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至人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14C 断代法。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14C/12C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14C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14C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应用14C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l4C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14C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当然,化学在文物考古上 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14C断代法,在文物考证、文物腐蚀损害过程和文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一、化学在文物考证上的应用 据义献报道,我国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区已遍及二十多个省市。那么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国内烧制的还是出外国传入的呢?化 学在判定这些文物的产地上显示了其价值—这可以通过测定玻璃中铅的含量而确定。原来,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 其成分属Na2O-PbO-BaO-SiO2系统玻璃,而西方和印度古代玻璃属于钠钙玻璃类。 化学上的很多仪器分析方法都可应用于文物考证上, 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洲古董市场, 曾有售价很高的“战国陶俑”出现,人们难辨其真假, 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采用热释光技术—一种化学中的热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是近代制作的赝品。其所以热释光方法能推断古陶的年代,这是因为粘土中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固体结晶颗粒,受粘土中少量长 寿命天然放射性物质如238U、232Th、40K等及宇宙射线作用,一部分电子跃迁到高能级上。当用粘土烧制陶器的时候,这些高能级上的电子以热释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又回到低能级,而古陶从烧成时起,重新受其中放射性物质和宇宙射线作用,低能级电子再一次向高能级跃迁,这样,陶器的烧成时间越长,年代愈久,则 积累的能量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古陶的热释光强度与本身受到辐射的时间(即烧成时间) 成正比,因此,测量古陶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就可以计算出古陶烧成的年代。 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应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由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x-射线荧光,且其强度反映了元素含量,因而人们推测该剑身为铜锡金,并经过了硫化处理。应用化学方法,考古工作者研究考证了文物的制作工艺。二、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 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化学过程,除去人为因素的破坏,也可能有细菌侵蚀、虫蛀等生物作用,或如变形、开裂等机械因素等等。但文物与化学物质作用,是文物发生腐蚀和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文物腐蚀过程的化学,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可能是铁器的腐蚀,这个过程起码涉及一个众所周知的电池反应: 正极: O2+H2O+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