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谁知道如何选择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六美
不顾于虑
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首先要把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也是研究管理的基本单元。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的实质就是去发现值得研究并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选择是否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问题切入的角度是否恰当与巧妙,都会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所以,重视课题的选择这对于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课题选择的意义、优秀课题的特点、课题的主要来源、选题的过程与方法、课题内容的表述等几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一、 课题选择的意义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能否善于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研究价值大小,决定研究的成功与否。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正因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们,如爱因斯坦、英国的贝尔纳等,都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英费尔德合著:《物理学的进化》,第66页)2、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教育现象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性问题,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掌握全局动态,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重点与一般,学习与独创的关系,从而正确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问题,避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3、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研究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要善于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种种矛盾的透彻分析中,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它是科研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反映。二、选题遵循的原则1、需求性。需求性,就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需求来确定课题。注重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使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服务,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实践服务,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与先导作用。这种需求性是我们选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2、科学性。科学性是指选题必须有理论根据、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3、创造性。选题必须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这既是教育科研的动力 原则,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原则,否则教育科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4、可行性。可行性是指选题必须注意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必须考虑主观的和客观的研究条件。三、优秀课题的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哪一种,都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2、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应该看到,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为了保证选题有科学的现实性,还需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只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韩非子在《喻老》篇中指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要从小处着手。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广泛深入地查阅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楚要研究的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5、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具体分析,可行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而在一个课题协作研究组当中,不同特长的人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发挥出整体研究效益。对于刚学步的年青人,最好选择那些本人考虑长久,兴趣最大的课题。而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选题最好小而实。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更容易激发信心和责任感,更容易发挥创造性。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如现在最热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凡是这方面的全部开绿灯。四、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教育形势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这就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所学校,首先应从学校发展需要提出课题:如学校特色的创建、教师的校本培养、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准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等,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课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如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澄清问题,教育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分科教学与合科教学和利弊得失问题等等。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应出来的种种矛盾一是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二是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产生及矫正,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品德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研究,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与转化,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幼、小、中衔接的研究以及有待扩展和深化的社区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等等。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中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有关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中学生交友与伙伴关系的研究等。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这就是交叉学科间的空白领域。在现代科学大综合发展的趋势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涌现出大量的值得开拓的新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研究;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德育之间的关系研究等。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结合中国及本地的实际,确定专题研究。7、从各级机关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本“课题指南”的参考课题是根据“十·五”期间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目标和任务,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了非学科11个门类和学科专题类25个门类的课题,可供学校、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由于这些课题大多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带有导向性,范围相对较大,需要学校、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与能力,加以修正,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五、选题的过程与方法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初学研究的人,一开始总是对几个研究方向同时感兴趣。如果要在某方面真正获得成果,而且有所成就,就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上。这里所谈的研究方向,其涵义有三层:一是总方向,二是某学科领域的方向,三是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个人研究主攻方向是受前者制约的,只有把个人的研究纳入到某一具有强的生命力的学科系列中,个人的研究才会得到发展,这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要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从而为进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也正是着手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善于转换问题提法是指能不断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能够善于提出问题,而且也要善于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不墨守陈规,不固执现有理论,按照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使研究的问题步步深入。问题转换还指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伸出的其他相关问题,表现出问题延伸的系列。也就是说,要使所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一般约五六百字。课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对于重大课题,常常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六、课题内容的表述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课题名称一定要精心推敲,它一般要表明三点:(1)研究的对象;(2)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方法。例如:“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验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生,研究的问题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小城镇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行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城镇社区教育,研究的问题是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行,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边远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研究的对象是边远农村初中的教师,研究的问题是骨干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语句要求:(1)简明、贴切、清晰。(2) 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字数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实在太长,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作者:区教科所来尧林

幼儿园科学课题研究,急!!!!!!!!!!!

魔球
一、课题的提出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的倡导下,使幼儿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幼儿终身发展的素质,成为幼儿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创新教育手段,改变幼儿学习方式顺利成章地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作为研究课题,以点带面,以期实现幼儿园教育全面改革。 经研究表明,人们听到的信息可以吸收10%,看到的可以吸收20%,而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则能吸收70%。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提示,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与其亲身体验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也明确指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关心幼儿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注幼儿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来感觉表达自己的体验等。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课题。1、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可以看出,幼儿园科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其次是发现、探究科学和表达探究的能力。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体验活动。 2、从科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幼儿园科学领域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不能靠直接的教来让幼儿获得的,它需要幼儿自身与物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体验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积累相关经验的,通过直接参与的活动去进行自我构建的。可见,体验是最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3、从《纲要》的指导要求来看:《纲要》要求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等等指导要求,都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科学教育。4、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来看: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重教师操作演示轻幼儿体验,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重学习结果轻幼儿的自主发现的过程,轻幼儿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重视幼儿获得科学知识轻幼儿科学的态度、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科学教育偏差,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着亟待改革的现实。综合上述,尝试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开展体验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即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二、概念的界定1、“体验”的概念——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2、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3、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幼儿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让幼儿在感受、理解、领悟、欣赏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学习。”它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对生命成长意义的体验,注重给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的机会。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1、研究目标:⑴ 通过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组织策略和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⑵ 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体验式教学法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策略,构建适合幼儿的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体验的价值功能,进一步推进幼儿园的课程改革。⑶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使幼儿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获得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获得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有益的品质,深刻体会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实现,塑造完美人格。2、研究内容 与方法 ⑴、幼儿科学学习方式和幼儿发展现状研究。 ⑵、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研究。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研究。⑷、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研究重点:体验策略。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组织实施一、实验保障:组织保障:为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课题组,负责人:乔建、张建华 成员:叶 丽、汪晓妮、汪先霞 、金素芳、张 建、曹汉霞。课题组成员曾全程参加“十五”期间,我园独立承担的省级课题“鄂东山区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发研究”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省级课题三等奖的良好成绩,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省地级奖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建立了由课题负责人——教务主任——子课题负责人——实验班主任——实验成员组成的管理层级网络,形成了从上至下、层层深入的管理体系,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为保证研究时间和研究质量,同时达到及时交流学习、推广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课题组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如实验活动制度规定:每周三为课题实验时间,每周每班开展两次实验活动;每周四为研讨时间;每月小组内进行一次互听课学习;每期开展一次全园性的课题观摩活动,进行交流展示。建立了奖励制度,规定每期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为课题实验提供了制度保障。

教研课题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什么区别?

合租客
第四维
1、教研课题教研课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审批立项的科研课题。当前,中央教科所下属的各省、市、县教研室、教科所均有教研课题项目。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为了搭建教育科学研究的平台,引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凝聚科研力量,体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要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希望能够帮到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巧转
是射之射
你问的是一个专业性问题 是高等教育学的内容 答案应该是: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文献法 5、行动研究法以上五个方法是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具体就不展开了,你懂得,教育学展开也都是些废话,不如自己根据字面展开个一两句话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其有以备
国粹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停止,但无济于事。我无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皱起眉头,一副很痛苦的表情,这时,有的幼儿发现了我的样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赶紧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复安静后,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回顾刚才的感受,通过对比,幼儿明白了好听的声音能让人心情舒畅;又吵又闹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时我们大家都要注意尽量不要发出噪音,以免影响别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这些汤匙,我无意中发现它们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于是,我用很惊讶、很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哇,我的汤匙竟然是个魔镜!”然后,我一边照一边说“哎呀,好丑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也纷纷举起汤匙照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汤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过来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点变形的,还发现把柄上也能照出细细长长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这样,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地照着自己,一边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异,为下一步感知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与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这次随机的活动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设计了科学活动《汤匙上的哈哈镜》,并进行观摩和研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资料,纳入了我们的园本课程。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还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画面,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补充资料(文字、图片)、插入模拟动画(录像)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这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动物》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生成的一个知识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在充满神秘、动感的音乐声中,一条变色龙被放在桌面上,一双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红色、绿色、紫色、黑色的太阳镜,当它爬过这些阻碍物的同时,身体的颜色随即变成与之相应的红、绿、紫、黑色……这段录像,把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变色龙随着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欲望.老师再演示有关的课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幼儿知道了像枯叶蝶、竹节虫、北极熊等动物们是利用保护色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相似的环境中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动物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变色龙,变色蜥蜴等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斓的外表来恐吓敌人,达到驱赶、警示的效果,从而保护自己。动物们是这样利用保护色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过课件,展示了军队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景,不用老师多讲,孩子们已经很直观地了解了军人是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联系带实际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环卫工人、交警的服饰、工地上醒目的障碍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们利用保护色的很好的例子。当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里穿黑衣的蒙面大盗,我们在肯定他的说法的同时,立刻教育他们不能利用保护色来干坏事……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像故事讲述等等,老师们还可以去归纳和总结。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比如:《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分别把玻璃珠、积木、回形针、小石子这些材料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很快就辨别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1、鼓励性提问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 “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2、发散性提问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3、层次性提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体现层次性,比如:《有趣的声音》的活动中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再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4、矛盾性提问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块》的小实验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但冰融化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河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时间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通过对比和讨论,孩子们发现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5、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文文说:用手把“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用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用大一点的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6、积极有效的“”,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此时教师及时:“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通过教师的“”,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幼儿在探究“如何让电动玩具动起来”,一位小朋友为“小猫钓鱼”玩具装电池时,我发现两节5号电池中,有一节装反了,但我并未出声阻止。果然,开关打开后,“鱼儿”却未转动起来,她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翻来覆去不知怎么办。我鼓励她去请别的小朋友帮帮忙,小朋友问她“你装电池了吗?”“电池装对了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有幼儿猜测“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把我的借给你吧”,一幼儿热情地想为她换电池时,打开电池盖一看,立刻发现“哎呀,你的这节电池装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装反了!我来装过……”。当“鱼儿”欢快地边转边发出音乐的时候,幼儿立刻欢呼起来。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如果老师提前插手了,孩子们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给每个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但老师适时的指导更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作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眼睛认真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耳朵倾听和感知声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赛》《小小装订工》的活动中,幼儿单独操作比较困难,老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 ,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我园科学课题组也针对记录的问题展开研讨。下面我就从幼儿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我们科学课题组的一些做法。

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海猿
课题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因此,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掌握不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子早就讲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围绕我们的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问题、确定课题的重要性。好的课题应界定研究的范围、内容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方法 ①问题筛选(需要什么研究什么)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归类整理,再分析重要性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②经验提炼(做什么研究什么) 把实践探索出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就可提炼出一个个课题。 ③资料质疑(怀疑什么研究什么)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二)选择课题的原则 ①需要性原则 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应从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课题宜实不宜虚,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旧,避免空洞、抽象、不好操作,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重复他人。” ②科学性原则 课题的科学性是指选题有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必须是有科学价值。教师的课题宜小不宜大,而校长的课题相对应宏观些,研究学校的大政方针,研究办学特色,以课题研究带动全校工作。 ③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主要是对未来的探索,研究课题宜新不宜旧,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发展教育科研事业。 (三)形成课题的过程 ①最初提出笼统的课题。提出课题,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章中或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某一点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课题。 ②对所研究的课题,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大略的调查了解。主要是了解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及涉及到的研究对象的现状。 ③查阅有关的主要资料,弄清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所遇到的障碍等。 ④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研究课题。随着思考的深入和所掌握的资料,原来朦胧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就可以确定研究课题了 二、怎样深入学习,掌握相关资料 教育科研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学习,掌握相关资料学习伴随科研全过程,在确定课题后,制定课题计划前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一)深入学习的重要性 ①学习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我们不提倡老师进行理论研究,但我们研究应用性问题离开理论会寸步难行,离开前人或外地经验也会导致研究误入歧途或事倍功半。 ②学习可以为制定课题计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者提出问题要有依据,解决问题同样也得有依据。这些依据除了通过教育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式获得外,主要是从已有文献资料中获得。一般在文献资料的引文、注释和所列出的参考文献里,都可以找到该资料所参考的一些原始文献。通过查阅这些资料,可以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的材料基础上。 ③学习可以获取科学研究的相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掌握、占有资料,从而避免重复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避免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占有资料越多,眼界越宽阔,对课题理解越深刻。 ④学习可以和先进地区、先进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信息时代和学习社会给教育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人人都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认识,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就可能后来居上,并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二)学习哪些资料 我们除进行必要的政治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外,还应多读报纸和多看刊物,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学校订《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及学科教学的相关杂志。 (三)学习和积累资料的方法 学习和搜集资料是按照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及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搜集反映有关问题和情况的材料。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必须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主要有追溯查找法、检索工具查找法、综合查找法等三种方法。 三、步入课题研究的实质阶段 (一)怎样制定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选定了课题,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就要对所得到的材料和某些未知的事实进行一些推测性的解释或猜想,这种解释或猜想就称为假说。假说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例如当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时,开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肯定应该如何去做,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研究以前的资料,我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初步猜测或设想,朦胧相法是人类意识的本能反映,加以科学分析和综合,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方案。这正如建筑师在建筑楼房之前,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楼房的形象。我们在教育学生之先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已经形成了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按教育科研要求制定的完整计划称为课题研究方案,它是实施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计划,是使研究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 1、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2、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说明研究的价值和目的。 3、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需要明确界定。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这是课题计划的重点之一。例如“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率”这一课题,不能简单概括地说:“开设学法指导课,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而要将学法课的内容、每周的次数以及平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具体措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一地写清楚才行。特别研究教师每学期的实施方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按课题要求提出操作措施和方法。容易存在的问题是:①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②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③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抓不住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就会导致科研的失败和落空。 4、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现实中往往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并用。 “研究方法”也是课题计划的一个重点,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现在我们在使用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①使用方法单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②对调查法重视不够。③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硬性划分实验班、对比班,刻意追求“实验效果”。这样不利于推广先进教育经验,不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利于教师团结。④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对统计方法、测量方法利用的不够,主观意向评价过多。 5、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安排,这也是课题计划的一个重点。一般要按研究的步骤划定各阶段的起止日期,制定时间进度表。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6、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7、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课题组负责人应是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主要研究人,课题组成员要和实际教学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8、做出经费预算 目前教育科研多是有识之士的默默奉献,今后各级领导要加大对科研投入。应给研究者订、购学习资料,购置一定的研究设备,提供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的机会。课题组应做出资料费、调查费、印刷费、实验费、培训费、考察费的预算。 总之,制定课题计划很重要,要认真细致、明确具体,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除总的课题计划外,研究者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每学期的课题实施方案,按课题要求设计出本学期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去做,把总的课题计划分解落到实处。 (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5、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6、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 7、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8、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 这一部分是课题开题报告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9、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10、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11、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三)如何撰写中期报告 1、课题中期报告的功能和结构 功能:科研中期报告是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度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 主要功能有:①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②向主管部和协作单位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结构:课题中期报告一般具备以下要素:A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立题初衷、概念界定、理论假设、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B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C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D课题研究进展;E阶段性成果;F研究的反思与下阶段设想。 2、课题中期报告的内容 (1)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报告质量的关键所在。 (2)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3)报告的编写方法:对单一课题,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对项目比较多的课题,如分有多个子课题,可采用任务分项式编写,一项一项地写。也可把时序或任务分项式结合起来编写。 (4)内容真实,把握分寸: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大致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1)总结经验(2)发现问题(3)适当调整(4)及时改进 (四)鉴定结题阶段 (一)撰写结题报告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 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五)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六)专家如何鉴定课题 1、专家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2、鉴定形式 (1)通讯鉴定(2)会议鉴定(3)免于鉴定

关于科学的个人课题如何研究?

彼故使彼
丁龙镇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 1.农村小学:指地处农村(街道社区或村委会)的完全小学。2.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综合以上观点,本课题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即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农村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3.所谓课程资源“开发”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求多渠道选择文字材料,实物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相应的资源对国家课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补充、替换、重组的过程。4.所谓课程资源“利用”就是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的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因此开发的目的在于利用。反过来讲,我们是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去开发课程资源的,是有目的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时“开发”和“利用”又是互相渗透的,开发中有利用,利用中有开发,因此“开发”与“利用”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机统一体。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顺利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作为农村小学,我认为,应加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积累一些实践教学的个案。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并强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多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学习,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2.系统论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于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优化,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同时,科学课程资源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科学教育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3.创新学习理论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巨大的反差,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概况。 2、探寻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特点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3、全面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校内外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区科学课程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4、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极致地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本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制定出一套具有农村特色的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本地隐藏的科学教育资源,发掘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2、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的大资源观,根据农村独特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这是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2011.7---2011.9 学习有关理论主要任务是:做好理论准备工作,做好基础准备,进行验前调查,做好计划准备,设计研究方案。第二阶段:2011.9 –2011.10制定实验计划第三阶段:2011.11---2012.4组织实验、积累材料第四阶段:2012.4---2012.5课题研究总结 撰写实验总结、结题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规律,撰写研究报告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践反思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用最简单的材料,以最直观的方式,开发一些“演泽”深奥科学原理的教具、学具。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研究条件:研究者在农村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现为江宁区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比较高的理论水平。预期成果:1.结题报告:研究结题报告.2.研究相关的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获奖.3.积累研究个案。所在学校意见区教育学会审批意见

课题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刻之络之
欢喜山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 2、课题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 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 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 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 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缺乏研究意识; 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 不知道如何下手; 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 功利主义严重。 6、课题的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属于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象“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象“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 二、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选择研究课题。 源于工作实际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工作困难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如何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就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今没有科学答案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师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源于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关于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源于经验总结 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个人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推广应用。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成了科研成果。例如“单元教学法”、“边讲边实验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这些途径得来的。 源于教育现象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班主任、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平时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加强他们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完全可以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课题指南 上级科研部门每个五年计划均有课题研究指南推出,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此外,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具备特别的研究能力,不能承担一些大型的项目研究,但可以申请成为实验基地学校或直接参加其中的子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这里介绍几种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 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基本步骤为: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基本步骤为: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实验法 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基本步骤为: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开始实验→进行后测→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案例法 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基本步骤为: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行动研究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或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叙事研究法 所谓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骤为: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访谈(记述事件)→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反思)。 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看到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的意义,通过对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叙述,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必须注意,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进行研究。例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四、课题研究过程 落实好研究过程是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课题组的自我管理是研究过程落实的关键。 1、制定好年度研究计划。 每年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将开展几次研讨活动、将形成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该怎样做。等等。 年度计划可以简单,不必像研究方案那样复杂。 年底对照计划,看看研究工作进展得怎样? 每个成员应该有一个个人的研究计划,也可以简单些。 2、寻找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题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是什么? 将重点和关键问题分解,从而降低研究的难度。 课题组能够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完成研究重点? 3、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活动:如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参与市级学科教学竞赛等。 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活动:如专题学习本课题的某一理论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电子课例的观摩与学习等。 开展课题组内的专题研讨。可由每个成员设计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定好主题、形式,并负责全程组织。 组织论文写作。要是论文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研究活动,而不能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抄袭、拼凑。 组织成果交流。如:相互修改论文和教案;组织校本成果汇报课;组织校内课题之间的成果展示(教科室的工作)。 与校外专家同行一起开展交流和研讨。发挥专家印领和同伴互助的作用。 4、做好年度小结,邀请专家进行阶段论证。 5、注意积累研究资料。会议资料、教案资料、课例(案例)资料、论文资料、学习与培训资料、研究数据等。课题组要建立课题档案。 6、外出学习与交流。要联系自己研究的课题去交流,向同行请教。 7、经常发表成果。杂志发表、学术活动评选、网络发表等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是落实研究计划、执行实施方案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的接点。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开题报告会 当课题批准立项后,课题负责人要召集课题组成员(也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参加),召开开题报告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开题报告会就是课题研究的动员会,标志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式启动。 (2)理论、技术培训 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用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控制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同时,相应的研究技术也是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例如,“新课程教育的测量与评价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者必须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测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必须掌握诸如数据处理、样本分析等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 (3)召开例常会议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个人研究基础之上的集体研究,因此,应当象集体备课一样,通过例常会议交流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通过例常会议收集整理一些原始资料数据、推介一些课题研究策略。 (4)做好阶段总结 大部分课题研究是分阶段进行的,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研究的侧重点。按照课题研究管理的有关规定,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年度都要求有阶段或年度总结,以起到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作用。首先,实验教师要做好个人阶段总结。研究进行了一个阶段或一年后,要求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认真回顾前段的研究工作,把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经验、疑惑及个人成长等都如实呈现出来;其次,课题组要认真做好阶段总结。要在全体实验教师和研究人员认真回顾、反思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照实施方案既定的目标,共同总结本阶段或本年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和提炼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解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对策,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第三,整理阶段成果。根据研究课题的类型,把相应的案例、报告、论文等集结起来,充实课题档案,为形成最终科研成果和结题验收作准备。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形式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有目标地根据分工,积累材料,为结题作准备。 (1)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论文。 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教育科研报告也有不同的种类,它包括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和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实证性研究报告是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出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的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应该指出,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科研报告则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可以包括进去。论文的内容中包含着较多的推理成分,而科研报告则要凭数据和事实说话。当然,科研报告与论文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线,就它们的性质和作用而言,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说,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报告,如有创见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本身也算是论文。 (2)教育科研报告及论文的撰写方法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写成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题目 一般通过凝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 引言 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交待调查的方法,报告主要调查的内容,使读者对调查报告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社会、师生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正文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成若干项目加以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鲜明。为了增加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对一些数据尽可能用图表表示出来。 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论 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上几个部分,写时可以灵活安排,适当合并,无需面面俱到。 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是。 题目 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实验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 引言 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实验方法 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断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严格核实,要注意图表的正确格式。典型事例要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结论 它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总结。下结论必须慎重,语言要准确、简明,推理要严密而有逻辑性。 分析与讨论 即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和讨论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教育问题的文章。其基本结构是: 题名(标题) 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署名 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摘要 摘要(或英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该项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条目的单词、词组或术语,一般列出3-8个。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是用论据经过论证证明论点而表述结论的核心部分。大体包括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等部分。写作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列出参考文献表。著录格式一般为: 标引项顺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六、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申请课题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鉴定。其主要工作程序为: 送交鉴定结题材料 包括课题科研报告、工作报告、结题鉴定申请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成果材料论文、论著、案例集、学生作品集、获奖证明以及相关音像制品等。 专家鉴定 成果鉴定、结题验收一般由主管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到课题单位进行会议鉴定,经过相应的鉴定程序,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课题的结题或鉴定结论,填写评审书、颁发成果鉴定证书和结题证书。

如何确立研究课题

摩雅傣
驚魂島
徐州市教科所 李燕确定课题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和起点。确定课题的实质是选定科研方向,确定科研目标。笔者从事课题管理工作,有时会有老师找到我,问我要课题。的确,对于初涉教育科研领域的教师来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下课、改作业等平淡无奇,选择一个课题的确有难度。孰不知,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题就在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练就一个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头脑,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发现和确立一个恰当的课题并非一件难事。那么,如何发现和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呢?一、 从教育热点问题中找问题教育热点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答案并不十分明确或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与教育改革如影随形的,如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较大的可研究和讨论的空间,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能力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课题。比如,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确立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一所九里区的中学根据学校的区位和文化特点确立了"徐州地区两汉历史文化初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一所师范学校确立了"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要注意不要贪大。贪大的后果是研究起来不知从何入手,操作性差。即使勉强研究,其结果也将是空洞无效的。一位教师曾确立过这样一个课题:"九年制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经反复思考后认为,这一课题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研究的时空太大,研究的内容涉及太多,操作起来太困难,后来不得不放弃该课题研究,重新选择了新的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还要注意不要跟风,即不要看别人研究什么就盲目跟从。要首先通过学习,对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研究。记得当创新教育刚被提出时,许多学校选择了这方面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还没搞清楚创造和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九五"立项的课题仍无法结题,只能不了了之或被取消立项了。二、 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中找问题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被关注和提取出来后,可能会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比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发现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大、实效性差的问题,于是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了解了学生对各种媒体使用的意见,对每一种媒体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使用的时间、适合何种内容使用等,提高了媒体使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想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应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如,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身上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位教师做的研究非常值得称道:班上一位同学骨折了,二次手术后,班级同学对他更是照顾有加。但这位同学却显得闷闷不乐。这位教师通过了解家长,得知他觉得大家在可怜他。教师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积极学习关心"转向"试着学会关心",开展了系列活动,很好地进行了"学会关心"课题研究。教师还应注意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自己的困惑和想法等,这些材料都可能成为进行课题研究的素材。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问题加以分析,探求问题的症结,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方案,谋求解决问题,并对实践过程不断加以反思,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三、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选课题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对这些《指南》中的课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题来。以上三种发现问题以形成课题的途径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也最为常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理论,提出问题以形成课题。如,可以验证、应用某个理论;可以对某个理论的某个方面提出异议;可以解决某个理论提出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等。这些途径对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吃透理论,然后再提出问题,切忌对理论一知半解就匆忙上阵。比如,要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就得先读几本有关建构主义的书籍。可以说,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勤于思考,勇于变革,就一定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当问题被提出来后,能否进一步形成可以研究的课题还有待斟酌。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牢牢把握当前的改革方向。否则,即使有可以研究的问题,也会因指导思想的错误而确立出"不合时宜"的课题。比如一个学校提出一个名为"小学中高年级差生研究"的课题方案,显示了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了解不足。因为仅凭成绩怎么能盖棺定论学生为差生了呢?新加坡一位校长就直言他们学校没有差生,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各有各的特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因此不能说哪个孩子是不好的,是差生。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对人的评价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所以象这样的课题实在不可能在"十五"的大环境下确立。第三、对于别人已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心存顾虑,怕步别人的后尘,白费工夫。笔者认为,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基层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现场式"的研究,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与别人的都有所差异,而研究者本人选取的研究视角、研究能力和方法也未必与别人相同。从这一角度看,教师尽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未必具有多少推广价值,但应当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具有校本性;教师可以在这种研究中得以发展。但笔者并不提倡闭门造车,教师应关注同一研究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借鉴别人的经验,搞出自己的特色。第四、要重视专家的论证。一个课题确立的是否恰当,有时教师自己没有把握。这时最好借助专家的力量,请专家为课题把脉。专家可以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是科研人员,也可以是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和领导等。基层教师与理论研究者形成研究共同体,是基层学校科研的良好范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选择和确立课题的一般步骤:1、寻找选题线索。通过阅读文献、观察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事交流,发现课题研究线索。2、提出初选课题。对课题研究的若干线索加以整理,作为备选。3、对选出的课题进行疏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意义、任务、方法。4、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借鉴别人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特色。5、分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6、进一步分析、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最终确立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