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开
你好,考研一般的没有联系导师,因为导师并不知道考试范围。但是我觉得联系导师是有好处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具体来说,应该是: 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有三部曲:获取信息、取得联系、巩固联系,每一环节都有其内在规则和操作技术。但规则和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合理地包装自己,在联系导师和巩固联系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地表现为思想和精神形象),以顺利获得导师的肯定。这些都渗透着印象管理的艺术。 导师信息——印象管理的基础 毋庸置疑,获得导师的相关信息,是学生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信息并非越多越好,要寻觅那些对考研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同时不要过于迷信这些信息,由于获得渠道的不同,信息本身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有误。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了解哪些一般性的信息呢?粗略地说,主要包括4个方面:导师的经历、当下的工作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相处情况。导师的经历主要是指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当下工作状况主要是指职称、是否兼有行政职务;学术研究情况是指导师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学术研究风格;师生相处情况指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日常交往情况,甚至导师生活中的某些个人喜好等等,这些情况主要从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尤其是节庆日公共活动)中了解。在这4个方面中,“经历和当下工作状况”是基本性的信息,而核心信息是“学术研究情况和师生相处情况”――前者关乎你的备考(尤其是复试)乃至将来读研后的学习,也是打开我们与导师沟通或关系之门的钥匙;后者则直接关乎导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原则与方式,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呢? 途径一:上导师所在大学和院系的主页查询。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大致能了解到导师经历、工作状况和粗略的学术研究情况。 【小窍门】这里大家要关注一个新趋势,如今大学里一部分导师开始建立自己的博客,与外界进行交流。如果你选择的导师有自己的博客,你不妨经常上去转转,上面有许多导师工作与生活中的信息,这是一条不错的渠道。 途径二:通过你所报考学校和院系的一些相关论坛以及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查询。这些搜索工具中,首推各大院校的论坛,在那里会有一些关于导师的讨论,更有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如北京的水木社区,武汉的白云黄鹤社区,上海的日月光华社区等等。) 途径三:通过专业学术网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或者图书馆搜寻导师的著作与文章。学习研究这些文章,以了解导师的学术研究情况。 途径四:直接与导师接触。如果你居住在所报考学校的城市,可以抽时间去听导师的课,甚至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争取与导师交流沟通,这是最直接地了解导师的好方法。 途径五:通过你周围的人。如果你有师兄师姐或者老乡正好是导师的学生,或者与导师有一定的接触,通过他们就能了解到上述4个方面的信息,尤其能了解师生相处情况。因为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日常交往情况,甚至导师生活中的某些个人喜好,在与他周围的人接触的时候会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学生或者熟人获取的类似信息,是其他途径所无法获得的。 很多同学在获得导师的相关信息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尝试与导师的第一次接触,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自我形象的定位。这里的自我形象不单单指外形,的是指精神气质,即精神面貌。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大家在考研期间与导师的接触只能是一种初层级的接触,留在导师脑海中的至多是一种印象,或深或浅,表现为一种感性的形象、气质的认识。正因此,在与导师开始接触之前,较好地定位自我形象十分必要。 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定位最适宜呢?这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千人千面,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会迥异。但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还是大致相似的,如:生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学习执著追求、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学生,让人感觉充满活力;而执著的追求,是科研必备的品质,这种执著精神某些时候会感染导师,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与导师接触时,如果你能较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能让导师觉得你是个“有个性、有特色,还不错的学生”,那么在考研战役中,你就已经取得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胜利。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无须赘言。与导师的第一次联系,既可以是第一次碰面,也可以是第一个电话、第一封E-mail,或是第一次在导师的博客中留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加以足够重视,一定要给导师留下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