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什么

范畴
入火不热
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

关於中国大学的考古学项目

梦非梦
万物皆照
北京学大和四川大学的考古专业不错。川大学费比较高。当然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了!世界出名的,学费不便宜呢

有关考古方面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高分悬赏,偏专业人士入

环保路
宛丘
  我是学考古的,我们老师经常讲其实现在考古摄影是很不规范的,导致了科研上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我觉得你可以用这个题目好好写,应该能写出新的东西来。  一、比如,你可以分成考古勘探摄影、考古发掘现场摄影、考古发掘后的文物摄影等。或者按照遗迹和遗物来划分也是可以的。  二、1、你可以写从技术上讲,应该怎么给每类文物进行摄影,需要怎样的光线和怎样的角度,需要拍摄到哪些细节。就像考古绘图一样,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现在这样的规范还没有建立,大家都是随意做,结果后来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少了一些重要信息。  2、你可以从信息公开化和信息共享方面写,现在很多考古发掘的资料,包括文物的照片,都是考古领队人的私人财产,他只会在发表考古报告的时候公布部分的实物照片,其他考古研究者及文物研究者都看不到全部的照片,不能了解详细的信息。但这是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信息共享和公开,需要大家一起对于现有资料的研究。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啊~  不过哦,我觉得你这个选题有点偏大,其实从小处着手更容易把握。你最后只选择一个方面来讲,一个角度或者一个点。  至于参考资料,我觉得一个是要参考摄影技术方面的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参照现在国家对于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管方面的一些规定,对于文物摄影当然也是有规定的,比如不能用闪光灯什么的。尤其是对考古发掘规范一定要多研习。另外,多看看现在考古发掘报告,看看里面用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它的用途是什么,根据摄影目的来决定摄影方式(比如考古摄影,我觉得在于纪实,很真实的展现遗址和遗物的原貌,而不是一般的艺术摄影要讲究构图、光线、美感。考古摄影不要美感,要真实、全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各地博物馆看文物,只能隔着玻璃很远地拍照片,光线又不好,还用以变形,这个让我很苦恼。你可以讨论下解决方式什么的呵呵  就说这么多啦,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啊~

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哪些历史问题?

草薙
绿屋顶
应该主要研究的就是下面这些了。l 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早期1、时间:人类诞生——距今20万年前2、重要技术发明:①打制石器;②用火。二、旧石器时代中期1、时间:距今20万年-4万年之间;人类史-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2、典型器物: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3、艺术品萌芽三、旧石器时代晚期1、时间:距今4万-1万年之间;晚期智人2、工具:石核、石片3、特点:非生产性的工艺装饰品、彩色岩画、壁画、时刻图案。4、活动:墓葬、宗教活动、多人墓葬l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类型(一)能人:距今260万年-15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是最早制造使用工具的人类,演化成为直立人。(二)直立人(旧称猿人)1、时间:距今180/200万年-20万年生活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古人类。一般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然后向亚洲和欧洲扩散。直立人能够使用工具、用火、甚至狩猎。2、地质时代:属于中更新世,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初期。3、发现:1929年,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相似的猿人化石,被确认为“从猿到人”进化序列的中间环节。国际人类学界一致同意把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定名为“直立人”。4、特征:①直立人已具备了人的特征,直立行走,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②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鼻骨宽阔;和能人相比,脑容量明显增大,800-1200毫升的脑量;牙齿比南方古猿小,比智人大。面部扁平,平均身高达到1米6。③长期生活在洞穴中,是最早会使用火的人。④以打制的砾石石器为主要工具,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三)早期智人(又称为“古人”)1、时间:通常指距今20万-5万年前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2、体质特征:体质形态比直立人进步,脑容量较大,平均为1400毫升,但前脑部分较小,后脑发达,沟回比现代人简单,仍保留了一些较原始的性状,眉脊发达,前额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阔,颌部前突。3、典型代表:中国的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四)晚期智人(又称“新人”)1、时间:一般指生活在距今5万年-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解剖学特性与现代人类接近。2、特征:①体质特征:和早期智人相比,体质形态更接近今人。眉脊减弱,颅骨增大;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身体较高,脑容量大,已经分化并形成不同人种,出现明显的人种差异和地区性差异。3、典型代表:中国柳江人、山顶洞人。②技术方面:发生细石器革命。③文化方面:出现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装饰品。3、中国晚期智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质:①上颌骨颧突,②矢状骨,③印加骨,④下颌骨圆枕明显,⑤铲形门齿显著(五)金牛山人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距今约28万年。属于晚期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过渡类型”。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化石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女性个体,年龄为30-40岁,脑量为1390毫升。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使用的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除石器、骨器外,金牛山文化遗存中较重要的是发现大量烧土、烧骨和灰烬层等用火遗迹,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会用火而且懂得控制火。l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一、直立人与早期文化(一)北京人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1、时间:距今75万年-25万年2、发现:北京直立人遗址,位于房山周口店镇的龙骨山,是一个很大的洞穴遗址。1921年安特生在龙骨山发现石英碎块和动物化石。1927年,发现一颗人牙化石,将人种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中国北京猿人,后更名为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到1937年,陆续发现了5颗较为完整的头骨及大量文化遗物。1949年后,发掘工作回复,经过几次大型的发掘,丰富的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使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称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北京人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事件之一。3、体质特征:共发现属于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200余件,体质特征如下,(1)头骨化石表现出许多原始性状:①脑量小②头骨壁较厚,平均厚度约为现代人的2倍③眉脊粗壮④下颌骨特别发达;(2)牙齿比现代人的大,门齿呈铲形;(3)肢体的大小、形状、肌肉附着点都与现代人相似;(4)整体来看,北京人骨骼的各部分发展是不平衡的。4、文化遗存:石制品、骨角器、用火遗迹。共发现石制品10万件以上,工具1.7万多件。5、打制石片的方法:砸击法,锤击法,碰砧法6、工具:刮削器(最多)、尖状器(精致)、砍砸器。7、掌握人工用火:木炭、烧骨、灰烬层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控制用火的证据。(二)蓝田人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1、时间:距今115万年-110万年(公王岭);距今65万年(陈家窝)。2、发现:1964年,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后来在陈家窝下颌骨化石,二者合称为“蓝田人”,是目前华北与西北地区时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3、石器:共发现200多件4、石器类型: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有用火遗迹。(三)元谋人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1、时间:距今170万年2、发现:1965年夏天,云南元谋县两颗早期人类上门齿,属于成年个体,呈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铲形上门齿,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3、石器:出土3件石英质刮削器——石核、石片、尖状器。4、发现大量炭屑、哺乳动物化石,部分骨化石有人工痕迹。5、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四)西侯度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1、时间:距今180万年2、发现:1960年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1961-1962年进行2次初步发掘。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3、石制品:32件,类型: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1件三棱大尖状器。发现共生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早更新世动物群。(五)郧(yún)县人(六)巫山人二、早期智人和中期文化(一)丁村人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1、时间:2、发现:1953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3、出土:3枚人牙化石,铲形门齿4、体质特征显示,丁村人比北京人进步,属于早期智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5、石制品:石片和石核数量最多。采用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生产。6、石器类型: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又名“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刮削器,石球。

中国考古学现状

次矣
恢诡谲怪
  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考古学无论是在发现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这时期被发现和发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开辟了新的领域。例如,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两侧的陕西洛南盆地和腰市盆地新发现的数十处旧石器地点,对认识中国南方与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并有围墙)、大量不同种类的稻谷和伴出农具,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稻作农业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古城址群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认识了一种早于三星堆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宝墩村文化”,为探索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原因和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交互关系奠定了基础;河南安阳市洹北商代中期的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和确认,弥补了商代都邑发展过程中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之间的缺环,使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北魏都城平城的辟雍和明堂遗址、元朝陪都元上都宫殿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寺龙口越窑的发掘,提供了越窑从唐到南宋初发展的地层证据,纠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堪称越窑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外,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三峡水库淹没区及迁建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全国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考古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几乎都云集在三峡库区,每年发掘的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先后发掘的重要遗址就有重庆丰都县烟墩堡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丰都县玉溪前仰韶时代遗址、忠县哨棚嘴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遗址、忠县瓦渣地及羊子岩(中坝)周代工业遗址、忠县半边街(崖脚)和云阳李家坝等  战国墓地等,这些都为研究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的活动、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巴国历史及其与楚国和蜀国的关系、先秦陶器制盐和相关产业、历史时期的政区地理等课题抢救出大量珍贵资料,笼罩在三峡地区远古历史之上的迷雾也正在被逐渐揭开。  其次是一批重要的考古报告在“九五”期间问世,这些考古报告既是发掘者和报告整理者对某一考古材料的初步研究的成果,又为的研究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新的考古报告中,有的是已经发掘出多年,迄今才整理完毕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近出版的大汶口文化的《兖州王因》报告。又如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早期中央王朝都城遗址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该遗址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偃师二里头》也是在这期间出版;的是近十余年新的考古发现,如新石器时代的《舞阳贾湖》、《肖家屋脊》、《宝墩遗址》、《岱海考古》等,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垣曲商城》、《郑州商代铜器窖藏》,北方地区的《大嘴子》、《大甸子》、《朱开沟》,南方地区的《新干商代大墓》、《三星堆祭祀坑》等,西周时期的《洛阳北窑周人墓葬》、《天马-曲村(1980~1989)》、《张家坡西周墓地》、《三门峡虢国墓》等,东周时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太原晋国赵卿墓》,汉唐时期的《汉长安城未央宫》等,就连长期以来很少系统报道考古发现的西藏和新疆也有《拉萨曲贡》、《新疆察吾乎》这两部重要的报告出版。这些考古报告除了揭示了一些新的考古学文化(如宝墩村文化、朱开沟文化、曲贡文化等)的面貌、弥补了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外,还促进了稻作农业的传布和发展、城邦社会到中心都邑的转变、夏商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周人贵族墓葬制度、中国区域青铜文化及其文明地位、古代金属采冶技术及其组织、中国古代都邑等课题的研究。有些重要的考古报告一出版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三星堆祭祀坑的报告出版后,很快就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套丛书也将在近期出版,即其一例。  其三是涌现了大量新的考古学论著,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综合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这一国家社科精品项目,现在已经接近于完成。该书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国本世纪考古资料,构架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并为用实物资料重建中国上古史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欧美学者集体编写的《剑桥中国先秦史》则并列采用文献材料治史和考古材料治史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不强作折衷,其考古研究部分集中反映了目前西方的中国考古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到秦统一时期的文明进程的理解和研究水准。在区域考古研究方面,良渚文化研究的汇集《东方文明之光》和《良渚文化研究》两书几乎涵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水平;《东北亚考古研究》对辽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变迁和各阶段的代表性遗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对该区域文明的渊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专题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更有《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环境考古研究》、《东亚玉器》、《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汉唐之间宗教艺术与考古》等。此外还有不少已经公开出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这些专题考古学论著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有的研究课题是过去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其四是新的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上运用更加多样。在田野考古记录手段上,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在考古材料的测年技术上,除了继续使用先前已有的诸如常规C14、热释光等测年技术以外,还建立或改进了加速器质谱的C14、光释光、不平衡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测年设备,测年手段更加多样,测年数据更加精确。在遗存性质的分析上,考古研究者除了注意通过筛选、浮选、孢粉采样等传统手段来获取的信息外,微量元素分析、遗物的成分分析等手段也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并已有考古机构与遗传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提取古代人骨中DNA来研究古代族属的尝试。在考古学研究方法上,区域考古更加受到重视,出现了多篇(部)综合研究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论著,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的考古系还与国外大学的同行合作开展了小流域的区域考古研究。“九五”期间进行的备受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说是为了解决中国历史时期初期的年代学问题的一个国家科研项目,最后的结项报告也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通过这项研究,改进了测年技术手段,积累了一大批年代数据,为中国考古学的年代学基础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考古现状

豆尔
名亦不成
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考古学无论是在发现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这时期被发现和发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开辟了新的领域。例如,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两侧的陕西洛南盆地和腰市盆地新发现的数十处旧石器地点,对认识中国南方与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并有围墙)、大量不同种类的稻谷和伴出农具,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稻作农业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古城址群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认识了一种早于三星堆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宝墩村文化”,为探索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原因和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交互关系奠定了基础;河南安阳市洹北商代中期的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和确认,弥补了商代都邑发展过程中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之间的缺环,使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北魏都城平城的辟雍和明堂遗址、元朝陪都元上都宫殿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寺龙口越窑的发掘,提供了越窑从唐到南宋初发展的地层证据,纠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堪称越窑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外,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三峡水库淹没区及迁建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全国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考古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几乎都云集在三峡库区,每年发掘的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先后发掘的重要遗址就有重庆丰都县烟墩堡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丰都县玉溪前仰韶时代遗址、忠县哨棚嘴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遗址、忠县瓦渣地及羊子岩(中坝)周代工业遗址、忠县半边街(崖脚)和云阳李家坝等 战国墓地等,这些都为研究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的活动、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巴国历史及其与楚国和蜀国的关系、先秦陶器制盐和相关产业、历史时期的政区地理等课题抢救出大量珍贵资料,笼罩在三峡地区远古历史之上的迷雾也正在被逐渐揭开。 其次是一批重要的考古报告在“九五”期间问世,这些考古报告既是发掘者和报告整理者对某一考古材料的初步研究的成果,又为的研究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新的考古报告中,有的是已经发掘出多年,迄今才整理完毕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近出版的大汶口文化的《兖州王因》报告。又如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早期中央王朝都城遗址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该遗址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偃师二里头》也是在这期间出版;的是近十余年新的考古发现,如新石器时代的《舞阳贾湖》、《肖家屋脊》、《宝墩遗址》、《岱海考古》等,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垣曲商城》、《郑州商代铜器窖藏》,北方地区的《大嘴子》、《大甸子》、《朱开沟》,南方地区的《新干商代大墓》、《三星堆祭祀坑》等,西周时期的《洛阳北窑周人墓葬》、《天马-曲村(1980~1989)》、《张家坡西周墓地》、《三门峡虢国墓》等,东周时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太原晋国赵卿墓》,汉唐时期的《汉长安城未央宫》等,就连长期以来很少系统报道考古发现的西藏和新疆也有《拉萨曲贡》、《新疆察吾乎》这两部重要的报告出版。这些考古报告除了揭示了一些新的考古学文化(如宝墩村文化、朱开沟文化、曲贡文化等)的面貌、弥补了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外,还促进了稻作农业的传布和发展、城邦社会到中心都邑的转变、夏商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周人贵族墓葬制度、中国区域青铜文化及其文明地位、古代金属采冶技术及其组织、中国古代都邑等课题的研究。有些重要的考古报告一出版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三星堆祭祀坑的报告出版后,很快就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套丛书也将在近期出版,即其一例。 其三是涌现了大量新的考古学论著,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综合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担的多卷本《中国考古学》这一国家社科精品项目,现在已经接近于完成。该书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国本世纪考古资料,构架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并为用实物资料重建中国上古史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欧美学者集体编写的《剑桥中国先秦史》则并列采用文献材料治史和考古材料治史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不强作折衷,其考古研究部分集中反映了目前西方的中国考古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到秦统一时期的文明进程的理解和研究水准。在区域考古研究方面,良渚文化研究的汇集《东方文明之光》和《良渚文化研究》两书几乎涵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的水平;《东北亚考古研究》对辽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变迁和各阶段的代表性遗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对该区域文明的渊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专题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间更有《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环境考古研究》、《东亚玉器》、《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汉唐之间宗教艺术与考古》等。此外还有不少已经公开出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这些专题考古学论著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有的研究课题是过去未曾或很少涉及的。 其四是新的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上运用更加多样。在田野考古记录手段上,我国考古界已经有多个考古教学和科研单位自行开发了田野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并运用GIS和GPS数据采集仪记录和保存考古数据,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遗存,考古学的记录手段已开始跨入数字化的门槛。在考古材料的测年技术上,除了继续使用先前已有的诸如常规C14、热释光等测年技术以外,还建立或改进了加速器质谱的C14、光释光、不平衡铀系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测年设备,测年手段更加多样,测年数据更加精确。在遗存性质的分析上,考古研究者除了注意通过筛选、浮选、孢粉采样等传统手段来获取的信息外,微量元素分析、遗物的成分分析等手段也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并已有考古机构与遗传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提取古代人骨中DNA来研究古代族属的尝试。在考古学研究方法上,区域考古更加受到重视,出现了多篇(部)综合研究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论著,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的考古系还与国外大学的同行合作开展了小流域的区域考古研究。“九五”期间进行的备受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说是为了解决中国历史时期初期的年代学问题的一个国家科研项目,最后的结项报告也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通过这项研究,改进了测年技术手段,积累了一大批年代数据,为中国考古学的年代学基础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化学在考古研究的贡献

不敢用也
夫至人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14C 断代法。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14C/12C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14C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14C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应用14C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l4C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14C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当然,化学在文物考古上 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14C断代法,在文物考证、文物腐蚀损害过程和文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一、化学在文物考证上的应用 据义献报道,我国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区已遍及二十多个省市。那么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国内烧制的还是出外国传入的呢?化 学在判定这些文物的产地上显示了其价值—这可以通过测定玻璃中铅的含量而确定。原来,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 其成分属Na2O-PbO-BaO-SiO2系统玻璃,而西方和印度古代玻璃属于钠钙玻璃类。 化学上的很多仪器分析方法都可应用于文物考证上, 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洲古董市场, 曾有售价很高的“战国陶俑”出现,人们难辨其真假, 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采用热释光技术—一种化学中的热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是近代制作的赝品。其所以热释光方法能推断古陶的年代,这是因为粘土中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固体结晶颗粒,受粘土中少量长 寿命天然放射性物质如238U、232Th、40K等及宇宙射线作用,一部分电子跃迁到高能级上。当用粘土烧制陶器的时候,这些高能级上的电子以热释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又回到低能级,而古陶从烧成时起,重新受其中放射性物质和宇宙射线作用,低能级电子再一次向高能级跃迁,这样,陶器的烧成时间越长,年代愈久,则 积累的能量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古陶的热释光强度与本身受到辐射的时间(即烧成时间) 成正比,因此,测量古陶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就可以计算出古陶烧成的年代。 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应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由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x-射线荧光,且其强度反映了元素含量,因而人们推测该剑身为铜锡金,并经过了硫化处理。应用化学方法,考古工作者研究考证了文物的制作工艺。二、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 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化学过程,除去人为因素的破坏,也可能有细菌侵蚀、虫蛀等生物作用,或如变形、开裂等机械因素等等。但文物与化学物质作用,是文物发生腐蚀和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文物腐蚀过程的化学,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可能是铁器的腐蚀,这个过程起码涉及一个众所周知的电池反应: 正极: O2+H2O+2e

考古与人类的作业

羔羊
受命于天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打工剑尊1.【单选题】(C)是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A、盗墓笔记B、鬼吹灯C、中国墓葬史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2.【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A、人类起源与迁徙B、文明起源C、农业起源D、城市起源与发展3.【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4.【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A、积石积沙B、挖坑深埋C、砖室墓D、凿山为陵5.【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A、土坑竖穴B、砖室墓C、凿山为陵D、石室墓6.【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A、碎陶片B、完整陶器C、青铜器D、瓷器7.【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8.【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A、发掘品B、征集品C、修复品D、传世品9.【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A)学科的观点。A、人类学B、历史学C、考古学D、民族学10.【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A、研究对象B、研究成果C、研究方法D、研究目的11.【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12.旧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13.【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A、金器时代B、瓷器时代19.36.55.69.88.106.128.147.165.185.205.224.242.

南开考古系的导师介绍

杨子
大瑟尔
南开大学没有考古系,最接近的是历史学院下面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1.刘毅 (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历史个人简介 刘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无党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1993 年6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汉城梨花女子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7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1年改为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历任助理馆员、讲师;1995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选为南开大学第三学术梯队成员;2001年12月晋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历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馆学专业主任。2002年3月出任历史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5月复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是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带头人。 历年来开设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曾名“中国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国陶瓷考古研究”、“中国古陶瓷鉴定概要”、“文物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汉唐明清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文物文献学概论”(以上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汉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国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专题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两课程在1995-1997年南开大学课程建设评估中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于2004 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2007年,获首届南开大学“良师益友”奖;2008年,获第四届“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 招收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过《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宫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万卷出版社,沈阳,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讲义》(新星出版社,韩国汉城,2006 年)、《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个人著作;参与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鉴定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体著作的写作。主编“南开文博书系”于2010年5月起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历年来,在《考古》、《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文物天地》、《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镇陶瓷》、《东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东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馆研究》、《南开学报》、《南开史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历史月刊》(中华台北)、《东洋学研究》(韩国汉城)、《东北亚研究》(韩国釜山)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70余篇,其他文章30余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于2007年获“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奖”,2008年先后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后改名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为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4月出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2002年9月当选为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月被聘为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开大学)重大项目《汉到明墓葬所见民间信仰暨近现代华北民间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国家文物局“2009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明代藩王陵墓调查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重大项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中国文物学概论》的编写(首席科学家)。2.刘尊志 (教授)研究方向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个人简介刘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汉族,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汉考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与郑州大学,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博士后。1995-2007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另对中国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关研究。主讲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门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主持和参与数百座古墓葬及十余处古遗址的发掘,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近二十篇。讲授课程:讲授5门本科生课程:《中国考古(上)》(38学时)、《物质文化史(2-1)》(38学时)、《中国古代石刻》(38学时)、《田野考古学通论》(38学时)、《文博应用技术》(58学时)2门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2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1门博士课程:《秦汉考古专题》(40学时)共计10门课程。3.贾洪波 (教授)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个人简介1967年生人,籍贯河北怀安。1991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课程: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青铜器研究与鉴定4.程平山 (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个人简介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从事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中国考古学文化与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年代学、艺术与宗教等。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通论、文博应用技术(田野考古方法论、考古绘图和考古测量)等。5.袁胜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个人简介袁胜文,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秦汉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讲“中国古代玉器”和“秦汉物质文化”等本科生课程。6.陈畅 (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个人简介陈畅,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200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应聘为历史学院教师,确定为讲师职称。2013年评为副教授职称。 2014年1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修。讲授课程:《西方博物馆历史与理论》、《西方考古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7.黄春雨 (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博物馆学中外博物馆比较研究个人简介黄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博物馆》、《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任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评审专家库专家,承担《国家博物馆功能与选址》等国家级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