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小学科学小课题题目有哪些

惫也
贾谊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2、小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3、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辐射的实践与研究4、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艺体特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6、小学语文、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7、小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8、在小学数学、科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9、特殊学生过错行为矫正研究10、提高后进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11、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12、教辅资料有效利用研究13、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的研究14、班级精神文化构建策略研究15、课堂教学效应的研究16、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对话17、通过学生自写评语以提高写作能力的研究18、如何管理班级活跃分子19、从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20、不同类群学生的心理分析2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错别字的研究22、运用试卷分析策略提高学困生学习实效的探索研究23、小学低段数学如何有效运用学具的研究24、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25、学生座位调换的研究2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板书的功效性研究2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28、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研究29、多给表现机会培养后进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30、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31、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研究32、提高学生作文自改水平的策略研究33、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34、新课导入方法的研究35、学生“数学日记”操作策略研究36、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37、小练笔在课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38、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39、学生错题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的研究40、流动书吧对学生发展作用的研究41、提高小学生预习效率的途径的研究42、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43、课堂悬念设置的研究44、提高教师课堂评价有效性之研究45、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研究

科学小课题有哪些

钱穆
卡特琳
科学:生物观察记录 社会:水污染问题,城市发展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短缺问题,财富两极分化问题 上述做科学小课题都可以呀多类,,什么酸碱指示剂的制作啊,用花瓣的那个什么研究哪种洗衣粉好啊,主要什么成分啊等等,,明天再帮你想~化工厂如何排放污染,成分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关于制作水果电池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实施及方案

樊迟
此剑一用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柏华美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鲍家小学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

初中科学小课题

白玉京
教之末也
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二、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 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 3、实践性。 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三、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我只能找到这个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理论界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本文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学科特点确定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于本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此外,对高一年级生物选修课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物学实验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崔允 郭,1999)。校本课程通常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决策,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崔允 郭,1999)。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主要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学者(徐玉珍,2001)从新课程开发的策略、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构建学校特色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了更明确的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徐玉珍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两个基本点是“学校为本”与“课程开发”。两个必须是指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语言习惯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法国自拿破仑统治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时间表以及全国考试涉及的范围。德国在18世纪末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学所需的课时,阐明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在这样的指令性课程标准与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教师很少有自由行动的余地。 另一种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课程开发传统,这种课程开发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美国的教育属州政府的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地方有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上的自主权。由于学区和学校的自主权很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学校自主的传统。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课程的开发传统是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的,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两类课程体制各有利弊。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开发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新课程运动具有这样的基本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与原有课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识不同的是,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包含最新信息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观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崔允 郭,1999) 在这一课程运动中,英美两国表现尤为突出,两国课程开发者都认同了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过多地把课程权力交给学校与教师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西方的新课程计划由专家研究课程制度,新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集中开发。 但这一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师方面的种种原因外,“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于课程开发集权引起的。这种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课程的推行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校本课程恰好能够适应这一要求。一向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事务上的主动权,纷纷出台了有关的课程政策。 我国建国后,为保证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便于管理和评价,采用的是原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教育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也受到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有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结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课程、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 问题的提出 1. 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 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学生水平的测试。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生物学技能水平和情感情况。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各个年级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有所不同。 3.后测:检查一个学期课程完成后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测、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在实施过程进行中,各年级任课教师对课程情况进行经常交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研究方案调整,特别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整理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以备总结完善课程;对为本课程编写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准备汇编为生物选修课教材。 四. 结果 (一)本课程的理论研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生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A. 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a. 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b.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c. 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d.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e. 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B. 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C.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选择课程内容 选择什么实验?所选择的实验目的是什么?每个实验要学习哪些的生物知识?训练学生掌握什么技能?这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整理挑选了曾经做过的一些实验,并参考中、美、英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按照实验内容、方法分类,从中挑选了一些实验作为生物选修课学习的基本实验。我们选择的实验可以分为三类: 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实验——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学生 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探究类的实验——在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后,学生对一些生物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生物学的知识,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特点。 自选实验——自选实验有两种,一种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实验。另一种为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项目。自选实验一般为周期较长、较大型的实验。学生进行自选实验,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研究。完成自选实验要涉及多种方法,所以这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选题实验多为小组合作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这类实验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见附表1 )。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安排了本学期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见附表2)。 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校本课程中师生的关系 参加学习的学生年级不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所掌握是生物学知识也不同,因此,不同年级课程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中师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初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生物学知识很少,教师需要结合实验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操作,而且也学习了相应的知识。 高一年级课程重点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训练目标,教师提供学生实验讲义,学生阅读实验讲义,进行讨论,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规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操作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检查学生实验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的实验题目,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生物学资料供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现象的理解。对于高一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地活动余地。 高二年级学生以自主选题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对自己的选择的课题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注意实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查找资料,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分析讨论的方法。虽然高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但生物学知识依然缺少,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学习相关知识。 4.考核评价的方式 如何对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评价方式、结果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考核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见附表3)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也要检测学习的最终结果。 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我们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检查完成的实验报告。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学习的最后考核有两种方式,初中年级,进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了包含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高中年级,要求学生完成自选实验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 学生在参加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不能用直接考核进行评价。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能够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实验的情况,参与讨论的情况,在小组自选实验中的贡献大小等,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以上几个方面,除出勤情况是客观的,其余几项都无法定性测试,因此,除了对学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观察记录外,我们还使用了问卷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变化。

什么是小课题

神之末也
变色巷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培训材料之一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我们给它这样定义: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 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有专家认为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确实,“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2、小课题研究的特性案例:顾老师任教语文,最近为班上的学生不愿发言而大伤脑筋,的确,那样的课堂常常如入“无人之境”。经过一番思考,顾老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紧,发言机会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于是,顾老师根据《中国青年报》文章的启示,尝试“站起来就说”。他对本班学生做了一个征求意见调查,54%的支持率让他颇感欣慰。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竟无一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在征求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顾老师感到光凭“激励”还不行,还得“强迫”,于是他又公布了一项新规定“每周每个学生语文课上主动发言不少于两次;凡少于两次的学生必须当众唱歌,必要时还得‘请家长’……逐周累计发言次数,奖励前三名。”此举见效显著,课堂气氛随即“活跃”。然而,顾老师很快发现:少数同学是前半周看热闹,后半周胡乱找几个问题提提,答答,完全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顾老师采取了“要点提问法”、“即时提问法”,对那些一堂课上一次都没主动发言以及心不在焉的学生突然提问。伴随着这样的“软硬兼施”,学生们的强迫感日渐消失,慢慢习惯了“站起来就说”的形式。案例: 与克隆作业过过招任教五年级语文的王老师,意外发现本班部分学生有长期抄袭作业的现象。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恼怒,先是不动声色地与个别学生接触,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她决定与“克隆作业过过招”。王老师首先设置了专题作业评讲课。评讲课上她先表扬了所有语文作业全对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作解题示范,几个抄作业的学生自然就“挂黑板”了。尽管在座的学生多心知肚明,但王老师仍未解开真相,这让“抄手”们十分愧疚。接着,王老师又组织学生们自编自导中队会“诚信为金”,大家通过讲故事、演话剧、夸典型、表决心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和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针对性改进。首先,她在班上建了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们积极、正确地对学困生以学习援助;其次,她在平时的新授课上,特别留心学困生的表现,有针对地调整教学节奏;再次,她在作业批阅中增大了面批的分量,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孩子们渐渐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诚挚关心,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分析: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课题研究的特性:(1)“属己”性:上例可以看出,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建构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在于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召唤水乳交融,这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地“属己”性。(2)真实性: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等等。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3)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4)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半年、一年或多年,时间周期不等。从以上几个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出: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面对转瞬即逝的问题,不仅要知晓正在发生什么,寻求何种可行的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在抄袭作业的案例中,虽然抄袭作业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现象,但对于其他同学、对于班集体又具有怎样普遍的教育意蕴呢?王老师敏锐感觉到其对良好学风产生的威胁,在她的反思、之中,此前教学中“学生间良好互动的缺失”、“教师课堂调控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问题得以暴露和敞现,在转化学生的过程中,她又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学生抄袭作业的又一因素,这促使她在与“克隆作业”过过招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连环活动。事实上,只有对问题背后的意义有一个逐渐深入的,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对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动力。良好的行动源于充分的思量和成熟的规划。上例中王老师设计的作业评讲课、“诚信为金”中队课以及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进行作业面批等活动都是在调查之后,经过认真思考确定了预案之后实施的。3、如何选题了解了“小课题”的特点,该怎样选题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而来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类型的题就是不会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不理解?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师个人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在教学中去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课题不大,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几个学生,通过调查会很快获得结果,再对结果进行分析就会找到差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把这些办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收到成效。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结果会很快在实践中应用,这就是“小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并且要能把问题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下列要求:①课题的选择应具体、实在,研究范围宜小一些,适合教师个人(或同备课组的两到三人)开展研究。 ②加强选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③充分考虑选题的主客观条件,注意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积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 ④课题名称的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 ⑤课题选题要有创新意识,突出具体研究内容的特点,可以是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也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4、常用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同时,选择案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开展研究。由于所取样本小,其结果一般不用数量统计处理,只作定性的分析、比较。这里有一个问题想提醒老师们注意一下,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不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帮助我们能在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的结果,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样我们在应用研究结果时会更切合实际,收到更好的成效。同时在研究中也要学习一些教育科研方法,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去应用。特别是一些调查的方式、方法,例如,怎样编制问卷,怎样与学生谈话和通过谈话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在这些方面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弄不好了解的情况就会不真实,这样一来,研究得出的结果就不会真实,研究就没有意义了。5、小课题的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可以是报告式,也可以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子——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6、课题研究的要求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②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优势,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开展研究。 ③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课题研究的“精”、“实”上下功夫,同时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 ④成果的表述生动活泼,明晰流畅。

如何有效指导科技小课题研究

彼兀者也
长恨歌
一、集思广益找问题。“问题”是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有了问题,研究活动才有动力和创新性,为此,我认为应该师生总动员,集思广益找问题。1、引导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开展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前提。老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一是指导留意发现问题,二是指导学生从热门的社会话题中寻找问题,三是让学生在书本中寻找问题。2、征集提炼问题。学期初,可向学生下发 “发现卡”,让学生们把生活中的发现记录在卡上及时投入“发现箱”。老师将学生提出的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对大家进行展示。3、预设提供问题。由于学生一时难以发现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预设问题,学生认同后着手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可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家乡等资源板块为学生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却未能引起注意的问题。二、精心挑选立课题。筛选、确立课题是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难点,而这直接影响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为此,老师应指导学生精心挑选小课题,提高研究的成效性。1、充分选题准备。老师要辅导学生及时分析、整理所搜集到的资料,帮助鉴定资料的可靠性,并提出充足的实际依据,为课题的筛选、立项作好准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后,老师要介绍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专业背景知识,以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2、讲究选题策略。老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课题,对学生进行选题策略的辅导,让学生懂得筛选课题要考虑时效性与可行性。如爱好农业的学生选择《稻种的改良》作为研究课题,就不切合实际。小学生对稻种改良知识毫无储备,所以难以完成。3、科学自主选题。学生可自愿组成合作小组,运用选题策略,从实效性、可行性两方面对课题进行分析。如周倩瑶同学对课题“螃蟹上山之谜”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该课题具有实效性,可实施性。学生们可通过翻阅资料或到现场进行考察等方法比较顺利地完成。三、 有效指导研课题。“科学研究课题”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研究科技小课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制订方案明确目标。确定课题后,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研究方案是小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老师指导学生制订的研究活动方案,通常分三步:一是研究什么,二是怎样研究,三是预计研究成果。学生制订了研究方案后,老师还要指导进行论证,从而使方案不断完善。2、自主组合合理分工。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不可避免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不知该做什么,怎样做。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要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按特长分工到人,制订具体的岗位细则,使组内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3、精心指导实践创新。研究过程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顺利探究,很有必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辅导。如怎样进行调查访问,怎样随时做好记录,怎样统计和分析等。另外,老师还可和学生一块儿来到现场交给学生实地考察的要领。4、随时监控优化策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通过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要调整方法策略及时进行指导,引领和帮助。四、成果展示结课题。结题是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和成长感。可采用成果展示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结题。1、课题报告真实有效。老师应特别重视结题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力求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撰写。撰写时要求学生在文字上要精练,在内容上要立意新颖,在思路上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形成一篇完整的小论文。2、课题鉴定的科学规范。对结题的科技小课题,可采用课题答辩的形式进行成果鉴定。由老师、学生代表组成课题答辩小组。课题答辩的一般过程如下:A、进行答辩申报。B、课题小组准备答辩。C、正式课题答辩。最后由课题答辩小组发放证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奖。3、成果展示丰富多彩。成果鉴定后,对优秀成果可举行隆重的成果发布会,学生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小课题成果。可有经验介绍,日记体会,研究活动的照片,课题小论文等,让大家共享丰收的喜悦,激励其他学生参与到科技小课题活动中来,从而促进活动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

科学研究中的选题宜大不宜小?

人理
生天生地
科学研究中的选题宜大不宜小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题目的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大量的材料,不仅要有局部的,还要有全局性的,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还要有综合性的。而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习的学员还要受到工作、家务等牵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学的几年学习,对学生来讲还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对大量的材料的处理也往往驾驭不了,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散乱,写得一般化。选定小题目,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个小题目,二是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这样三个题目:《论妇女权益的保障》、《论妇女经济权益的保障》、《论妇女财产继承权的保障》,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等。一篇文章如果要涉及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写好的。第二个题目比起第一个来要小一些,但经济权益包含的内容仍较复杂,作为毕业论文写起来还嫌太大。第三个题目抓住了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这一侧面,显得角度小,针对性强,容易深入研究。当然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写作水平较高,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只要写得丰满深入,同样很有价值。此外,题目大小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这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加以确定。

如何写初中科学小课题的方案 内容要有课题名称、小课题研究的起因、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的特色和创新

莫然吾魂
角弓
一、课题的表述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如“中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就是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就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研究什么。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有是而非是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的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则应改为“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家庭压力与中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作提示进行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四、研究的理论依据一线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五、研究对象与范围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例如“薄弱学校”、“品德不良学生”,可根据某一标准(有权威性的标准最好)来做出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要根据研究目标考虑。例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学生的范围是某一地区还是某一学校,在什么类别的学校,在什么年级或年龄段,这些都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范围不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会很不同。六、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及问题的哪些方面,要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要具体不要笼统、模糊,不要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要学会把课题细化、分解。 七、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收集研究数据资料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方法;要相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八、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不超过10人。问你们老师,他会告诉你的。

初中科学探究课题(文字即可)不过字数要多一点

乐与路
德格希
我只能找到这个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理论界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本文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学科特点确定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于本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此外,对高一年级生物选修课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物学实验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崔允 郭,1999)。校本课程通常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决策,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崔允 郭,1999)。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主要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学者(徐玉珍,2001)从新课程开发的策略、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构建学校特色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了更明确的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徐玉珍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两个基本点是“学校为本”与“课程开发”。两个必须是指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语言习惯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法国自拿破仑统治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时间表以及全国考试涉及的范围。德国在18世纪末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学所需的课时,阐明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在这样的指令性课程标准与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教师很少有自由行动的余地。 另一种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课程开发传统,这种课程开发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美国的教育属州政府的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地方有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上的自主权。由于学区和学校的自主权很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学校自主的传统。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课程的开发传统是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的,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两类课程体制各有利弊。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开发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新课程运动具有这样的基本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与原有课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识不同的是,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包含最新信息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观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崔允 郭,1999) 在这一课程运动中,英美两国表现尤为突出,两国课程开发者都认同了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过多地把课程权力交给学校与教师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西方的新课程计划由专家研究课程制度,新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集中开发。 但这一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师方面的种种原因外,“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于课程开发集权引起的。这种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课程的推行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校本课程恰好能够适应这一要求。一向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事务上的主动权,纷纷出台了有关的课程政策。 我国建国后,为保证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便于管理和评价,采用的是原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教育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也受到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有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结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课程、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 问题的提出 1. 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 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学生水平的测试。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生物学技能水平和情感情况。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各个年级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有所不同。 3.后测:检查一个学期课程完成后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测、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在实施过程进行中,各年级任课教师对课程情况进行经常交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研究方案调整,特别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整理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以备总结完善课程;对为本课程编写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准备汇编为生物选修课教材。 四. 结果 (一)本课程的理论研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生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A. 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a. 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b.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c. 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d.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e. 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B. 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C.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选择课程内容 选择什么实验?所选择的实验目的是什么?每个实验要学习哪些的生物知识?训练学生掌握什么技能?这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整理挑选了曾经做过的一些实验,并参考中、美、英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按照实验内容、方法分类,从中挑选了一些实验作为生物选修课学习的基本实验。我们选择的实验可以分为三类: 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实验——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学生 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探究类的实验——在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后,学生对一些生物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生物学的知识,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特点。 自选实验——自选实验有两种,一种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实验。另一种为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项目。自选实验一般为周期较长、较大型的实验。学生进行自选实验,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研究。完成自选实验要涉及多种方法,所以这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选题实验多为小组合作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这类实验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见附表1 )。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安排了本学期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见附表2)。 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校本课程中师生的关系 参加学习的学生年级不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所掌握是生物学知识也不同,因此,不同年级课程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中师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初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生物学知识很少,教师需要结合实验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操作,而且也学习了相应的知识。 高一年级课程重点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训练目标,教师提供学生实验讲义,学生阅读实验讲义,进行讨论,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规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操作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检查学生实验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的实验题目,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生物学资料供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现象的理解。对于高一的学生,需要给予地活动余地。 高二年级学生以自主选题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对自己的选择的课题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注意实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查找资料,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分析讨论的方法。虽然高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但生物学知识依然缺少,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学习相关知识。 4.考核评价的方式 如何对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评价方式、结果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考核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见附表3)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也要检测学习的最终结果。 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我们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检查完成的实验报告。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学习的最后考核有两种方式,初中年级,进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了包含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高中年级,要求学生完成自选实验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 学生在参加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不能用直接考核进行评价。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能够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实验的情况,参与讨论的情况,在小组自选实验中的贡献大小等,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以上几个方面,除出勤情况是客观的,其余几项都无法定性测试,因此,除了对学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观察记录外,我们还使用了问卷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变化。 。。。。。。。内容下载这个看http://www.bio.nenu.e.cn/xxyd/js/kaiti/nlw0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