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巡按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1、现行人事管理体制方面3332626131。有的地方虽缺少师资,但是囿于财政窘迫,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只好在毕业生吸收的力度上大打折扣,宁用代课教师也不用师范本科生。其次,由于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因,不合适的人占据了岗位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造成表面上教师岗位超编、实际教学力量不足。导致一部分毕业生虽有当教师的愿望而欲入无门,影响了就业。另外,受人事、财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基层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许多地方要求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后再择优录用。 2、用人单位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毕业生。用人单位人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同时进人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仅挑选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学校、性别,同时提高进人门槛,进而出现普通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有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社会上毕业生需求增幅减少的情况下,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严格控制,这就造成了有的毕业生虽然有用人单位愿意接收,但碍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未能如愿。 3、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1)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供求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2)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中小学的基础课程,师资需求量大,而历史、化学、物理等小学科需求不旺;(3)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且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4、大量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加剧了师范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曾经是各类学校引进人才的唯一渠道,如今政策发生变化,非师范类毕业生在通过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后也可以到教育领域工作。为改善队伍结构,用人单位引进综合类大学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也逐渐看好教师市场,他们的进入市场也“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 5、学校培养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从学校方面看,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教育有时往往来不及做出迅速调整。社会需求大的,学校不能及时、足够地提供;社会需求量小的,学校却源源不断地供给。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学校自身资源限制,市场信息反馈误差等原因,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6、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多年来,相对于其他高校毕业生而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一些师范毕业生主动择业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有的择业方向单一,非学校或事业单位不去。有的热衷于“条件好,收入高,工作环境舒适”的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师资需求日趋饱和,且要求高(大中城市的中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中学原则上需要优秀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显然,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现实。 7、毕业生求职技巧缺乏。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自主和自由,有了的选择权,但选择的多样性也给部分毕业生带来了择业的盲目性。有的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而是不切实际地争取“好单位”;有的因联系就业的单位过多,挑三拣四,不知如何取舍,以致贻误时机;有的过于依赖政府、学校、家长、亲友,缺乏主见;还有的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应聘技巧,应聘时未能充分展现自己,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