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于山林
这类报告要根据您的投资额度及调研费用综合考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人们余暇时间增多,促使生活观与价值观发生转变,进而促使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城市人渴望亲近大自然,逃离水泥森林的城市,寻求生活的本原,放松自己在竞争中紧张的心情,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这种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活动方式恰好满足了城市人的身心需求,近几年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趋势。户外运动在国内开展半个多世纪,是人们在自然以及与自然相关环境中开展的一类体育活动的总称。同时户外运动具有活动方式和运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几乎涵盖了全部人群。因此,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户外运动开展与促进人类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户外运动开展的可行性分析1庞大的潜在消费人群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人口近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亿多,巨大的人口基数预示着庞大的户外运动的市场。自1989年中国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云南成立以来,30年时间内,国内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剧增,据中国户外行业工作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拥有户外运动爱好者6000万[9],相对于中国适宜人口规模(16岁以上),尚不足5%;而美国16岁以上居民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高达1.59亿,约占人口总数的64%,处于第二大运动的位置;法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参与攀岩活动。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户外运动尚有长足的发展空间[10]。2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国土面积大,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在山岳资源上,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广义的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中低山景观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植物条件良好,又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适宜开展徒步登山健行、科学考察、避暑度假、探险猎奇、登山滑雪、体育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户外游憩活动。绝对高度在3500米~5000米,5000米以上的为高山和极高山,是开展专项体育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旅游的理想去处;冰川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现代冰川发育最为完善的国家,冰川分布地域辽阔,跨越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6个省区,纵横2500千米,总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在谷地游憩资源方面,有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沙砾石游憩资源方面,我国一些著名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腾格里、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其他户外资源方面如峰林、石林、丹霞、雅丹、岩穴、溶洞及岸滩、岛屿等资源亦广有分布。可资开发的各式各样的户外运动资源丰富,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奠定了绝佳的先天基础。3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户外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方式,其发展与繁荣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户外运动在美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当时,美国人均GDP在3836~9138美元之间,1969—1979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324~7956美元之间。目前,我国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这一水平,户外运动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市兴起的经济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根据2010年经济统计数据,全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超过或达到这一水平,上海、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和山东等6省区的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6省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近些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日趋完善、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良好体育氛围等都为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4现代人全新的健康观念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健康,而是把精神健康和社会性也放在健康标准的坐标系中,如减压、兴趣、心态、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需求,构成了现代人的整体健康观念。于是出现了“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新的健康理念。户外运动作为一个项目群,本身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参与者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爱好、体力、经济状况、年龄等进行多方位的选择,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人们的需求。户外体验式运动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的参与感,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便于坚持、普及和推广。户外运动能够使参与者产生丰富的生理、心理、情绪体验,可以实现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增强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众多的子项目,如攀岩、溯溪、山地自行车、徒步、滑翔伞、高海拔攀登,对于场地环境的要求不高,便于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户外运动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休假方式,更能够体现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运动化的生活方式赋予人们对健康观念有了新的诠释。二、户外运动对城市人口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1户外运动对生理健康的促进现代社会的健康维度包括身体、智力、情绪、社会、精神和环境等不同方面。身体保健主要有三种方式:治疗、降低环境风险和预防。第三种保健方式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持此类观点者认为,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死亡原因的监控和对导致死亡原因的因素的界定,令预防保健模式逐渐凸显出来。这一模式主张提前预防由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和慢性呼吸疾病,要比一个人得了病再治疗更为有效。治疗模式仍然可行,但预防模式已经开始流行起来。100年前,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是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和痢疾。百年后的今天,最容易导致死亡的病因已经发生了变化。来自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表明,在美国致人死亡最多的病因是心脏病、癌症、中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与“预防时代”相关的另一个休闲领域就是体育。体育,在传统上是强调身体技能发展和身体保健的,如传统体育测试。不过这一领域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更加强调体育锻炼作为个人预防和康复身体的方式,第二个变化是重新认识和强调将终身技能作为体育的重要成果。参与一般团体或个人组织的户外运动项目不会像学校环境那样获得有组织的技能指导,但是会创造其他技能发展机会,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在运动的时间安排上相对较长,一般都要一天的时间。通过在自然环境中的身体运动,外界环境使注意力转移了对运动本身的关注;经常性的运动对机体代谢的促进及调整,也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锻炼肌肉;新鲜的空气可以净化肺叶,从而实现健康的可能。2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保持积极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维持最佳状态,能够保证人们享受生活、应对挑战。自我效能(产生效能的力量)、自尊心、控制感、弹性和动机对人们确立和达成目标、生活充实都是相当必要的。丹尼尔•戈德曼创立了情商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在生活中能理解并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甚至比传统意义上的智商更为重要。这一理念认为一个人能够激励自我并与他人产生共鸣对整体健康都是有益的。体育与休闲等很多传统体验能帮助人实现目标并启发更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而新兴的户外活动更直接地强调情绪发展,如信任背摔练习、登山行军、激流木筏等广泛的探险和开拓型活动,就特别指向了情绪保健因素。户外运动成为脑力劳动者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的渠道,而运动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可取代的精神按摩。3户外运动对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促进城市化进程导致人的社会属性减弱,人与人的感情淡化,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社会适应的重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能力,以及他在群体环境的适应感,且以此作为达到与人亲密相处和获得归属感的方式。重视与他人联系是理想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社会健康的某些特征体现在一个人与他人健康良好的关系以及他扮演和承担社会角色的能力。尽管一个人可以独自体验户外,但户外运动与休闲的很多项目和服务都涉及与他人互动的活动方式,例如攀岩要求互相提供保护,漂流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实际上,很多户外项目的期望效果正是发展参与者的社会技能。户外运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社会性,人们通过参与某项活动接触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与结识的平台,促进了参与者的社会交往,这对于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连结或者“逃离”常态下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4户外运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生活内容的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户外运动渐次成为人们度过余暇生活的新方式。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和国家心肺与血液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心与休闲”项目研究证明,户外运动(公园与休闲项目)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和营养来促进个人选择健康食品、提升锻炼水平、降低花费在看电视等久坐不动的活动上的时间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城市人节假日中首选的活动内容。5户外运动对生存能力和保护环境的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跟不上去,污染加剧,潜在的各种社会安全风险急剧增加。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有助于人们走进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提升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另外,户外运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存技能训练,例如常见伤病急救与护理、求救与救援等。特别是国内广泛开展的野外生存项目,需要参与者自主确定前进方向,寻找水源以及水的净化,采集与制作食物,搭建庇护所等,为城市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锻炼求生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训练。在大自然中学习生存的技能,领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激发环境保护意识,体验超越自我的心情以及战胜困难的愉悦。能够增强人的身心健康、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协作的团队精神。三、结语城市化进程中个体人的社会分工被细化,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同步运转而生存,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人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健康问题凸显。城市环境恶化、余暇时间增多、政府关注、企业参与和媒体的快速传播促进了户外运动的开展;庞大的消费群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户外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生存能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价值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积极引导健康出行、安全出行;进行户外安全教育,加强监管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鼓励高校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督促有关部门出台户外运动的相应标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户外产业的开发,开辟安全的户外出行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