿产”);二是协议出让原则,即出让和受让双方经协议确定;三是委托出让原则,即委托国有矿业公司出让;四是竞标出让原则,它适用于“可出让矿产”(如石油)和“可销售矿产”(如建材矿产等)。这些出让的矿业权,只限于没经政府投入的初始矿业权,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申请优先原则,进入门槛比较低。而我国政府对矿业权的出让,开始阶段(2003年以前)大多采用登记在先的原则,2003年之后,实行登记在先与竞标出让并用,在有些地方,甚至全部实行竞标出让,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更甚者,许多地方政府由财政出资,开展地质找矿,然后竞标出让矿业权。同时,由于把政府出让的矿业权都称为“一级市场”,所以中国的一级市场十分发育,而二级市场(企业之间转让)则很不景气。(二)政府对矿产勘查的社会化服务市场经济国家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提供找矿信息上,即通过国家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为初始找矿优选靶区提供地质信息帮助。但是也有不少国家,不仅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还开展矿产评价和勘查,然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政府直接操作的,而是通过组建矿业股份公司或集团公司操作的。我国政府对矿产勘查的支持,在公益性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方面,与市场经济国家作用相似,而且正在逐步完善。但在支持环节上远比市场经济国家延后,许多地方政府,不是为地质找矿提供选择靶区的信息,而是用政府资金,先把矿产找出来,然后再向社会需求者出让矿业权。(三)政府对矿产勘查的税收政策市场经济国家对矿产勘查的支持,很重视使用税收杠杆。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耗竭补偿制度”和“全部通过股票制度”。所谓耗竭,是指自然资源被开采后造成的资源耗尽或减少。耗竭补贴是指每个纳税年度中从净利润中扣除一部分给油田、矿山的所有人或经营人(矿权人),用于寻找新矿体,以替代正在被耗竭的矿体。其核心内容是:矿业公司利润的固定部分免税。耗竭补贴是与权利金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却是相同的,即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可耗竭资源。其不同点在于,权利金是因之而补偿给矿产资源所有人(一般是国家)的,而耗竭补贴是因之而补偿矿权人(经营人)的。因此,这种补贴实际是一种负权利金,它作为一种对采矿的补偿,有效地降低了矿权人所承受的税负(有的国家是直接补贴,有的国家是从权利金支付中扣除,还有的国家从所得税支付中扣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津巴布韦、圭亚那等重要矿产生产国均有这种耗竭补贴制度。全部通过股票制度:加拿大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部通过股票机制,它将勘查和开发支出的公司扣减转移给购买全部通过股票的投资者。全部通过股票是加拿大税收制度中一个重要要素,其目的是使初级矿业公司与资深矿业公司在同样的基础上。自1954年以来,全部通过股票就一直是加拿大矿业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时以这种形式出现,有时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但其对勘查支出水平比较有影响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从根本上说,全部通过股票是允许向公司提供勘查资金的个人投资者(购买全部通过股票的个人)从其个人收入中100%的扣除其投资(即这部分收入不需交个人所得税),因此,它是为高风险的矿产勘查筹资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补贴的特点是补给出资者,而不是补给地勘单位。我国对矿产勘查的税收,尚没有看到具体鼓励出资者的政策,但对政府出资和地勘单位出资的矿产勘查,当前基本上不收税,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比如,政府出资和地勘单位出资搞的矿业权,税务部门尚没有反映。这可以说是一种优惠,但并非是有意给予的支持。(四)政府对矿产勘查的财政补贴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对国家整体利益和安全的维护,出于缓解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政府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实行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其特点是:①不是“普惠制”,即不是针对所有矿种的;②不是所有时期均适用的,主要是用于国家矿产资源面临重大问题时,如美国在“冷战”期间特别需要钨矿“战略资源”,因此采取强力补贴措施;③不是任何时候均实行全额补贴;④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补贴的比例不同;⑤补贴额一般不高,但所起作用较大。这些补贴大多直接补贴现金,或者允许加速折旧、摊销或优惠提供贷款等。我国直接给商业性矿产勘查出资人的补贴或优惠不多,即不善于利用经济杠杆支持商业性矿产勘查,而是以支持为名义,实际是搞替代。近几年大多数的地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直接立项,通过发包技术劳务的形式,委托地勘单位找矿。这种做法由于不实行资本化运作,加之政府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一般的社会资本无法与其竞争,形成了替代,而不是支持。(五)政府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商业性地质资料的汇交,并且把这些地质资料同公益性地质调查所取得的地质资料组织在一起,开展综合研究,对外利用。据介绍,有的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汇交的地质资料占资料总数的82%。这些地质资料有一定的保密期,政府是必须遵守的,但保密期一过,即可对外开放。我国的地质资料汇交及其服务,也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具体执行尚未到位。同时,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自己动手搞调查,不善于利用社会的地质资料为我所用。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衡量全球矿业发展形势的指标是什么?

傥然不受
方死方生
衡量全球矿业发展形势的指标是价格,第二是销量。扩展阅读:1.全球矿业市场的复苏势头减弱从2016年开始,全球矿业走出低迷区间,触底回暖态势趋稳,已经可见明显的“拐点”,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景气周期。由于特朗普挑起“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导致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矿业市场复苏势头减弱。安永公司2019年上半年贸易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影响其并购计划。所以说,新一轮矿业景气周期是否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和“贸易战”的影响从而导致无疾而终的结局,尚待进一步观察。2.全球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当前,世界各国均已充分认识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引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均出台了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矿产(关键矿产)目录以及相关扶持政策。2019年5月21日,标普全球发布《新的大博弈:中国、美国与技术》研究报告,认为技术是中美争端的核心所在。美国关注的焦点是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而非双边贸易赤字;同时,技术对中国亦十分重要,说明矿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性。2019年上半年,美国发布《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有61项建议,确定了落实部门和落实时间。全球对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的竞争,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3.全球矿业经济新秩序新形象需要重新构建当前,全球矿业经济秩序受到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关税大战带来的严重破坏,亟待建立矿业经济新秩序。例如,中国和印度建立原油联合购买同盟,抵御亚洲溢价初见效果,这表明建立区域性大宗矿产品交易中心有助于增强地区资源安全。与此同时,全球矿业界正在努力通过雕刻重塑,展示一个全新的矿业发展形象。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傻大黑粗、劳动密集、高危生产、破坏环境的落后矿业形象,改造成为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智能化、技术密集、可持续性、社会接受的先进矿业形象,从而巩固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石作用,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矿产资源实行宏观管理

动物屋
松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微观经济掌握在具有独立利益的企业手中(包括国家出资的国有企业),矿产资源生产者可以通过出资获得资源,所以他们都是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动,将其掌握的经济资源投入到自己选择的生产方向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要让那些由市场调节的矿产资源按照政府规划的目标去实施,就必须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这种调控较之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需要投入精力,需要研究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保证规划的实现。对此,应当围绕规划的目标,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勘查的调控矿产勘查在运行中通常受到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制约。如果在某一个时期,出现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单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奏效的,政府必须从宏观上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但是这种干预,既不能代替企业,直接去立项找矿,又不能背离市场规则,强买强卖。可考虑由政府出资(利用资源补偿费或财政资金),对矿产普查实行补贴:①之所以补贴普查,是因为在整个矿产勘查中,普查阶段风险最大,社会资金最不肯进入;一旦普查有了突破,找到了市场需要的有望矿点、矿区,就可以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进入。②之所以叫“补贴”,是因为补贴资金不能独立承担项目,它要起的是杠杆作用,即用补贴调动项目主体出资(各占一定比例),找到矿了,补贴可以转为国有资金投入;找矿失败了,补贴可以核销。③享受普查补贴的项目不能由政府立项,必须由企业立项,因为只有企业操作,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去选项,去运作,才能避免找“呆矿”,才能最节约最有效地利用资金。但企业所立的项目必须在政府规划的范围内,否则不予补贴。为此,政府可以根据规划的需求,列出享受补贴的普查地区、普查矿种,供企业选择。这样就可以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同企业微观的需要结合起来了。二、矿产开发的调控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大批大型的骨干矿山企业资源枯竭,没有条件维持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数量众多的中小矿山,只能是一矿一开,有矿便开,无矿关闭,没有接续勘查的能力;即使是规模比较大的矿山企业,大多数也是以矿山为基点发展起来的,缺少异地开发经营矿山的条件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矿业要与国际大型的跨国公司竞争是很困难的,要实现各级政府的矿产资源规划也是力不从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否考虑配合各级政府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建议有关部门、相应组织制定具有指导性的矿业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作为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在规划中可以选择后备资源充足、市场前景看好的大型矿山企业;以及掌握雄厚的矿产地、具有大规模勘探开发矿产资源潜力的地勘局,加以重点扶持。具体作法如①从国家财政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包括债券资金)拨出一定数额,支持指定的重点矿山企业,作为国有资本金的增量,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地质勘查投入或技术改造,增强其实力。②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经贸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积极支持这些重点矿山企业上市,建立健全矿业资本市场,通过社会融资,促进我国矿业的发展。③主动与政府经贸部门联系,引导现有矿山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联营兼并等办法,把矿山企业的规模做大,特别是有目的有步骤地支持指定的重点矿山企业加速扩张。三、支持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从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率提高了,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资源所有者的资源效益;对这种情况的科技开发、科技进步,企业比较容易推行,政府只要给予鼓励、提倡,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研究,完全可能实现规划的目标。另一种情况是,伴随着资源效益的提高,矿山企业的开采成本也提高了,对这种情况的科技开发、科技进步,企业是不愿意主动进行的;对此,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性强制措施外,政府应当在经济上提供某种优惠办法,促进企业也关心资源效益的提高。上述两种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而开展的科技活动,多数是属于风险较大的投资行为。因此可以考虑:①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面,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基建来源有中央财政拨付科研经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中用于支持科研的资金、地方政府支持的科研资金,以及矿山企业提供的资金等。在每项基金中政府可以持股,但不控股,其余由企业提供。②对基金的运作一定要交企业进行,政府作为股东具有一定的监管责任,但一般不介入资金的商业运作。也可以实行“共担风险,不谋利益”的做法,即与合作者签订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营运成功,则政府以原价将所持股份出售给合作者、收回投入的资金;如果运作失败,则共同承担损失。四、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这是在实施矿产资源规划中政府可以直接操作的保证措施,但当前也存在着资金问题,即只有国家一级公益性地质调查有了资金保证,省一级财政大多数都没有为本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提供稳定经费来源。而这一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对本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今后地方财政,特别是省一级财政,应当加强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投入。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矿产资源运作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效率、优质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只说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应理顺府际关系,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和责任。凡属全国性的事务,即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事务由中央政府决定;凡属地方政府事务,即涉及本行政区域利益的事务由地方政府决定。此外,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流程信息化,提高社会服务的透明度。强化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浪费。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保障程度

梦使者
蝙蝠人
2.2.1 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总体供需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愈加明显,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今后15~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凸显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当时期内,石油、天然气、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对外依存度将居高不下。1990年以来,虽然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但消费量增长更快,导致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十五”期间,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2.1%,而石油消费量年均却增长了6.45%。近5年来,钢和铜的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7.2%和6.4%,而消费量年均却分别增长了20.4%和29.0%。受国内资源条件和生产能力的约束,我国主要大宗短缺矿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进口额逐步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铜的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量不断扩大,国内消费对外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额持续增长,其中以石油、铁矿石、铜精矿及铜制品的进口额增加更突出(图2.26、图2.27)。图2.26 大宗短缺矿产对进口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图2.27 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耗汇额增长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民经济必须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将仍然保持较大的需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必将更加严峻,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通过对石油、煤炭、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可供性论证,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图2.28)。图2.28 2020年19种短缺矿产可供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我国矿产资源潜力较大,加强地质找矿工作,能增加一定的后备资源;另一方面,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相比,我国也有着许多节能降耗的优势,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和集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2.2.2 若干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分析2.2.2.1 石油可采储量增长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产能力基本维持现状,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截至2007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7.4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8.33亿吨;建成天然原油生产能力约1.86亿吨/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低速增长,2007年我国全年产量1.87亿吨,同比增长1.6%(图2.29)。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石油消费量飞速增长。1990~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量3.19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为3.17亿吨,2007年跃升到3.70亿吨。近年来,国内石油对消费的保证逐年下降,进口量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4亿吨,原油净进口量为1.17亿吨。2007年石油净进口和原油净进口分别攀升到1.81亿吨和1.57亿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年来居高不下,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45.2%、42.9%、47.0%和49.6%。截至2007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8.33亿吨。根据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和剩余未探明的资源条件分析,结合50年来探明储量增长和开发消耗的规律,保证储采比稳定,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可采储量分别为34.1亿吨和53.6亿吨(未扣除今后开采消耗的可采储量);原油的生产能力则可保持在1.80亿~2.00亿吨之间。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年需求量为4.93亿吨,石油可供可采储量的累计需求量为85.6亿吨。石油可供储量的保证程度62.6%左右,石油供应能力的保证程度在40%左右,石油缺口约为2.93亿吨。图2.29 我国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趋势图2.2.2.2 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可采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截至2007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31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21万亿立方米。1999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200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同期,天然气消费量以年均30.43%的速度增长。2004以后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长,2005年产量达500亿立方米,2007年达699亿立方米。近两年天然气消费量也增长迅猛,2005年消费量达到544亿立方米,2007年702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已经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图2.30)。图2.30 我国天然气生产量与消费量趋势图据评价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36984.39亿~37624.39亿立方米和48024.39亿~50824.39亿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别为1304亿~1394亿立方米和1548亿~1752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8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能够形成的产能接近1800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天然气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届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仍难以满足需求。2.2.2.3 煤炭资源量巨大,但可供储量相对不足,可供能力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煤炭资源保障程度高,但需加强产能建设调控我国煤矿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截至2007年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180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为3261.26亿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2000年来产量逐年上升,2003年全国煤炭产量16.67亿吨,2004年为19.56亿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持续攀升到21.9亿吨、23.8亿吨和25.4亿吨(图2.31)。1990~2003年,我国煤炭消费以年均3.32%的速度增长,2003年消费量达到15.69亿吨。2004年和2005年煤炭消费飞速增长,年均16.8%,2005消费量达到21.4亿吨。2006年消费量增长9.6%,达23.7亿吨;2007年增长7.9%,达25.78亿吨。由于精查储量不足和运输能力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煤炭供应显得异常紧张。我国查明的煤炭资源量大,但可开发建设的精查储量不足,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而且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克服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不够、矿山水资源不足等困难。图2.31 我国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示意图2.2.2.4 铁矿可供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十分有限,难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储量不足。截至2007年底,全国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613.36亿吨,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基础储量为223.64亿吨,储量为106.23亿吨,比上年有所减少。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我国铁矿采选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年产铁矿石7亿吨能力的生产体系。我国铁矿石储量、产能和品质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富铁矿。从20世纪80年代富铁矿会战以后,铁矿勘查工作大幅度缩减,虽然近年有所上升,但仍不能满足铁矿日益增长的需求(图2.32)。图2.32 1980~2007年我国铁矿勘查强度趋势从2003年以来,我国铁矿石产量、进口量和钢铁消费量呈现逐年迅速攀升的趋势(图2.33)。2003年进口富铁矿石达1.48亿吨,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铁矿石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2005年列入统计口的规模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进口量和铁矿石消费量(按中国标矿含铁33%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20亿吨、2.75亿吨和9.70亿吨。2006年列入统计口的规模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进口量和铁矿石消费量分别达到5.99亿吨、3.26亿吨和12.51亿吨。年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列入可统计的国内矿石产量为7.07亿元,实际消费量为12亿吨(含进口矿石4亿吨)。图2.33 2001~2007年我国钢铁消费变化情况从2003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折算成标准矿)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一直在50%以上,最高的2005年达到56.7%,国内铁矿石生产不到我国钢铁生产消费的50%,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我国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铁矿资源分布情况基本清楚,今后难以找到大型超大型富铁矿床,现有探明储量基本上可以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建设规划的依据。近年来铁矿勘查和评价成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深部和西部地区新区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我国保有铁矿石资源储量613亿吨,其中已占用290多亿吨,尚可规划利用180多亿吨,合计470多亿吨,其中含铁量约160亿吨。理论静态保有年限(储量/消费量×综合回收率,消费量按2007年国内生铁产量计算)32年。但是我国铁矿由于自然禀赋特点,产能难以大幅度提高。按目前查明的资源储量,2010年规模产能最多只能达到9.3亿吨,2015年铁矿石产能至多上升到12亿吨,而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生铁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和5.5亿吨,如果全部用国产铁矿石(品位33%),则年需求量为17.7亿吨和18.3亿吨。显然,我国铁矿石产能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2010年和2015年仍将需要年进口铁矿石(品位65%左右)4.2亿吨和3.2亿吨。2.2.2.5 铜矿可供储量和矿产铜可供能力有增加的潜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铜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截至2007年底,我国查明铜矿资源储量7056.9万吨,其中基础储量为1346.3万吨(其中储量746.6万吨)。1995~2007年,我国铜消费量呈两位数年增长,1999~2005年年均增长21.5%。从2003年起,我国铜的消费量超过世界铜总消费量的30%,超过美国、日本等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铜矿一直缺口很大。矿山铜和国内废铜产量增长缓慢,1995~2007年间,我国国内原料铜(矿山铜+废铜)的年增长率不足4.0%。造成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占消费量的比例从1995年的65%下降到目前自给率不到近年来的30%。多年来,我国进口大量的铜精粉和废旧铜。2003年我国矿山产铜60.44万吨,国内废铜(杂产铜)42.58万吨,合计103.02万吨。年度缺口363.3万吨;2004年矿山产铜74.2万吨,废铜62万吨,年度缺口417.4万吨,自给率24.6%;2005年矿山产铜76.2万吨,废铜74.40万吨,年度缺口379.5万吨左右,自给率28.4%。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国内矿山铜产量分别为76.2万吨、87.3万吨和85万吨,表观消费量530.1万吨、516.1万吨和500万吨。其中,2007年进口铜矿石453万吨(含铜量)。随着我国进口铜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贸易逆差也在逐渐加大,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74.9亿美元、105.8亿美元、138.6亿美元和173.2亿美元,2007年达到新高,为256.70亿美元。铜进口已经占有色金属贸易逆差总和的相当大的份额,在金属矿产品中已成为仅次于钢铁产品的第二大贸易逆差产品。根据现有的生产和设计矿山的能力,通过加大铜矿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我国现有已知矿床矿山铜的可供能力可以由2007年的85万吨增加到100万吨,可见增幅很小。我国铜矿资源潜力较大,但找矿难度也大,预计到2020年铜矿可供储量将从2007年的1346万吨增加到2785万吨。只有加强勘查,发现一批大型铜矿,才有可能加大我国自产铜原料的生产能力。预测2020年我国精炼铜的需求量为445万吨,国内矿产铜只能保障20%。另外,预期2020年时国内废铜产铜将达到90万吨,可使国内铜的保障程度提高到40%左右。但缺口仍很大。2.2.2.6 铝需求增长快,氧化铝产能将大幅度增加,铝土矿可供储量不足,但有将数量巨大的资源量升级为可供储量的潜力截至2007年底,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29.08亿吨,比上年加1.3亿吨。其中基础储量7.5亿吨(其中储量5.5亿吨),资源量21.57亿吨。2003年以来,由于对铝的需求增大,氧化铝产能扩大,国产氧化铝不能满足国内电解铝的需求,年度缺口45%~48%。2007年,我国铝土矿矿石产量2396万吨,氧化铝产量1947万吨,原铝产量1258万吨。目前我国原铝和氧化铝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从2003年以来,我国不断增大进口氧化铝和废铝的数量。年净进口氧化铝550万~700万吨,废铝进口从2003年的64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09万吨(表2.4)。同时2005年以后还大幅度扩大了铝土矿的进口量。表2.4 我国近年来铝矿产品的产量与进口量从广西、河南、山西等铝业公司氧化铝产能建设规划可知,2010年时国内氧化铝产能可达到近3000万吨,将逐步彻底解决我国氧化铝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预计我国2020年铝消费量1500万吨,需用氧化铝3000万吨。按此计算,2020年前我国累计需消耗铝土矿7.93亿吨,目前我国铝土矿可供储量为5.4亿吨,可供储量保证程度为70%,到2020年至少需增加铝土矿基础储量2.38亿吨,才能保障国内氧化铝产能的需求。2.2.2.7 铅锌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可供储量和可供能力将适度的增加,加强勘查可以保障需求截至2007年底,我国铅矿查明资源总量4207.71万吨,其中基础储量1346.3万吨(其中储量747.6万吨);锌查明资源储量9710.9万吨,其中基础储量4250.8万吨(其中储量2424.3万吨)。近年来矿山铅、锌和再生铅锌同步增长。国内矿山铅/精炼铅产量:2003年为95.46万吨/156.41万吨,2004年为99.72万吨/193.45万吨,2005年114.2万吨/239.14万吨,2006年133.06万吨/271.49万吨,2007年140.21万吨/278.83万吨。其中再生铅产量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28万吨提升到2007年的45万吨。国内矿山锌/精炼锌产量:2003年为202.91万吨/231.85万吨,2004年239.14万吨/271.95万吨,2005年254.78万吨/277.16万吨,2006年140.21万吨/271.49万吨,2007年133.06万吨/278.83万吨。2007年再生锌达到9.7万吨。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铅锌冶炼业生产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矿山采矿业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我国铅消费量从2003年的11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51万吨,锌消费量从2003年的200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339万吨。2007年我国精炼铅出口量为23.6万吨,进口量为2.5万吨,全年净出口精炼铅21.1万吨。2007年我国进口锌精矿215.1万吨,精炼锌出口量为27.7万吨,进口量为31.8万吨,全年净进口精炼锌4.1万吨。总的看来,我国铅、锌矿产品从2005开始已经开始净进口。随着国际锌市的变化,我国不但是锌矿产品的净进口国,又成为精炼锌的净进口国。我国铅消费量中约有65%用于蓄电池(2007年净出口15.94亿千伏安时),20%用于氧化铅,15%用于铅材等其他领域。我国锌的中间消费主要是镀锌钢材、压铸锌合金、黄铜、氧化锌和电池,最终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通信、电力、交通运输、农业、轻工、家电、汽车等行业。按2020年铅和锌的需求量分别为180万吨和340万吨计算,从2005~2020年的16年期间累计需要铅和锌可供储量2566万吨和4769万吨。目前的国内可供储量保证程度只有32%和55%。2.2.2.8 钨、锡、钼、锑等传统优势金属矿产优势正逐步丧失我国传统优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产能无序扩张,资源浪费严重,导致资源优势逐步丧失;同时,优势矿产以数量扩张型对外出口,未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据论证,目前钨、锡、钼、锑的可供储量只能满足当前产能生产10年以下,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压缩产能,则难以维持其产业的长期发展。我国优势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较好,加大找矿勘查力度可以增加储量。据评价,到2020年,我国钨、锡、钼和锑的可供储量将分别由目前的52万吨、111万吨、147万吨和42万吨增加到68万吨、126万吨、222万吨和53万吨,而预测的可供储量累计需求为55万吨、228万吨、142万吨和85万吨。因此,钨和钼可供储量可以保证需求,但锡和锑不能满足需求。我国稀土金属资源查明储量基数较大,完全可以保证需求,关键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和经济效益。2.2.2.9 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可供储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可供转化升级的资源量较多,可新增资源的勘查潜力大我国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剩余可供储量不足。2007年,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总量5541.3吨,比上一年增加544.4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主要是增加了资源量。其中基础储量1859.7吨(其中储量1126.1吨)。按当前矿山金产量220吨、可供储量1126吨测算,保证年限只有6年。据论证,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金矿累计可供储量为4120吨,但需求旺盛。预测到2020年,累计需求量将达到6877万吨,可供储量的保证程度仅为18%,金矿资源接替问题相当严峻。但我国金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找矿和勘查工作,不但可以将部分已查明的资源量升级为储量而增加储量,尚可找到新增资源地。2.2.2.10 硫铁矿可供储量增长缓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可基本保障需求,但生产能力仍然不足截至2007年底,我国硫铁矿矿石查明资源储量54.12亿吨,基础储量17.94亿吨(其中储量8.48亿吨),资源量36.18亿吨。伴生硫铁矿查明资源储量3.76亿吨,基础储量1.28亿吨(其中储量0.5亿吨)。从世界范围看,硫资源有3种来源,一是自然硫矿;二是硫铁矿和伴生硫铁矿;三是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硫化物、煤、油页岩、石膏、硬石膏、明矾石和砷矿中的伴生硫。国外以自然硫和天然气、石油为主要硫源,我国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以硫铁矿和伴生硫铁矿为主要硫源。2001~2003年,随着从油气中回收硫资源的增长,我国硫铁矿年产量(折成硫35%含量的标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2004年以后,随着需求量的增长,硫铁矿产量和消费量又逐步提高,2007年达到1201万吨。同期,我国硫铁矿消费量上升(表2.5)。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硫铁矿供需基本平衡,硫铁矿进出口量不大。但与此同时,我国自然硫进口量在不断增加。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净进口各种硫磺676.1万吨、829.6万吨和881万吨,2007年进口964万吨。进口硫磺已成为沿海制酸企业的主要原料来源。硫磺大量进口导致价格在2007年大幅度飙升。表2.5 我国硫铁矿和硫酸产量我国硫铁矿资源尚有一定潜力,但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评价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硫标矿可供储量5.41亿吨。预测2020年硫标矿累计需求量为5.6亿吨,基本保证需求。由于需求强劲,到2020年硫铁矿的生产能力将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万吨增加到2120万吨。但预计需求量将达到3050万吨,缺口近1000万吨,保障程度仅为70%。目前国际硫市场上,弗拉斯硫(即,以自然硫作为资源所获得的硫)所占比重日益缩小,而综合回收硫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如果能在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时与开发利用国外硫资源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硫资源紧张的局面。2.2.2.11 磷矿资源丰富,储量和产能都将有所增长,均能保障需求截至2007年底,我国磷矿查明资源储量174.91亿吨,比上年增加5.07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6.73亿吨(储量13.59亿吨,比上年减少0.52亿吨)。我国磷矿贫矿多,富矿约占全国磷矿总量的10%。磷矿石中有害杂质含量一般较高,且矿物颗粒细、嵌布紧密,选矿成本偏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国磷矿产量(P2O530%)2617.44万吨、3044.49万吨、3711.00万吨、4134.00万吨和3904.2万吨;磷肥产量1002.96万吨、1075.31万吨、1225.50万吨和1339.20万吨。我国磷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勘查评价将使资源储量有所增加。预测今后十几年内,每年可新探明磷矿资源储量2500万~3000万吨。但我国磷矿贫矿多、富矿少,新探明资源储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转化为直接利用的可供储量。经评价分析我国磷矿可供储量为25.18亿吨。预计到2020年对磷矿石的累计需求量为14.61亿吨,可供储量能够保证需求。另据有关规划,到2020年时磷矿的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3050万吨增加到4580万吨,与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2.2.2.12 钾盐可供储量难以大幅增长,但可供能力会逐步增加,供需形势依旧严峻截至2007年底,全国查明钾盐资源储量8.35亿吨,基础储量3.38亿吨(其中储量1.28亿吨),资源量4.98亿吨。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其余分布在云南、山东、新疆、四川和甘肃等省(区)。目前,我国的钾盐矿在青海的察尔汗和新疆已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四川、云南等有些产地也开始小规模利用。但是,我国钾盐资源主要产地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利用受到限制。2007年全国有钾盐矿山9处,主要分布青海、新疆和云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近几年来,我国钾盐的产量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2003年(折算成K2O)为164.5万吨,2004年和2005年为206.3万吨和176.5万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208.9万吨和286万吨。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目前对钾肥的年需求量为850万吨左右。每年靠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2003年钾盐消费量为750万吨,国内生产KCl115万吨(K2O164.5万吨),净进口各种钾肥629.73万吨(其中KCl593.43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5%。2004年钾盐消费量799万吨,国内生产KCl144.43万吨(K2O206.33万吨),净进口各种钾肥729.76万吨(其中KCl708.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82%。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净进口钾肥(KCl)分别为874.6万吨、705.2万吨和96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61%~80%。我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目前钾盐可供储量仅为1.37亿吨,通过加强勘查,预计到2020年可供储量会增加到2.3亿吨。预测我国到2020年钾肥需求量为1717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5亿吨,可供钾盐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约17.7%。加大现有钾盐储量的开发力度,钾盐的生产能力会逐步提高。预测2020年我国钾盐的生产能力有可能达到450万吨,国内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26.2%。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