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其运乎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单选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考研培训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选项D正确。因为唯心主义也可以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夸大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这个观点不仅仅是马哲的特点,因此选项A错误。唯心主义也可以有辩证法,故排除选项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的,所以它只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故选项C排除。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2.【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客观性、有限性、相对性、一维性都是时间的特性。客观性指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限性指具体事物在时间上都是暂时的;相对性指时间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一维性指时间一去不复返。题干含义是:粒子在高速运动时发现时间变慢了,这体现了时空的相对性。故正确答案是选项C。 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3.【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高于认识的优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优点是直接现实性。由题干可知:企业家和普通学员对事物的认识差别不大,而企业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在认识的基础上付诸了实践,将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践,而普通学员却没有。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从而高于理论认识,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AB是干扰项,选项C是实践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点。 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 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 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4.【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功能。分析题干材料,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体现的是文化培育人、塑造人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补充】文化的五大基本功能:(1)具有维护、巩固考研英语真题或批判、变革现实社会的功能。(2)具有信息知识传承和认识的功能。(3)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的功能。(4)具有调控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运转的功能。(5)具有构造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小提示:此考点在2010年大纲解析中已删除,无需训练。 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5.【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6.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A.5%、9000万元 B. 5%、6000万元C. 6%、9000万元 D. 6%、6000万元6.【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租与土地价格关系。土地价格的公式是:土地价格=预期地租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率。此题的计算要经由两个过程:(1)已知地租=200万元,土地价格=4000万元,则银行存款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200万元/4000万元=5%;(2)已知银行存款利息率=5%,地租=300万元,则土地价格=地租/银行存款利息率=300万元/5%=6000万元。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小提示:此考点在2010年大纲解析中已删除,无需训练。 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 实现充分就业 D. 使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7.【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故选项A正确。选项B与C是宏观调控的目标,选项D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具体措施。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8.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8.【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8月发表的《同盟会宣言》对三民主义的内容作了说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括反满和独立两层意思;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考研英语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之目的。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选项D错误在于与题干的要求不一致。 9.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A. 党指挥枪 B. 官兵平等 C. 拥政爱民 D. 一切行动听指挥9.【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选项B官兵平等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选项C拥政爱民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选项D一切行动听指挥是人民军队的革命纪律。因此,选项A为正确答案。 10.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A. 赎买 B. 统购统销 C. 公私合营 D. 合作化10.【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选项A赎买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所采取的方式;B项统购统销是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C项公私合营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D。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丝毫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以,选项B错误。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这就确保了改革的性质不会改变。通过这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因此,正确选项是C。选项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选项D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1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教育学考研国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民主与法制,人民不能当家作主,那就不是社会主义。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选项ACD错误在于与题干的关系是间接联系。 13.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A. 依法执政 B. 科学执政 C. 民主执政 D. 理性执政1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执政理念。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题中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电话调查,确定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材料,体现了民主执政的执政理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也是党的执政方式,但是不符题中材料之意;选项D理性执政是干扰项。 14.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14.【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爱国主义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故选项A正确。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选项BCD三项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特征但不是核心,故不选。 1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A. 改革开放 B. 快速发展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给人民带来福祉15.【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内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 16. 在2007年1月1日欧盟第六次扩大时正式加入欧盟的国家是A. 罗马尼亚、波兰 B.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C. 波兰、爱沙尼亚 D. 爱沙尼亚、保加利亚1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外大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入盟是欧盟的第六轮扩大,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于1995年12月和1995年6月正式向欧盟提交入盟申请,并于2000年2月开始入盟谈判,2004年12月谈判结计算机考研束。两国于2007年1月1日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二、多选题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2.【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