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金矿编制可研报告需要哪个资质?

废一于堂
伦勃朗
  编制金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只要冶金矿山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就可以了。施工图设计就必需要甲级资质。希望对您有用。

金矿的勘察报告有哪些内容?黄金储藏量报告能用作抵押从银行贷款吗?能贷款都有些什么手续?

八宝粥
天下不堪
不行,矿产不做抵押,你可以押土地使用权,或者找担保公司担保美联储的金库有大量黄金,你要能把它们全部投放市场,金价应该可以大幅下降。 没有什么大的改观,现在的金价是金融的一个环节,金价的涨跌不一开采量为

(一)金矿资源现状

雪椰
茨冈人
1)截止1997年我国金矿上表矿床为1304个,较1990年增加655个,其中新勘的72个。1990年上表矿床为649个,已交报告未上表的矿床583个,两项合计共1232个。这说明我国金矿的勘察工作在“八五”期间获得了重要进展,但在“九五”期间速度有所减缓。20世纪90年代我国黄金的保有储量变化情况详如表8-1。由表可见1997年金矿的保有储量较1991年增加了1018.55t,是1991年保有储量的31.36%,说明七年中我国的黄金地质事业获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1994年保有储量较上一年度增加18.60%,是近几年黄金事业发展的高峰。据1990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已发现金矿床(点)共计7148处,其中岩金矿床(点)3784处,砂金矿床(点)3026处,伴(共)生金矿床(点)388处,已探明金矿床1232处,累计探明储量4840.82 t。至1994年我国黄金累计探明储量已达5415 t,较1990年增加11.86%。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及新开发的新矿床类型尚未详细勘探,多为地质储量和科研储量,此部分储量尚未列入平衡表中,加之有些单位未能及时填报储量平衡表,目前尚难获悉确切的储量数据,据笔者对我国金矿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金矿的累计探明储量可达6000 t以上。我国金矿的探明储量逊于南非、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印度尼西亚,居世界八位。表8-1 90年代中国黄金保有储量的变化 单位:t2)据1997年的统计我国黄金百吨以上的省份有:山东(611.07)、江西(548.05)、黑龙江(309.02)、河南(247.01)、四川(246.20)、湖北(236.97)、陕西(242.99)、河北(169.87)、吉林(166.41)、云南(149.30)、贵州(149.24)、内蒙古(148.55)、安徽(138.92)、湖南(135.4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仍以绿岩带型金矿(山东、河南、河北、吉林)为主,而且明显显露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伴生金矿床和新类型金矿在我国崛起的趋势,因此对近年所开拓的新类型的研究和工业利用是当务急需解决的问题。3)我国黄金资源在地区上和成矿时代上分布是不平衡的,在地区上,我国金矿主要集中在东部,东部地区占有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特别是金矿多成群分布于古陆边缘,受深断裂及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而大面积分布的造山区现今发现的矿床较少,仅占金矿储量的20%(陈纪明,1992)。4)我国以绿岩带型金矿占主要地位,其次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产于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在黔桂滇金三角区及川西北、中西秦岭、湘中、鄂西南、赣西北相继发现了一批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我国金矿开拓了新的找矿类型和找矿前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天山、祁连-秦岭加里东—海西造山带及新开隆起的部分地区海西期火山岩型金矿已显示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变碎屑岩型金矿已发现多处大、中型矿床,如辽南、粤西-海南地区,此类金矿在我国尚有一定的找矿潜力。砂金矿以易探、易采的独特优势在我国黄金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但近年来砂金的探采有所减缓,砂金矿的诸多理论和资源再生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拟定合理的砂金管理条例,避免资源浪费,是当务之急。5)我国大型金矿较少,中、小型居多,据笔者对619个大于0.5 t的矿床统计(表8-2)表明,我国中、小型金矿占全国金矿的90.63%,而其储量仅占47.91%,这种金矿特征势必增加了金矿的探采成本,降低了产出/投入比率。这在金矿探采权限的审批决策上应予考虑。表8-2 我国金矿规模统计表6)金矿品位多为中等,岩金矿品位大中型矿床为6.56g/t,小型为8.04g/t,平均为7.19g/t,砂金矿品位大中型为0.33g/m3,小型 0.499g/m3,平均为0.39g/m3,大型金矿以中低品位居多,小型矿床品位相对较高,但变化较大。7)我国金矿地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截止1997年A+B+C级储量仅占总储量的30%,从全国提交的地质报告看,绝大多数为普查和详查报告,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几年新发现的矿床多为普查甚至是科研储量,凡仅有地质储量或科研储量的矿床,在此次工作中均未登记。8)我国金矿勘探深度较浅,一般小于600m,而国外金矿探采已达2000~4000m,甚至4000m以下,近年我国某些地区(如胶东)在深部发现了新的矿化线索,因此在有条件的矿区建立三维地质找矿模型,并利用新的地质找矿方法和理论,有望在老区重新打开新的找矿前景(吕古贤、林文蔚等,1999)。9)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由于富硫、富碳、富砷,且品位低,金矿粒度细等特点,大部分此类矿床被列入暂难利用的储量,如安徽铜陵马山、四川东北寨、木里耳泽、贵州贞丰烂泥塘、册亨丫它、三都苗龙,因此应加强对此类矿床选冶技术和矿石工业利用研究,此外部分砂金矿床也在暂不能利用的储量之列,约80t左右。10)我国伴生金矿占的比例很大,特别是有较大型的金矿床属伴生金矿,据1997年的资料,伴生金矿占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的27.9%,伴生金矿的采掘近年有下降趋势,但在伴生金矿中有可能探出独立金矿或共生金矿,这种特征对鄂、皖、赣三角区金矿资源探采尤有意义,我国伴生金生产约为每年10t左右。11)金矿资源占用率很高,但利用率较低,目前绝大多数探明金矿都已被占用,很多中小型矿山为地方或乡镇企业所有,资源浪费严重。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会撮指天
召旻
1997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五位(Nie,1997),而2007年,我国黄金产量达270吨,跃居第二,仅次于南非。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探明黄金储量五千余吨,累计发现金矿床(点)7000余处,并已建成胶东、小秦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黑龙江流域、川陕甘和滇黔桂三角区等多个黄金基地。我国金矿资源具有以下特征:①金矿床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集中的明显趋势,如胶东金矿集中区拥有我国黄金探明储量的20%以上(Zhou et al.,2002);②大型金矿床少,中小型金矿床居多;③伴生金矿床中金的探明储量占我国黄金储量的3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伴生金矿产区;④成矿作用多期叠加,既有原生作用又有转生作用,赋矿岩系与金矿床的形成存在时间差,是我国金成矿的重要特色;⑤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金成矿带有其特征的矿化类型和成矿特点,如太古宇绿岩建造中的金矿床主要产于华北地台,产于西部的古生代火山岩系以及东部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区中的金矿床主要集中在火山断陷的边缘区(罗镇宽等,1993)。总结起来,中国金矿床成矿作用具有下列特点:①成矿时代上表现为“一老一新成矿,东西南北有别”(陈柏林等,2002a)。“一老一新成矿”表现为主要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2600~1400 Ma)和中生代(部分晚古生代300~100 Ma),且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所占的比例更大。“南北有别”表现为:早期成矿作用在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区主要以中元古代(1800~1400 Ma)为主,而华北地区以早元古代(2600~1800 Ma)为主,甚至存在晚太古代的金矿床;晚期成矿作用在华南地区以印支期-燕山早期为主(如海南—粤西地区为230~190 Ma),在华北、胶东地区为燕山中晚期(140~100 Ma)。“东西有别”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最重要时期,而西部地区晚古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以北山、天山和北疆地区最明显,成矿年龄以300~230 Ma为主)。②金矿形成时代和围岩相比,有同步、滞后和再生三种情况(李兆鼐等,2004),第一类金矿成矿基本紧随岩浆活动之后同步发生,时间相差几到几十百万年,第二类金矿成矿与围岩成岩没有直接关系,两者年龄相差几亿到几十亿年,第三类金元素在成岩过程中发生预富集,但形成金矿体的成矿时间要晚得多。中国西部产在古生代造山带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和相关侵入岩中的金矿,成矿时代常与容矿围岩时间相近,呈同步关系。③成矿物质常常是多源的,既可以来自于上地幔或古老的变质基底,也可以直接来自容矿围岩,且常常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矿床定位年龄新”的特点(韦永福等,1994)。如我国东部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但其中金的物质来源多来自古老的太古宙或元古宙变质岩,因此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典型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后者的成矿时间常与绿岩带形成同时或稍晚。④成矿作用往往经过长期的、多期地质作用的叠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如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金的成矿作用从太古宙花岗-绿岩建造金矿源层的形成开始,经历了早太古代—晚元古代成矿、海西期成矿、再到燕山期高峰成矿,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且燕山期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化在一些地区常常重叠于早已形成的花岗-绿岩带金矿及海西期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之上。⑤如果按板块构造的观点分析,我国金矿床多受板块的边缘控制。金矿床在地块边缘一般表现为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聚合的特征,金矿带一般沿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深大断裂或规模巨大的韧性剪切带分布,而金矿田和矿床则常常受地质构造隆起区或坳陷盆地的边缘控制(罗镇宽等,1993)。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胶东金矿地质研究概况

魏风
死于网罟
胶东地区的金矿地质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的焦家式金矿发现后,研究工作开始深化,取得了一些研究新成果。80年代以来,地勘单位自身,或是地勘单位与科研单位、院校横向结合,在研究手段、方法、领域及规范化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观,提高了胶东金矿的研究程度,对胶东与金有关的基础地质和金矿成矿作用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识,形成的研究专著、报告、论文浩如烟海,尽管这些成果在研究深度上存有差异,然其对丰富、加深胶东金矿成矿作用的认识和对金矿普查找矿的指导上,都有重要意义。胶东金矿的地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1965年以前阶段研究范围涉及基础地质、矿床地质的某些方面。第六地质队着重进行了脉金矿勘探方法方面的研究:包括脉金矿的采样方法、采样间距、取样规格、样品加工K值的确定以及钻探手段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等专题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1964年全国第一届金矿会议上充分交流,并被我国早期的勘探规范采用。对破除洋框框,推动加速胶东及我国的脉金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地质队在这一阶段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中所确立的胶东西北部几条区域性断裂构造,为后一阶段迅速取得区域找矿的进展及区域控矿构造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2.1966年至今这一时期,是地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亦是地质研究相对活跃的时期,大批焦家式金矿在此期间发现。研究的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床的控制条件、成矿作用、成矿模式及综合找矿方法的研究等方方面面。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队、第三地质队、物探队等根据找矿的需要,加强了综合研究工作。科研单位及院校积极参与,引入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涉及胶东金矿不同领域、不同尺度的大批科研成果,对推动胶东金矿从“就矿找矿”、“经验类比找矿”到“理论找矿”,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特别提及的成果包括:(1)第六地质队1975~1977年,在胶东区域构造体系研究中,从繁杂的构造形迹中,筛分出对胶东金矿具有控矿专属性的早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并研究了其主要构造型式对金矿的控制作用,明确了胶东控制焦家式金矿的断裂与控制石英脉型金矿的断裂属同一构造体系的不同性质的构造成分,这些断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对胶东金矿的找矿起到了铺轨定向的重要作用,亦为之后的胶东金矿资源量预测提供了重要信息。(2)1977年,第六地质队对焦家式金矿的命名及成矿模式的建立,澄清了一度对区内所谓的“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的一些模糊认识,确认两者是在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旋回的产物,区别它们不同的是断裂的性质、规模和成矿形式。(3)1985~1987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王世称教授的指导下,以综合信息法实现了对胶东内生金矿的资源定量估算,并圈定了36个矿田级预测单元。近20余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成果对宏观的找矿部署起到了指导作用。(4)山东地质矿产局对胶东金矿控矿的地层单元和岩浆岩谱系的疏理;科研单位对胶东金矿成岩成矿年龄的精确测定;稳定同位素地质的研究成果等,均加深了对胶东金矿成矿作用的认识。(5)胶东1:20万重力测量及1:20万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宏观地揭示了胶东金矿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及金矿区域分布的规律,为深入研究胶东金矿的控制因素及成矿预测奠定了基础。(6)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物探队对胶东不同类型金矿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式的建立,对胶东金矿的普查找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莱州仓上大型金矿(属全覆盖隐伏矿)是正确的找矿思路与合理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手段相互配合的典型范例。胶东金矿的找矿实践表明,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与找矿实践密切合作,是整个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一)中国金矿地质找矿及金矿基地建设

翡翠谷
坏家伙
1.中国大中型金矿空间分布的主要地质特征及识别标志1)大型金矿带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矿质来源;极其有利的构造环境;较大规模的、长期活动的热源及有利于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我国特大型、大、中型金矿床的形成多具有明显的后生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岩)。一般来说矿源层(岩)的规模愈大愈有利于形成特大型金矿床。如前太古宙的原始陆壳;太古宙变质绿岩建造;元古宙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和元古宙盆地或凹陷区内的太古宙陆源碎屑岩系;古生代以后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碳硅泥岩系沉积及侵入岩皆可构成大规模的矿源层(岩)。太古宇、部分元古宇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一般含金背景值较高,是较为理想的矿源层。因此,这些老地层分布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上述矿源层(岩)含金背景值较高,这种特征是决定区域找矿方向的必要条件。2)区域性矿产分布受控于大型断裂带,同生断裂带,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及巨大断裂交切带,这些断裂带主要有:属板块结合带的伊林哈别尔妥-西拉木伦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空格拉-澜沧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台东纵谷断裂带。属地壳拼接带的有:额尔齐斯-德尔布干断裂带、克拉麦里-二连断裂带、达拉布特断裂带、祁连北缘断裂、商南-商城断裂带、中祁连山南缘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宜春-柳州断裂带、藤县-北海断裂带、绍兴-萍乡断裂带、歙县-德兴断裂带。此外,诸如华北地台北缘断裂带、集宁-凌源断裂带、阿尔金断裂、龙首山-固始断裂、北祁连山南缘断裂、道孚-康定断裂、右江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伊兰-舒兰断裂、郯-庐断裂、四会-吴川断裂、丽水-莲花山断裂等对我国金矿的区域分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找矿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区,断裂围限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块北缘的康保-围场-赤峰-开原大断裂与张家口-承德-平泉-宁城-北票深断裂围限区;豫西的夏馆-槐树断裂与商南-西峡断裂围限区;滇西三江断裂带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3)就我国特大型矿床而言,它们主要受大型构造的控制,翟裕生等(1997)统计了我国特大型矿床(含金矿床)表明,这些构造主要有裂谷、裂陷槽;古陆内部及边缘的深断裂;古陆绿岩带韧性剪切带;陆内断褶-岩浆复合构造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大陆边缘海盆及陆架斜坡带;陆壳花岗岩穹窿;陆相火山岩带的火山机构;陆内和陆缘沉积盆地;陆壳浅层脆性变形构造带。4)大型聚矿构造常具有下述识别标志:①大面积水热蚀变带沿构造线分布,如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②大面积热水沉积沿构造带分布,如南秦岭泥盆系中的钠长石岩、硅质岩、铁锰碳酸盐等;③大规模热动力变质带沿构造线分布;④区域性分布的水热成因构造带、热液矿脉、火成岩脉呈线性分布;⑤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线性异常带。5)在老变质岩区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集中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带,区域性大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较晚期侵入的深熔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附近,糜棱岩带、基性脉岩发育的地区。6)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中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注意各种凹陷、盆地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活动特点及分布范围,其在大地构造上多属于地台边缘及台内活动带。7)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及长期隆起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台北缘,准噶尔地台、塔里木地台的周边地区,扬子地台的北西、西南边缘,佳木斯地块边缘及胶东隆起、铁岭-靖宇隆起、雪峰隆起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韦永福等,1994)。8)大型金矿床分布区,一般多为大型糜棱岩带或大型破碎带出露区,断裂变动强度大,在破碎带中常可见到断层泥,破碎带的宽度沿走向和倾向都比较稳定。金矿化沿其走向和倾斜也比较稳定。9)成矿作用是壳幔作用,即物质场、能量场转移的结果,它必须有恒久的动热环境支持,矿化往往是多次预富集的结果,因此区内多阶段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并伴随有序的变质、沉积和岩浆活动是大型矿床生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构造、建造分析,热动力场的研究是成矿识别的重要方法,应密切注意成矿的叠加与复合作用,在我国东部地区燕山期热事件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10)地幔信息是成矿研究的重要课题,地壳减薄带,幔隆、幔坳过渡带,地幔斜坡带,地幔热柱出露区,地幔物质涌流带及其附近地区次级断裂带,中基性脉岩发育区,煌斑岩脉赋集区均是值得关注的地段,地幔射气测量、流体包体的特性研究、地球物理场(重力、磁、电、放射性、地震波)研究都是有效的研究手段。11)大型金矿床的形成,是将大体积内的大量成矿物质,通过大规模的溶液流动沉淀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要有一个更适合沉淀的物理化学环境。这个环境除构造条件外,围岩的物理化学特征也很重要,如围岩的性质,铁、硫的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涌现及特点,不透水层的阻挡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韦永福等,1994)。2. 金成矿远景区带关于金矿远景区带的划分,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 年潘辉逖将我国金矿划分出45 个成矿远景区,1993 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划分出43个岩金成矿远景区,1995 年陈毓川、王全明等划分出41 个矿远景区和相应的成矿系列,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金矿的时空分布和潜在资源,现引用如下(表8-5)。重要远景区带主要特征和工作重点(一般地质特征请参阅第四节):(1)胶东金成矿区胶东金矿集中区地处古地块边缘隆起带,目前已累计探明岩金储量913.84t,本区预测储量为1500t,招掖矿带,招掖矿带招平断裂北段,蓬莱-栖霞的韧性剪切带,牟平-乳山构造带,荣登-文登构造带以及莱阳盆地及其他中、新生代盆缘断裂带是本区重要的找矿区域,莱阳盆地边缘金矿是新的找矿类型。(2)燕辽成矿带此带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裂谷带,是我国金矿的主要成矿区之一,也是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此带内已知岩金矿床100余处,累探储量200余吨。本区岩金矿床以绿岩带型金矿、产于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金矿最为主要,而东坪、后沟等金矿床则以其产于碱性侵入杂岩内而闻名。区内东西向的大断裂,如康保-赤峰断裂、丰宁-隆化断裂、崇礼-平泉断裂、密云-青龙等断裂和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金矿的分布。赤城-崇礼、努鲁儿虎山、峪尔崖-毛家店、兴龙-青龙、丰宁-平泉、朝阳湾-红花沟、热水-撰山子、锦西-锦州等矿带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3)小秦岭金成矿区在我国此区是仅次于胶东的金成矿区,它包括小秦岭、熊耳山、崤山等三个小区。区内累计探明储量达400余吨。已发现金矿床(点)160余处。有众多著名矿床,如文峪、杨寨峪、潼关、桐峪、竹峪、金洞岔、东闯、四范沟、大湖、上宫、康山-星星印、瑶沟、潭头、抢马峪、老鸭岔等。本区金矿主要属绿岩带再生金矿,金矿的分布受控于太古宙绿岩建造,燕山期岩浆热事件对矿质富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性东西向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北东向断裂是控矿的基本构造,崤山金矿田则主要是受控于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容矿地层主要是太古宇太华群之下亚群和元古宇熊耳山群火山岩系。表8-5 全国金矿远景区带一览表续表续表续表区内石英脉达1000余条,现已评价的主要是中亚带老鸭岔背斜轴部,其他近半数石英脉尚未及评价,这是本区最主要的找矿方向,本区勘探深度一般为400~500m,据现有矿体出露标高对比,本区深部尚有很大找矿潜力;应注意新类型的找矿工作。在熊耳山区除应关注太华群以外,尚应注意熊耳群的找矿工作,应加强熊耳山南坡的地质工作。(4)鄂皖赣三角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本区金矿以伴生金矿为主,是我国伴生金矿主要集中区,伴生金矿占全国伴生金矿储量的64%。伴生金矿主要分布在铜、硫、铁铜、铜、铜钼、铅锌矿床中,以铜硫(金)矿床为主。除此以外,此区还产有洋鸡山、鸡笼山、鸡冠嘴、金山、马山、黄狮涝山等岩金矿床或共生金矿床。金矿分布主要集中在:栖霞、铜陵、大冶、九江-瑞昌、婺源-德兴;马鞍山、茅山-铜山、枞阳-怀宁、铜山-马头等地。本区金矿主要分布在鄂东、赣东北和铜陵地区,这是进一步找矿的重点。(5)滇黔桂三角区本区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西南部,属右江造山带,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而区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金矿主要产于上古生界—三叠系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中,按含矿建造可分为: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如紫木凼、戈塘、烂泥塘、金牙等;②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典型矿床为广西田阳叫曼。本区在黔西南、右江等地区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型金矿,尤其是在黔西南金矿床(点)颇多,是我国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在该区应注意在黔西南、南盘江-右江、乐业-巴马、田东-德保的找矿工作。(6)陕甘川金三角区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地处扬子地台龙门-大巴台褶带,南秦岭冒地槽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造山带的交汇部位。本区是我国重要金矿产区之一,中元古界碧口群、志留系白龙江群(包括茂县群)、中上三叠统炭质和泥质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赋矿层位。金矿主要属变碎屑岩型,微细浸染型和砂金矿。凤县-镇安、勉宁略、岷江、龙门山、白龙江、文县-荷叶、雪山、石泉、安康等地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在区域上应关注临潭-凤县、玛沁-略阳、龙门山等深大断裂及白龙江、月河断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作用强烈地区。(7)粤桂琼地区金矿化主要集中在粤西-海南及广西的大瑶山地区。可分为5个构造成矿区,即:大瑶山成矿区,位于大瑶山隆起;罗定成矿区,位于罗定坳陷;云开成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台山成矿区,位于台山隆起及花县坳陷,位于海南西南的詹县地穹。本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云开隆起及大瑶山隆起中,与中新元古界云开群、鹰阳关群、乐昌峡群及寒武系有关,受控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及广宁-罗定断裂的中段,位于广州上地幔隆起与信宜幔坳交接处,其南、北有怀集-佛岗、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通过。在大瑶山北段金矿主要是寒武系变碎屑岩型金矿床及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本区金矿主要有下述类型:①变碎屑岩型,如河台、庞西洞-金山、桃花、高凤;②变质热水沉积岩型,如大沟谷,金矿产于钠长石岩中;③热水沉积岩型,以长坑金矿为代表,金产于含金硅质岩中(王秀璋等,1994);④花岗岩类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如张公岭-龙水金矿床。本区的各矿带具有下述特征:①连山地区的AgAu多金属矿带,具有Ag-Au-Pb-Zn成矿组合,典型矿床有金山、梅洞;②德庆 清远金矿带,具AuAs和AuCu等矿化组合,代表性矿床有新洲、京村、河台;③罗定 云浮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茶洞(Ag-Au-As-Pb-Zn 组合)、金子窝(Sn-Ag-Pb-Zn-Cu 组合)、高杖(Ag-Pb-Zn-Sn组合);④高州 信宜金矿带(Au-As Ag组合)典型矿床有八甲、顿棱;⑤廉江地区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庞西洞(Ag-Au-Pb Zn组合);⑥琼西南戈枕金矿带,此带北起昌江县石碌矿区,向西南达东方县的布磨,长60 多公里,宽6~12 km,此带中有水尾、土外山、抱板、牛岭、二甲、大田、布磨(不磨)、公爱等一系列金矿。上述6个区带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找矿靶区。(8)阿尔泰-吉木乃金成矿远景区此区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南西至吉木乃地区,地跨阿尔泰加里东地槽造山带和额尔齐斯海西造山带,它包括红山嘴成矿带、额尔齐斯成矿带、萨吾尔成矿带。其南北两带间的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矿意义。海西期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多沿该断裂展布。区内的图尔根-红山嘴大断裂、阿巴宫-库尔提断裂、额尔齐斯断裂、普里尔钦斯克-乌伦古断裂、克拉陶盖拉-巴尔雷克等断裂控制了本区的金矿化分布格局。这些断裂带的毗临地区是重要的找矿靶区,阿尔泰南缘是此区金矿的重要富集区。(9)西准噶尔金成矿远景区该带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由加里东和海西两个构造期的复杂构造体系所组成。本带内已发现岩金矿床(点)近200处。主要分布于西准的哈图山区。金的成矿作用与海西期的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关系密切,代表性矿床有托里县铬门沟、齐求Ⅰ、齐求Ⅱ、包古图、辉录山、萨尔托海等。此区在找寻与海西期火山岩型和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有一定的前景。西准预测资源能力为341t。(10)西天山金成矿远景区此区是我国西部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大成矿前景的地区,本带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境内,与科克苏-捷克利铅锌(金)矿带相连,是寻找火山岩型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靶区。火山岩型金矿主要产于伊宁盆地南北两侧,区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火山岩产有火山热液型、火山沉积型、火山沉积-热液再造型金矿。特别应注意阿希金矿床东南部的阿吾拉勒、博罗克努山与哈尔克山相交的三角地带及和静北部地区。金矿床受区域性大断裂和火山机构的控制。此类金矿以阿希金矿为代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西天山南部地区,与古生界(含前古生界)含炭岩系有关,沈远超等(1994)将此区进一步分为6个小区:①特克斯-菁布拉克区;②科克苏河中游远景区;③科克苏河上游远景区;④库勒河-特达坂远景区;⑤克其克远景区;⑥孟克德萨依远景区。此区的潜在资源约为1010.53t(陈毓川等,1999)。(11)东天山-北山金成矿远景区此区地处觉洛塔格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和北山裂谷带,下石炭统海相火山岩和海西期花岗岩类发育,本区主要金矿化属火山岩型及产于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矿化赋存于泥盆系—石炭系岛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带,知名矿床有石英滩、康古尔、210、马庄山和甘肃红石地区的双尖山、狼娃山等。甘肃的北山地区位于敦煌—酒泉以北,是一个极有远景的金、银贵金属成矿区,已发现金矿床20余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主要为石炭纪)海相火山岩中,容矿岩石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矿化受构造带和韧性剪切带的控制。(12)川滇西部地区川滇西部地区包括北起川西的甘孜、理塘、义敦、乡成,南延至滇西哀牢山及其以西的地区,主要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川滇西部。地跨扬子地台边缘、印度板块边缘及其间的构造转换带。该区金矿主要属:①碱性斑岩接触带(北衙)和火山热泉型金矿床(腾冲两河);②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滇西拱丁山、元阳大坪、川西冕宁机器房);③沉积岩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滇西巍山扎村、潞西上芒冈、川西甘孜丘洛);④变碎屑岩型金矿床(镇元);⑤绿岩带型金矿床(川西康定黄金坪、三碉、灯盏窝、金台子、冕宁茶铺子)。该区可分为:①腾冲成矿带;②保山-镇康成矿带;③昌宁-孟连成矿带;④哀牢山成矿带;⑤云岭山脉成矿带;⑥兰坪-思茅成矿带;⑦甘孜-义敦-中甸成矿带;⑧宁蒗-大理成矿带。在滇西、川西地区近年新发现一批金矿点或矿化异常区,它们是:①厂街-伟龙金矿化区;②邦东(云县)-半坡(景谷县)矿化区;③勐海西定-布朗山矿化区;④川西玉隆-新龙矿化区;⑤巍山紫金山-歪古村矿化区;⑥巍山-大佛山矿化区。这些矿化区已发现蕨坝山、色卡、尼亚达柯、雄龙西、小龙潭村等多处矿点,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对哀牢山北段的找矿工作尚应密切关注。(13)唐古拉山脉东段金成矿远景区该区位于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由东西转向南北的藏东波密-察隅地区。区内古生界出露较少,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出露零星。而中生代火山杂岩、海西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广泛发育。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目前虽未发现金矿床,但区内存在较大规模的金化探异常,资源量估计较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14)日喀则-拉萨金成矿远景区该带位于滇藏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陆缘活动带,由北向南依次由冈底斯陆缘火山弧,日喀则弧前盆地复理石楔,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蓝片岩带和混杂岩带组成。在拉萨地区的冈底斯-腾冲火山岩带,广泛发育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有较好的化探异常存在,且在拉萨地区已发现与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此带砂金矿床分布较广,资源估计潜力较大。在此带应注意寻找岛弧型、火山岩型及与碰撞期花岗岩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夕卡岩型金矿床。3.地质找矿工作应由一般的地质找矿转变到以目标(矿床、矿区、矿田)为中心的找矿地质工作中来随现代科学的发展,边缘学科与地学的结合,孕育了很多新的找矿思路,发展了的预测方法,其中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地学进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过去只能在理论上探讨的一些问题,如数学解析的一系列方法,现都能在微机中运算,于是,近年产生了许多矿量预测方法和大量的预测成果。但纵观这些成果均大同小异,只是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带,这在没有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这方面就已显露出超凡的聪明才智,并赢取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找矿工作的巨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现今金矿的发展格局。而今面临的不是有多少成矿预测区的问题,而是要确定具体的矿床、矿区、矿田。因此找矿及预测工作应以找到具体的矿床为中心,以增加可采储量为目的。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主要是以矿化较好的已知区为模型区,然后通过未知区与模型区相似性的对比来确定未知区的得分,最后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获预测矿量。这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假设:①成矿作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它不仅受成矿地质环境的制约,而且也受成矿物质来源、矿质的多少、热源、水源及成矿流体动力学体系的制约,此外矿质的沉积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矿化的空间定位,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矿床与另一个矿床完全相似,即便是同一矿体中不同矿段也有不同,在同一矿体中成矿环境基本相似(至少在小比例尺成矿预测中是不加区别的),那么有谁见过该矿体无限伸延的实例,由此可见各矿床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传统的矿床的相似性的运用到底有多大可靠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此建立在这种背景上的成矿预测在理论上是不足取信的;②在同一个地区内,那些矿化强度大、矿体规模大、成矿特征明显的矿床总是被首先发现,如果在未知区内存在与之一样的矿床,何以地质工作者经反复的找矿而未能发现,这足以证明未知区存在的矿床与模型区是有一定差别的,或者其埋藏较深,地表暴露信息较少;③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的相似性,从而使完全依靠地质标志进行类比的结果自身存在着不确定性;④预测区与模型区在地质研究程度上存在差异,地质资料的可靠性不对等,因此降低了成矿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综上所述,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不独在理论上存在不完备性,且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不少困难。总的给人的印象是预测矿量往往高于其实际矿量,甚至给地质找矿带来误导。因此,地质找矿工作应从一般的区域矿产总量预测转移到以目标为中心上来,以求我国金矿储量能有实际的增长。其中,深入研究成矿理论、矿化标志,以及在新理论指导下的预测方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开拓以流体成矿学为着眼点的预测方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文蔚等,1998、1999;吕古贤等,1999)。4.找矿工作应以详实的地质调查为重心纵观我国五十年的地质工作历程,深觉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应重视基础地质工作,在我国东部地区已普遍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测量工作和相应的普查找矿工作,然而在中西部地区尚未完成此项工作,从而使区域找矿工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各单位对金矿地质找矿模型做了不少工作,在遥感、航空物探、地面物化探地质解译、野外金属量及相关元素的测定、控矿构造的圈定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新区系统地质调查工作能结合这些方面的成就进行,必然能得到的找矿信息,特别是地面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给地理条件较差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工具。我国东部地区的区测工作主要完成于50年代,一些重点地区的地质资料也有刷新的必要。5.加速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选冶方案研究,促成陕甘川金矿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国地质界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赋存状态和选冶方法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该类金矿特有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效果好、成本低可供工业利用的方案,有鉴于此应集中地质、冶金、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攻关,力争尽早突破,这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金矿(化)类型

柏油路
野芦苇
从目前已知的金矿化线索(包括化探异常)及已知金矿床(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来看,北祁连山金矿与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密切相关,且均产于火山岩带之韧脆性剪切作用发育地段。它既不像北美、西澳和北欧地盾中的绿岩剪切带型金矿床,也不似中国华北地块中的准绿岩剪切带型金矿床。它是一种典型的造山带中的剪切带型金矿床。就目前对区内几个主要金矿床(点)的考察,其矿化特点为矿体主要由富硫化物石英细脉或细小的含金石英脉及碎裂岩或富含硫化物的糜棱岩组成。矿化带内围岩蚀变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化、硅化及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而且这些蚀变受围岩岩性影响比较小,韧脆性剪切带是一种良好的含矿构造,金在其内不同程度地富集,只要达到工业品位地段就可圈定为矿体。依据研究区含金岩系所反映的成矿地质背景,结合与矿体形态相联系的控矿构造特征,将该区已发现的金矿(点)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A.产于寒武纪裂谷带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弯阳河—下沟、下柳沟西山梁、拴羊沟等)。B.产于早—中奥陶世洋壳构造岩片带蛇绿岩杂岩带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川刺沟、红土沟、热水大坂等)。C.产于奥陶纪岛弧带火山-沉积岩系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寒山、青分岭等)。D.产于俯冲杂岩(弧前增生带)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鹰嘴山等)。E.产于晚奥陶世被动陆缘裂谷带细碧 石英角斑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松树南沟、中多拉、巴拉哈图等)。F.产于早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同生的伴生型金矿(郭米寺、弯阳河—下沟、尕大坂、红沟等)。G.产于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体中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中铁目勒、深水槽)。H.产于晚古生代陆相碎屑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黑泉河)。Ⅰ.产于(中)新生代洪积-冲积型砂金矿。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关于造山型金矿

救世之战
而困祥邪
一、造山型金矿的命名及存在的争议Groves et al.(1998)较早地评述了变质地体中金矿床命名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强调这些矿床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如构造背景、构造控制因素、蚀变地球化学、元素组合以及流体和同位素组成。这些金矿床大多数是以金为主要的成矿元素(如Au>Ag,低Cu-Pb-Zn),发育于变质火山岩(绿岩)、浊积岩/板岩(汇聚地楔)地体。Groves et al.(1998)把这类矿床命名为“造山型”金矿,其形成于造山旋回的晚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壳浅部或者中部的变质流体,但不排除深部来源的变质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的可能性。然而,造山型金矿这个概念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更好的命名能够取代它。一些学者提出发育于变质带中的金矿床,一部分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另一部分在时空上则明显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应该称之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Silli-toe,1991;Sillitoe et al.,1998;Thompson et al.,2000;Lang et al.,2001),如在Abitibi金矿带,一些与正长岩有关的金矿可以划分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而又有一些学者(如Mueller,1991;Mueller et al.,1996,2000)建议某些具角闪岩相背景的含钙硅质的造山型金矿床(如西澳大利亚Yilgarn克拉通造山型金矿)应当是矽卡岩型金矿。总之,一些学者提出的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床可能代表了一组独特类型的金矿,因为这些金矿都形成于靠近岩浆-热液系统的地方,而不是来源于更大区域上的流体的沉淀,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金矿的成矿流体是变质流体。造山型金矿主要发育于经历了中、高温和低、中压变质作用的变质地体中(Powell et al.,1991),而这些地区随后发生了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因此这些金矿又被认为是与某一侵入体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是该侵入体远端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变质带中一些含金矿床的元素组合也有明显不同(如Cu±Pb±Zn+Au±Ag±Ba;Cu±Au±Mo,W±Sn±Au),这些矿床类型包括与侵入体有关的矿床、富金的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叠加金的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变形的Cu±Au±Mo斑岩矿床或者叠加的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可能在不同时期的相互叠加而导致了矿床类型上认识的差异。在活动大陆边缘、具有较长演化历史(如100~200Ma)的复合变质带中,对矿床的成因应当考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矿床的相互叠加。在这些变质带中,如果后期的隆升剥蚀作用没有剥蚀到高级变质地体的根部,那么在这些地区造山型金矿可能被保存下来(Goldfarb et al.,2001),而斑岩型Cu-Au-Mo和浅成低温Ag-Au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侵入体岩浆弧相对较浅的部位和弧后盆地。相对来说,这些矿床在变质地体中的保存能力较差。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造山作用之前,包括压缩和转换压缩变形。区域变质作用和后火山岩浆作用期间,主要形成造山型矿床。在造山作用的主要阶段,斑岩型Cu-Au-Mo矿床、浅成低温Ag-Au矿床和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会遭受变形和较低的变质作用,但是会在随后的地壳增厚、造山带隆升过程中遭受剥蚀,导致在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地体中,这些矿床较少,而造山型金矿较多(Kerrich et al.,2001)。二、造山型金矿的总体特点造山型金矿的特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讨论过(Kerrich et al.,1994;Groves et al.,1994;McCuaig et al.,1998;Goldfarb et al.,2001)。造山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与板块俯冲或者岩石圈拆沉过程中的地体汇聚、转换和碰撞有关。它们主要形成于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变形-变质-岩浆演化的晚期(Groves et al.,2000),围岩主要是区域变质的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岩石。更重要的是,矿石的形成是同构造、同动力的,至少与围岩的主要透入性变形作用的一个阶段有关,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的构造的控制,如断层、剪切带、褶皱以及强弱相间的变形带等(Hodgson,1989)。在垂向上可延伸1~2km,金属分带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明显的侧向围岩蚀变分带。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有K、As、Sb、LILE、CO2和S的加入。而在特定的环境中,有Na和(或)Ca的加入,如赋存于角闪岩相岩石中的金矿床(Ridley et al.,2000)。由于热液系统温度梯度变化较大,近端的围岩蚀变从地壳浅部的绢云母-碳酸盐-黄铁矿到黑云母-碳酸盐-黄铁矿,到黑云母-角闪石-磁黄铁矿,再到地壳深部的黑云母(金云母)-绿帘石-磁黄铁矿等(Ridley et al.,2000)。在造山型金矿中,石英-碳酸盐脉非常发育,并且通常是含金的。尽管在许多成矿系统中,石英-碳酸盐脉发生硫化作用,然而靠近脉体高Fe/(Fe+Mg+Ca)含量的岩石则大多发生了矿化(Bohlke,1988)。造山型金矿主要的元素组合是Au-Ag±As±B±Bi±Sb±Te±W。而在一些矿床中,高含量的Ag、Sb和As往往被当作副产品开采。矿石中Cu、Mo、Pb、Zn含量从背景值到稍微富集均可存在,金的成色较高(一般大于900),具有高的Au/Ag比值。金主要从低盐度、近于中性的H2O-CO2±CH4±N2流体中沉淀出来,金主要以还原性的硫的络合物形式迁移。CO2的浓度一般大于5mol%,由于压力的剧烈波动而导致相的分离造成H2O/CO2/CH4的比例变化较大(Sibson et al.,1988)。在太古宙绿岩地体的造山型金矿中,热液流体的δ18O变化于5‰~8‰,而在显生宙的造山型金矿中,热液流体的δ18O一般较2稍大。由于在金的沉淀过程中,由H2S/SO4和CO2/CH4组成的缓冲剂流体的还原状态是变化的,导致S和C同位素也是变化的(Mikucki,1988),因此,在流体源区,这些离子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本来就是不同的。在矿区尺度上对造山型金矿控制因素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在一些金矿省中,地壳尺度的变形带,特别是含有大量的长英质侵入体、蛇纹石化蛇绿岩碎片和(或)煌斑岩脉的地带(如加拿大的Abitibi成矿带、澳大利亚的Norseman-Wiluna成矿带、加纳的Ashanti成矿带、美国的Juneau和Mother脉状金矿带)对造山型金矿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岩石地层的构造薄弱带,如主要的强硬层、背斜和隆升带以及沿着侵入体接触带,都可以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Groves et al.,2000)。一般情况下,尽管大规模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是形成造山型金矿省的一大特色,但是在成矿省之间或者在成矿省内部,造山型金矿与特定的花岗岩类组成没有空间上的关系(Kerrich et al.,1994;Bierleinetal.,2001b;Goldfrab et al.,2001),这是因为在汇聚板块边缘,花岗岩类与造山型金矿在板块的碰撞会聚过程中是有明显先后关系的。在矿床尺度上,所有的造山型金矿矿体也都表现出强烈的构造控制。尽管在成矿省内部或者成矿省之间,金矿体的控制因素是变化的,但是,具有反转剪切性质的断裂比正常或者主要以走滑剪切为主的断裂更容易发生矿化(Sibson et al.,1988)。尽管在太古宙金矿成矿省中,造山型金矿的围岩主要是火山岩或者是侵入体,但是,造山型金矿的围岩是可变的,从中元古代到古近纪的金矿省中,围岩主要是沉积岩。在任何成矿省中,储量较大的金矿都赋存在有利的物理或(和)化学环境的岩石地层中。造山型金矿主要赋存于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除了Kolar金矿和Muruntan金矿,这两个矿床都赋存于绿片岩相岩石中外,世界上许多的大型金矿都归属于造山型成矿系统。Grovesetal.(2000)讨论了世界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时代,特别强调了西澳大利亚的Yilgarn克拉通的造山型金矿。他们认为造山型金矿主要形成于D1-D4变形序列的D2-D4的递进变形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形成于赋矿火山—沉积围岩沉积稍后的20~100Ma之间。但是,这个时间间隔在一些成矿省中跨度是比较大的。极少前寒武纪或者早古生代的金矿与邻近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有明确的同生关系,邻近的或者赋存金矿的侵入体一般都早于金的矿化,这种现象在西澳大利亚的Yilgarn克拉通表现最为明显(Groves et al.,2000)。在澳大利亚中Victorian金矿带,金的矿化作用晚于赋矿围岩大约80Ma(Bierlein et al.,2001)。更为重要的是Muruntau金矿金的矿化作用晚于邻近的花岗岩类大约30Ma,因此,把Muruntau金矿划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是值得怀疑的。在年轻的地体中,造山型金矿是否与花岗岩类同时形成,就可以很好地确定出来,如在Alaska东南部的Juneau金矿带,始新世的造山型金矿与浅成侵位的Coast岩基的一些侵入体同时形成,这些侵入体形成于向内陆方向的10km处(Miller et al.,1994)。Mikucki et al.(1998)专门讨论了造山型金矿金的沉淀机制。他认为对于交代型矿床或者浸染状矿床来说,还原性的含金络合物的脱硫化作用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脱硫化作用主要是成矿流体与高Fe/(Fe+Mg)比值的岩石反应的结果(Phillips et al.,1983;Bohlke,1988)。对于石英-碳酸盐脉中的自然金来说,在水压致裂作用过程中,流体压力的大规模波动以及相的分离是金从络合物中分离出来的可能主要机制。在浅成带金矿中,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金的溶解度的变化、外来流体的混合作用也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Hagemann et al.,1994)。根据现有的O、H同位素数据,这些机制不能代表所有的矿床。流体的还原作用以及流体后混合作用导致的金络合物的不稳定也可能是金的沉淀机制之一(Coxetal.,1995),特别是在含有有机质的沉积岩石中,流体-岩石的水-岩反应可以产生CH4或者其他的碳水化合物,或者N2。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单一成矿省中,赋存于变质沉积围岩中的含金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为什么富集这些挥发组分,而切割侵位于相同岩石地层的侵入体含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的非含水流体相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CO2。有关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流体地球化学特征,Ridley et al.(2000)已专门做过论述。他们指出:对造山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的详细研究表明,这类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是低盐度的CO2-H2O流体,这类包裹体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金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如浅成低温金矿、斑岩型Cu-Au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但是单个矿床可能会有例外。同变质矿床广泛地发育于角闪岩相地区的事实表明,成矿流体来源至少代表变质峰期的深度,因此,成矿流体深部来源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大量的与成矿有关的矿物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数据均不支持这一观点。Ridley et al.(2001)认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要流体经过大规模的迁移,流体流经的途径和沉淀的地点具有不同的元素(如K/Rb)和同位素比值均可形成金矿。有限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不可能完全区分出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中变质来源的流体与深部岩浆来源的流体。对造山型矿床来说,与金的成矿时代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成矿流体的潜在来源、金成矿期地壳尺度的流体系统的格架,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到其他成因模型的部分组成及其建立。然而,在许多地方,金的成矿时代还是不十分明确,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和合适的与成矿有关的矿物(Kerrich et al.,1994)。一些矿床的构造年龄(与赋存构造有关的矿化年龄),特别是赋存于角闪岩相,甚至更高级变质程度岩石中的金矿,其构造年龄是不明确的,这主要是由于难以区分在剪切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和由叠加剪切带形成的矿床(Robert,2001)。成矿年代确定的另一个难点是在一些金矿区存在几个世代金的沉淀,如加拿大Vald'Or金矿(Couture et al.,1994)、澳大利亚的Kalgoorlie金矿(Clout et al.,1990)、乌兹别克斯坦的Muruntau金矿等(Yakubchuk et al.,2002)。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能够全部解释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变质的含金流体来源于含矿的火山沉积物或者沉积物占优势的地体的深部。一些学者则认为来自更深的变质源区,如俯冲的洋壳或者其先前熔体的残留物。在一些地区,金的多期次矿化事件说明,仅仅简单地用赋存变质带或者盆地的变质作用来解释流体的来源是不可能的。同样,金的来源也是一个正在探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最近的一系列文献中,许多作者都同意把变质地体中的脉状金矿划分为造山型金矿(Bouchot et al.,2000;Hagemann et al.,2000),尽管对某一个矿床来说,这样的分类还存在着争议(Sillitoe et al.,1998)。McCuaig et al.(1998)总结了世界上脉状金矿的特点(表8-5),包括以下内容:1)金的成矿时代主要与造山带演化晚期的会聚过程有关,包括单个或者多个外来地体的会聚。2)矿床定位于会聚构造的附近,在复合变质火山-侵入或者沉积地体的内部或者边界附近。在少数情况下,矿床定位于地体的内部,而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不甚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与外部的碰撞会聚而导致岩石圈内部发生拆沉有关。3)脉状金矿主要产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如岩性的变化、应变梯度、变质梯度等部位,这主要与会聚环境有关。4)超大型脉状金矿主要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有关。5)矿床受构造控制,主要与岩石圈断裂的次级构造或者更高级的构造有关。6)矿床主要定位于脆-韧性转换区域。7)金的沉淀是同动力的,特别是高角度逆断层区域,但有些矿床定位于转换断层区域。8)在绿片岩相变质地体中,蚀变矿物组合主要是石英、碳酸盐、云母、钠长石、绿泥石、黄铁矿、白钨矿和电气石等。9)具有明显的异常元素组合,如Au,Ag(±As,Sb,Te,W,Mo,Bi,B);与区域背景值相比,具有较低的Cu,Pb,Zn异常。10)成矿流体主要是H2O-CO2流体,具有低盐度(一般NaCl<6%)、5%~30%molCO2±CH4和较少的不混溶的H2O-CO2。11)在脆-韧性剪切带,成矿流体的压力由超静岩压力向次静岩压力或者静水压力波动。12)脉状系统在垂向上可延伸2km,在矿床内部,缺乏分带或者具有较弱的分带,但是在矿区尺度上,却具有一些金属元素分带。13)在单一矿床中,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则比较集中,而在矿床之间,则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14)金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变质作用峰期同期或者稍晚于变质作用峰期。15)在许多矿床中,煌斑岩脉在时空上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16)赋矿构造是多期次的,赋矿构造的重新活动可以产生次生的矿物组合,以及导致原始同位素组成的重置。三、造山型金矿的构造环境正如Sillitoe(2000)所论述的那样,在变质地体中,在矿床尺度的规模上,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因素来确定任何大型金矿床的类型。例如,造山型金矿的成矿年龄、赋矿岩石类型、控矿构造、与侵入体的空间关系、成矿流体的还原状态,在不同的矿床中,这些参数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从更大的尺度来研究对这些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对于揭示矿床的成因类型可能是有用的。与岛弧有关的矿床,如斑岩铜矿Cu-Au和浅成低温Ag-Au矿床,在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系统的几何状态控制着大型矿床的定位(Sillitoe,1997;Kerrich et al.,2000;Kay et al.,2001),这种构造背景可能也是形成造山型金矿的主要原因。Goldfarb et al.(1999)首次证明了Alaska南部相对年轻的汇聚碰撞事件中板块运动的变化与造山型金矿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构造数据的解释结果也显示年龄较老的造山型金矿具有同样的构造背景(deRonde et al.,1994),如Wyman et al.(1999)认为大型的Abitibi金矿省可能形成于俯冲板片翻转的构造背景下;Kerrich et al.(2000)和Goldfarb et al.(2001)认为在变质地体中,俯冲扩张的洋脊、俯冲板片的翻转以及其他一些地质过程导致的软流圈上升、地壳增厚而造成热异常的出现,从而形成大型的造山型金矿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与俯冲作用没有直接相关证据的变质地体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中厘定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过程。从全球尺度来看,大型脉状金矿成矿省主要发育于地球演化的4个时代(图8-5;表8-5):①新太古代(2.7Ga);②古元古代;③晚古生代;④中生代。这4个时代与主要的大陆会聚事件有关,部分属于超大陆循环的一部分。这些脉状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主要有:①外来地体的转换会聚;②先存的大陆边缘,如Cordilleran构造带。这完全不同于陆-陆碰撞造山带,如Alpine-Himalayan造山带。前者属于外部造山带,而后者属于陆内造山带(Barley et al.,1992)。由陆-陆碰撞造山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矿,一般认为其规模都比较小。在板块会聚区域,脉状金矿床和钾玄质煌斑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二者都赋存于代表不同构造单元地体边界的岩石圈构造中(Wyman et al.,1988;Kerrich et al.,1990;Rock et al.,1989)。转换会聚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利于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的发育。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的依存关系说明在后碰撞阶段,脉状金矿和钾玄质煌斑岩不是外来地体地质构造演化的产物,而是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块边界,这种时空关系排除了脉状金矿形成于碰撞的早期或者很晚的阶段的可能性(Kerrich et al.,1994)。根据Superior南部成矿省的构造特点、赋存脉状金矿的变质地体的特性,Polat et al.(1997)认为这些地体是高温、低压类型的俯冲会聚地质体,俯冲-会聚、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金的成矿作用在时空上密切共生。地体边界的岩石圈构造所代表的地震泵系统控制着大型脉状金矿的形成;而陆内造山带由于构造的连通性较差,往往不能形成大型的脉状金矿床。图8-5 世界上主要大型金矿分布图(据Grovesetal.,2003)表8-5 造山型、与侵入体有关以及异常金属元素组合等类型典型金矿续表(据Grovesetal.,2003)Kerrich(1995)较早把地球动力学背景引入金矿床的分类方案中,把金矿分为:①汇聚板块边缘的造山带金矿床;②陆缘至克拉通内部的卡林和类卡林型金矿床;③与岛弧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④洋弧至陆弧的斑岩铜-金矿床;⑤非造山和晚造山期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⑥富金的海相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火山喷流矿床。Groves et al.(1998)则把中温中成金矿床统一定义为造山型金矿床。然而,在此后对一些金矿的分类研究发现,许多划归为造山型的金矿却有着与造山型金矿不同的特点,如俄罗斯的Olym-piada和SuKhoiLog金矿;Cathelineau et al.(2003)在研究西欧晚白垩世造山型金矿时,也发现西欧的造山型金矿和Groves et al.(1998)所定义的造山型金矿有较大的差异,并把它命名为“Variscan”型造山型金矿。最近,Groves et al.(2003)认识到可能把造山型金矿的定义扩大化了,建议把变质地体内的金矿划分为造山型金矿、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和具有异常金属元素组合的金矿三大类型,并提出了区分它们的准则(表8-6),归纳了不同类型金矿的地质构造背景、赋矿岩石、蚀变分带、成矿流体特点及其与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关系。与不同类型金矿成矿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把金山金矿归为造山型金矿是合适和恰当的。表8-6 造山型金矿、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以及异常金属元素组合金矿的特征对比续表(据Grovesetal.,2003)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三甲金矿床三次研究-跟踪研究主要成果

殡之森
冰峪沟
(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1.矿床元素组合以矿体各元素衬值为标准:Au≥100,As、Ag≥10,Sb、Hg、Bi、Mo≥1,Cu、Pb、Zn≥2,Mn、Co、Ni≥3,其他元素≥2(表2-1-3),矿床元素组合是:矿体Au≥1×10-6元素组合:Au、As、Sb、Ag、Cu、Pb、Zn、Bi、Mo、Mn、Co;矿体Au≥3×10-6元素组合:Au、As、Sb、Ag、Cu、Pb、Zn、Bi、Mo、Mn、Co、Ni。2.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以Au的衬值>10,其他元素衬值>2为标准,不同阶段形成金矿(化)体特征元素组合是:第Ⅰ成矿期Ⅰ—1阶段:Au、As、Ag、Cu、Pb、Mn;第Ⅰ成矿期Ⅰ—2阶段:Au、As、Ag、Cu、Mn、Co、Ni;第Ⅱ成矿期Ⅱ—1阶段:Au、As、Ag、Cu、Pb、Zn、Bi、Mn、Co、Ni;第Ⅱ成矿期Ⅱ—2阶段:Au、As、Ag、Cu、Pb、Co。图2-1-10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床不同蚀变带元素带入带出图(据李惠,1995)两个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均有共同的元素Au、As、Ag、Cu。第Ⅱ成矿期Ⅱ—1阶段Au、As、Ag、Cu、Pb、Zn高于其他阶段。表2-1-3 乳山-三甲金矿床矿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注:元素含量单位:除Hg为×10-9外其他为×10-6。3.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特点根据不同蚀变带常量元素测试结果及用巴尔特法单位晶胞离子数计算结果,归纳总结出了不同蚀变岩元素带入带出(图2-1-10)。不同蚀变带元素带入带出特点:从绢云母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Au、Ag、Cu、Pb、Zn带入量逐渐增加;K在弱蚀变带带出,而在强蚀变带带入;Ti、Al也有类似特点;Ca、Mn在强蚀变带带出而在弱蚀变带带入。(二)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1.单一期次成矿成晕轴(垂)向分带特征(1)在金矿体周围能形成异常的元素:Au、Hg、As、Sb、B、Ag、Cu、Pb、Zn、Mo、Bi、Mn、Co。(2)单一期次成矿成晕轴(垂)向分带:Hg、As、Sb、B强异常总是出现在矿体头;Au、Ag、Cu、Pb、Zn强异常以矿体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Mo、Bi、Mn、Co强异常总是出现在矿体尾。(3)三甲金矿床单一期次成矿成晕轴(垂)向分带序列,从上→下是:As、Sb、B→Hg、F→Ag、Au→Cu、Pb、Zn→Mo、Bi、Mn、Co。2.原生叠加晕特征(1)三甲金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金矿床侧伏延伸800多米,勘探圈出的矿体都是由3个主成矿阶段形成矿体同位-近于同位叠加结果,每次成矿形成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其形成矿体晕在空间上有多种形式叠加。(2)原生晕垂直分带序列叠加:从标高-26~-266m垂深范围内元素的垂直分带序列从上至下是:Bi—Ni—Mo—Sn—Co—Sb—W—Zn—As—Ag—Cu—Au—B—Pb。该序列Bi、Mo、Ni在上,而B、Pb在下,As、Sb偏下,出现“反分带”,反映了该矿床叠加成矿特点,指示矿体向下还有较大延伸或下部还有盲矿,已被勘探所证实。(3)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叠加-转折:矿床不同标高地球化学参数的垂直多次转折(图2-1-11),每次转折都反映了一次叠加。图2-1-11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叠加-转折(三)三甲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1.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1)最佳指示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B、Bi、Mo、Mn、Co。(2)特征指示元素组合: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As、Sb、B(Hg、Ba、F);近矿晕特征指示元素:Au、Ag、Cu、Pb、Zn;尾晕特征指示元素:Bi、Mo、Mn、Co。(3)构造叠加晕模式图特点:模式图(图2-1-12)中叠瓦式排列的4个矿体可以认为是同期同阶段形成的,每条矿脉都有自己的前缘晕、尾晕及近矿晕,4条矿脉的晕在空间上呈叠瓦式叠加。实际上4个矿体的每一个矿体也是多期多阶段叠加形成的产物,即石英-黄铁矿阶段(Ⅰ-2)形成金矿的初步富集带,又在后期构造活动中叠加了石英-磁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1)的产物(其证据是Cu、Pb、Zn强异常分布于各矿脉的富矿部位),局部可能又有石英-方解石阶段(Ⅱ-2)的产物叠加。图中只展示了每个矿体中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矿体同位叠加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即为本区找矿的叠加晕标志。模式图中不同断面异常是盲矿预测和判别金矿剥蚀程度的标志。图2-1-12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图2.盲矿预测标志1)前缘晕(强度大)准则:在有Au外带异常的基础上,若有As、Sb、Hg、B特征前缘晕指示元素异常出现,则指示深部有盲矿存在,若Ag、Cu、Pb、Zn异常较强,指示有多金属阶段成矿叠加,盲矿可能较富。当Au异常强度较低,As、Sb、B、Hg异常强度也只有外带异常,指示盲矿较深;若Au异常强度较大,As、Sb、Ba、B、Hg异常强度也较大时,指示盲矿较浅。相反,在有金弱异常的基础上,若Mn、Bi、Mo、Co异常较强,而As、Sb、B、Hg只有零星异常或无异常,则指示深部无矿。2)前、尾晕共存准则在有Au弱异常(外带)条件下,若既有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As、Sb、Ba、B、Hg较强异常,又有尾晕指示元素Mn、Bi、Mo、Co较强异常同时出现(共存),则指示深部还有第二个富集带,若Ag、Cu、Pb、Zn异常较强,指示有多金属阶段成矿叠加,盲矿可能较富。若在矿体中出现前、尾晕共存,则指示矿体向下延伸还很大。3)前缘晕强度趋势准则在构造叠加晕剖面或垂直纵投影图上,前缘晕指示元素As、Sb、Ba、B、Hg晕的异常强度,从矿体前缘→矿体头→矿体中部→矿体尾→尾晕,由强→弱→强,或异常一直很强(中、内带异常),特别是在控制最深的坑道或钻孔的样品中出现强异常,指示深部还有盲矿存在;若Ag、Cu、Pb、Zn异常较强,指示有多金属阶段成矿叠加,盲矿可能较富。若As、Sb、Hg、B在矿体下部或尾部出现强异常,则指示矿体向下延伸还很大。各指示元素的浓度变化主要根据异常外、中、内强度变化:叠加晕强(内带异常)、中(中带异常)、弱(外带异常)标准。4)原生晕轴向“反分带”准则计算原生晕轴垂分带序列结果,若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As、Sb、Hg、B出现在分带序列中、下部,“反常”,则指示深部有盲矿体存在。5)叠加晕的地球化学参数“转折”准则计算叠加晕的某些地球化学参数,如As/Bi、As×Sb/Bi×Mo等,若从上→下由高→低→最下又升高,或由低→高→最下又低,“转折”则指示深部有盲矿体存在。(四)三甲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取得了显著效果1987年、1995年李惠等两次对三甲金矿床原生晕-原生叠加晕研究和深部盲矿预测,验证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两次累计获金金属量6吨。1.1987年预测取得了显著效果图2-1-13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垂直纵投影图(据李惠,1995)山东冶勘三队1987年控制标高自地表150~-26m,提交金金属量2.6吨,1987年,研究了该矿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表→-26m标高元素变化规律,从标高150→50m,Au、Ag、As、Sb、Pb、Au/Ag有增高趋势,在50m标高处出现的As、Sb、Sb/Bi高值及较高值的Ag、Pb、Zn是下部第二个金富集带的指示。认为金矿体深部有第二个富集带,1993年被冶勘三队深部(-26~-266m标高)钻探证实,获金金属量3吨。2.1995年预测又取得了显著效果三甲金矿立项,对深部(-300m标高之下)预测。跟踪研究-50m~-266m间原生叠加晕,从标高-50→-266mAu、Ag有升高的趋势。As、Sb、Au/Ag、Pb×Zn/Mo×Bi在-146→-266m间出现高值异常及在-266m处Pb、Au/Ag、Sb/Bi、Pb×Zn/Au×Ag经过几起几落之后有升高的趋势(图2-1-11),预测深部还有第三个金的富集带。在-260m之下找到了第三个金的富集带矿体。在第三富集带中-346m、-386m和-426m中段都见到盲矿(图2-1-13,图2-1-14),又增储金金属量3吨。两次使矿山累积增储金金属量6吨。图2-1-14 山东乳山三甲金矿床构造叠加晕1987年、1995年预测靶位验证见矿垂直纵投影图(据李惠,1995)1995年利用气晕和离子晕对三甲金矿床-26m标高之下盲矿预测效果:三甲金矿为地表出露矿体,-26m标高以上提交了金金属量2.6吨,其深部还有第二个富集带需要预测。通过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气相成分中CO2、CH4、 及离子 SO42-、Cl-、F-均在已知矿体上部和下部出现了异常,根据该金矿多阶段叠加的特点,认为上部异常是已知矿引起,下部异常是深部第二个金矿富集体的反映,下部两个异常一个是在垂直方向,一是向北侧伏,这与原生异常预测完全一致,而且深部钻探见矿资料已证实了这种预测。3.乳山三甲金矿床原生晕 - 原生叠加晕 - 构造叠加晕三次向深部推进研究 - 跟踪及预测效果小结乳山三甲金矿为大 - 中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李惠等 1987 ~ 2009 年先后三次从浅部不断向深部推进式研究-预测,建立并不断完善了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提高了盲矿预测准确性和水平。三次不断向深部推进预测,取得了显著效果,验证1987年、1995年预测靶位内累计获金金属量6吨。2009年跟踪研究对三甲金矿床深部(-586m之下)进行了预测,提出了 3 个盲矿靶位和 1 个有利成矿部位。验证效果:1987,1995 年预测靶位验证已获金金属量 6 吨;2011 年在 2009 年预测靶位 2 内打一孔未见矿,研究其原因是 Sb、Hg 虽有异常但很弱,As 异常叠加不明显。靶位 1 和有利成矿部位还有待验证。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