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顺也
研究生扩招,质量确实不如从前,另外是大环境,潜心学问的太少了,都是功利性的。再谈谈研究生就业。 关于就业,大家有种思维是“考一所很强的大学读个不错的专业,然后一劳永逸地找个很不错的工作”这种想法相当普遍。以工作为考研的目的,很明确,事求是地讲,即使是想潜心做学问的,真正搞出点东西,这条路也不好走,中国的大环境使然,不是悲观而是现状大抵如此。“中国大多数研究生,考上之后,其实就是混,而且还比较好混;大部分老师做的“学术”,其实就是搞点项目弄些钱花花”——我曾跟一位211院校博导聊过,这是老师的原话,一字不差。像这样的还算有些地位的学校都是如此,那些大兴土木的“国际性的”地方二三流大学的科研现状,大家可以想象。 所以,大多数考生考研还是为了工作,有人说导师会给你安排工作,这个说法牵强且绝对,导师第一是没有这个义务,第二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只能说导师一般会操心或者过问你的工作,的还是靠自己,“考一所很强的大学读个不错的专业,然后一劳永逸地找个很不错的工作”的想法,不可否认,好大学和好专业找工作会相对容易,但不绝对,找工作的是靠自己的能力,很多工作都是初试、面试、二面甚至几面、层层淘汰,这个社会终究是靠能力吃饭的,社会竞争很大,包括企业自己的生存,它找的是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创造价值的人才,而不是找个拿名校资历的吃饭的人,王石说,企业尊重你在工作过程中的努力,但是只为结果买单。 研究生学历,找份工作还是相对容易些的,等你读了研究生,也许思维方式和对自己未来的出路的选择会更加广阔一些,至少不像现在想到就业就头疼。 读研后也许你会发现,也许你能力并没有切实增长多少,甚至你会觉得这个过程很遗憾,但是因为本科不强找不到工作,要读研拿个学历,而且中国的大环境就是对学历的追逐,不是不相信人的能力,不给人机会,而是人太多了,千千万万的毕业生,好多人争一个位置,你说你优秀,用什么证明?只能是学历、等级证书,筛选的标准而已。 但是至于某个专业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个因人而异,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并非本专业,研究生也是如此。找到什么工作很大程度上看你的机会,现在的工作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工作,千篇一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想找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诸如:事业单位、央企、大型国企、著名外企,一般而言,在名校背景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个人形象等这些软实力,经管、社科等专业尤其如此,一纸成绩单或许要放在其次,很多HR专员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专业课成绩高低似乎并不能体现太多问题,也许仅仅是重视程度而已,同一水平的学校的学生智商并无太大区别,而且现在招聘对专业的限定越来越松,只是注明大类,比如招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财务统计类等等,说明选择的机会多了,竞争也更激烈了。除非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你会发现并没有很多地方用到你的专业课,甚至一辈子也不会用到,的是新问题,不断而来的新问题,需要不断学习,你也会明白为什么会有入职培训、项目培训等,在此不是否定你的教育,正是因为你的不间断的教育使你有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一个优秀的职业人,还需要具备一项:学习能力。 所以,我主张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在突击考试的弊端无法短期改变时,培养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其实这已足够。顺便对找工作的同学们提出个建议,简历上要突出你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成绩单只代表过去,这两项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才代表你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为了某个机会,你的学校、专业、能力、经历、谈吐、气质等因素每一项都不可或缺,(现在很多单位招聘都要求附照片,用他们的话说事关单位形象,这个形象不是选美,而是透过照片观察你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但是前两者也许是一个获取机会的敲门砖,因为大多数人的经历还是从学校到社会,用人单位只能看重教育背景,其他也没有评判的标准,只有获得机会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所以我还是建议,如果认为自己性格内向或者谈吐不甚了了,最好不要报考像经管等这些与人交往较多的专业,可以做技术嘛,聪明人要懂得扬长避短。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这个社会不乏没怎么读过书的精英,也到处充斥着受过教育的废物;如果某人在一所名气尚可的院校读了两年研究生后流落街头,那你就别出校门了。未来的事情不可预知,长期的目标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成功绝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但是我觉得生活中只要你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今天比昨天站得更高了,这便是成功,成就是一个成功接着一个成功,堆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