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烛错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郑兰荪院士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1982-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学成归国后,旋即进入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1988年出站后留在化学系工作至今。创立了厦大无机化学博士点,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使原来十分薄弱的无机化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学科的青年教师已有7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郑教授先后被安排和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社会兼职,在另一个舞台上参政议政,为科教兴国建言献策。他是我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他充分发挥国外所学之长,立足国内条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并得到国际同行重视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基地,为推动这一前沿学科在国内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86年回国后,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2004年4月30 日,由郑兰荪教授课题组等合成C50Cl10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取得富勒烯科学的重要突破,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由于他出色的工作,郑教授先后研制了激光等离子体源飞行时间质谱计、交叉分子-离子束串级质谱计、激光离子源射频离子阱质谱计等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大型仪器,独创了液相电弧、微波等离子体等团簇合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C60在氯参与下的形成机理,制备了管、线、鞘/核、球等多种形态的纳米材料,组装了纳米孔洞、纳米螺旋等微观结构材料。回国后,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