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北京华大基因(BGI beijing)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BIG)到底是个啥关系啊?

皆弃而走
完完全全
原来一家人 后来一些人想搞公司就成立了华大 另一些人就成了中科院的研究所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怎么样

公益心
水静犹明
绝对的国内最好的基因研究所之一,如果考研的话,那真不错,考博也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的级别是什么?

性恶
光头佬
中科院各所的级别是正厅级,但是这个级别标准有点高实际上研究所应该是正处级比较合适因为中科院有100多个所呢,类似各省有100个左右县基本没有一个正部级单位有100多个正局级单位的所以中科院的所定为正处级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中科院基因组所怎么样?

莲花落
荀彧
应该还可以,不过做基因组方面的工作做不过华大基因,如果你想真正学基因组方面的知识,你可以考北京大学李瑞强的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地址 邮编

稳稳当当
狠爱你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7号G座 邮编:100029

中科院一共有多少个研究所

人之所舍
不亦劳乎
北京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科技管理学院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沈阳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长春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南京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武汉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广州广州化学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都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昆明云南天文台 地球化学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安国家授时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新疆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天文台合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考的《基因组学》指的是哪个教材啊?

佐纳德
尽馆爱
我的建议是杨金水的编的那版,还有就是经典的布朗编的基因组学3,这个不是很难,加油,祝好运!参考资料:http://www.big.cas.cn/yjsjy/zs/sszs/200908/t20090825_2446589.html

ncbi中的est和基因组什么关系

大借口
合伙人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s,ESTs)是指从不同组织来源的cDNA序列。这一概念首次由Adams等于1991年提出。近年来由此形成的技术路线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识别、绘制基因表达图谱、寻找新基因等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通过mRNA差异显示、代表性差异分析等方法获得未知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后,研究者都迫切希望克隆到其全长cDNA序列,以便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克隆全长cDNA序列的传统途径是采用噬斑原位杂交的方法筛选cDNA文库,或采用PCR的方法,这些方法由于工作量大、耗时、耗材等缺点已满足不了人类基因组时代迅猛发展的要求。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在基因结构、定位、表达和功能研究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数据资源,加速人类基因克隆研究,同时避免重复工作,节省开支,已成为一个急迫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延伸表达序列标签(ESTs)序列,获得基因部分乃至全长cDNAycg,将为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提供空前的动力,并为生物信息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文本将就EST技术的应用并就其在基因全长cDNA克隆上的应用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1、ESTs与基因识别EST技术最常见的用途是基因识别,传统的全基因组测序并不是发现基因最有效率的方法,这一方法显得即昂贵又费时。因为基因组中只有2%的序列编码蛋白质,因此一部分科学家支持首先对基因的转录产物进行大规模测序,即从真正编码蛋白质的mRNA出发,构建各种cDNA文库,并对库中的克隆进行大规模测序。Adams等提出的表达序列标签的概念标志着大规模cDNA测序时代的到来。虽然ESTs序列数据对不精确,精确度最高为97%,但实践证明EST技术可大大加速新基因的发现与研究。Medtov等通过果蝇黑胃TOLL蛋白进行dbEST数据库检索,该蛋白已证实在成熟果蝇抗真菌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分析的方法,找到相应的人类同源EST(登录号为H48602),这为接下来研究人类TOLL同源蛋白的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hMSH5基因是从酿酒酵母菌MSH5存在30%的一致性,它与hMSH4特异性相互作用,在减数分裂和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应用EST技术,可以跳过生物分类学的界限,从生物模型的已识别基因迅速克隆出人和小鼠基因组相应的更复杂的未知基因。生物间在核苷酸水平上的进货差异阻碍了传统意义上的杂交或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克隆策略,即使是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生物也不例外,如C.elegans和C.briggsae,它们仅在2~5千万年前分化形成。而通过计算机进行dbEST进行数据库筛选,其配制是电子杂交实验,提供了一条更为广泛的基因识别路线,这一路线允许基因组间存在差异,这使得基因识别与新基因克隆策略发生革命性变化,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足够大小和复杂的基因数据库,目前,ESTs数量正以平均每月10万条的速度递增。2、ESTs和物理图谱构建ESTs在多种以基因为基础的人和植物基因组物理图谱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一应用中,从ESTs发展起来的PCR或杂交分析可用来识别YACs、BACs或其他含有大片段插入克隆类型的载体,它们是构建基因组物理图谱的基础,将EST与基因组物理图谱相比较即可辨认出含有剩余基因序列的基因组区间,包括调控基因表达的DNA控制元件,对这些元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获得对基因功能的详细了解。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间的相互参考,形成一个用途更广泛的综合资源,获得这张综合图谱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孟德尔遗传特征为基础,将相关基因定位在基因组区间上,并且通过查询以ESTs为基础的苈图谱,即可获得这一区间上所有基因的名单。该综合资源用途的大小取决于EST数据库中拥有的基因数目。目前人和小鼠EST的不断扩充使其应用更加广泛和便捷。3、ESTs和基因组序列注释EST数据库并非完美无瑕,因为ESTs不能被剪切为单列序列位点识读,故精确度只能达到97%,另外,ESTS受制于表达倾向(expressionbias),因为产生ESTs的cDNA是组织中丰富的mRNA以一定比例反转录而成,因此,表达水平很低的EST数据库中找到,而表达量高的基因在EST数据库中却过量存在。虽然可在起始mRNA或由它合成双链cDNA时进行富集,减小cDNA文库,但cDNA文库中仍存在大量高丰度的cDNA克隆。因此,一个理想的cDNA文库必须去除或尽量消除多科信息克隆的影响,这就涉及到cDNA文库的前加工技术;均等化(normalization),减少与丰富编码基因相关的cDNA数目;消减杂交(subtractivehybridization),应用序列标记cDNA识别并去除文库中多余的克降,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基因识别更依赖于EST技术,甚至可通过该技术获得精确的基因组DNA序列,在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和Sanger中心的联合攻关下,C.elegans基因组1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基本完成。因此ESTs是一系列基因寻找工具中不可缺少后部分,而这些工具都是基因组序列为基础的。EST技术关于基因组DNA序列的其他应用还包括对基因内含子、外是子排列的精确预测,选择性接合事件的识别,反常基因组排列结构的识别等。医生赤脚2006-7-903:58PM4、ESTs与“电子”基因克隆利用计算机来协助克隆基因,称为“电子”基因克隆(sillconcloning),是与定位克隆、定位候选克隆策略并列的方法之一,即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延伸EST序列,以获得基因部分乃至全长的cDNA序列。EST数据库的迅速扩张,已经并将继续导致识别与克隆新基因策略发生革命性变化。4.1EST序列的获取利用计算机来协助克隆的第一步是必须获得感兴趣的EST,在dbEST数据库中找出EST的最有途径是寻找同源序列,标准:长度≥100bp,同源性50%以上、85%以下。可通过数个万维网界而使用BLAST检索程度实现,其中最常用的如NCBI(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的eneBank、意大利Tigem的ESTmachine(包括EST提取者和EST组装机器)、THC(TentativeHumanConsensusSequences)数据库、ESTBlast检索程序——通过英国人类基因组作图项目资源中心(HumanGenomeMappingProjectResourceCenter,HGMP—RC)服务器上访问。然后将检出序列组装为重叠群(contig),以此重叠群为被检序列,重复进行BLAST检索与序列组装,延伸重叠样系列,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没有的重叠EST检出或者说重叠群序列不能继续延伸,有时可获得全长的基因编码序列。获得这些EST序列数据后,再与GeneBank核酸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检测,假如凤有精确匹配基因,将EST序列数据据EST六种阅读框翻译成蛋白质,接着与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基因分析的结果大致有三种:第一是已知基因,是研究对象为人类已鉴定和了解的基因;第二是以前未经鉴定的新基因;第三是未知基因,这部分基因之间无同种或异种基因的匹配。新基因和未知基因将进一步用于生物学研究。4.2基因的电子定位基因的电子定位采用NCBI的电子PCR程序进行检索,寻找EST序列上是否存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sites,STS),STS作为基因组中的单拷贝序列,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系统,其数目多,覆盖密度较大,达到平均每1kb一个STS或更密集。将寻找到的STS与相应的染色体相比较,即可将此序列定位在该染色体上。4.3IMAGE克隆的索取许多ESTs所对应的cDNA克隆可通过基因组及其表达的整合分子分析(ression,IMAGE)协定免疫索取,这与电子基因克隆相辅相成,IMAGE协定由美国LLNL国家实验室主持,宗旨是共享排列好的cDNA文库中的克隆重,大规模的EST测序项目如Merk&Cow公司投资的人类ESTs项目等都加入了IMAGE协定。当研究者通过另外的途径得到基因的部分序列,并通过同源性检索后发现该片段与加入IMAGE协定的EST序列高度同源时,便可免费索取其原始克隆,可通过美国的ATCC组织(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索取,从而避免或减轻筛选全长基因的麻烦,以集中精力进行基因的功能研究。5、结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从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的同存数据,充分发挥EST技术的优势,将为大规模进行基因识别、克隆和表达分析提供空前的动力,为生物论处学功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精武魂
定军山
一、研究现状 1、人类基因组测序 1990年~1998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和正在测序的共计约330Mb,占人基因组的11%左右;已识别出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200个左右。此外,细菌、古细菌、支原体和酵母等17种生物的全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研究部门的携手,将大大地促进测序工作的完成。美国的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Genome Research, TIGR)与PE(Perkin-Elmar)公司合作建立新公司,三年内投资2亿美元,预计于2002年完成全序列的测定。这一进度将比美国政府资助的HGP的预定目标提前三年。美国加州的一家遗传学数据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两年内测定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以及密码子中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最后将绘制一幅人的10万个基因的定位图。与Incyte公司合作的HGS(Human Genome Science)公司的负责人宣称,截止1998年8月,该公司已鉴定出10万多个基因(人体基因约为12万个),并且得到了95%以上基因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或其部分序列。 1998年9月14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所(NHGRI)和美国能源部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在一次咨询会议上宣布,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于2001年完成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约占基因组的三分之一,测序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同时还要完成一幅“工作草图”,至少覆盖基因组的90%,差错率为百分之一。2003年完成基因组测序,差错率为万分之一。这一时间表显示,计划将比开始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个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相关基因,代表了对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也是计划实施以来成果最显著的部分。 在遗传和物理作图工作的带动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研究已形成了,从表位→蛋白质→基因的传统途径转向“反求遗传学”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随着人类基因图的构成,3000多个人类基因已被精确地定位于染色体的各个区域。今后,一旦某个疾病位点被定位,就可以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这种被称为“定位候选克隆”的策略,将大大提高发现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类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到多基因疾病这一难点。由于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难以从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 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用比较基因表达谱的方法来识别疾病状态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实际上,“癌肿基因组解剖学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4、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HGP 研究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基因抢夺战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资助和一批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北京、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有了研究人类基因组的条件和基础,并引进和建立了一批基因组研究中的新技术。中国的HGP在多民族基因保存、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在白血病、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建立了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显微基因克隆技术;已建立的17种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和24种染色体区特异性DNA文库及其探针;构建了人X染色体YAC图谱,已完成了人X染色体Xp11.2-p21.3跨度的约35cM STS-YAC图谱的构建;建立了YAC-cDNA筛选技术。 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包括: 疾病和功能相关新基因的分离、测序和克隆的技术和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HLA分型研究及特种基因的分析; 人胎脑cDNA文库的构建和新基因的克隆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56 个民族和极为丰富的病种资源,并且由于长期的社会封闭,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极为难得的族群和遗传隔离群,一些多世代、多个体的大家系具有典型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克隆相关基因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青年生力军, 我国的HGP 研究工作与国外近年来的惊人发展速度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如果我们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中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么在21 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又将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能自由地应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权力,我们不能自由地进行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开发,我们亦不能自由地推动其他基因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展望 1、生命科学工业的形成 由于基因组研究与制药、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学、化妆品、环境、能源和计算机等工业部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基因组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际上一批大型制药公司和化学工业公司大规模纷纷投巨资进军基因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 世界上一些大的制药集团纷纷投资建立基因组研究所。Ciba-Geigy 和Ssandoz合资组建了Novartis 公司,并斥资2.5亿美元建立研究所,开展基因组研究工作。Smith Kline 公司花1.25亿美元加快测序的进度,将药物开发项目的25%建立在基因组学之上。Glaxo-Wellcome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投入4,700万美元,将研究人员增加了一倍。 大型化学工业公司向生命科学工业转轨。孟山都公司早在1985年就开始转向生命科学工业。至1997年,该公司向生物技术和基因组研究的投入已高达66亿美元。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改组成三个实业单位,由生命科学领头。1998年5月,该公司又宣布放弃能源公司Conaco,将其改造成一家生命科学公司。Dow化学公司用9亿美元购入Eli Lilly公司40%的股票,从事谷物和食品研究,后又成立了生命科学公司。Hoechst公司则出售了它的基本化学品部门,转项投资生物技术和制药。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部门也出现了向生物技术和制药合并的趋势。Genzyme Transgenics 公司培养出的基因工程羊能以较高的产量生产抗凝血酶III,一群羊的酶产量相当于投资1.15亿美元工厂的产量。据估计,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成本是大规模细胞培养法的十分之一。一些公司还在研究生产能抗骨质疏松的谷物,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因工程食品。 能源、采矿和环境工业也已在分子水平上向基因组研究汇合。例如,用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作为一种新能源。用抗辐射的细菌Deinococcus radiorans清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并在转入tod基因后,在高辐射环境下清除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2、功能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一方面,在顺利实现遗传图和物理图的制作后,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的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组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开始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化的过程。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研究等。 (1)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 1)基因转录表达谱及其调控的研究 一个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能够精确而特异地反映其类型、发育阶段以及反应状态,是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全部基因的表达,需要建立全新的工具系统,其定量敏感性水平应达到小于1个拷贝/细胞,定性敏感性应能够区分剪接方式,还须达到检测单细胞的能力。近年来发展的DNA微阵列技术,如DNA芯片,已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研究基因转录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全基因组表达的数据,以作为数学聚类分析。关键问题是要解析控制整个发育过程或反应通路的基因表达网络的机制。网络概念对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调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大多数细胞中基因的产物都是与其它基因的产物互相作用的;另一方面,在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的基因产物都是在多个时间和空间表达并发挥其功能,形成基因表达的多效性。在一个意义上,每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只有放到它所在的调控网络的大背景下,才会有真正的意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建立高通量的小鼠胚胎原位杂交技术。 2)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水平和修饰状态。目前正在发展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二维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工作体系。首先用一个自动系统来提取人类细胞的蛋白质,继而用色谱仪进行部分分离,将每区段中的蛋白质裂解,再用质谱仪分析,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通过特征分析来认识产生的多肽。 蛋白质组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基础。组装基因组各成分间的详尽作图已在T7噬菌体(55个基因)获得成功。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建立自动方法,认识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生物信息学的应用 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大量应用于基因的发现和预测。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去发现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更为重要。模式生物体中越来越多的蛋白质构建编码单位被识别,无疑为基因和蛋白质同源关系的搜寻和家族的分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同时,生物信息学的算法、程序也在不断改善,使得不仅能够从一级结构,也能从估计结构上发现同源关系。但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理论数据,还需要经过实验经过的验证和修正。 (2)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 人类是一个具有多态性的群体。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生物学性状以及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与抗性上的差别,反映了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开展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系统研究,无论对于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还是对于生物医学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对人类DNA的再测序 可以预测,在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必然会出现对各人种、群体进行再测序和精细基因分型的热潮。这些资料与人类学、语言学的资料项结合,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人类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自身特征。另外,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将成为疾病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群体遗传学将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需要对各种常见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关基因及癌肿相关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进行大规模的再测序,以识别其变异序列。 2)对其它生物的测序 对进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生物进行系统的比较DNA测序,将揭开生命35亿年的进化史。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勾画出一张详尽的系统进化树,而且将显示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所发生的时间及特点,比如新基因的出现和全基因组的复制。 认识不同生物中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将能够使我们有效地认识约束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性的因素。对序列差异性的研究则有助于认识产生大自然多样性的基础。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建立序列变异与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揭示基因的网络结构。 (3)开展对模式生物体的研究 1)比较基因组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它们的核心细胞过程和生化通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这项研究的意义是:1〕有助于发展和检验新的相关技术,如大规模测序、大规模表达谱检验、大规模功能筛选等;2〕通过比较和鉴定,能够了解基因组的进化,从而加速对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3〕模式生物体间的比较研究,为阐明基因表达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基因组总体结构组成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通过对不同物种间基因调控序列的计算机分析,已发现了一定比例的保守性核心调控序列。根据这些序列建立的表达模式数据库对破译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功能缺失突变的研究 识别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观察基因表达被阻断后在细胞和整体所产生的表型变化。在这方面,基因剔除方法(knock-out)是一项特别有用的工具。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对酵母、线虫和果蝇的大规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中进展最快的是酵母。欧共体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称为EUROFAN(European Functional Analysis Network)的研究网络。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 随着线虫和果蝇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来也可能开展对这两种生物的类似性研究。一些突变株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后,不仅能够成为研究单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而且为研究基因冗余性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深层次问题奠定了基础。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代表性模式生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展有特殊的地位。同源重组技术可以破坏小鼠的任何一个基因,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用高。利用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造成的随机突变是另一中可能的途径。对于人体细胞而言,建立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瞬间阻断基因表达的体系可能更加合适。蛋白质水平的剔除术也许是说明基因功能最有力的手段。利用组合化学方法有望生产出化学剔除试剂,用于激活或失活各种蛋白质。 总之,模式生物体的基因组计划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后,模式生物体的研究方向是将人类基因组8~10万个编码基因的大部分转化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机制。而要获得酶一种人类进化保守性核心机制的精细途径,以及它们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各种途径的知识,将只能来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人类最终将将能够了解哪些进化机制已经确实发生,并考虑进化过程还能够有哪些新的潜能。一种新的解答发育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将蛋白质功能域和调控顺序进行重新的组合,建立新的基因网络和形态发生通路。也就是说,未来的生物科学不仅能够认识生物体是如何构成和进化的,而且更为诱人的是产生构建新的生物体的可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