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卜之
告诉你:在中国如何选导师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以上回答了网友的如何选导师的问题。至于不同的人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是了。不是你选,是导师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