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色法
启示录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卢妍妍(一)项目名称:XXXX三角花园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二)建设地址:重庆市XXXX三角花园片区(三)项目业主:重庆市XX有限公司(四)企业性质:(五)法人代表:(六)业主地址:重庆市XXXX三角花园片区(七)投资总额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成本费用26191.13万元,其中开发成本中的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开发期间税费、不可预见费,共计为25264.35万元。开发费用中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共计为926.77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分别都为13095.57万元,各占50%。(八)建设内容及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为商住建筑,项目占地面积18265.9平方米,建筑面积88184平方米。配以环境绿化、道路及水、电、气综合管网等公建设施。(十)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年限为4年。从2010年06月到2014年05月。重庆XX有限公司位于重庆北部区域中心城市XX区XX504号,公司占地40余亩,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有:客、货运输,出租车运输、汽车CVG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环保餐具生产、汽车修理及维修人员培训,房屋门市部出租,公司董事长务实求新、公司以“诚信经营”为经营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该项目虽然近年来5(三)项目机会分析((一)项目区域内的场地平整;4.(一)招标形式项目拆迁面积约基础设施建设费是指建筑物建设管理费(根

请问拆迁房屋,政府采购了旧城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一般来说这个房子好久启动拆迁呢?谢谢

仲村
不受于外
拆迁房屋安照国家政策经行拆迁补偿方案

特色商业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篷车
赛末点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赵腾飞特色商业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色商业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名称:##文创置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地址:##省##市白云区中环街与七一街交汇处办公楼2楼经营范围: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许可(审批)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无需许可(审批)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周边一定范围内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一级开发及土地整理;市政配套设施周边广告业务;停车场综合性开发和经营管理;房屋拆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住房建设;非金融性项目投资的管理及咨询(不含投融资理财、投融资理财咨询业务,不得从事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金融活动,不得从事未经批准的金融活动);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屋工程建筑;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准备(不含爆破);建筑安装;建筑装饰;经济咨询;广告业;会议与展览服务;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咨询;工程项目管理;酒店管理及运营;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及运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光总之,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市情没有变,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处于西部省会城市第三梯队的状况没

旧城改造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呀?

梦差人
东京岛
每个地方的做法不一样,你可以登陆当地的规划、建设部门的网站找到相关流程和要求。也可以咨询下一鸿城市改造研究中心,他们对这块也是满属性的,一般从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程序上讲,房地产开发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决策阶段、建设前期准备阶段、建设阶段、销售阶段和交付使用阶段。

最新房屋建筑工程城建档案归档内容及整理顺序验收目录

青苹果
一字一板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张小林城建档案预验收目录(房建)序内容号1工程竣工资料移交审定单2四川省建设工程档案验收申请表一、前期文件3工程概况信息表4建设单位法人授权书、工程质量责任登记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5建设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及现场管理人员名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及项目建6议书或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7专家论证意见、项目评估文件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意见或批复、或登记表10选址意见书11土地使用证复印件12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13房屋拆迁(征收)决定书及拆迁(征收)申请书14初步设计技术审查意见15设计合同16设计单位法人授权书、工程质量责任登记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17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18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通知书19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20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审查备案登记表21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3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25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26泸州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批复27泸州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审批备案表28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实施证明29勘察报告30勘察合同31勘察单位法人授权书、工程质量责任登记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备注重点项目政府投资工程旧城改造类城建档案预验收目录(房建)序内容号二、施工文件32施工合同33中标通知书34

淅川县国土资源局

空瓶子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属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带,淅川因丹江(淅水)穿境而过,因冲积成百里平川而得名。淅川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分别与3省、7县(市)接壤,东邻内乡县和邓州市,南接湖北省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西连湖北省郧县,北靠西峡县和陕西省的商南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2°35′~33°22′,东经110°58′~111°53′;地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150.6公里,东西宽52.5公里。淅川历史悠久。1974年,在滔河乡发现河南省的第一枚恐龙蛋化石,距今已有1.8亿年;1971年,在毛堂乡出土的化石证明,70万年前就有猿人在此居住;2010年,在淅川仓房镇发现旧石器时代“博山”石页类遗存,说明2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2008年,在上集镇发掘的新石期时期下王岗遗址考证,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在淅川发掘的夏墓、周墓、楚墓和汉墓,说明淅川是楚始都所在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尧舜时为尧儿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鄀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淅川设丹水县,东汉置南乡郡;北魏始设淅川县,唐朝时提升为淅州;明朝成化六年复设淅川县;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为淅川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格为直隶厅;民国时设淅川县;1948年5月解放至今,仍沿用淅川县。全县辖2个街道、15个乡(镇)(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丹阳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共有520个村(居)委会。彭硕 党委书记、局长张均祥 副局长、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刘景昌 副局长李健 主任科员景占清 副主任科员周沛江 副主任科员贾亚峰 地质公园管理处副处长石宝山 副主任科员彭硕简介:淅川县老城镇人,1961年出生,回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在淅川县粮食局工作;1984年,任淅川县粮食局副书记、副局长;1996年,任淅川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2003年,任淅川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2007年11月至今,任淅川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机构设置】全系统共有行政事业人员291人(其中,财政全供125人,自收自支166人),企业人员26人。内设办公室、财务审计股、人事教育股、建设用地股、规划股、耕保股、地政地籍股、地质环境股、勘查储量股、矿产开发股、土地利用股、政策法规股、纪检监察室13个股(室);设土地测绘管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年租金征收办公室、地产交易所、土地测绘大队、国土执法监察大队、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矿产资源管理站、土地评估所、金地土地开发整理公司10个二级单位;全县设商圣、龙城、上集、金河、毛堂、荆紫关、西簧、寺湾、香花、老城、滔河、九重、厚坡、仓房、马蹬、大石、盛湾17个乡镇国土资源所。【土地资源】淅川国土总面积2820.28平方公里,山地占64.9%,水域占14.1%,垄岗平地占21%。其中,农用地面积221341.88公顷(其中,耕地6730.68公顷,园地3954.75公顷,林地99083.14公顷,草地40547.57公顷,其他农用地10445.74公顷),建设用地52502.86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1720.38公顷,村庄用地12357公顷,工矿用地1606.67公顷,交通用地432.65公顷,水库水面36186.06公顷,其他200.1公顷),未利用地8183.26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202.62公顷,内陆滩头2628.58公顷,裸地2352.06公顷)。【矿产资源】淅川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南秦岭分区东秦岭地槽区。区内地层古老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成岩和变质岩均有分布,利于成矿,因此矿产资源丰富。全县矿产资源分布趋势明显,主要有两条成矿带,北部为金属成矿带,南部为非金属矿成矿带;矿产种类较为齐全,全县已发现有8大类、38种矿产资源、600多个矿点;开发利用20余种,主要开发矿种有金、铁、砂金、铅、锌、银、铜、石煤、蓝石棉、水晶、白云岩、石膏、水泥灰岩、大理石、花岗岩、虎睛石、黑绿玉、木纹玉、重晶石、蛇纹石等。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2010年12月,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在淅川县上集一带钒矿普查项目中,探明钒矿资源100万吨,提交超大型矿产地1处,占河南省现有钒资源量的1/4。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矿种还有石煤、水泥灰岩、花岗岩、大理石、铁矿石等12种。全县共有采矿权56个,其中,省发证5个,市发证8家,县发非金属矿证43个,分别为铁矿3个、铅锌矿2个、大理石矿17个、河砂4个、灰岩18个、虎睛石1个、石膏矿1个、方解石矿1个、钒矿9个;共有探矿权14个,其中,铁矿3个、硫铁矿1个、铅锌矿1个、金矿2个、虎晴石1个、多金属1个、铜多金属1个、钒矿4个,勘查面积101.2平方公里。【地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土地登记程序和土地登记发证审批程序,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57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43本,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14本;全面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库建设,调查成果已全部经过了县级自检、省市复检、国家核查确认;大力开展“三项整治”工作,共完成“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整治84.6975公顷;2010年,为提出申请的淅川县铝业集团等企业和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出具了用地初审意见37个,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预审1件,面积220.5公顷。【耕地保护】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单位监管责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基本农田补划储备制度,实行国土资源管理“承包”责任制,把全县282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划分成58个承包区,每个区由县局机关股室和乡镇国土资源所各1名工作人员承包,负责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法律法规宣传、违法违规巡查等方面工作,切实纠正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突出问题,使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护向全面管护转变,实现了连续11年的耕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资料归档和目标责任制签订,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村组、地块。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073.9公顷,划定1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保护块3282个,稳定在市下达55000公顷以上,保护率为85%。【土地整治】实施了国家投资3029万元的寺湾、厚坡土地整理项目,以及投资2755.18万元的九重、厚坡土地整理项目。其中,寺湾、厚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总面积1897.72公顷,新增耕地2827.5亩;九重、厚坡土地整理项目涉及4个行政村,总面积1124.7公顷,新增耕地34.45公顷。这两个土地整理项目已竣工,通过省、市验收。借助国家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资金倾斜政策机遇,成功争取了国家级南水北调渠首40万亩重大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7241.69万元,建设规模22534.47公顷,可新增耕地2402.06公顷,计划分5年实施,2010年度任务正在施工建设中,2011年度工程任务规划设计编制、评审工作业已完成。其中,2010年度项目区位于厚坡、香花两镇,涉及厚坡镇柏扒、饶营、卢咀、后街、前街、唐湾、李寨、前河9个行政村和香花镇周沟、桑苗场、黄庄、香花4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1.01亿元,总规模3504.4公顷,预算投资9840.03万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369.47公顷;争取到的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点土地整理项目,省下达项目资金613.6万元,项目的踏勘、选址、测绘、规划和预算工作已经完成;上报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入库141宗、411.52公顷,已立项48宗、100.77公顷,组织实施2批次、131.77公顷的挂钩项目。省厅已对下批挂钩规划作了批复,建新区用地手续正在组织报批之中;上报土地开发整理复耕项目237宗、1656.84公顷,已完成老城项目区386.24,新增耕地324.59公顷,盛湾等3镇的145宗、810.8公顷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按照县重点项目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规划建设渠首移民安置循环经济区和县城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新划定标准厂房建设区500亩、建设标准厂房4.2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用地矛盾,初步破解了发展难题。【建设用地管理】一是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年初对有用地意向的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项目的规模、用地面积及使用方向,为项目下步顺利推进、及时报批和顺利落地提前谋化、超前服务、及时报批,保证了内邓高速、铝业集团技改项目、县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能够“落地”实施。二是用地指标有效保障。在争取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匹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指标不足。全年已上报挂钩入库项目141宗,立项48宗,入库面积411.52公顷;组织实施2批次、131.77公顷的挂钩项目。省厅已对淅川县二批挂钩规划做了批复,建新区用地手续正在组织报批之中,基本保障了县内发展用地需求。三是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建设用地100多公顷,旧城改造和破产倒闭企业腾地近50公顷,解决了城市发展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用地需求。四是加强土地收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制导向,共收购储备城区黄金地段土地200公顷,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实施招拍挂出让,成功挂牌出让工业用地10宗,为企业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用地报批快速有效。全年,报省政府批准城市和乡镇建设用地11批次、58宗、102.5454公顷,呈报南阳市政府审批村镇建设农用地转用4批次、78宗、40.4792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淅川县聘请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投入资金65万元,在1999年编制第一轮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淅川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土地资源实际,按照重点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以及重大基础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着重搞好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关系,统筹规划修编。经过多次按照行业技术和指标要求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12月,淅川县乡两级规划修编全部修编完毕。淅川县这次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时间为2006~2020,总体规划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科学、合理要求,符合淅川实际,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实用性。【经营性用地】积极探索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储新机制,严格按照土地“招拍挂”出让程序。2010年,共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13宗、722.77亩,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益达1.68亿元。其中,工业用地出让10宗,经营性用地出让3宗。特别是位于淅川中心市场的出让地块,早在2004年,淅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规划和开发中心市场的设想,县国土资源局曾于2008年4月和6月两次公开挂牌出让,起始价3000万元,后调整为2560万元,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无人参加竞买而流拍。2010年1月29日,在淅川国土资源局的精心组织运作下,共有县内外5家企业参与竞买,经过现场15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95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单位面积地价创下淅川土地出让历史新高。【土地收储】对上年度收储的5宗、445.02亩进行拆迁、净地处理;经过市场调查、反复论证,以全县“城建百日会战”活动为契机,对上集、金河、九重、厚坡、龙城、商圣6个乡(镇)街道,17个村组的17宗、1848.97亩土地进行了收储。全年共征收国有土地年租金51万元。【评估、交易】全年共评估土地32宗,评估总面积948万平方米,评估总价值3.2亿元。分别为企业抵押贷款16宗,“招拍挂”出让及权益价评估10宗,为南阳市中级法院、县“双清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办理违法用地提供价格参考5宗,为企业核定资产提供价格参考1宗;完成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1宗,抵押土地面积41400平方米,抵押金额70000万元;办理土地使用权租赁、登记2宗,面积1200平方米;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宗。【测绘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颁布8周年之际,在淅川县电视台设立宣传板块和滚动字幕,主要街道悬挂50余幅宣传横幅,编发公益短信万余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强化地图市场的日常监管,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人次,多次对全县卫星导航、地理、地图、测绘等单位进行检查,建立相互支持配合机制,杜绝和控制了有问题地图流入市场。淅川共审核申报4家测绘单位,分别是淅川县丹阳土地测绘队(丙级)、淅川县水利工程测绘设计队(丙级)、淅川县隆昌房产测绘站(丁级)、淅川县丹阳勘测规划服务中心(丁级);2010年,严格实行测绘单位测绘任务备案规定,测绘系统共备案26宗,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总价值116万元,所备案的产品质量全部符合要求,维护了全县测绘市场秩序。申报了淅川县基础测绘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字淅川”正在实施,预计2011年竣工。完成了测量挂钩规划拆旧区1426亩、建新区925亩,用地报批勘测定界21宗、412亩;配合金地土地开发整理公司涉及3个乡(镇)的15000亩荒草地的整治地形测量工作;测量淅川灾毁耕地6000亩,为及时上报灾毁耕地复垦提供了真实、准确资料。【金地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2010年5月19日,南阳市第一家由政府注资的“金地”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在淅川县揭牌成立。该公司隶属淅川县国土资源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司主要职能为“造地,整理,增效”,即负责全县辖区内荒草地、废弃地、空心村、荒沟、废弃砖瓦窑等的土地复垦,以及南水北调淹没区耕地耕作层移土培肥工作;把未利用地变为可耕作的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配套道路工程、水利工程、林网工程,提高复耕利用率和产出率,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新的生产力。成立后就进行立项、测绘、科研、规划、招标等工作,实施了老城镇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该项目涉及老城镇14个行政村,总投资1265.55万元、总规模369公顷,项目从10月开工,12月26日顺利通过市局专家组终验,新增耕地324.84公顷,项目受益区人均可增收500余元。【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2010年,为规范城乡建设秩序,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淅川县出台了《中共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清理整治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指挥部,采取打击开路,集中整治城区和县域主要公路(上九路、淅西路、金石路、旅游宋岗路、香严寺路等)沿线违法建设整治工作。通过整治,累计处理各类违法建设案件1173起,拆除、制止违法建设活动130余起,拆除形成事实的违法违规建筑37座,处理违法违纪人员132人(其中,处理科级以上干部6人),刑拘非法买卖土地村组干部17人,有效净化了淅川土地利用秩序。【移民帮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移民工作开展以来,淅川县共要完成16.3万人移民搬迁工作,国土资源局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积极服务移民迁安。一是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5个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的4个分包移民帮扶队、1个帮扶搬迁工作队,先后3次组织人员,100余人(次),到移民帮扶村,按照每人包5户,将工作队员定岗定责,逐户排查,掌握思想动态,了解移民诉求,帮助即将搬离家远的移民装车安全迁安。二是成立协调组,进入移民村,对涉土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移民安心搬迁。三是对县内安置的2万移民用地,提前做好用地规划、测量、选址、预审;四是积极争取移民安置点土地整理项目,省下达项目资金613.6万元,已完成项目的踏勘、选址、测绘、规划和预算工作。【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干渠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水库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输水总干渠全长1273公里,开口最大宽度413米,底宽10.5米~22.5米,最大挖深47米,水深7.5米~8米。渠道采用全断面混凝土衬砌,两侧设计4米~8米绿化带,右侧设置运行维护道路,路面净宽4米,沥青路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淅川县境内全长14.435公里,总投资约24亿元,工期为3年。沿线布置的各类建筑物84座,包括16座左岸排水建筑物、3座渠渠交叉建筑物、河渠交叉建筑物6座、3座分水口门、2座节制闸、2座退水闸、33座公路桥、19座生产桥。【矿政管理】为切实做好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按照国务院令第150号和河南省政府令第13号,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监管有效结合,维护好矿产资源国家权益,2010年,共征收各类规费130余万元。深化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制定了《淅川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扶优并小,优化矿业布局,调整矿业结构,解决了淅川县矿山企业存在的矿权分散,采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和安全隐患大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暂行)》及《河南省矿业权出让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2010年6月,出让建筑用石灰岩矿采矿权一宗,该宗矿区位于淅川县上集镇杨营村村,矿区面积0.09平方千米,资源储量675300吨,出让年限3年。【矿业秩序整治】2010年,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强化矿产资源管理,积极履行职责,坚持治乱、治散、治本一起抓。先后进行了打击非法采砂、淘金专项治理、全县矿山区域治安乱点集中整治、矿山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治理非法采钒冶钒集中活动等大型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出动人员400余人(次)、车辆150余次,强制拆除采金船8个,强制靠岸4条,炸毁非法开采矿硐7个,查封钒土800余吨,遣散民工450人,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40余份,行政处罚12人,党政纪处分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宗。【储量动态检测】按照《淅川县2010年度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实施方案》(淅国土资〔2010〕202号)要求,组织矿产开发股、储量勘查股等相关人员。对淅川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对55家矿山企业和14家探矿权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检查率达到100%,建立了2010年矿产资源储量动用技术档案和储量检测台账。在对探矿权核查、督查、年检工作中,没有发现无证勘查、非法转让探矿权、圈而不探、资源浪费和越界开采现象,各矿山企业勘查单位都能按照设计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施工,矿业秩序良好。【地质灾害防治】制定了《淅川县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防灾网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全县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逐一排查,对出现地质灾害程度比较严重的8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地灾点及学校、166户、1048人,逐户发放了避险和防灾明白卡。编制的《淅川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淅川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已全部完成,已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在汛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值班,指导群众开展应急避灾,确保地质灾害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7·24特大暴雨灾害】2010年7月23~24日,淅川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为淅川县有历史记载以来最高,降雨量达到190毫米,淅川多处发生山体崩裂、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25日7时,全县共有49826户、29.4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0.2万亩,绝收面积14.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7.4万亩;倒塌房屋9510间;因灾损毁道路233千米、桥涵438座;死亡牲畜1.1万头、家禽24万只,直接经济损失52726万元。随着灾害一次又一次的来袭,该县由县政府牵头、国土资源局组织,调动人武部、公安局、武警中队、消防中队、移民应急大队等防灾抢险力量,组织专业应急抢险突击队600余人,决战在每一个地灾险段。累计救援被困群众459人,安全转移群众4339人,未发生一起因地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卫片执法】按照国土资源部对2010年度违法用地的卫星监测情况,淅川县共监测到图斑203个,面积355.77公顷。其中,合法用地99宗,实测面积80.4公顷;违法12宗,实测占地面积4.64公顷;实地未变化43宗,40.27公顷;线性工程15宗,172.9公顷(含内邓高速、x335改线、移民村建设用道路);南水北调中线渠线工程和移民安置用工程33宗,60.53公顷;外县的飞地1宗(内乡县一宗),实测面积0.51公顷。该局对12宗违法用地进行了依法处理。一是对于符合条件、能够补办手续的,抓紧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补办用地手续;二是对于养殖业用地、占用基本农田,以及免烧砖厂、石材厂、停车场等临时用地的必须拆除到位;三是对于矿山用地,无证的必须关停并复垦到位,有证但占用耕地的,必须停产并复垦到位,确保了淅川县卫片执法“零问责、零追究”。【执法监察】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牵头的国土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充实了由国土、公安、建设、规划、电业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参与的国土资源执法联动机制,继续实行国土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实现国土资源执法由国土部门“单枪匹马”管理转变为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一家管”为“多家管”的执法监察新格局;结合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活动,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512起,下发处罚决定书471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38起,建议行政处分3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2人(次)。县政府出台了《淅川县土地违法警示约谈办法》,建立对各乡(镇)违法用地预警机制,引起乡镇政府对违法用地和土地利用市场日常监管高度重视。按照卫片执法监测到的违法违规用地情况,抓住河南省政府进行专项整治的机遇,积极对违法违规用地完善补办手续,确保了淅川卫片执法“零约谈、零问责、零追究”。【信访工作】建立信访稳定共同责任机制,积极开展国土信访司法前置审查,对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引入司法渠道,对一般问题明确责任单位限时办结,妥善化解和处置国土资源信访问题。加强动态巡查,实行信访排查月报制、信访分析制和限时办结制,快节奏、高效率解决涉土纠纷,保证了排查、化解、稳控三到位,妥善处理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年共接待群众上访288起、320人(次),信访90封(次),投诉电话128人(次),办理省、市信访,以及《市长连线》、《行风热线》、县信访局等交办案件18起,已全部结案,结案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2%以上,实现了无京、省、市集体上访和恶性集体、个体上访事件发生,有力地促进了淅川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2010年,淅川县国土资源局信访稳定工作先后被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淅川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章政玉)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房地产开发前期手续流程有哪些??

伴雨行
赫尔曼
(一)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准备工作  在报行政机关审批之前,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办理好土地出让手续,委托有资质的勘察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制作报告书,应附有详细的设计参数和效果图,并落实足够的开发资金。(二)行政审批部分  根据我国当前法律、法规、规章,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一般共分六个阶段:(1)选址定点   ① 计委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项目立项。 ② 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供应方式的审查。③ 建委办理投资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 ④ 环保局办理生产性项目环保意见书。  ⑤ 文化局,地震局、园林局、水利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⑥ 规划部门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 (2)规划总图审查及制定规划设计条件   ① 人防办进行人防工程建设布局审查。② 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预审。③ 公安消防支队、公安交警支队、教育局、水利局、城管局、环保局、园林局、文化局对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 ④ 规划部门对规划总图进行评审,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⑤ 规划部门确定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3)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审查      ① 规划部门对初步设计的规划要求进行审查。② 消防局对初步设计的消防设计进行审查。③ 交警支队对初步设计的交通条件进行审查。④ 人防办对初步设计的人防条件进行审查。⑤ 国土资源局进行用地预审。  ⑥ 市政部门、环保局、地震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对初步设计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行审查。⑦ 建委下发初步设计审批,并对落实初步设计批准文件的要求进行审查。 ⑧ 建委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政策性审查,根据业主单位意见,核发技术性审查委托通知单。 ⑨ 建委根据施工图设计单位审查机构发出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发放《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书》。  (4)规划报建图审查    ① 公安消防支队进行消防设计审查。② 人防办进行消防设计审查。 ③ 建委、市政部门、园林局、环保局、卫生局按职责划分相关专业内容和范围进行审查。④ 规划部门对变更部分规划设计补充核准规划设计条件,在建设单位缴纳有关规费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 施工报建阶段① 建设单位办理施工报建登记。② 建设方对工程进行发包,确定施工队伍。招标类工程通过招标规定确定施工队伍,非招标类工程直接发包。并取得中标通知书。 ③  建委组织职能部门对开工条件进行审查,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6)建设工程竣工综合备案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水活滨州城

怪兽屋
绑架案
王少青(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一、滨州市的基本情况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属山东鲁北平原,辖六县四区,面积9600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有耕地75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滨州北部濒临渤海,海岸线长240千米。滨州市为地级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7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60余万人。二、滨州水利基本情况滨州市水系比较发达,黄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境内94千米,各类河道长度为823.1千米。滨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毫米。全市当地水资源量为11.48亿立方米,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全市13处引黄闸,引水能力达466立方米/秒,平均年引黄河水量11亿立方米。有山区水库23座、平原水库96座、河道蓄水闸坝60多座,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7亿立方米。三、着力生态城市建设,创建水土保持示范城市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城区着力建设大绿地,加强城市水土保持,2005年11月,滨州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复核验收,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这标志着滨州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全国一流水平。滨州城区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4.7%,水系两岸绿化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22%,人均绿地12.9平方米,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称号。城市水系绿化率的提高,增强了水源涵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周边居住环境。四、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市滨州市城区各类供水主要靠引黄河水,由于蓄水供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城区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形成了脏乱差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到城市排水、防洪、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防洪减灾、蓄水、供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等城市水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水问题已经变成制约城市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水与城市建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人才资源集中的地方,水利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应该统筹考虑,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调。防治洪涝灾害与防治水污染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环境改善并重,水利景观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改善并重;城市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黄河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力求通过城市水系建设,做足做活水文章,凸显水特色,体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特色,让水活滨州城。2002年以来,围绕“建设四环五海、水活滨州城”,充分发挥城市紧靠黄河的优势,进行滨州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显现黄河文化与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蕴,开展以“四环五海、水活滨州”为重点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一)“四环五海”,生态城市滨州的“四环五海”工程,由滨州市水利部门规划设计,滨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目的是为了突出滨州城市的水特色,体现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打造滨州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特色城市,促进滨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四环五海”工程是一项集水利、交通、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系统工程,也是建设“碧水绿阴、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的重点工程。“四环”即环城水系、环城公路、环城绿化、环城景点;“五海”即中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五海”分别代表天、地、人、情、水的设计理念。“四环五海”工程建设总投资8亿多元。从2002下半年到2006年年底,经过4年的时间,完成了总长度45.33千米的四环河和总蓄水量7000多万立方米的5个海的建设任务,“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总水面已达15平方千米以上,蓄水量达到1亿多立方米,居黄河流域城市之首,可称谓“四环五海”、“黄河水都”。(二)高起点规划设计“四环五海”为科学建设好城市四环五海工程,先后完成了“四环五海”城市水系及建筑物的设计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编制完成了《“四环五海”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四环五海建设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北京、天津、四川、南京、济南等高等院校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评审鉴定,评审结论:“四环五海”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两项成果分别荣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高起点科学规划设计和研究水与滨州城市建设相结合,为高标准建设“四环五海”城市水系打下了良好基础。1.南海南海体现“情”的理念,突出黄河文化、黄河风情和黄河三角洲风情。设计南海占地4600余亩,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水面2.9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为市区生态供水、工业居民供水。同时建有南海观音、黄河艄公、大河风帆、黄河文化广场等景点,供旅游观光。2.西海西海体现“地”的理念,突出挖海造地堆岛、形成水中有岛、半岛环绕的景观。西海占地3800亩,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为滨州新区提供工业居民供水、旅游观光。3.北海北海体现“人”的理念,瘦水环绕,碧波荡漾,兔岭浮波,绿地林阴,形似瘦西湖。北海占地3700亩,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4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水上娱乐、旅游观光。4.中海中海体现“天”的理念,突出日月星辰,景点和建筑大多以天像命名。北极星理念的五角星造型的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北斗七星理念的滨州中海宾馆,天、地、人三桥,象征滨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太阳岛、月亮湾、月宫、航母等景点布局周边;中海全部占地8000亩,其中水面面积4000亩,海岛和绿地面积4000亩,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水上娱乐、观光旅游。5.东海东海规划设计体现“水”的理念,浩渺水面配有周边的绿树林带,形成大水面、大绿地的生机景象。东海又称东郊水库,占地4700亩,库容1390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滨州老城区和东区工业居民供水。6.四环河开挖整治工程四环河规划设计环滨州城市一周,总长45.33千米,分东环河、北环河、东环河、南环河全部连接沟通,河宽20~80米,河坡植草生态自然型,水深3米左右。河道外侧是一级环城公路;路外侧和河内侧布设150米左右的绿化带;围绕城市水系建设了许多观光景点,有古井琉璃、莲池月夜、榆林晚照、兔岭浮波、秦台晓月、清河横流、蒲湖古渡、黄河楼、黄河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供水排水和蓄水观光。(四)城市河道水系综合治理1.新立河综合治理工程新立河是滨州市区的排水泄洪河道,全长31.2千米。由于新立河20多年未治理,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劣,成为市区内的一条脏河、臭河。2003~2005年,实施新立河综合治理,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河道14千米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疏浚河道、砌石与混凝土护砌河坡、驳石护岸、花岗岩栏杆和碎石板砌筑人行道、河坡及河岸180米绿化带等。在14千米的河道两边布设40处景点,按照春夏秋冬的理念,分别设立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新开挖河道宽50米,水深3.5米,总投资9000多万元。治理后的新立河,成为滨州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旅游带,沿河同时成为宜居地带,周边房地产迅速大幅升值。2.秦台河综合治理工程秦台河穿越滨州城区,全长33千米,原是为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涝而开挖的一条河道,治理前是滨州城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放河道。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杂草丛生、污泥淤积、垃圾漂浮,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秦台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生态环境,对全河进行清淤疏浚,城区9.7千米的秦台河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污泥外运填埋、河道护砌、人行道布设、沿河两侧绿化,设置大理石栏杆等。新开挖河道宽30米,水深3~4米,工程总投资7800万元。经过治理后的秦台河在滨州城区形成了一条景观带,改善了水环境,美化了市民的居住环境。3.张肖堂干渠治理张肖堂干渠穿过市区,长34千米,城区沿河企业和村庄的污水、生活废水和固体垃圾直接排入渠道,造成干渠水质污染,环境极差。综合治理城区段7.5千米,投资7000万元。治理内容为渠道砌石与砼板护坡,河口设花岗岩栏杆,两侧布设人行道,道路交叉口处设绿化景点,桥梁两侧布设亲水平台,下游建设橡胶坝1座。治理后的张肖堂干渠,成为城区的一条绿化带、景观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五、水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成效良好滨州市通过实施“四环五海”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设,水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城市与水结合的文章做得好,城市水系得到完善,水环境得到修复改善,城市凸显水特色,水使滨州活了起来,大大提升了滨州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滨州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建成完善,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一)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城市“四环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水源,主要是黄河水,其次是地表雨洪水、浅层地下水、处理后污水。这些水在流路上:首先进入“五海”、路边小溪,然后进入河道,最后用于农田灌溉、水生态维护。在使用上:首先用于景观、水上娱乐、旅游用水、城市生态维护,再进入河道、渠道,用于河道、渠道的生态维护和农田灌溉。在功能上:首先蓄水、供水;其次能蓄洪、滞洪、减洪,消减了城市洪水的下泄速度和下泄流量,减轻了对下游排水泄洪的压力和灾害,雨洪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再次用于景观、水上活动、水上旅游业、水上养殖、三产服务业等。城市水系的贯通和各类水的联合运用,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二)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市水系建设和水环境的修复改造,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几乎每个居民居住小区都有水面相邻,“人在湖畔住,夜闻蛙鸣声”就是这座城市真实写照。当你晚上漫步在中海边,会呈现“海岸灯光拂杨柳,天上银河落滨州”的美景。城市水系建设后,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生存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滨州已经变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三)显现了黄河文化底蕴滨州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横穿城区,沿河建城,城市巧妙地利用黄河水,引水进入城市的各个水系,在水系的周边建设黄河文化的众多景点,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滨州水文化馆,建成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大禹雕像和大型花岗岩黄河母亲雕像,大型综合建筑滨州文化中心设计理念为“水印”等,都散发出了黄河文化的韵味,体现黄河文化、水文化和黄河三角洲风情,显现了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滨州整个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活,因水而发展,这是水与城市建设巧妙结合的独到之处。水与城市的建设,把黄河文化、水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滨州富含黄河三角洲城市文化底蕴的风采。(四)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环五海”水系的建成,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减轻了洪涝灾害威胁;改善了水资源条件的,提高了供水能力,足以支撑未来10~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要;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滨州;开发完善了旅游业,推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实现了人水和谐和生物多样性“四环五海”城市水系的建成,整体上凸现了滨州水的优势,配合城市绿化景观,显示出滨州城市的生态效应与水环境特色,体现了“人水和谐”,展现“秀水、绿脉、新城”的生态园林型城市整体形象。城市水系大多是土坡、泥质海(河)底,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海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里有各种水鸟,水中有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大闸蟹、黄河鲤鱼等;采取了橡胶坝拦蓄调控和适时补充水量,有效保证生态水量,有利于青蛙、莲藕等各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生长,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了人水和谐。(六)促进了城市快速健康发展滨州市规划建设“四环五海”、“五纵六横河道”、“36桥”、“72湖”、“108园林景点”等城市水系和绿化工程的建设,配套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由2000年21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2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人;土地价值由2000年的2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亩。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51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5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用水普及率100%,市区路灯总数达2.44万盏;城市居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850元,比上年增长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9.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79元,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7平方米。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关于《安全教育》征文 谁知道 急``````!!!两个小时内要

理也
激斗篇
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人太多了,难道他们不是死的太冤枉了吗? 我曾经就听说过这样一则交通安全事故: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妈妈在方塔街上散步。突然,一辆车“唰”地一下擦肩而过,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不知要去哪儿,由于他骑得太快了,差一点儿就撞上了斑马路上的行人。行人劝他不要骑得那么快,可他不听劝告,继续骑他的“飞车”,脸上不时露出得意而急促的神情。我想:这个男孩可能是有什么急事吧!要不然他怎么会骑得那么快呢?但这样很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和妈妈在一个拐弯的地方,看见许多人围在路中央,我们就带着好奇心走了过去。“啊”我不禁惊叫起来。这不是刚才骑“飞车”的那个男孩吗,他怎么被车撞了?我听见旁观者议论纷纷,“唉!这孩子这可怜啊!刚才不小心撞上了一辆大卡车,连人带车一起飞了出去。”“如果这个孩子车骑得慢一点,如果那个开车的开慢一点,如果……”可是,再多的“如果”也不能使这朵已经完全凋谢的蓓蕾重新开放。这个男孩的父母不知为这个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操了多少心,可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去,让父母悲痛万分…… 现在城市交通繁忙了,像这种悲惨的交通事故在国内多如繁星,因为我国交通事故死伤率居世界第一。所以,无论交警在不在场,我们都要自觉的遵守交通法规。例如:过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横道,不得翻越交通护栏;未满12岁的儿童不得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能在马路上三五成群地玩耍和嬉戏……我们小学生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法规,而且发现有人违反了,应及时地批评、劝阻。 让我们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事故永远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那么,交通安全便是你最好最好的朋友,它将永远保护着你,带给你幸福。让我们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少年吧! 第2篇 珍惜生命 安全出行 我们每天都要出门,去上学、上班、买菜……。当我们走在马路上,交通安全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问“大热天不系安全带行不行?”“卖瓜农用车咋不让上高速?” 有关人员解释:热天上高速也必须系安全带?一些咨询的司机说大热天上高速系安全带更热,能不能不系?据统计,发生交通事故后,前排司乘人员如系安全带可有效减少70%的伤亡。安全带是为车辆发生意外后专门保护前排乘坐人的生命免受伤害而设计的,能有效地保护前排乘坐人避免二次碰撞。目前天气炎热,一些人在行车时图一时凉快不系安全带,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卖瓜农用车为啥不让上高速?据《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全挂牵引车以及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辆,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农用运输车、两轮摩托车因安全系数低,防护措施差,极易酿成恶性交通事故,所以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幼儿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是能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 新学期一开始,为确保学校师生上放学的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与学校一道一方面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以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了解,每年因各种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少年死于非命,而因交通意识缺乏和淡薄引发的交通伤亡事故,在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需要交警、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齐抓共管。 交通法规规定,做到行车安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无牌无证的车辆不能上路,二是年满18岁并考取了相关驾照才有资格驾驶车辆。然而,交警在上路巡逻执勤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车辆“三证”不齐,一些还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学生也骑车上街。看来,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如何让中小学生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呢? 我建议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民警或教师劝导员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 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坚决取缔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为市等妨碍学校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那么,就请大家“保护生命,拒绝违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城市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是由于: 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到1994年底,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已发展到32个,人口达到905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到6820万人。据抽样调查,城市人均出行次数,从80年代初每天2次多一点,提高到90年代初的2.7次(东京1968年2.48次,京阪神城市圈1990年2.57次,汉城1991年2.21次,亚特兰大1972年2.49次--根据国外有关资料)。再加上数目膨大的流动人口,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强度增加,使城市内部客货运交通承受沉重的压力。 2.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以7.6%的城市人口占有1/4的国民收入,全国工业产值的1/4在大城市中,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通过大城市实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实现这些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换的主要载体是城市交通。 3.大城市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作用日益明显。 大城市交通运输量在全国交通中占了很大比重。大城市负担着大量的客货运输、换乘、换装、中转、集散任务,突出表现为出入口交通和过境车辆的增加,严重地冲击着城市内部交通运输。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市区对外客运量占全国总客运量的1/7,对外货运量占全国的1/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实践告诉我们,城市交通特别是大城市交通,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当前,世界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现代化水平,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才能整治我国的城市交通紧张、逐步实现城市的交通现代化呢?我们首先必须弄清问题--特别是我国特有的问题--的生成原因;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目标;然后,采取现实的瞻前顾后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致使中心区约有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这些路段终日繁忙,十分拥挤,有的路段持续堵塞6.5小时以上,中心区平均汽车行程车速每小时降到10公里左右。 为什么在道路建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交通拥挤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 道路面积不足原本在于道路建设的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使城市现有的道路功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而且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损失是巨大的。有人测算,其直接经济损失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的大城市可能达到所在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研究报告》)。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广州市近10多年来机动车每年增长速度为17%,其中轿车19%,摩托车35%。汕头市近三年增长速度为30%,仅1993年一年,比上年增长39.2%,摩托车增长90%。1994年,全国汽车拥有量达941.95万辆,城市地区约占其一半,而且大城市增长势头还在上升。北京1995年末由于传言要收车辆增容费,仅12月份就卖出轿车2万辆,占全年销售量的13%。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供给可能。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交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运营效率不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1994年亏损面达70%,亏损补贴35.5亿人民币,仅北京、上海两市就达16亿人民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缩小。 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至今,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还全靠公共汽车一种方式,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建有67公里的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容纳量有限,因此,一旦单一的公共汽车受到冲击,被转移出来的乘客便要寻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车。结果,使原本已经超量的自行车更趋于饱和,例如,天津市80年代公交与自行车负担客运量的比重为19:81,到90年代初降为10:90,郑州、石家庄公交出行量已不足自行车出行量的10%。近年来,全国大城市自行车每户拥有量一直保持在2辆左右,城市近一半人靠自行车解决出行问题。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就北京与东京比较,两市都有一个交通管制中心,但北京交通控制中心控制的交叉口数只有东京的3%,人行天桥是东京的4.8%,地下人行道只是东京的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15%。北京在全国城市中交通管理设施算是最好的,其它城市更可见一斑。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北京近年来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每年500人左右, 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约6人, 而日本东京为1.9人, 美国和澳大利亚为2.6人,英国为2.7 人(均为1985年数)。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有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大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究竟主要靠谁?是个体交通还是公共交通,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实,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又过份依赖于未来的地铁和轻轨交通,低估了公共汽车交通的作用,使公共交通进一步陷于困境。确定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结构至关重要,而公共汽、电车交通应是维持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关键,至少到21世纪初叶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交通工具。 以上五个问题,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是车多路少,现状道路已无多大潜力;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的趋势在逐渐恶化;公共交通发展步履艰难,汽车和摩托车增长势头强盛,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更高的质量要求。这些交通问题,又集中表现在大城市过度密集的市中心地区,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尚不明确,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不得力。 二、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现阶段的城市交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通发展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动力,就不能不带有先天性不足的滞后特点。但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又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大城市的交通滞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量配套问题,而是包含了城市布局和整体交通格局的质的变革,并以此反过来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建设大城市现代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道路面积与城市总用地之比)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指专设人和自行车专用道路,与机动车分道行驶,形成两个互相分离、互相结合的道路系统),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还有与起迄相应的客货运枢纽设施,并设置必要的立交桥、高架路、人行天桥、地道以及轮渡等作为整个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所有道桥设施都要和城市环境相协调,与城市设计相融合,并具有良好的工程标准。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能自动监测车辆、路段状况,及时传输交通讯息,经综合处理,在点、线、面上制导车辆行驶。并有良好的照明、防滑、防治事故发生的安全设施,并具有完备的道路交通标志以及停车管理设施。还有经常的宣传教育、合理的税费收取办法,以? 3纸煌ńㄉ韬凸芾淼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