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怎么样

鼻彻为颤
非君子也
还可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展现深度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态和民生情绪的全面期刊。本刊的编辑方针是:解读政策导向,宣传典型事迹;分享经济信息,追踪企业动态;交流管理经验,弘扬企业文化;打造学术平台,展现研究成果。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的期刊信息

疾走不休
风云变
中文刊名: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主管主办: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主编:翟永超开本:大16开单价:20.00定价:240.00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98-1号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030002

哪种经济类杂志更适合大学生投稿,应该怎样投,什么类的文章更受欢迎?

冒险王
暗恋
经济理论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5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长春税务学院(130021) 6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7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市八里台南开大学(300071) 10 财贸研究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1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楼(100871) 12 学术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 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510074) 1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14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5 探索 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400041) 16 当代经济科学 陕西省财经学院 西安市纬二街(710061)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3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97室(200020) 4 西亚非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洲研究所 北京鼓楼西大街158号(100720) 5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1104信箱(100007) 6 东北亚论坛 吉林大学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7 经济学动态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8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100081) 9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东院(100007) 10 当代亚太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100007) 11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12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 福州市柳河路18号(350001) 1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4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5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29) 16 欧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493室(100732) 17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 18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改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9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2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室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商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4 特区经济 《特区经济》编辑部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咀西路椰数花园一栋二单元401室(518048) 5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社科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610072) 7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1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2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505室(200020) 13 特区理论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广东省深圳市爱国路市委党校综合楼11层(518003) 14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5 江苏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6 湖南经济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体改委 长沙市五一中路韭菜园新富城富安大楼四层一号(410011) 17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8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9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20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1 南方经济 广东经济学会 广州市黄华路4号之二(510050) 22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23 中国劳动科学 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100029) 24 港澳经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 广州市东山新河浦路6号之一(510080) 25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国家计委(100824) 26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市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27 经济改革 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经济体改委 西安市陵园路南路7号(710061) 28 改革与理论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郑州市政三街1号(450003) 29 改革与战略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 南宁市新竹路5号(530022) 30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1 中国房地产 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 天津市和平区南海路和安里6号(300050) 32 物资流通研究 辽宁省物资集团,了声物资流通协会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54号(110001) 33 城市改革与发展 成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成都银丝街24号(610017) 34 北方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58号(010020) 35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6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37 中国物资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中国物资流通协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8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内(361005) 39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80号(450002) 会计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2 上海会计 上海市会计学会 上海市山西路(宜山路口)2230号1415室(200233) 3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4 中国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5 财务与会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100036) 6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7 广西会计 广西会计学会 南宁市桃源路广西财政大厦(530021) 8 财会通讯 江西财经学院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21号(430070) 9 四川会计 四川省会计学会,四川省财务成本研究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610016) 10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1 财会月刊 武汉市财政局 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19号大院内(430022) 12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市北圩路77号南京审计学院(210029)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审计理论与实践 辽宁省审计学会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路38-1号辽宁省审计学会(110032) 15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6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改名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学院 太原市南内环街339号(030012) 17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学会 北京市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会 北京市西郊白石桥路30号(100081) 3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长沙市马坡岭(410125) 4 农业经济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沈阳市东陵马官桥(110161) 5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市西四砖塔胡同56号(100810) 6 农场经济管理 黑龙江农场管理学会,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会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41号(150036) 7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8 林业经济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安外胜古南星17楼(100029) 9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村经济学会 成都市青羊宫社科院(610072) 10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1 农村经济导刊 浙江农村工作办公室 杭州市武林路戒坛寺巷25号宏昌宾馆写字楼一楼(310006) 12 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7栋(210013) 13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4 江西农业经济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农业经济协会 南昌市北京西路江西省农业厅大楼506室(330046) 15 世界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100026) 16 南方农村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广州市五山白石岗(510640) 17 乡镇经济研究(改名为:乡镇经济) 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农村经济培训中心,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市西郊蜀山南(230031) 18 生态经济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 昆明市五华山省政府18工程办公室(650021) 19 农村发展论丛 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南昌市中共江西省委大院综合大楼二楼(330006) 20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白石桥路30号(100081) 21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2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3 渔业经济研究 黑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 哈尔滨市道里通江街178号(150018) 24 中国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号(100011) 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管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科学院总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和平里煤炭科学研究院院总院经济所(100013) 4 中外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中心 北京市玉渊潭公园望海楼宾馆《中外管理》发行部(100038) 5 福建论坛.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声社会科学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10072) 7 企业经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投资公司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330006) 8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工作通讯(改名为:中国经贸导刊)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甲3号(100037) 11 现代企业导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601室(100045) 12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委员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3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14 上海企业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海企业管理协会 上海市延安中路988号(200040) 15 建筑经济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 北京市西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16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7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8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19 企业活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50号(450002) 20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21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22 经济论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23号(050051) 23 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100044) 24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100081) 25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05室(200020) 26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7 企业家 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武汉市武昌民主路250号(430061) 28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732号(130021) 29 经济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30 集团经济研究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苏州企业集团研究会 江苏省苏州市胥江路45号(215002) 31 经营与管理 天津市企业管理学会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16号(300191) 32 国有资产管理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三里河2区11号楼乙楼二层(100045) 33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2) 34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校内(100872) 36 邮电企业管理 人民邮电报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宛路11号邮电新闻大厦(100029)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贸易大学(100023) 2 商业经济研究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5号国家内贸局东楼(100801) 3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杭州商学院 杭州市教工路29号(310035) 4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100837) 5 国际经贸探索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广州市白云区大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10450) 6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7 中国物价 国家计划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100837) 8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9 北京商学院学报 北京商学院 北京阜成路33号(100037) 10 价格月刊 江西省物价局 江西省南昌市二七北路317号(330006) 11 对外经贸实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协会 武汉市武昌卓刀泉路198号(430079) 12 商业研究 黑龙江商学院 哈尔滨道里区通达街138号(150076)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5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6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对外贸易大学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0029) 17 商场现代化 国家国内贸易局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11号楼(100045) 18 江苏商论 江苏省贸易厅,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210009) 19 商业经济文荟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 广州市东山菜园东19号(510080) 20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21 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古北路620号(200335) 财政、国家财政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财政研究 中国财经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100820) 2 税务与经济 国家税务总局,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市人民大街102号(130021) 3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116023) 4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5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7 湖北财政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调研室,湖北省财政学会 武汉市武昌洪山路省财政厅(430071) 8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广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9 四川财政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财政学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四川省财政厅内(610016)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1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北京市玄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1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西直门外学院路39号(100081) 13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14 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5 税收与企业 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太原市水西门大街64号(030002) 16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7 财经论从 浙江财经学院 杭州市文一路西端浙江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8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9 涉外税务 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深圳市税务学会 广东省深圳市松园路11号(518008) 20 中国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万寿路乙27号北京187信箱(100036) 21 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学街68号(100053)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金融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人民银行(450002) 2 银行与企业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武汉支行 武汉市武昌中南路69号(430071) 3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金融研究所(100037) 4 金融管理科学(改名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南省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郑州市郑花路29号(450008) 5 国际金融 中国银行总行 北京市西交民巷17号(100818) 6 金融与经济 江西省金融学会,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 江西省南昌市铁街25号11楼(330008) 7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北京市区郊民巷17号(100031) 8 中国投资管理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北京市复兴路丙12号建行总行转(100810) 9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0 农村金融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金融学会 北京市复兴路甲23号中国农业银行(100036)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2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3 广东金融 广东金融学会 广州市沿江西路137号南楼4楼(510120) 14 中国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街3号(100055) 15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学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路18号银都大厦802,809(200120) 16 投资研究 中国投资学会,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所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室(100032) 1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北京市西郊民巷22巷(100031) 18 上海保险 上海市保险学会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9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深圳证券交易所14楼(518010)需要人家帮你解决感情问题的话,投 知音、爱人、女友等都行,,,你自己写的感情故事/小说什么的文字的话,投 花溪、南风、女友、女报、爱人等比较好,不过,这些杂志社要的风格可能都略带小姿情调。。。青春类的一般在 漂流瓶、少女等上面比较好,,,你自己具体比照下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搜下可以知道得更详细。。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编辑部怎么样?

萃乎芒乎
若夫人者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编辑部是1992-07-14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注册成立的,注册地址位于襄樊市襄城区檀溪路18号。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编辑部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事证第142060000337号。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编辑部的经营范围是:刊载农村经济与科学文章,促进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 主刊出版 主刊改型出版:主刊合订本出版 相关发行:期刊发行 广告:广告的设计 制作与发布 新闻研究:新闻理论研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编辑部信息和资讯。

《政治经济学评论》这个期刊怎么样

陈家泠
胡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是不是应该退役,下课了呢?一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它最早出自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政治经济学诚然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它是研究涉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的学说,并不是政治加经济的意思,更与极左的突出政治无关。所以政治经济学也可称经济学,但不必讳言甚至废弃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马克思生在德国,在当时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完成了《资本论》这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从而在批判地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副标题和该著的前身都叫“政治经济学批判”。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地域上说也是一门西方经济学,一门西方的无产阶级经济学。不过它后来在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传播、发展,并取得全国的指导地位。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经济学则是指古典的、庸俗的、当代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不同流派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和体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著作。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撰写的,由恩格斯编篡完成的巨著《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总结,系统、严密、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是经济学发展至今最伟大的理论著作、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能离开“老祖宗”,不能不学习《资本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的原著。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创新和发展。由于《资本论》这部巨著博大、精深,很多人包括理论家和领导人在它面前望而却步,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不是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选读一些马克思著作和严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来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可行和有效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高度概括的、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它是研究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要求他直接回答一切具体经济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一样,政治经济学是所有经济学科的基础学科。除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还有各类分枝,有部门经济学、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方面的应用经济学、计算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政治经济学和这些经济学科是基础和分枝的关系,它们又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拿经济统计学来说,它的目的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它要研究的是如何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式。这当然是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也不必要解决的任务。但是经济统计学离不开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指导。经济成分的统计分析,离不开所有制理论;对商品价格的统计分析,也离不开价值规律的理论,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有人因浮躁之风和从实用出法,急功近利,当然觉得政治经济学无用,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自然科学领域不是也存在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吗?理论要结合实际,基础理论要为实用科学服务并不是要轻视理论、不要基础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是一切经济学科的基础。但是,它不可能直接回答应用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随手找到回答今天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在19世纪,《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远未产生,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与今天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相差甚远。现在要求马克思的著作回答今天市场经济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灵,不是太不公平了吗?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由于历史条件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也不可能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现成的答案。这正是要我们用马克思的观点去着力研究的。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俄国、中国等地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歪曲。有些理论和观点,虽然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但是由于有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了负面效应。今天,我们应该努力澄清、正本清源。不过,这些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好、理解好,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产生的,怎么能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创始人,甚至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呢?二西方经济学在当前我国是否已经成为、是否应该成为主流经济学,有各种不同看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广为引进和传播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呢?引进和传播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过去对西方经济学说也进行过介绍和研究。不过主要是为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围绕马克思所引用和批判的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进行的。所以当时大学经济系开设的课程叫“经济学说史”。介绍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不存在吸收和借鉴的意思。对于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则很少过问。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量引进东欧经济改革理论之后,当代西方经济学随之更快地被引进和传播。长期封闭的国门打开以后,大量人员的交流,留学生的派遣,外国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外国企业和外国管理模式的引进,为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首先,为了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必须学习和掌握西方当代的经济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学说指导下进行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流派林立,众说纷纭。资本主义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学说和实行的经济政策也各有不同。而且西方经济学其实是各种理论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实用经济学的总称。所以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介绍,显得量大面宽,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为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方法,需要学习和引进西方经济学。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学习引用的是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方法(如综合平衡法、经济核算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它们已经不再适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系统的经验,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正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总结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模式。这些对我们缺乏市场经济经验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有的则是实用有效的。在和西方国家经济交往和开展国际竞争当中,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不过,在借鉴、引用西方经济学说和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估、鉴别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是因为西方当代经济学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资本主义的实际出发的,各派学说本身既有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共同性,又有各自不同、相互矛盾的方面。它们既包含了正确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偏颇。要拿西方经济学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评估和鉴别,更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借鉴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推崇和奉行的经济学说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实行的市场经济也有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等的区别。新古典综合派也好,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也好,他们的观点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在经济舞台上是你唱罢来我登场。发达的西方国家、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拉丁美洲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策趋向也各有不同。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怎么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成做法,不加鉴别的崇尚西方经济学呢?为了正确评估和鉴别西方经济学,就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为它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它是评估鉴别各种经济学说的科学天秤。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也应了解西方经济学,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更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有些基本观点是共同的,是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我们不应该吸收。一个观点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经济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由此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不过人的“本性”、人的利益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发展的。为什么奴隶主、封建主用极其残酷的剥削手段来实现他的个人利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用平等交换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资本家要在劳动力等价交换的形式下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呢?而且,个人利益不能离开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商品生产者为获得个人利益,光靠坑蒙捌骗、假冒伪劣终究是不行的,还要靠优质商品、优质服务。就是说为了“人人为我”,还得“我为人人”。至于为了社会的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志士仁人和英雄人物,既是道德精神高尚的表现,也是有客观社会的基础的,他们更无法用“人都是自私的”来解释。另一个观点是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马克思“剥夺剥夺者”,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现形式和历史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实践。资本主义国家其实也有过私有变国有的实践,虽然国家性质不同,国有化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股份制的出现虽未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但也说明私人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必须实行这种“扬弃”。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病并不能作为取消公有制的证明。其实私有企业的弊病也可以罗列一大堆。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在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应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搞得好的国有企业也不乏实例。不过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不是说些老话套话就能服人的,还须作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论述。另一个问题是否定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透过市场现象把握了事物的实质,被现象迷惑就无法理解劳动价值论,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通病,根子是要否认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论。承认按要素分配,决不是承认要素价值论。他们所讲的“价值”,有的其实是“价格”,什么“价值工程”、“土地价值”,都是讲的价格,认清这层,西方经济学进一步推导出的公式、定律,有的还是可用的。评估鉴别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直接采用的,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不能采用的。要从西方经济学的大师斯密、李嘉图、凯恩斯那里搬用现成的公式来解决今天的具体问题也是要碰壁的。要是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公式定律生搬硬套到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也会“水土不服”。一位教授在谈及有关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这个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时说:“都说0.4是贫富差别的警戒线”,“其实这是西方经济学者根据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统计和总结出来的,在中国很可能更高或更低”。不结合中国实际,即使在国外是合理可行的,拿到中国来也会行不通。对待西方经济学,马克思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给我们树立了辉煌的榜样。他在浩繁的经济学手稿、三大卷《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中对他以前和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今天需要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三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尤其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途。在历史新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引我们拨乱反正,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从我国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无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发展。这些年来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形式,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等问题的探讨,无不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至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又怎么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和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和创新的成就。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非但不能退役,而且任重道远。首先,要准确掌握、正确诠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要澄清对它的误解和歪曲,准确分清它们的原意和后人的附加。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今天有用的科学预见。拿市场经济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把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作了详尽的解剖,也对细胞组成的整个机体作了深入的分析。《资本论》就是一本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对今天的指导意义是无可限量的。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确实有过不再存在商品、货币的设想。但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交换关系的形式上也为后人留下了空间。在《评阿??瓦格纳的》一文中说:“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在《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个注中还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我们应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其次,运用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评估和鉴别,前面已经说过。历史需要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回答新现象、新问题,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要总结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另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理论。在探索过程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教科书,有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有大跃进年代的编书组,文革时期的写作班子,后来又有南方、北方等教科书。今天又有建设研究工程的编书组,人们寄于很大期望。马克思的《资本论》放在面前,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体系,实在太难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是骗人的么

古之
女记者
但就这个名称而言,你可以在gov网站下面查到,是直属事业单位。这个单位挺好的。

咨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所 这个单位如何? 问题补充:

冯红
吉鸿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自创立以来就以其拥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而驰名中外,在新的世纪,将继续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持并发展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广泛联系,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保持并发展同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内设机构: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公厅(人事局)、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农村经济研究部、产业经济研究部、技术经济研究部、对外经济研究部、社会发展研究部、国际合作局;信息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机关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年鉴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国工商企业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亚非发展研究所、民族发展研究所、港澳研究所。  我觉得在基金会工作不错,又是事业单位福利待遇好,工作又轻松。额呵呵

设计类《装饰》杂志是北大核心期刊,级别较高,和cssci期刊相比如何?比如和《统计与决策》的文章比较。

生民
这两个期刊收稿范围都完全不一样。专业方向完全不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 不过《装饰》,文章很难很难发的 上去。 相对它来说《统计与决策》比较容易发。当然毕竟是核心期刊,稿件质量一定得过关才行。 CSSCI财经类核心期刊我部可推荐:《统计与决策》(可辅助指导写)《经济纵横》《管理现代化》《价格理论与实践》《财经科学》《经济问题探索》 《财经问题研究 》 社科综合图书馆档案类CSSCI:《求索》《城市发展研究》《新疆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学习与实践》《齐鲁学刊》《金融论坛》《小说评论》《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人口学刊》《深圳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民族艺术》《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图书馆》《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百家》等 审稿2-3周,需要速联。

就业问题经济学分析

王道
天寒既至
最好是举出数据,例如就业率,失业率,今年的数据模型,经济模型,需求理论。1.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表1 2001—2006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年分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毕业生数(万) 114 145 212 280 338 413 就业率(%) 80 80 75 73 72.6 72.6* *:该数字是教育部的估计数字。资料来源:教育部,http://www.eol.cn。表1的就业数据来自教育部门,是以学校的签约率来统计的。实际上,这种数据代表性不是很强,因为一纸协议并不能代表实际就业状况,有的协议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只有33.7%,并且其中只有37.4%的人对于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我们掌握的官方内部公布的辽宁省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次性签约也只有30%[①]。不过,就算表1的数据高估了真实的就业率,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做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并且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判断。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学界和社会上流行着各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各学校都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因此原因主要不在于学校方面,而在于社会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然而这个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理由有二:其一,中国经济以每年9%的速度高速增长,说经济社会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说服力不强。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候,2004年以来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持续的招工难,媒体称为民工荒。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表明招工具体难到什么程度,但是媒体大量的报道以及很多人的实地调查表明广东、长三角、珠三角确实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很多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而不能开工(周勇民,2004)。还有人重复“大学扩招过快,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心态不正,工资预期偏高,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等等说法。过快的大学扩招的确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简单地使大学生供大于求。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只有21%,然而西方国家1994年高校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②]。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说大学生工资预期偏高,也不符合事实。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薪预期已经降至1000元左右,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月工资预期基本持平(李斌,2006)。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对清华、北京交大、首都师大、天津工大等16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也显示:2006年,66.10%的毕业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至于说大学生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也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虽然说近年北京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北京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占中国GDP的比重何止一半?从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并没有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在中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也并不少。比较有解释力的观点是“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不过第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讲清楚中国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到底是怎样的,这样的需求结构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因此也就不能对中国就业市场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第二,只是指明了“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但没有对为什么“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特别是没有将其与教育制度以及决定教育制度的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联系起来给出解释,因此既没有对大学生就业难给出真正意义上的解释,也不能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给出有益的启示。中国的就业问题决不是简单的总量不足或过度的问题,而是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廓清这种结构性问题的来龙去脉,那么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就不能理解就业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中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走的发展道路。本文在揭示中国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以及这种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致力于阐释大学生就业难背后隐藏的教育制度及决定教育制度的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2.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中国工业化路径选择及人力资本需求结构要回答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对就业市场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我们首先需要考察当前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以及这种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我们从开放国际市场中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来开始我们的分析。考虑一个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简单经济:中国和美国,电视机和衣服。不失一般性,我们可以将美国理解为世界其它国家,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以2006年为例,我国贸易总额占到了GDP的60%,而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香港、台湾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又占了总贸易额的67%[③]。美、日、欧、韩、香港、台湾资本技术丰裕,我们则劳动丰裕。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劳动力已经不是相对意义上的丰裕,而是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至今,我们还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电视机其实只是用来代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并不是一定要是电视机,而衣服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指。要素禀赋理论告诉我们:中国和美国的这种禀赋差异决定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则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贸易,那么总产量增加,各国都能受益。这里,我们并不关心各国应否按照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以及这样做能否获益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是不是一个国家不得不按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一个国家可不可以不按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呢?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假设美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其电视机的价格为500美元,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其衣服的价格为100美元;中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中国电视机的价格为3000人民币,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中国衣服的价格为400人民币。这意味着无论是就电视机还是就衣服来说,中国都较美国拥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能够维持吗?不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势必入超,中国势必出超,人民币汇率就要升值。比如上升到1美元=5人民币。结果怎么样了?现在美国在电视机上拥有竞争优势了,而中国则仅在衣服上拥有竞争优势。当然,人民币汇率不会无限升值,比如说上升到1美元=1人民币,道理是把上述推理反过来讲。如此,均衡状态只能是美国在电视机上拥有竞争优势,而中国则仅在衣服上拥有竞争优势[④]。答案是:即使你在每一种产品上都拥有成本优势,汇率调节的结果,你也只能在相对优势较强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上拥有竞争优势,而必然地在比较劣势产品上处竞争劣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竞争优势不是决定于成本的绝对高低,而是决定于成本的相对高低;资源禀赋实际上已经锁定了中国的工业化路径,依靠丰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不是我们是否愿意,而是只能为之的选择[⑤]。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产品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我们一定要明白:第一,我们的产业主体必然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不可能普遍成功的。第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不是我们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我们就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做的其实只是加工制造的工作,这些企业的成功其实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正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的,中国也因此而赢得了“世界制造工厂”的称号。我们并没有否定比较优势的动态性。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和技术不断积累,我们的比较优势产业是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但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还没有被转移出去之前,我们的比较优势产业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也不否定,就是在现阶段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产业内部,也会有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来越高级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好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依靠工业化来持续推进城市化,比较优势产业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来越高级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的关键阶段,劳动力需求结构正是由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产业背景所内生决定的。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最多的既不是空有一身力气但知识、技能含量极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只具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与技能不足的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经济社会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及其内生决定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正是我们理解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其它相关问题的立足之点。3. 人力资本供给的现实状况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最多的既不是空有一身力气但知识、技能含量极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只具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与技能不足的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为经济社会提供与上述需求结构相吻合的劳动力供给。上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曾经开展了两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一是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张;二是部分高校出现了合并和规格升级的浪潮,综合化趋势大为加强。表2 1997—200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年分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招生人数(万)本科(万) 100.0457.97 108.3665.31 159.68— 220.61— 268.28— 320.50— 382.17— 447.34209.91 504.46— 专科(万) 42.07 43.05 — — — — — 237.43 — 资料来源: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e.cn。表3 1994—200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本、专科 1080 1054 1032 1020 1022 1071 1041 1225 1396 1552 1731 1792 本科 627 616 608 603 590 — 599 — — — 684 701 专科 453 438 424 417 432 — 442 — — — 1047 1091 中专 3987 4049 4099 4143 4109 3962 3646 3260 2953 3065 3047 3207 资料来源: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e.cn。表2和表3的数据来自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有不少是缺失的。尽管如此,从中我们还是能够大略地看出:第一,从1999年起,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经历了持续大幅度的扩张;第二,从1997年到2002年,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大幅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38所,共计减少了1190所;第三,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在2001年前基本稳定,1997年前呈小幅减少状态,1997年后呈小幅增长状态,但2001年后呈现出大幅增长状态,其中专科学校数量的增长尤其巨大。大量的中等专业学校减少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升格成为了专科学校,还有大量的学校则主要以行政手段的方式合并到大专院校去了,相应地,一部分专科学校升格成为了本科院校,一部分本科院校又升格成为了综合性大学。一方面,持续的大规模扩招不只是增加了大学生的供给,更为重要的是短时间内这样大规模的扩招必然大幅度降低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从而使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虽然不容易找到生均拥有的图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数量,更难对大学生培养质量进行直接的度量,但是可以观察到大班课比例、助教授课比例以及助教辅导课程比例。我们利用学院同学向他们的正在读大学的高中同学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调查,3214人接受了调查,涉及317所学校。结果显示,大班课比例、助教授课比例都非常高,配辅导员进行辅导的课程则几乎为零[⑥]。表4 大班课比例、助教授课比例及助教辅导课程比例年级 2006 2005 2004 2003 大班课比例(%) 75.1 70.2 66.5 50.7 助教授课比例(%) 19.1 20.2 17.5 16.8 助教辅导课程比例(%) 1.1 0.2 0.1 0.2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得到。另一方面,高校合并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规模经济,因为这种合并绝大多数不是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之间的合并,而且多数是通过行政方式进行合并的[⑦],加之伴随着规格升级的浪潮,学校综合化趋势大为加强,学科结构趋同严重,学校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总体上是大大降低了。其结果,大学生人力资本差异化程度自然减少。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理论型人才偏多,实务型人才严重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很难聘到实务课老师可见一斑。按照国际上一般的划分,大学入学率在15%以下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入学率在50%以上的高等教育属于普及教育阶段。2003年中国大学生入学率达到17%,目前为21%,高等教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应该模块化、差别化,并富有弹性,而培养方式则应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会、实验实习等形式(Ertl, 2006)。应该说,这个一般规律与中国现实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培养方式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大众教育阶段标准的培养方式——高比例大班课、趋同的学科结构显然是与高等教育大众教育阶段所要求的培养方式不一致的。在我们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乃是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而且是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情况下的民工荒——同时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释了。在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的情况下,民工荒决不可能是民工总量不足。外出找不到工作的农民不是小数目,大量存在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就是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最好证明。民工荒反映的其实只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的不足。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信息,2004年广东省有不低于200万的职位没有满足用工者的需求,技工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非常普遍,中高级技工缺口非常严重。报纸还报道,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也未能找到高级钳工。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都有企业因招不到技工导致项目不能上马的情况(周勇民,2004)。而大学生呢,决不是因为总量过多而出现就业难,而是因为他们空有理论,同样缺乏操作技能而出现就业难。近年来,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的好,一直保持着90%以上的就业率——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更多地接受了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实质的判断还可以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的数据间接得到证实。该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就业难,41.28%的毕业生认为解决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31.94%的毕业生认为解决办法是“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调查数据还显示,企业对已招聘大学生的评价整体是保守的,表示对所招聘的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仅为11.93%,“一般”的比例则达到77.84%;在企业人士看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是“心理素质”。这也间接反映了大学教育没能提供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的人力资本供给。4. 人力资本供需结构错位背后的制度性原因进一步,我们要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能供给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本呢?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答案在于我们的大学的产权性质。我们的大学主体上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和困难。首先,公立大学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不一致,这使得主要以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形式而拥有实际所有权的大学管理者的行为的成本收益发生外溢,从而像过度扩招这样的事情就很难避免,最终影响了大学的培养质量。企业和组织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我们当然可以讲公立大学属于全体人民,或者某个地区的全体人民,或者这个大学的全体教职工,但是由于交易费用的缘故,不可能让全体人民或者全体教职工一起分享并共同行使这两种权利,做出所有的决策。因此公立大学的名义所有者并不能够真正行使所有者的职能,也就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至少不是完全的所有者。但是上述权利决不可能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因为果真那样的话,租值就会消散殆尽,人类社会根本就无法生存,这是租值消散定理的含义。资产的上述权利一定在人群中进行了某种配置,这种配置一般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不同的人拥有的这两种权利组合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这两种权利在不同人身上的比重也是不同的。就公立大学来说,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教育部门的主管官员拥有的事实上的所有权要多一些,一般教职工拥有的事实上的所有权就少得多,普通老百姓呢,不是一点都没有,但几近于无,可以认为是零。如果资产的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是一致的,那么该所有者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就是对称的,一般不会有成本收益外溢发生,就不会有投资过渡和/或投资不足的问题发生,而且这个所有者一定会关注大学的长期利益,因为即使他的任期或者生命是有限的,他可以将大学未来的良好声誉贴现为现期收益。但是,如果资产的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不一致,那么作为主要以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形式而拥有实际所有权的大学管理者的行为就存在成本收益外溢的情况,就容易出现投资过度和/或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不容易关心大学的长期利益,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将大学未来的良好声誉贴现为现期收益[⑧]。公立大学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不一致的情况要严重得多,所以,我们在中国观察到各大学都大规模地建设高楼大厦和新校园,硬件一流,但在师资等方面的投资又明显不足,软件二流。前者,成本由全体名义所有者分担,但收益更多地由以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形式而拥有实际所有权的大学管理者分享,因而不容易不过度;后者,虽然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的竞争力,但是获得的收益将由全体名义所有者分享,未必能够最大化以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形式而拥有实际所有权的大学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因而很容易不足。我们观察到的各大学的扩招冲动也是因为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不一致而起。而且,在大规模新校园建设后的还贷压力之下,各大学的扩招冲动必然要进一步地放大。其次,公立大学内含高交易费用,从而限制了学术评价准则的选择。公立大学被迫选择易观察、好量化的指标,也就是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做学术评价准则,使得大家都去搞理论,不愿搞实务,造成实务型人才不足,理论型人才过剩。在这种高交易费用的约束下,大学的大规模合并升级则进一步恶化了这种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这里讲的高交易费用是指公立学校内部为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的高额谈判费用。一个人花自己的钱,别人一般是不能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公立大学来说,管理者花的可不是自己的钱,这就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观察到的政府、国有企业、公立大学中的论资排辈,就是一种节约公立组织高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同样是因为要节约高交易费用的缘故,公立大学不得不更多地采用好量化、易观察的指标来进行学术评价,而且更多地采取事后评价的办法,比如从事后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获得了多少个课题,刊物的排名,立项单位的级别等等来进行科研评价。所以在芝加哥大学,戴维德可以凭口述传统获得教授职位;在牛津大学,莫里斯可以在无名之时获得教授职位;在麻省理工大学,丁肇中年纪轻轻可以获得远远超过其预期的学术待遇,但在公立大学这样的事情就很难发生。在我们的大学,给院士、功成名就的大学者很高的待遇可以,但要给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很高的待遇就会引出非议。公立大学内在的高交易费用限制了学术准则的选择。评价准则不同,人的行为跟着就会发生变化。公立大学不得不更多地采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进行学术评价。因为搞理论发表文章相对容易,搞实务发表文章就困难多了,于是大家都去搞理论,不愿搞实务。而且,因为这种评价准则重形式胜于重内容,实际上大家很难静下心来去真正地做好理论研究。又由于我们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其结果,不仅大学之间学科结构趋同,而且培养的大都是些缺乏实际操作与技能的理论型人才。对于私立大学来说,这种交易费用就要低些。可以推断,同样是在中国,私立大学的应用型专业、实务性课程一定要多得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一定要好得多。本来,如果是小学校,那么大家都搞实务,办应用型专业,也是可能的。然而一旦这样的办应用型专业的学校与办理论型专业的学校相合并,在高交易费用的约束下,大家不得不采用共同的易观察、好量化的指标,也就是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做学术评价准则。这势必促使过去搞实务的人转而去搞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文讲,大学的大规模合并升级使得学科结构趋同,减少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差异化程度。大学的大规模合并升级必然地使得本来就不足的实务型人才更加短缺,使得本来就偏多的理论型人才更加的过剩,从而加大了人力资本供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再次,大学和学术刊物的公立性质使得“重形式轻内容、通过形式来度量内容”的学术评价准则严重噪音化,从而使得本来就过剩的理论型人才的质量也没有了保障。由于科学研究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作业,很难直接度量,只能采取间接度量的方式,或者说只有间接度量才是经济的度量方式,就是通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和排名来间接地度量科研成果。这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东方世界、西方世界都是无可避免的选择。问题是,中国的学术刊物都是由公立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所主办,因此这些学术杂志也会面临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情况,难免不发“人情稿”,而发“人情稿”的老师又基本上属于公立大学,他人的揭发行为同样面临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情况,因此一般不会有人来揭发。其结果,“好杂志”上发的并不都是好文章,一些重要专业杂志常常充满了烂文章,通过刊物的级别和排名来判断学术文章质量的机制被严重噪音化了。而且,这种噪音化还具有自我加强的特征。一旦那些通过制造噪音而成“名”成“家”的人成为了“学术权威”、规则制定者,他们反过来就会把这些噪音化了的杂志规定为奖励刊物。而一旦噪音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形势甚至难以逆转。如果百分之五十一的人靠右行驶,那么我的最优选择也是靠右行驶;如果百分之五十一的人是通过制造噪音而获得职称的,那么选择制造噪音而获得职称就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最优选择。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就要发生,办学质量就很难保证。本来就过剩、质量还没有保障的理论型大学生其就业前景自然就不能让人想象了。我们观察一个学校学术刊物认定方面噪音化的程度,就知道这个学校学术噪音化的程度,进而也就可以推断这个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真实水准了。那些把非学术刊物列为学术奖励刊物的大学一定地是些二流的大学。我们观察一个学校是否强制学生听课,也知道这个学校学术噪音化的程度,也能推断这个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真实水准——学生不学,一般来说是老师出了问题,真正一流的大学是不会强制学生听课的。最后,给定大学的公立性质,行政干预就不能避免。但是行政干预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大学的办学质量,还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还影响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因为公立大学花的是别人的钱,就不能不对其进行干预。花别人的钱是不能没有婆婆的。谁来当这个婆婆呢?一般是政府主管部门。如果大学的资金和人事任免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那么各大学就不能不主要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任。问题是:第一,信息是不对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实际上很难对大学实施有效干预。今天大学里“填表工程”和“迎检工程”之盛行,就是对政府干预能力的充分否定。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官员同样是花别人钱的人,其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同样是不对称的,我们根本不能指望他们的干预一定会促成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工商领域,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官员常常被企业“俘获”,多数的管制常常走向了政府所宣称的目标的反面(Stigler, 1962; Posner, 1969, 1975);在教育领域,我们同样不能保证政府官员就不会被大学“俘获”,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就一定能够达到其所宣称的目标。第三,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同样是花别人钱的人,同样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政府也不得不采用易观察、好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价,这会对大学的工作造成新的扭曲,那些不易观察、不好量化的方面大学显然要轻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