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政治马原没答原理只分析有分吗

骆驼草
政事
分肯定是有的。如果明确问你体现什么原理却没答,那么阅卷时该题视为“无给分点”,所以会扣掉很多分数。如果你是分条叙述、思路清晰、字迹工整的话,那么阅卷人会酌情加分,最多能得一小半吧

考研政治中马原重难点有哪些

老兽医
秘密
众所周知,马哲在考研政治所占的分值是最大的,约24分。对马哲的复习如果不过关,那么考研成功和考生失之交臂的可能性是十有八九的。特别是经常有很多理科生跟我反映说马哲有很多的原理,到底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并且有些原理很难理解,很难掌握,更不用说运用这些原理来解题。确实,马哲的难不在于它有多少原理需要掌握,而在于它的许多原理根本就很难理解和联系实际去解题。这就需要同学们花多心思去掌握重点的原理,紧密联系现实来理解这些原理。一个一个地突破难点,逐个地攻破重点和难点后,相信马哲不再是考研政治的“拦路虎”。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两大障碍: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如果马哲的一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同学们如果掌握了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马哲的考查内容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大家都熟悉。这七章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在考研中题量少,分值低,一般出选择题,从未出过分析题。第二部分“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章近几年来一般出选择题,而且同一知识点重复出题,但也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性。考生在复习实践的本质含义及其主客体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这个角度来理解,在复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要注意和“求真务实” 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另外,本章历年真题的命题素材通常采取本章内的基本概念、哲理名言、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多收集一些这里名言或当前流行的哲学观点,加以辨别归纳。第三部分“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章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真可谓是“题窝”,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更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本章复习的重点主要有“普遍联系原理”、“发展的过程性”、“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本章命题内容的特点表现在:主要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本章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本章中 “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运用本章的重要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如“构建和谐社会与矛盾同一性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等,培养自己分析材料以及正确答题的思维模式。第四部分 “认识论” 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中,历年试题主要考核考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故本章历年来年年必有题,并且多数命制主观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着重复习本章。第五部分 “唯物史观” 由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共同组成。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本章历年来必有题,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章,也极容易出大题。第六章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本章在历届考研中出过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题量少,但是理论内容也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所以也要注意。唯物史观在第七章主要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这个知识点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制高点,本章一般为选择题和辨析题,命题素材也多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在前期复习的时候抓牢几个核心概念,把握复习的重点,狠狠地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比一般人深入的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难题考不住。但是假如不懂得哲学必须这么弄,而且走到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单纯依靠强行记忆的路子上去,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真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云里雾里。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所以同学们在这方面要注意。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内热溲膏
零距离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寄锦教育(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方法论】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法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莫知其终
依依惜别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①含义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③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想适应的形式。命题方式及注意事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此知识点近9年都没有涉及,简单了解即可,能够区分内容与形式及方法论即可。望采纳,谢谢~

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大同
高节戾行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启航考研总部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各位考生也已经步入了考研政治复习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各位考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按部就班地复习各科重要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老师为大家梳理一下马原部分的分析题必背考点,帮助大家积累马原材料分析题的知识素材。  分析近些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原的材料分析题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点集中在辩证法和认识论中。对于马原的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有一个答题模板,那就是: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三者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分析题答案。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陈洁老师就帮助大家梳理一下马原中常考分析题的原理和方法论。  一、唯物论部分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九)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四、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浅析:联系知多少

俱诵墨经
火焰驹
联系的观点在考试当中主要会以分析题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需要各位同学在复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独立地分析材料,同时能够组织和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尤其需要考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点熟练地运用到材料当中。在联系的定义和特点当中,考生要学会结合定义和特点掌握什么叫联系,首先要明白联系是一种关系,定义当中揭示了两种联系,一种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一种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学习联系的特点时,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其中联系的普遍性也是马原十四大原理之一,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要注意的是,联系的“中介”是区别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的标准。那么在理解联系的条件性时,考生要注意任何联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不存在没有条件的联系,要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对人类而言,我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人类谋利益。但是要注意的是,改变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的改变客观规律,比如建造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等建筑必然会造成事情的失败。在第三部分整体和部分这一节内容当中,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点内容,也就是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只有地位的转化,没有内容的转化。同时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这个内容也是考试选择题经常出现的考点,考生要注意区分什么时候整体等于部分功能之和,什么时候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什么时候整体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功能之和的不一定对等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实践当中要学会在整体当中把握部分事物的特征和性质,再上升到对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先部分后整体。联系的观点理解起来并不难,需要各位考生在复习当中学会在脑中构建逻辑框架,考试当中遇到分析题能够迅速整理逻辑考点,联系材料进行作答。

考研政治都考什么啊?

埃德加
不得
刚接触考研的小伙伴对于考验政治还是陌生的,不知道考研政治都考什么,分哪几个板块,下面考研君来为大家解决疑惑: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考研政治包括5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五个科目分值比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考试占比24分。马原科目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中特),考试占比30分。毛中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考试占比14分。史纲科目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法基),考试占比16分。思修法基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修道德修养,第二部分是法律基础,第三部分是思修道德修养和法律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考试占比16分。当代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形势与政策,主要考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及我国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考核2道多选题和2道单选题,共6分;第二部分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查一道10分的分析题。扩展资料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考研政治是哪几本书

吉日
冤冤相报
考研政治包括书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扩展资料:考研政治复习要点:在复习政治的时候,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关键的地方。政治五门课的难度相差非常大,和其在分值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因此需要区别对待。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难度最大,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1、“与时俱进”,是指考生们在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时政热点事件。2、“上纲上线”,是指考生在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要以考研政治大纲为主,其他辅导材料为辅。3、“点面结合”,是指考生们在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注意框架体系的形成和重点考点的掌握。政治这门学科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体系,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线索将其连接起来,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通过时间线索或革命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一定的框架,这样便于识记。4、“勤动笔头”,是考研政治复习中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方法,不同于英语的良好语感可以提分,政治学科多、知识点散落,因此要勤动笔头,画结构图、总结相同线索知识点、对比易混淆知识点等,巩固和强化难点知识。5、“融合学习”,是指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要跨学科进行学习,这不仅是科目之间有着普遍联系的要求,同时也是考研政治考查中的命题趋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马原理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考点解析

行秀
请问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考点解析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2014考研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考研英语、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三、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②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③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海文钻石卡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②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③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旅游管理考研,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五、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群众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所差别,这说明了(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2.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说明了( )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认识C.主体的差别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4.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应该( )A.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B.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C.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2.关于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D.要让理论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荀子云:“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A.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B.看到了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 C.看到了实践高于认识 D.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下列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A.概念、判断、推理 B.习惯、本能 C.直觉、灵感 D.幻想、想象 【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渗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一印象属于感性认识,个人之间出现对同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差别,是由于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而每个人由于文化背景、个人思维、审美标准等理性认识的差异而导致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第一印象。选项C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旅游管理考研说法。主体的差别不能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实践,实践决定认识。选项D说感性认识根本不可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否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考生要善于寻找题干中的关键字,题干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关键字就是格言这个词,格言属于理性认识,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同是因为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老年人的饱经风霜和青少年的缺乏阅历的感性认识不同,故对格言内涵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考研政治马哲的命题常常采取引用名人名言的类型,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注意将名言中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语句寻找出来,和选项一一对应,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所以,选项A错误。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所以选项C错误。 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从他人那里等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所以选项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选项A的唯理论是说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选项B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恰恰相反,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感性经验是最重要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本题中,题干是教条主义的做法。教条主义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局限于理性认识和理论,是唯理论的工作表现。选项C和D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二、多选题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要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积累大量的、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对于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性认识如何向实践飞跃。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通过事物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3.【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本题是一道引用名人名言的题。在本题中,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知之是理性认识,行之是实践,学至于行是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荀子这句话在认识论上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并且明确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实践高于认识,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4.【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首先考生应该明确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定义。非理性因素是指教育学考研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选项A属于理性因素,故不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