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

奔跑者
吓死鬼
科学素养是指主体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现实中的个人、科学、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它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科学方法则是一种对思想和理论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遵循科学方法,就必须对理论或者思想加以检验之后才会接受它为正确的,检验方法也是明确的,用观察结果(或数据)加以检验。对于数据的获取方式也是有要求,必须是通过客观的、可重复的方法搜集到的数据。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多选题 科研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独处
北国风
1、科研道德行为规范是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和各项社会科技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而制定的科研道德规范。 2、 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下面三条: 一、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倡导优良作风,维护科学真理和科研道德,捍卫科学尊严,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为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二、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真理,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科研成果,反对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自觉抵制科研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三、在科研成果鉴定和学术论文发表中,要严格遵守有关程序和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劳动和权益,注意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杜绝署名的随意性和侵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专利、论文问题的发生。在与国外合作研究中,要遵守国际惯例,严格界定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不得造成侵权,也不得流失研究所知识产权。

研究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使之治国
望春风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确定科研课题选题的原则有( ) 答案: A B C D A.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题 B.根据社会需要选题 C.根据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 D.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其性过人
糜稽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BLUESKYSTAR37(一)单选题1.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精读2.追溯查找法也称()。(B)参考文献查找法3.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培根4.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D)科学方法论5.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6.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相同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8.“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导言语句9.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B)生物进化10.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11.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12.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资料13.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专利14.人从本质上讲,是()。(A)经济动物15.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18.2.(C)4.(A)(A)(A)(B)(B)B:A:C:C:A:D:A:A18.A36.AC68.A86.

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

花生帮
老剃刀
1、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知识层面,科学素质强调的是精神层面。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培养途径不同科学素养主要通过获得科学知识达得到提高。科学素质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中科学活动增加对事物的认知,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扩展资料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方式:第一,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才能促进个人素养的提高。第二,崇尚科学,坚持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明确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用马列主义来做武器,与一切迷信与伪科学作斗争。在我国,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发展要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第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道德修养素质、健全个人的人格。坚韧的意志有助于我们与客观的环境作斗争。在客观环境面前,如挫折、不幸、困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气馁与沮丧,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重新站起来,再次出发!良好的道德修养则是待人处事的必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科学素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素质

科学学科素养的分类

荷包蛋
不多仁恩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点。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我国专家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也进行过探讨,有专家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对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更新,而且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至今,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研究依然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 无论科学素养的概念如何变化,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提高国民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和途径,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关系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对地球未来的影响。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广大公众的理解,更要求广大公众的参与,包括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和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科学素养是最基本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质和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科学素养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科普教育等手段来培养、提高并不断发展的。 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重点在于是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同时也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科学素养是有结构的(如图1),其基本结构可以表达为三个层次:一是价值取向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二是知识能力层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具体行为层面的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素养,是一个宽泛的学科涵养概念,是指学生在本学科领域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自我研修而形成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性能力(如专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与反思能力等)和综合性学养(如学科思想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等)。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和界定,需要考虑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和学力诉求。以数学为例,其学科素养不仅是掌握算术法则、计算技巧与基本的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符号与数字的关系,理解数字背后的概念,掌握相关理论法则,形成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思维方式或数学思想,并用以理解和解释相关现象与关系、解决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见,学科素养超越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意蕴,包括掌握学科思想、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论素养,学会利用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方法论素养,合理运用学科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素养以及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品格素养。 学科素养的培育,通常基于学科教育与养成教育实践。一方面,课程教学需要针对学科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深度学习的心向和学力,积极主动内化知识、习得能力,通过深度思考与研修,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素养结构。可以理解,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其学科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学科背景;而学科素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即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推理、反思等深度学习过程的直接和间接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形成个体的知识结构、专业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稳定的学习品格。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反应生活态度,从而生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早在2001颁布的国家义务教育化学、物理、生物和科学的课程标准的框架就是科学素养,到了2011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仍然也是这个框架(如图2)。在科学素养之下就是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常说的“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可以说,科学素养在化学、物理、生物学科里已经牢牢地站稳了地位,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园地中至少有20年的历史了。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前言中这样描述: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是在科学素养的三层结构上全面发展,只不过在科学知识方面以化学知识的积累为主;在科学方法方面既有一般科学方法渗透和训练,也要重视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增加化学视角,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与途径有哪些?

丧己于物
无偏无党
  一、专题学习,增强意识。单位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知识渗透”的学术交流活动、经验介绍等,使教师不断了解进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逐步认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师自学或集体研讨,探索科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学习:根据学科特点,直接学习有关的科技知识,学懂学透再施教;2、挖掘:深钻教材,找出科技知识点,相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充实了教师,又诱发了学生;3、完成:利用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亲身体验,让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4、熏陶:营造科学从教、科学育人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同在科技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二、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去科技单位进行有目的的参观。勤于收集,善于积累。学科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科技知识,还会涉及到很多中外著名科学家。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去翻阅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利用收集的资料拓展课本知识,拓宽知识等。 三、着眼实际,强化培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技能力,如理论培训、教学演示、标本制作、多媒体操作等多种教育手段皆可。四、提供平台,培养青年。青年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成长起来。这种实践必须是有目的、有指导、有一定层次的教研实践,因此,单位应该提供平台是让他们成熟的必要条件。 1、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不失充实锻炼的机会;2、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使青年教师有充分地展示才能的机会;3、多参与说课、评课、观摩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等。 当我们的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时候,他们的科技教育能力就会增强,他们的科学思想就会大大提高。而科学思想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教师,他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会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和创新个性品质。愿我们的教师都成为科学思考、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都成为科学精神和科学人才的塑造者。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殷礼
是问穷也
学习科学首先是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科学活动。其次才能谈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思想和方法必须以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为桥梁。那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时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当学生观察时教师在鼓励的同时关注其行为取向,当学生探究时我们应该诚恳支持友好协助,当学生提问时我们应当尽量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当学生有所发现时我们应当积极表扬赞赏。由此看来,科学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一过程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比较性、展示性、开放性和显示性。 1、启发性:小学生对自然中的一切现象都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极频繁,只是我们在发现时没有及时予以重视,使其固有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淡化了。课改后的科学课,在三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观察蚂蚁的活动,老师会蹲下来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记录、一起讨论,并借助放大镜观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这就是遵循了教育的启发性。其结果是学生兴趣越来越浓,爱好越来越广。 2、激励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在生活所说的话或所做玩具,只要有一点点科学道理,老师要及时鼓励,甚至嘉奖。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会助长学生的发现欲望。老师如果对学生的发现和提问没有给予激励,没有适时的开发挖掘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潜能,也没有引导其向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就可能使孩子天性中固有的积极因素逐渐消亡了。 3、比较性:一个人往往对自己行为和作品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在需要长期独立观察或活动时,容易滞留不前,兴趣减退。学生心理有一种竞争意识和增胜心理,在教室设计一个科技成果展览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当一个同学的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时。其他同学就会争相参与。从而在学校形成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4、展示性:教师要给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这样学生就会思维灵活,越问越爱问。组织一次科技成果展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还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改进。以此推动延伸拓展学生的科学兴趣。 5、开放性:尽量给孩子留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室和学校。譬如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野外收集标本、网上查询信息等等。学生会感道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不能让的孩子只看笼子里的鸟--有多么美丽的羽毛,只听笼子里的鸟--有多么美妙的声音。我们应该将鸟放回大自然,让孩子们到自然界去感受鸟儿真正需要和喜爱的生活环境,去探求鸟儿的嬉戏、觅食、息栖、求偶以及繁衍后代等等。 6、显示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时,要让科学思想要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中一个大胆的猜想,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明,只要有一点点科学道理,不但要嘉奖,还要学生讲科学道理,说不好的老师可以补充。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科学兴趣和知识同时是在平常的活动中积累出来的。而后才能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二、如果说科学兴趣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的科学行为。它即能符合学生爱动手的行为特征,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甚至灵感,增强学生的深入探究的乐趣和信心。科学课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方法时要注重其具有的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准确性和创新性。 1、实践性:科学活动从验证性探究转化为发现性探究,从形式上由观察实验转化为实践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留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协助学生配备实验用品。教师在实验中组织、安排、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一起得到体会。所遇到的问题先让学生努力的去解决。在实践活动时他们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是任何老师也教育不出来的。 2、自主性:教师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意识,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科学活动。学生有了‘我想做、我能做、我爱做’的心情。就能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也能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才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也就是说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必须以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为桥梁。当学生活动时教师需要关注其行为取向,教师应该诚恳支持友好协助,当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并不断的变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互动性: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学生的朋友。要起到组织的作用。还要参与到活动之中。给学生安排好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活动中学习进步。以自己的影响力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科学活动。这个本身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身垂范、言传身教,由教授者变为评价者,参与者、合作者,通过提问、建议、鼓励和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向科学实验和原理推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逐渐养成了。 4、合作性:培养学生同他人合作的能力非常重要,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他人的帮助是做不好事情的,科学活动中需要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以5到8为宜),选出组长,让科学活动有序的进行。小组交流探讨时形成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可总结大家的经验综合运用,发挥大家的想象能力改进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大大提高了科学活动的效率。 5、探究性: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方向,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探究时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参与提出假设,做出计划,进行调查及实验活动,而后进行评价等等。学生有了经验、体会、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感悟出道理,还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延伸和拓展。 6、准确性:科学活动过程需要仔细观察,记录数据总结经验,书写报告时,要培养学生准确、完整、详细的记录数据和过程,分析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样才有现实意义。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以理服人。 7、创新性:实验活动不但有验证更重要的是创新。不只有火箭、原子弹才算是发明,其实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个新的想法或行为都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答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识和想象独立或合作完成科技作品。 三、科学活动可以形成一些科学知识,有时还要介入一些定义概念程式,这只是科学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可以掌握、借鉴、运用,但它不是科学课的结晶,不能让其蒙蔽在科学的表层成为妨碍发现科学真理的屏障。在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形成一些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可以作为探索研究科学真理的工具,科学概念要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要逐渐培养形成。科学概念应该隐性化。在教授科学概念时应注重它的生成性、渗透性、隐蔽性、应用性。 1、生成性:因为学生思维品质形成多强于形象思维,而弱于抽象逻辑思维。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因素,既爱观察、爱动手、爱动脑这一特征,教师要多鼓励、多启发、多诱导、多参与,着重强化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形成,从而增进科学知识的理解。 2、渗透性:老师尽量以活动事实为依据,避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在综合学生的观点时,尽量以学生的实验与经验为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使用比较准确而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术语描述概念和原理。不牵强附会。 3、隐蔽性:抽象出来的概念和程式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整个活动的思想理念只能教师自己把握或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研究讨论,且么将概念明晰化、教条化、文字化,学生在背概念时由于理解不够透彻而容易忘记,由于形式枯燥妨碍了其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可能会忘掉知识,但是不会丢失能力和行为习惯。 4、应用性:在概念方面让学生能理解多少就记多少,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要让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看学生能不能用思考甲事物的方法去思考乙事物,要看学生能不能用探究甲事物的方法去探究乙事物,看看这种演绎推理的方法运用的怎样,有没有创造性的使用。老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努力开发教育形式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譬如:参加社会实践、野外收集标本、网上查询信息等等。 如:三年级学生发现从卵可以生出蚕,蚕长大后可以结成蚕蛹,从蚕蛹里出来的是蛾子,蛾子又在纸上产卵这一动物成长周期的过程,他们可能大胆的猜想美丽的蝴蝶也有同样的经历,他们可能就去捕蝴蝶,想像蝴蝶也有:卵-幼虫-成虫-蝶这一过程,此时,学生的心里已经生成动物生命周期这一概念,老师不需要给学生讲关于动物生命周期的理论知识。可拓展性的引导学生开始蛙卵—蝌蚪—青蛙的探究活动,或者提问:你知道蝉和蜻蜓的幼虫是什么样子吗?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学生自己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概念隐蔽性知识和应用性,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经过猜想探索最终会发现答案,而经历这一过程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不能让老师代替。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科学精神作为一个人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科学学习科学研究以及有关科学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是科学素养的高级表现形式,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点。科学精神应显性化。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活动方面。应该注意科学精神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连续性. 1、深刻性:科学精神的深刻性就是要求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刨到根问到底的精神,凡事弄不明白决不罢休。老师要做到有问必答。有答必明,使学生形成深究细理良好习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说过,他是在经历了几千次的失败后的一次偶然成功。那么如果他在这几千次以内的任何一次失败之后,没有坚持下去。那么也许我们今天仍然要忍受漆黑的夜晚。 2、灵活性:多角度思考问题需要发散思维,思维的灵活性既是科学精神向广面发展的一种表现。关于灵活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要都给予赞赏。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途径搜集证据。也许就能生新的事物。比如车轮最早是用木制的,后来改有橡胶,由于战争的需要坦克的轮胎制成链条状,火车的轮子和铁轨都是铁的,而磁悬浮列车不需要轮子照样跑的快,这就是思维灵活性给人类带来的恩惠。 3、批判性:实事求是探究科学真理的可靠保证,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态度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对待任何事物如果不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都以批判的方式接受。鼓励学生要诚实地呈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得出结论要以实验中观察的事实为以据。对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要敢于质疑。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结论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友好的争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顶着巨大的宗教压力苦苦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时30多年,终于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布鲁若为了宣传哥白尼的科学思想而不幸丢掉了生命。换回的是人们对他的敬仰。 4、独创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人异我奇。关键就在这个奇字上。科学精神就需要‘新、异、奇’的这种独创性精神。要鼓励学生用新方法、异思路、奇特的猜想去大胆的尝试,树立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使科学之树发新芽、开异花、结奇果。在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表扬一些优秀的作品,并说明理由。这时就渗透着对独创精神的赞赏。老师在指导集体活动的同时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从而潜意识的指向学生朝着独立创新的方向发展。 5、连续性:科学课还要培养连续持久的行为习惯。学生自发的探究行为计划性不强,常常随性所至。教师要加以引导。科学活动要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长期的进行,观察、记录、研究、积累资料和经验需要连续。按时有序的做完一件事是学好科学的有效保证。也是探索未知事物的必要条件。 最后,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全部的教育活动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不能只做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而要争取成为一个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全面的科学启蒙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要带动所有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大力弘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科学精神,至少不能违背科学精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培养一种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哪出儿
鲁胜
  1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标”下化学方面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摘要]新课标中的“科学素养”理念和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方向明确,内容翔实,要求具体,给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探索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明确科学素养的涵义,了解科学素养的意义,明确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探究能力, 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1]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构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2]。长期以来的化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发挥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实验类型多,与生活关联强的学科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领域,应是每位化学教师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这个词本身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跟学者专家有关,指有学识、有教养;另一个跟普通公民有关,是指有文化、能阅读、书写和计算。最旱给科学素养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p.d. h u rd )他于1958年撰写了《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science literacy,its meaning for american schools)一文,文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3],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方面[4],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pisa项目,其中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其中,科学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我国在由国务院2006年2月6日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2.1 中小学基础科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务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协针对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众相继进行了5次科学素养的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虽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受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在提高。但是,从比较中我们看到,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受过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比例均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各国经验表明,正规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科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务。  2.2 未成年人是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重点人群之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未成年人作为提高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基础,决定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长远目标的关键。随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未成年人列为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提出要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http://wenku..com/link?url=PQKv3HOFjXR8YLvRF34hDUV_8wp1Pvf6wwuZTqYir0fxEcZRYrsO_oaqeAZH_PSA0r4LT1Xvwa-71q1fZ_pVr45HF_Rv7SIH1wzgc7WH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