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军事历史杂志社和军事历史研究杂志社的官网是什么

百忧解
非臣之功
军事历史杂志社是军队学校办的 没有网站 但是有投稿邮箱 我给他们投过稿jsls@ vip.163. com军事历史研究 jshlshyj@ 163. com

牧野征夫和倪乐雄两位互相谩骂久矣,至今余音缭绕,请问有谁知牧野征夫真名和学术背景以及职位

大劈棺
彼其充实
牧野征夫批评倪乐雄贬损军队学者是“思想乞丐”“滥竽充数”,纯属学术讨论。倪乐雄化名“捶大虫”、“bfyjr"等七八个网名,谩骂、攻击、诽谤牧野征夫是汉奸,丘八、卧槽泥马等污言秽语,无所不用其极,超过泼妇骂街;此人心术不正,阴险恶毒,叫嚷“我要让全国网民都知道你牧野征夫是大汉奸!”达到搞臭别人的卑劣目的;恶毒无耻地给牧野征夫发讣告,送棺材,造坟墓,写墓志铭,凶狠程度超过做人底线;十足儒林败类,学界蟊贼,人渣伪君子。参见《牧野征夫与倪乐雄网上论战始末》。

彭德怀同志指挥的对日战争 百团大战 事实上有多少个团参加了战斗

美刺
可约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使用105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同时要求对同蒲(大同-风陵渡)、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宁(今北京-沈阳)、德石(德州-石家庄)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等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含)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驻有日军3个师的全部、2个师的各2个团、5个独立混成旅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的各2个营、1个骑兵旅的2个营,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八路军参战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以正太铁路为重点,进行交通总破击战 八路军的进攻战役于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正太铁路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日军在正太铁路沿线驻有独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驻阳泉)全部,独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别驻石家庄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下,以18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又2个骑兵营、5个游击支队,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分别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独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开攻击。经数小时激战,右纵队攻入晋冀交界的要隘娘子关,歼日军一部。尔后,破坏了娘子关以东的桥梁和通信线路。向娘子关至微水段进攻的中央纵队,连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军据点,并破坏桥梁两座。攻击井陉煤矿的中央纵队一部,在矿工支援下,破坏了煤矿的主要设施,迫使其停产达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庄方向的日军西援,加上连日降雨,河水泛滥,严重妨碍作战行动,晋察冀军区部队遂转移兵力,实施对铁路、桥梁、隧道的全面破击。 第129师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挥下,以8个团(包括决死队第1纵队2个团)、8个独立营的兵力,组成左翼破击队、右翼破击队和中央纵队,亦于8月20日夜对正太铁路西段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独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开攻击;另以2个团会同平定、辽县、榆社等地方武装,分别对平辽、榆辽公路进行破击,并牵制各点守敌,保障主力侧后的安全。左翼队一部进攻芦家庄,连克碉堡4座,歼日军80余人;右翼队一部攻击桑掌和铁炉沟等据点,歼日军130余人。21日,该师为阻止日军从侧背攻击破路部队,令预备队一部抢占阳泉西南4公里处的狮垴山高地。从23日起,阳泉日军在飞机支援下,并使用化学武器,不断向狮垴山猛攻。第129师阻击部队英勇奋战,坚守6昼夜,歼日军400余人,保障了破击部队翼侧的安全。经数日作战,第129师控制了正太铁路西段除阳泉、寿阳以外的大部分据点及火车站,严重破坏了该段的路轨、桥梁、隧道,使正太铁路西段陷于瘫痪。 与此同时,第120师在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指挥下,以20个团的兵力破击同蒲铁路北段和铁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并攻占阳方口、康家会、丰润村等据点,歼日伪军800余人,切断了同蒲铁路北段和忻县至静乐、汾阳至离石等公路。 为配合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北段的破击战,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还令所属部队出动50多个团的兵力,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平汉、平绥(今北京-包头)、北宁、同蒲(南段)、白晋(白圭-晋城)、津浦、德石等铁路线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军占领的许多据点,进行了广泛的破击和袭击。 8月25日后,日军从白晋铁路、同蒲铁路南段抽调第36、第37、第41师各一部,配合独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师反击;从冀中、冀南抽调约5000人的兵力,配合独立混成第8旅向晋察冀军区部队反击。9月2日,日军合击正太铁路南侧的安丰、马坊地区的第129师。该师以4个团的兵力英勇抗击,毙伤日军200余人。9月6日,第129师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各两个团,于榆社西北双峰地区包围日军1个营,击毙400余人,打破了日军的合击。晋察冀军区为策应第129师作战,以4个团向正太铁路北侧盂县地区的日军出击,迫使正太铁路南侧的日军北援。同时,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忻县至太原段的破击,也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对正太铁路的增援。 9月10日,八路军总部为休整部队,准备再战,命令各部结束第一阶段的作战。第一阶段作战,由于八路军突然而猛烈地破击日军占领的交通命脉,使日军联络中断,到处被动挨打,陷入一片慌乱之中。汉奸、伪军更是惶恐不安。沦陷区人民异常振奋,自发地支援八路军作战。 继续破击日军交通线,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 为扩大战果,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阶段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继续破坏日军交通线, 摧毁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部署是:第120师主力对同蒲铁路北段宁武至轩岗段进行彻底破坏,再次切断同蒲铁路北段的交通;晋察冀军区主力破击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涞源、灵丘两县城;第129师重点破击榆(社)辽(县)公路,收复榆社、辽县(今左权)两县城。 晋察冀军区以8个团、3个游击支队、2个独立营组成左、右翼队和预备队,于9月22日发起涞(源)灵(丘)战役,对该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师及伪军各一部发动进攻。右翼队重点攻击涞源县城,由于缺乏攻坚器材,日军顽强抵抗,经通宵激战,未能得手。23日,转为攻击涞源外围日军据点。至26日,相继攻占三甲村、东团堡等10余处据点。28日,由张家口增援的日军3000余人进抵涞源城,右翼队遂转移兵力于灵丘、浑源方向,协同左翼队先后攻占了南坡头、抢风岭、青磁窑等日军据点。10月9日,又有大同日军1000余人来援。晋察冀军区遂决定结束涞灵战役。此役共歼灭日伪军1 000余人。 第129师以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两个团组成左翼队,以第385旅(附第32团)组成右翼队,于9月23日发起榆(社)辽(县)战役,向守备榆辽公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展开攻击。至30日,左翼队经过艰苦奋战,攻占榆社县城,歼日军400余人。右翼队攻占榆辽公路上的小岭底、石匣等日军据点后,准备协同新编第10旅进攻辽县时,和顺、武乡的日军同时出援,第129师遂决定停止攻城,转移兵力于红崖头、官地垴地区伏击由武乡出援的日军。第385旅在向伏击地域开进途中,与日军援兵600余人遭遇,经15小时激战,日军虽被消灭过半,但余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双方形成对峙。同时由和顺出援的日军突破新编第10旅狼牙山阻击部队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第129师遂撤出战斗,榆社复为日军占领。榆辽战役共歼日军近1000人。10月14日,第129师一部在和(顺)辽(县)公路上的弓家沟设伏,歼灭日军一支运输队,击毁汽车40余辆。 第120师为配合涞灵、榆辽地区的作战,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击,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第129师所属冀南军区以12个团的兵力,对日军正在修筑的德石铁路和邯(郸)济(南)铁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线,均进行了破击,共歼日伪军1700余人。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10月1~12日,举行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攻克据点20余处,歼日伪军1500余人,破坏公路150公里。第二阶段作战,八路军攻克日伪军据点多处,平毁了部分封锁沟、墙,打击了伪政权组织,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扫荡" 日军遭到八路军连续两个阶段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打击后,深感八路军对其威胁的严重性。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便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的报复"扫荡"。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反"扫荡"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密切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坚决消灭进犯之敌,粉碎日军的"扫荡"。 10月6日,沁县、襄垣日军在榆社、辽县日军的配合下,以近万人的兵力,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领导机关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榆社、辽县、武乡、黎城间地区进行连续"扫荡"。29日~11月4日,第129师第385、第386旅和新编第10旅主力及决死队第1纵队2个团,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于武乡县关家垴地区,将日军第36师1个营包围,歼其400余人,并给武乡、辽县增援之敌以重大杀伤。日军连遭打击,余部于14日撤退。从11月17日起,日军约7000人"扫荡"太岳区。第129师所属太岳军区将主力编成沁(源)东、沁(源)西两个支队,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动于沁河两岸,寻机打击日军,至27日,歼日军近300人,迫使其于12月5日撤退。 从10月13日起,日伪军以万余人"扫荡"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据地,11月9日,日军又以万余人"扫荡"北岳抗日根据地,并占领了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岳两区军民,以内外线相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连续伏击、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迫使日军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军则筑堡修路,企图长期占领。12月3~27日,晋察冀军区以4个团向阜平、王快的日军发动进攻,歼其500余人,迫使日军全部撤出北岳抗日根据地。 12月中旬,日军以2万人的兵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至23日,占领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县城和大部集镇。第120师部队和晋西北地区群众实行空室清野,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游击战。同时,集中部分主力部队,破击日军后方交通线,攻击日军修路部队和运输队,共歼日伪军2500余人,迫使日军于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回答者:suhm50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9-16 05:57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结束。随着战斗的展开,陆续参战部队增加到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为“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对日军的大规模的进攻作战。 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国在欧洲推进,英、美无暇东顾的机会,加紧对国民党施行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于5月间发动枣(阳)宜(昌)战役,连续轰炸重庆,声称要进攻西安、重庆、昆明,迫使英、法封锁滇越路和滇缅路;还通过各种渠道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代表进行接触,商谈“和平”条件。同时,加强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肃正”讨伐,推行“囚笼 政策”,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国民党政府更加动摇。3月和6月,蒋介石的代表先后去香港、澳门与日本代表会谈;由于日本要求条件苛刻,未达成协议。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争取华北乃至全国战局的好转,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危险,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在华北敌后(除山东外)发动了大规模的破击作战。7月22日,八路军前指发出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规定:“战役目的以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收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要点,较长期截断该线交通,并乘胜扩张战果,扫除该线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该路沿线两侧工作,以至完全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8月8日,前指下达战役行动命令:晋察冀军区主力10个团破击正太线平定至石家庄段,重点在娘子关至平定段;第一二九师以主力8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正太线平定至榆次段,重点为阳泉至张净镇段;第一二○师以4至6个团破击同蒲路平遥以北及汾(阳)离(石)公路,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阻敌向正太线增援。还要求各部派出兵力对本区范围内敌占铁路和重要公路封锁线进行袭击以配合作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结束。随着战斗的展开,陆续参战部队增加到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为“百团大战”。它是战局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战前就有这样规模的整体计划。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8月20日起至9月10日止。主要是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攻入要隘娘子关和井陉新矿等据点。第一二九师主力攻克了芦家庄、上湖、张净镇等车站和据点。第一二○师由于行动上的困难,经前指批准,没有破袭同蒲路南段,而以主力破击忻(县)静(乐)和汾(阳)离(石)两条公路及同蒲路北段之朔县及宁武段,攻占了康家会及阳方口等据点和车站。同时,各军区和军分 区部队和民兵还对平汉路、德石路、津浦路、平绥路、北宁路、白晋路及本区内的重要公路交通线展开了破击战,歼灭一大批日伪军。经过大规模的破袭,正太路的许多地段受到严重破坏而陷于瘫痪,井陉煤矿停产达半年之久;平汉、同蒲等铁路也一度中断。日军遭到严重打击后,急忙由石家庄、太谷、榆次、和顺、辽县、榆社等地增援正太路,同时以部分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等进犯。8月31日,前指提出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忻县至朔县段,以便使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连成一片的要求,由于不切合实际,未能实现。9月初,八路军撤离正太路,并以伏击、袭击等方式打击增援日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盂县以北歼灭由上社南进之敌。第一二九师在榆社西北之双峰歼灭敌人一部。9月10日,部分作战部队转入休整,准备执行第二阶段作战任务。 第二阶段,自9月22日起至10月上旬止,继续破击交通线,重点是摧毁深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前指规定:晋察冀军区主力破坏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这两座县城;第一二九师以收复榆社、辽县为目的,开展榆辽地区战斗;第一二○师以截断同蒲路北段交通为目的,集主力彻底摧毁宁武轩岗段;其他各部队配合主力作战,攻击其余各大小交通线。9月22日,晋察冀军区发起涞源、灵丘战斗。首先攻占涞源县城外围的三甲村、东团堡等据点。由于张家口等日军增援部队大批到达,晋察冀军区遂放弃攻城计划。10月2日,晋察冀军区又组 织兵力,向灵丘、浑源、广灵地区出击,先后攻占南坡头、抢风岭等据点。由于大同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于10月10日结束战斗。第一二九师主力于9月23日发动榆社辽县一线的进攻,攻克榆社县城和据点多处,由于和顺、武乡之援敌到达,遂停止对辽县的进攻,并从榆社撤退。第一二○师主力在同蒲路北段忻县、宁武、朔县间展开破击战,曾一度控制朔县、原平间数段铁路,因日军大量增援,并估计到敌可能对根据地进行“扫荡”,遂结束破击战。与此同时,冀中、冀南、太行、太岳军区也对沧石、德石、平汉、白晋等交通线进行了破袭,冀中军区还在任丘、河间、大城、肃宁地区对日伪军发动攻势,攻克据点20余处。这个阶段作战,八路军虽然取得许多战果,但由于以主力攻打深入根据地内、设防比较坚固的敌人据点,结果造成敌人力量内调,打了一些得不偿失的攻坚战,伤亡较大。 第三阶段,自10月6日起至12月5日止。日军调集大批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和游击队展开了英勇的反“扫荡”作战。10月6日,日伪军首先对前指和第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的太行根据地进行“扫荡”。武安敌军800余人进犯阳邑,辽县、武乡、潞城等地敌军3000余人进犯榆社、辽县、武乡之间浊漳河两岸地区。第一二九师部队先后在弓家沟伏击重创日军,敌被迫于17日分头撤退。从10月20日开始日伪军近万人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扫荡”,重点攻击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指挥部、边区党政机关所在地的麻田 、左会及清漳河东西地区。第一二九师主力包围进犯左会之敌的一个大队,经过激战,虽歼灭大部敌人,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敌援军赶到,遂撤出战斗。从11月1日起,敌7000余人又对榆社、辽县地区进行第三次“扫荡”。第一二九师以一部作掩护,主力适时转移,敌扑空后分路退回。11月17日敌7000余人“扫荡”太岳区,企图合击沁源。第一二九师主力跳出合围,转移至沁河两岸;12月上旬敌伪军分路退回。晋东南根据地历时40天的反“扫荡”作战即告结束。在晋察冀,日伪军从11月9日开始对北岳区“扫荡”,集结兵力达1.2万余人,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分路平行推进,21日侵占阜平、王快等地。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在各地寻找战机,不断打击敌人,迫使日伪军于25日前后撤退。1941年1月1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收复阜平,4日收复王快,反“扫荡”作战结束。在晋西北,194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4000余人的“扫荡”。 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600余人,伪军反正1800余人,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800余支及大量弹药和物资,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和车站、桥梁213座,隧洞260多处,摧毁敌人碉堡和据点293个。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尤其在第二阶段的几次攻坚战损失较大。这次战役给敌伪以很大打击,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对坚持抗战、遏制妥协投降的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百团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由华中增调兵力来华北,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2004版本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下载

鸡鸣狗吠
半边灵
可能没有发全,你可以到http://hi..com/图像水印检测或者告诉我你的邮箱!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1798种)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第二编 经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七编 工业技术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内蒙古社会科学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限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名为: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国外文学 4.外国文学 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 7.世界文学 8.译林 I2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文艺研究 3.文学遗产 4.文艺理论研究 5.鲁迅研究月刊 6.当代作家评论 7.文艺争鸣 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小说评论 10.新文学史料 11.中国比较文学 12.明清小说研究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文艺评论 15.红楼梦学刊 16.南方文坛 17.中国文学研究 18.名作欣赏 I21/29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收获 3.十月 4.当代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清明 9.山花 10.北京文学 11.解放军文艺 12.时代文学 13.青年文学 14.长江文学 15.长城16.天涯 17.大家 18.作家杂志 19.散文 20.民族文学 21.山东文学 22.诗刊 23.花城 J 综合性艺术 1.文艺研究 2.艺术百家 3.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美术研究 2.美术 3.美术观察 4.装饰 5.书法研究 6.美术&设计 7.世界美术 8.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大众摄影 2.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音乐研究 3.中国音乐 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人民音乐 6.黄钟 7.音乐艺术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戏剧艺术 2.中国戏剧 3.戏剧 4.剧本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中国京剧8.四川戏剧 9.上海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中国电视 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6.电影文学 7.电影 8.电影评介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K 历史 1.历史研究 2.世界历史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 6.中共党史研究 7.史学理论研究 8.中国文化研究 9.文史哲 10.清史研究 11.当代中国史研究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集刊 14.中国史研究动态 15.中华文化论坛 16.民国档案 17.安徽史学 18.历史档案 19.史学史研究 20.史林 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西域研究 23.中国农史 24.文博 K85 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东南文化 6.农业考古 7.中原文物 8.北方文物 9.华夏考古 10.江汉考古 11.敦煌研究 12.故宫博物院院刊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O1 数学 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大学数学) 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 O3 力学 1.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计算力学学报 4.力学进展 5.固体力学学报 6.力学与实践 7.应用力学学报 8.工程力学 9.爆炸与冲击 10.空气动力学学报 11.实验力学 12.工程热物理学报 13.振动工程学报 14.力学季刊 15.振动与冲击 16.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7.般空学报 18.机械强度 O4 物理学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光子学报 5.中国激光 6.物理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杂志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O6 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实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 P1 天文学 1.天文学报 2.天文学进展 3.云南天文台台刊 P2 测绘学 1.测绘学报 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测绘通报 4.地图 5.遥感学报 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7.测绘科学 8.测绘学院学报 P3 地球物理学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 4.地震地质 5.中国地震 6.空间科学学报 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西北地震学报 9.地震研究 10.地球物理学进展 11.水文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P5 地质学 1.地质论评 2.地质学报 3.地球科学 4.地学前缘 5.岩石学报 6.沉积学报 7.地球化学 8.矿床地质 9.地质科学 10.第四纪研究 11.地球学报 12.矿物学报 13.地质地球化学 14.地质科技情报 15.地质与勘探 16.现代地质 1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改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地球科学进展 19.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20.高校地质学报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2.地层学杂志 23.古生物学报 24.矿物岩石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中国岩溶 P7 海洋学 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5.热带海洋学报 6.海洋通报 7.海洋工程 8.海洋科学 9.台湾海峡 10.黄渤海海洋(改名为:海洋科学进展)11.东海海洋 12.海洋湖沼通报

中国有哪些偏向经济或上层的刊物?

周颂
暗之光
  有些刊物是内部要参,一般人看不到;有些是需要专门订购,不对外发行(例如决策要参);公开发行的核心刊物如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简明目录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第二编 经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4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目前,有些大学评定职称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认定的核心期刊。  《要目总览》每4年出版一期,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第三版。2004年是第三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2000年版本收录核心期刊1500余种,2004年版本收录1798种(总计在12000种刊物中筛选而来)。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1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辩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心理发展与教育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  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  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  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1人口研究 2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  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人才  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丛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现代国际关系 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国际问题研究 6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  D2,4,6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1政治学研究 2求是 3中国行政管理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教学与研究(北京)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实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法学家 10政法论坛11人民检察 12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E军事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济  F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4生产力研究  Fll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2(除F23,27)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中国经济问题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管理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含F27)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证券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类核心期刊表  1 现代传播 2 当代传播  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电视研究  G23 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  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该名为:档案时空)  G3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  1自然辨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辨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综合性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  G64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G8 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  H3/9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  I1,I3/7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国外文学 4外国文学 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 7世界文学 8译林  I2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文学评论 2文艺研究 3文学遗产 4文艺理论研究 5鲁迅研究月刊 6当代作家评论 7文艺争鸣 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小说评论 10新文学史料 11中国比较文学 12明清小说研究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文艺评论 15红楼梦学刊 16南方文坛 17中国文学研究 18名作欣赏  I21/29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人民文学 2收获 3十月 4当代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清明 9山花 10北京文学 11解放军文艺 12时代文学 13青年文学 14长江文艺 15长城 16天涯 17大家 18作家杂志 19散文 20民族文学 21山东文学 22诗刊 23花城  J综合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文艺研究 2艺术百家 3民族艺术  J2,3,5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1美术研究 2美术 3美术观察 4装饰 5书法研究 6美术&设计 7世界美术 8中国书法  J4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大众摄影 2中国摄影  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1中国音乐学 2音乐研究 3中国音乐 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5人民音乐 6黄钟 7音乐艺术  J7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戏剧艺术 2中国戏剧 3戏剧 4剧本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中国京剧 8四川戏剧 9上海戏剧  J9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中国电视 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6电影文学 7电影 8电影评介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K(除K85)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1历史研究 2世界历史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近代史研究 6中共党史研究 7史学理论研究 8中国文化研究 9文史哲 10清史研究 11当代中国史研究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集刊 14中国史研究动态 15中华文化论坛 16民国档案 17安徽史学 18历史档案 19史学史研究 20史林 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西域研究 23中国农史 24文献  K85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东南文化 6农业考古 7中原文物 8北方文物 9华夏考古 10江汉考古 11敦煌研究 12故宫博物院院刊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88桂林工学院学报  N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辨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  O1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大学数学)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  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  1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计算力学学报 4力学进展 5固体力学学报 6力学与实践 7应用力学学报 8工程力学 9爆炸与冲击 10空气动力学学报 11实验力学 12工程热物理学报 13振动工程学报 14力学季刊 15振动与冲击 16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7航空学报 18机械强度  O4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光子学报 5中国激光 6物理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研究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O6化学类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  P1天文学类  1天文学报 2天文学进展 3云南天文台台刊  P2测绘学类  1测绘学报 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测绘通报 4地图 5遥感学报 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7测绘科学 8测绘学院学报  P3地球物理学类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 4地震地质 5中国地震 6空间科学学报 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西北地震学报 9地震研究 10地球物理学进展 11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  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P5地质学类  1地质论评 2地质学报 3地球科学 4地学前缘 5岩石学报 6沉积学报 7地球化学 8矿床地质 9地质科学 10第四纪研究 11地球学报 12矿物学报 13地质地球化学 14地质科技情报 15地质与勘探 16现代地质 1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改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地球科学进展 19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20高校地质学报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2地层学杂志 23古生物学报 24矿物岩石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中国岩溶  P7海洋学类  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5热带海洋学报 6海洋通报 7海洋工程 8海洋科学 9台湾海峡 10黄渤海海洋(改名为:海洋科学进展)11东海海洋 12海洋湖沼通报  K9,P9地理学类  1地理学报 2经济地理 3地理研究 4地理科学 5人文地理 6中国沙漠 7干旱区地理 8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9地域研究与开发 10冰川冻土 1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2自然资源学报 13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改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4资源科学 15山地学报 16湖泊科学 17地理科学进展 18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干旱区研究  Q综合性生物类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Q94植物学类  1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云南植物研究 4植物分类学报 5西北植物学报 6武汉植物学研究 7植物生态学报 8植物学通报 9广西植我也是学计算机的,偏软,我现在学的课程有C++,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Java和C#还有编译原理。我觉的最重要的是你得精通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希望采纳

我很喜欢二战 但是现在

女社长
梨沙
上技校 好像没有这方面的专业 这属于军史类吧 当做爱好吧 我也非常喜欢军事 但只能作为爱好 我学自动化的 呵呵你现在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你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就业,工作,是安家立业。你的年龄也不小了,你妈妈让你去学一门技术,可以早一点自力更生,这种想法很对,因为现在很多一本二本的大学生比不上有一技之长的工人。你说你喜欢二战,但是那毕竟只是一种爱好而已,因为你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你不可能进入军事历史研究院去工作,你的实际生活很难和你的爱好有什么交点。所以建议你明白,爱好只是爱好。关键是学好一门技术,早日成家立业。你可以在学习工作之余认真研究关于二战的历史,而且不只研究军事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射猎到二战期间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充实自己,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有很多谈资,还能提升自己的眼界。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以后可以把自己对二战的见解或者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整理出版。当然,那前提都是要你自己的生活稳定充实。所以,认真思考吧。就业才是正道参考资料:个人意见

黄兴涛的论著目录

托宿于义
人伦不饬
1987年  1、《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康有为保护我国文物的思想主张》,载 《广州研究》1987年第9期。 1988年2、《朱执信对民初士兵心理的研究与改造思想述论》载《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4期。3、《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合译,郑大华主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1989年4、《论五四及其以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剑桥中国史)第12卷第8章(史华兹原著,黄兴涛、罗检秋译),载《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5、硕士学位答辩论文:《试论五四后期的“东方文化派”》(1989年5-6月)。1991年6、《孙中山与李大钊》(合写),载《史学月刊》1991年第2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7、《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梅光迪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8、《读(奕欣慈禧政争记)》(合著),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9、《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及其世界影响》,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9期。1992年10、《怪杰辜鸿铭的辫子趣话》,载《文史杂志》1992年第1期。11、《宏观的思考、辩证的思维:<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评介》,载《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12、《五四时期的废娼运动初探》(合著),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3期。13、博士学位答辩论文《辜鸿铭的文化活动及其思想研究》(1992年6月)。1993年14、《日本辜鸿铭热的内幕》(载《文史杂志》1993年第1期)。15、《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载《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张芝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  16、《辜鸿铭反洋教述论》,载《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收入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7、《化民族屈辱为爱国力量:评介(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载《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18、《中西冲撞的近代文化》,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化精要》一书。19、《辜鸿铭英译儒经论》,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8月夏季卷。该文1997年曾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优秀论文奖。20、《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合写),载《学习与研究》1994年第14期。1995年曾获1994年度北京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奖。21、《甲午战争时期主战舆论三题》,载《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1995年22、《一个中西文化关系史上被忽视了的细节——辜鸿铭赴日讲学论》,载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一书。23、《文化怪杰辜鸿铭》一书由中华书局1995年5月出版(1993年10月交稿)。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新版汉英(四书)索瑕访谈录》,载《中华读书报》1995年10月11日。1996年  25、《胡适与李大钊关系论》(合著),载《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  26、《重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载《光明日报》1996年4月2日。27、《中国人的精神》译著,黄兴涛.宋小庆译,1996年5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首版。当年多次重印。28、《辜鸿铭文集》(上下卷)主编主译,1996年8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29、《中华人物传库》(先秦、西汉卷)(编注),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7年30、《尚通: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原为1996年参加“海峡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所提交的论文,收入方克立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一书。31、《闲话辜鸿铭》一书,1997年4月海南出版社出版,后多次修订重印。1998年32、《西方的中国形象》,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11日。33、《不该遗忘的文化人——陈季同》,载《光明日报》1998年5月28日。34、《戊戌百年祭:一个近代化视角的思考》(合写),载《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9期,曾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35、《<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出版、李绍昆主编《精神学研究》(美国)1998年创刊号。36、《论民国时期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1期。37、《论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并被《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摘录。38、《近代诸子学的学术特征与文化意蕴》,载《中华读书报》1998年10月21日。39、《中国人自画像》(译著,陈季同原著,黄兴涛等译),1998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获1998年当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40、主编〈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译丛。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共出版《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国变色龙:欧洲接受中国文明的一个分析》、《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乡村生活》、《真正的中国佬》、《西方的中华帝国观:1840-1876》、《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十九世纪西方的中国观》、《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变化中的中国人》等10本。分别由时事出版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由中华书局重出修订版。2007年4月再次重印。2011年再出版《青龙过眼》、《道一风同》等三种。41、《旷代怪杰:名人笔下的辜鸿铭,辜鸿铭笔下的名人》(编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2月出版。1999年42、《近代中国汉语外来词的最新研究》(1998年12月,载台湾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人文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载《开放时代》1999年9月第5期。43、《说文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一》,载《文史知识》1999年第4期。44、《话支那: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二》,载《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45、《张之洞与晚清儒学》(合写),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2期。46、《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特点及其启示》,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47、《重勘乾嘉考据学》,《中华读书报》1999年10月20日。48、1998年至2000年初,主编《文化名门世家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德清俞家:俞樾、俞陛云、俞平伯》,《常熟翁家:状元门第帝师世家》等。2000年49、《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50、《名门文化与文化世家:文化名门世家丛书序》,《中华读书报》2000、3、22。51、《文化景观辜鸿铭》,载《历史的影象》,2000年时事出版社版。52、《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福建日报》连续转载。53、《也说圆明园遗址的内蕴及整修》,载《光明日报》2000年4月20日。54、《“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三》,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全文收入2000年《美学》第4期,《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对其观点予以专门介绍。55、《谈“保险”: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四》,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4期。56、《“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评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系列”》,《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57、《贵福杀害秋瑾考实》,《北京日报》2000年10月9日。58、《文化史的视野:近代文化与文化交流片论》(“我思丛书”之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59、《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第一作者),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获第三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0、《清史编年》(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61、《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风气》(合著),《北京日报》2001年10月22日。62、《近代中国家庭史研究漫谈》,《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8日。63、《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台湾知书房出版公司2001年版,较1997年大陆版略有修改。64、《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2001年台湾知书房出版集团,是《文化怪杰辜鸿铭》的台湾版,添补了参考书目等内容。2002年65、《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最初形成——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4期转载。66、《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创刊号。全文收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历史学专业学术论文读本”系列《中国近代史读本》(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摘录.《文摘报》等报刊摘录。67、《“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文摘报》摘录。68、《历史并不遥远:李文海教授的学术追求与历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4期。69、《抗战前后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历史意义》(合作),《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1期。70、《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再认识》(合作),《党的文献》2002年第4期。71、《“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著),《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11月11日。72、《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2009年获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普及奖。2003年73、《近代中国新名词研究之不足与词汇传统的近代变革——以日本输入的汉字新名词为中心的考察》。载《日本学研究》2003年3月第12期。74、《清史编纂体裁体例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合作),《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75、《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10期。76、《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2004年77、《关于新修清史框架设计的若干想法》,《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8、《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性质论》,《北京档案史料》2004年第2期79、《<寻根>的境界》,《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13日。80、《囻字漫说》,《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81、《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副主编之一,主编李文海)2004-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版。获得学界广泛好评。曾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优秀成果奖等。2005年82、《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谈“思想现代性”与现代“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11期。日本“现代中国史研究会”的会刊《现代中国研究》(日文)第17号(2005年9月30日)全文翻译发表了此文。83、《清代寿阳祁氏之文化》,《寻根》2005年第1期。《山西日报》2005年6月21日转载。84、《也谈“她”字的发明与“伊”字》,《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85、《真实重现民国时期社会生存图景》(合著),《光明日报》2005年4月26日。86、《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整体萌发——兼谈清末民初学术转型的内涵和动力问题》(合著),《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4期全文收录。2006年87、《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光明日报》“史学版”2007年1月5日摘录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摘录。88、《英文语法知识和概念在华早期传播之一: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89、《英文语法知识和概念在华早期传播之二:<文学书官话>与<文法初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90、《英文语法知识和概念在华早期传播之三:其他一些重要书籍(1878年前)》,《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91、《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摘要介绍。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10期全文摘录。92、《日本人与“和制”汉字新词在晚清中国的传播》,载《寻根》2006年第4期。93、《“国学”与现代意识——清末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光明日报》2006年7月15日。94、《自省与“他者”:明恩溥与清末民国时期的民族性改造话语——《中国人的气质》在华传播研究》,载《近代文化史研究》2007年5月第1期。95、《百年学术精品提要》(文史卷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版。96、《中国人的气质》(黄兴涛校注,标点),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97、“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主编),一共10本,2006年8月由中华书局重出修订版。一次性重出。2007年4月再次重印。2007年98、《“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摘录.99、《清代前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合作),《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第1期。100、《“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载《新史学》2007年4月15日第1卷。101、《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2007年5月海南出版社第4版(最新修订版)。2008年9月台湾五南出版社出版第5版修订版;2009年古吴轩又出版此书中英文对照本,即第6版。2010年又被“联盟”出版。102、《文化史研究的省思》,《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2008年103、《明末清初传教士对西方美学观念的早期传播》,《文史知识》2008年第2期。。104、《西学与清代文化》(合作主编,另一主编为黄爱平),中华书局2008年版。105、《清末民国社会调查及其学术内蕴》(合著),《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1期。106、《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主编,合作,另一主编为夏明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07、《现代统计学的传入与清末民国社会科学的兴起》(合著),收入《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一书。108、《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初探——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合著),《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109、《西方地震知识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国现代地震学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110、《罗家伦致信北大校方赶英文老师辜鸿铭“下课”——一份新见北大档案的介绍与解读》,载《光明日报》2008年6月8日史学版(全文1万字,整版)。2009年111、《情感、思想与运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检视》,《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20世纪中国史》系列第一卷《中华世界と近代》译成日文收入(感情・思想・运动――近代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研究の検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录。112、《“概念史”视野与五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16日。被《历史学文摘》2009年第3期摘录。113、《一个有学术追求的好出版社》,《中华读书报》2009年1月21日。114、《“选择”的意义:学者潘光旦的思想史地位漫说》,《博览群书》2009年第4期。115、《“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2009年10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内容被《中外文摘》(2010年第1期),《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3期),《中华遗产》2009年第5期等摘录。入选2009年“中华读书报”百佳图书;2010年获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奖;2012年,获第三届原创图书工程奖;第三届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奖、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116、《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2期。117、《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黄兴涛主编,中华书局2009年底版。118、《新名词的政治文化史:康有为与日本新名词关系之研究》,载《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一书。2010年119、《<英吉利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历史学文摘》等摘录。《明清史研究》转载。120、《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版。郑大华、黄兴涛、邹小站主编。121、《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北京日报》2010年4月19日。122、《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之大成——鼎盛时期圆明园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合著),载《圆明园百景图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作为“绪论”(中英文)。123、《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合著),《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摘录。多处转载。2011年124、《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此前《中华读书报》曾在2010年10月27日发表其中部分。《历史学文摘》等摘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2年第57号全文转载。《民族社会学》2012年全文转载。收入刘凤云等主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论文集。125、《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新华文摘》摘录。126、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oncept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and their application ring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time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5,NO.1,2011.6127、《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代中国为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入选2011年“中华读书报”百佳图书;2012年4月获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奖。128、《追寻文化之史》,《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3日。2012年129、《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原文整理注释》(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30、《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释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131、《近代中国商学兴起的历史考察》,《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25日。132、《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百团大战有多少个团?

导梦园
奚若
据可靠消息称 为 105个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03、105和115个团等多种说法。在百团大战期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105个团。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究竟是多少个团?这次战役,最初名为正太铁道战役或正太战役。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在《战役预备命令》中,规定八路军参战的兵力不少于22个团。8月8日,在《战役行动命令》中,要求各参战集团的兵力略有变化,但总兵力仍为22个团。然而,在战役发起后,实际参战的兵力,骤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总兵力,究竟有多少个团?这虽然是一个事实问题,但长期以来,在党史军史界和八路军、国民党军的部分指挥员中,说法不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03、105和115个团等多种说法。在百团大战期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105个团。第一次确认为105个团的是八路军作战科长王政柱。1940年8月22日,他向彭德怀、左权报告:“正太路30个团,平汉线卢沟桥至邯郸段15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12个团,津浦线天津至德州段4个团,邯郸至济南公路线3个团,代县至蔚县公路段4个团,北平至大同线6个团,辽县至平定公路线7个团,宁武、苛岚、静乐公路线4个团……共计105个团。”(《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彭德怀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从此,正太战役则称为百团大战。8月26日,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转述了朱德、彭德怀的电报,指出:“百团大战除第一一五师主力及山东部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余均参加。”“共百零五个团”。(《百团团大战历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23页)8月27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向蒋介石转报八路军兵力部署时指出:“百团大战除职部之一一五师主力、山东部队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一二0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各部主力及决死队之请示参战,部署计一0五个团。这是华北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积极主力(动)向敌进攻。”(《百团大战历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9月20日,朱德在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暨九一八事变九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公布了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也是105个团。他说,这次大战,还没有包括八路军的全部,山东方面的部队参加,参加的只是在晋察冀绥的八路军和决死队,一共105个团。22日,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登载了八路军总司令部和野战政治部于14日公布的关于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战绩,也是105个团,指出:“我参战各团纵横散布广大地域,均能在统一意志之下,英勇用命,严守纪律,在基本上完成了自己所负担之任务。除正规军、地方军共百0五团参战外,各地游击队均积极参战,各区之民众配合作战,及破坏极为踊跃。”(《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399页)百团大战结束后,则出现了103和115个团之说。1944年8月上旬,彭德怀向美军观察组介绍了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情况时,指出:百团大战使用兵力达103个团。1945年3月,八路军政治部在《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一书中写道: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出动115个团。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身处逆境的彭德怀回忆百团大战时说:共有104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关于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实力,仍有多种说法。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一节中,写道:共105个团,20余万人。持105个团之说的还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袁旭认为,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实力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是因为以往的统计把参战团次算作参战团数,以至出现误差,百团大战“实际参战部队约80个团左右”。(《抗日战争研究》杂志,1991年第2期,第227页)周小宁就此提出质疑,发表《百团大战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一文,认为:“袁文关于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计算,既有重复,也有遗漏、疏误的问题,应该是“共计105个团”。(《军事历史》杂志,1992年第5期,第37页)本人认为:叶剑英于1940年8月27日向蒋介石的报告和朱德于9月20日的讲话中,均认为是105个团,这种说法,是在当时战役刚刚开始且尚在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可信的,应确定为105个团。

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中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青春期
伽利略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分析其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时代背景;爱国主义进一步升华,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精神支柱;统一战线空前扩大,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坚强核心。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凝聚力中图分类号:E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451( 2005) 02~0058—05作者:陈冬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硕士研究生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列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 ④这一民族凝聚力,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改变了近代中国屡战屡败、每况愈下的历史走向,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强盛的强大动力。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不仅经济上十分落后,而且政治上也不统一,当权的国民党政府内部四分五裂,各派军阀之间纷争不断,中国人被讥笑为“ 一盘散沙”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九· --/k” 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妄图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此后,由于美、英、法等国的绥靖态度,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它在占领锦州从而控制了整个东北以后,立刻把侵略矛头伸向了华北地区。1935年6、7月间,日军武力逼迫国民党政府签订《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随后又逼迫国民党政府撤销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并于12月中旬成立了有亲日派分子参加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使华北危机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1936年5月,日本政府悍然向华北增兵,兵力由1700余人猛增到5700余人,使中日关系更趋紧张。到1937年,日本对华政策由蚕食改变为以全面征服为主,计划以14个师团的兵力,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准备一举灭亡中国。1937春夏之交,华北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7月7日夜,日军又藉VI制造了·58·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卢沟桥事变。随后,日本帝国主义调集50万军队来华,对中国发起了陆海空立体式的凶猛攻势,狂叫“ 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在此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政党( 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 都呼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抗战。为了唤醒民众,中国共产党及时对局势的严重性做出敏锐的反应。“ 七· 七” 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 全国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 ④这就使得每个炎黄子孙不得不对民族的命运前途深感忧虑,不得不在这场斗争中做出抉择:是听任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恣意践踏,甘当亡国奴,还是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为民族自卫战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7月9日,抗日救国会发表了《为保卫北方紧急宣言》,对国家前途表示担忧,呼吁全国同胞全力保卫北方,支援29军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的督促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就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和立场在庐山向各界人士发表谈话,指出“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④。7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中再次旗帜鲜明地呼吁:“ 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所有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 现在是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大家紧密的联合起来,紧急动员起来,拼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去求得我们民族的最后胜利! ” “ 八· 一三” 事变后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⑤。正是在这种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打着“ 国存与存,国亡与亡” 的口号,携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二、爱国主义进一步升华。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精神支柱历史早已证明,当外敌人侵使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时,民族凝聚力作为抵御外来势力的有力反应方式就会被充分重视,它的集中体现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当中华民族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爱国主义也得到了空前的弘扬,民族凝聚力出现了空前的牢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敌人的飞机、大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起到了政治动员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呼吁,民族凝聚力重新达到了顶点,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强烈的爱国主义冲破了不同阶级的隔阂或对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投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首先,国共两党在抗战的大旗下,为着民族救亡的共同目标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成为全民族团结御侮最重要的标志。国民政府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也成为抗日的主力军。其次,民族危亡在即,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后,李宗仁、刘湘等地方实力派纷纷捐弃前嫌,表示要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共赴国难。再次,诸多进步青年与爱国人士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陕甘宁边区和抗日一线参加抗日。根据当时国民政府官方发布的资料,抗战八年共征集壮丁1400余万人,实际到达防区成为新兵者1200万人;从1937年至1940年7月,短短4年间,战斗在敌后解放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就迅速发展到50万人,共产党员由4万人激增到80万人。经过八年浴·59· 万方数据 纪念二战暨抗战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⑥。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充分显示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④。爱国主义作为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抗战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⑧,成为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的一面旗帜,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三、统一战线空前扩大。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国民党掌握着全国政权,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 ⑨,但是仅靠这一点,中国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面临的敌人——日本是强大而凶恶的,“ 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⑩1936年,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常备军总兵力由1931年23万人猛增至56.4万人,居资本主义国家第3位,其陆海空军武器装备更是远远强于中国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这个弱国要战胜强大的日本,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同舟共济,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增强,并且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是参加抗日战争的民族成员空前广泛。从民族构成看,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都参加了抗战并且作出突出的贡献。马本斋回民支队、内蒙古大青山根据地的抗日活动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民族的阶级结构看,全国的各个阶级、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抗日。大批壮丁应征入伍、民族工业内迁大后方支援战争、运输员工抢运抗战物资和难民、军民投入大后方交通建设、农民保障了战争需要的粮食等等都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蚌现。周恩来曾经指出:“ 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大资产阶级。” ⑩从地域看,抗日战争不仅波及神州大地,而且五大洲的海外华侨也都投人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潮。总之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在抗战的团结奋斗是空前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其次,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战争。在国家危亡、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抛弃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而形成了全国抗战局面,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政府损兵六七十万,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公里,城市146座,但是通过这一战役,日本兵力进一步分散,处境更加困难。与此同时中国敌后战场开始了局部反攻,作战11300多次,歼灭日伪军20多万人,收复县城20多座,收复国土16万平方公里,解放人I:1 1700多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大多数城市和主要· 60·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交通线的战略包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取得的胜利为尔后的对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了战略上的配合效果。正如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上所说:“ 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或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和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战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国的基础。” @再次,各民主党派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纷纷抛弃前怨,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他们一方面积极呼吁全民族抗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以创办抗日刊物、组织战地服务团等多种形式支持抗战,还有许多人直接参加抗战,甚至为此英勇捐驱。如著名戏剧演员王礼锡、柳乃夫、丘东平、音乐家张曙等先后在抗日文化宣传的岗位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 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最大限度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孤立顽固势力的反共投降活动的有力武器” @,把一切表明了抗日态度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的力量都凝聚起来,汇合成了滚滚的抗日洪流,“ 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最终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法宝。四、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抗战之所以能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其根本原因是坚持了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 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日益成熟,使自身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鼓舞者,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首先,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发起者” ,而且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早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就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蒋政策从“ 反蒋抗日” 到“ 逼蒋抗日” 再到“ 联蒋抗日” 作了调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全国各界民主人士的呼吁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得以建立,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共产国际的赞同。由此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八年抗战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其次,中国共产党从政治思想上武装了全国人民,使全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抗战初期,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引起人们对抗战前途发生担忧的现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围绕中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和怎样进行持久战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消除了“ 亡国论” 和“ 速胜论” 的影响,从而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国民党集团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并且掀起反共高潮的情况,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澄清了人们对建国与抗日关系认识的混乱,推动了抗日民主事业的发展。·61· 万方数据 纪念二战暨抗战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针对全国人民关心的抗战胜利后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及时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进一步促进了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再次把全国的抗日民主运动引向高潮,从而保证了民族团结和抗战的最生胜利。再次,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以农民为主力的各个阶层,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大量侵华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同敌作战12万5千余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万7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万4千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作出极大牺牲,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更是牺牲巨大,伤亡达600余万人。�6�8 �6�8 敌后军民以高度的献身精神坚持奋斗,消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逐渐转变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并实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团结的精神,使其无可避免地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成为抗日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