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祝志勇的学术论文

雇佣兵
日出多伪
1.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4(08);2.香港经济繁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特区经济.1994(05);3.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产权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1996(2);4.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主体多元化、独立化.[J].经济研究参考.1996(Z6);5.重庆市扶贫开发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6.重庆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对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重庆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举措.[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8.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J].南方经济.1999(05);9.转型时期相对过剩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10.90年代农民收入缺口的深层次原因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1(4);11.按质论价的经济学分.[J].同济大学学报.2002(03);12.农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改革.2003(01);13国有制产管理体制创新的演进逻辑和方向.[J].中州学刊.2003(03)14.转型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J].河北学刊.2003(03);15.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的财政支出政策.[J].经济问题 2003(08);1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分析.[J].理论月刊2003(08);17.马克思剥削范畴的现代形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3(04);18.分风险:积极财政政策的中间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4(2);19.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重构方案.[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20.内生型制度因子的财政风险分析框架.[J].财经研究.2005(2);21.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理论和实践约束.[J].财经问题研究.2005(3);22.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策略等.[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3.国有企业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兼容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1);2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城市化影响研究.[J].改革.2008(2);25.统筹城乡发展中农地流转的多边利益平衡思考.[J].探索.2008(1);26.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27.财政压力与官员政绩的牵扯:细究地方投融资平台.[J].改革.2010(12);28.按劳分配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微观基础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1(7);29.扩大再生产的动态最优模型——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解说.[J].经济科学.2012(06);30.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第三财政演化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3(01);

王济光的学术成果

茶太
其神无隙
一、学术论文粮食问题与综合治理,中国粮食经济,1989年第1期。供销合作社企业股份化程序设计,财贸经济,1989年第4期。面对通货膨胀现实的商业思考,财贸经济,1989年第7期。治理整顿中的产业结构政策,改革时报,1990年3月10日。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合作),经济学动态,1990年第9期。建立均衡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合作),财贸经济,1990年第10期。关于大中型商业企业股份制的几个问题(合作),商业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4期。在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完善社会批发商业体系,财贸经济,1992年第1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企业机制,商业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市场营销,商业经济与管理,1992年第6期。商业企业改革中的股份制形式(合作),商经学刊,1993年第1期。当前商经学界十大理论“热点”概观,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发展模式,商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3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发展模式与基本对策思路,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3期。农产品市场运行中的省际贸易问题,财贸经济,1993年第5期。中国国内市场研究: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合作),财贸经济,1993年第7期。国外粮食价格政策述评,经济研究资料,1994年第1期。现代商业经营形式的类型与选择,财贸经济,1994年第5期。中国宏观环境变化与企业市场营销(合作),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年第5期。建立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管理体制,商业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4期。供销社改革与国家扶持政策,河北供销与科技,1995年第9期。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合作),财贸经济,1995年第8期 。反思与对策:供销社改革误区之我见,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5年第5期。大背景下的审视:中国期货市场开始走向成熟,期货导报,1996年1月1日。连锁经营:“难上层楼”的沉思,中国商界,1996年第1期。通货膨胀下的期货市场与期-现价格关系,财贸经济,1996年第5期。零售物业:怎一个“火”字了得,中国商界,1996年第5期。中国城乡市场结构变动分析,市场营销导刊,1996年第6期。背景与前景:期货市场忧思录,中国商界,1996年第6期。给集贸市场一个“说法”,中国商界,1996年第7期。“九五”时期中国商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1期。开拓农村市场的多向思考(合作),商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粮食贸易政策走向:从“政府购买型”体制转变为“市场销售型”体制,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2期。中国粮食问题:国内贸易政策协调与流通体制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策略:观念调整与思路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3期。面对外资进入中国商业领域的理性思考,财贸经济,1997年第8期。供销合作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基础(合作),中国供销合作经济,1997年第10期。适时设立“中西部开放试验区”,探索内陆地区加快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8年第17期。政府职能适度分解:欧盟大市场中的奥地利协会型经济协调机制,财经文稿,1998年第2期。瑞士经济秩序的法律化管理,财贸经济,1998年第7期。国企改革的他山之石,当代党员,1999年第8期。开拓“重庆造”的市场空间,当代党员,1999年第9期。面对WTO:重庆经济发展的形势估价与对策思路,重庆调研,2000年第1期。如何看待外贸对重庆经济的拉动作用,重庆日报,2000年8月14日在西部大开发中构架外向型经济体系,今日重庆,2000年第2期。世界500强在重庆投资分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1年。“走出去”的思考与建议,当代党员,2001年第4期。打造“会展经济”必须“软硬兼施”,当代党员,2001年第5期。各就位——预备……:写在中国成功入世之际,当代党员,2001年第12期。转变政府职能,迎接入世挑战,重庆调研,2002年第1期。不畏浮云遮望眼,当代党员,2002年第11-12期10+1: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的新机遇,重庆日报,2003年1月6日。走出去又是一片天,化工管理,2004年第1期。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六大问题,中国海外投资2005-2006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发展外向型劳务经济的几点思考,重庆日报,2006年8月14日第6版。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构架川渝经济区,重庆社会科学,2006(总145期)重庆大开放的新契机——深入解读商务部与重庆市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当代党员,2008年第1期扩大开放的抓手:干部和人才战略,当代党员2008年,第3期招商引资要解决“六大痼疾”,当代党员,2008年第5期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宏伟蓝图,当代党员,2008年第8期用开放之剑铲除山头意识,当代党员,2008年第8期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xploring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ve Mechanism within CAFTA,Speech in the 3rd China-ASEAN Top Forum on Leg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verty Re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n Western China,The Chinese economy, vol. 43, no. 3, May–June 2010, pp. 6–30.构建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市的现实基础与作为,当代党员,2009年第10期。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7日。西部通道建设捉襟见肘,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8日。深化改革必须向利益集团“开刀”,中国政协,2013年第6期。二、学术著作发展中的中国商业企业集团(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股份企业创建经营指南(合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2月版。中国省际贸易(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理论与实务(合作),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市场营销学(合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5月企业公共关系学(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高人出高招——市场营销与企业竞争力研究,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1月。中国期货市场理论研究问题研究(合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大众期货投资指南——散户交易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8月版。资本市场导论(合作),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7月版。商品期货交易的现货市场基础,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1月版。企业竞争力的选择,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12月。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期货经济学教程(合作),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003重庆入世应对监皮书:“坡”“坎”上的新重庆,2003。重庆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2005重庆市开放型经济白皮书,2005年。中国海外投资年度报告(2005-2006)(合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重庆开放型经济白皮书(1997-2007),2007年12月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合作),2010年5月。三、调研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问题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七五”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商业改革与发展”课题分报告,1990年3月。流通领域中计划与市场结合问题(合作),主持人高涤陈,商业部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报告,1991年9月。供销社建立与发展农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商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供销社与农业服务体系”课题报告,1991年12月。农产品市场运行中的省际贸易问题──对山东省商业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陶琲,社科基金“省际贸易与统一市场”课题成果,1992年10月。北京市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情况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张卓元,世界银行合作课题“中国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报告,1993年5月。广东省省际投资与贸易格局的调查报告(执笔),主持人张卓元,世界银行合作课题“中国省际投资与省际贸易”背景报告,1993年5月。股份合作制与供销社的企业层次改革(执笔),主持人唐伦慧、郭冬乐,农业部委托课题“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分报告,1994年11月。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执笔),主持人唐伦慧、郭冬乐,农业部委托课题“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总报告,1995年3月。国内外市场对接中的商品流通问题研究(执笔),主持人杨圣明,社科院重点课题“国内外市场对接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分报告,1995年7月。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与市场结构问题研究(执笔),主持人周叔莲,社科院重点课题“二元经济与中国城乡关系协调”子课题报告,1995年8月。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轨迹研究(执笔),主持人陶琲、李经谋,社科院财贸所与郑交所合作课题“中国期货市场问题研究”子课题报告,1995年10月。重庆市未来五年到2010年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研究(执笔),主持人薛文琪、杨圣明,重庆市对外经贸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1998年7月。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市场发展几个相关问题的研究报告(执笔),社科院财贸所重点课题“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期货品种选择”研究报告,1998年8月。加入WTO对重庆对外经贸的影响及对策(主持),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课题,1999年。重庆市战略性产业入世对策研究(主持),重庆市WTO工作领导小组课题,2000年。加入WTO与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主持),重庆市WTO工作领导小组课题,2001年。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规模的研究(主持,执笔),中共重庆市委委托民建调研课题,2002年。关于改善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主持),重庆市政协课题,2003年。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策略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政府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3年。关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对外投资的策略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政府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3年。高度重视利用国际资源服务经济发展(主持,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4年。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主持,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4年。关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三大问题,全国政协信息,2004年第76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作批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树立开放式扶贫新理念(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5年。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系统研究,加拿大合作项目前期研究课题(主持),2005年。重庆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方向与对策思路研究(主持),重庆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课题,2006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6年。积极应对当前中外贸易摩擦的若干建议(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7年。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完善对外承包工程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报告(执笔),民建中央课题,2007年。适应“一圈两翼”战略需要提高重庆利用外资质量(主持,执笔),民建重庆市委重点课题。关于办好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研究报告,重庆市政协课题,2008年(转化为政协提案由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督办)。发挥对台综合优势打造西部台资聚集地的研究报告(执笔),重庆政协课题,2009年。关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研报告(主持),2012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09年。关于加快“两江新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研究报告(主持,执笔),民建重庆市委课题,2010年。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两翼农户增收的调研报告(主持),2010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0年。现行能源管理体制下的煤电价格问题研究(主持),2011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1年。重视农业开放缩小区域差距(执笔),重庆市政协课题,2011年。对民间借贷危机冲击中小企业问题的建议,全国政协信息,2011年第31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作批示)。推进海外农业投资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全国政协信息,2011年第132期(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批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主持,执笔),2012年度重庆市软科学课题,2012年。“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铁路口岸开放专题研究(主持,执笔),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课题,2013年9月。加快内陆地区口岸发展与开放问题研究(主持,执笔),国家口岸办委托课题,2013年11月。

王晓芳的论文、著作及教材

钓鱼去
理明
论文:我国两种金融结构体系运行效率考察,《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基于三次样条函数的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构造,《系统工程》2005年第6期1997-2003中国货币正价值实证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投资者保护、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三次样条函数法 China BusinessReview 2005.1金融混业经营与证券公司发展战略,《财贸经济》,2003年第5期宏观经济变量与股市关系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The reflections upon the stratics shift of focus on China'smacroeconomiccontrol月澳大利亚墨尔本,亚太金融学会年会 2000年7月利率结构·利率自由化与国债市场,《经济评论》,2000年6月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77期关于宏观调控重点战略性转移《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 9 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金融思考,《财贸经济》,1998年第7期需求·结构·增长:金融宏观调控新导向,《金融研究》,1998年第六期著作:译著《资产证券化:构建和投资分析》2005.12专著《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1月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银行信贷管理学)2004年3月

何小锋的主要论文

萧琛
集报王
1、姜大广、何小锋:《中国股市IPO折价问题研究》 ,《西南金融》2012年8月。2、刘媛媛、黄卓、何小锋:《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盈利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8期。3、何小锋、林四春:《论中国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现代经济探讨》 2012(7)。4、何小锋、申汲龙:《股权投资企业运营风险的理论探析》,《学术研究》,2012年第6期。5、林四春 何小锋:《金融业增加值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调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5)。6、林四春 何小锋:《宏观投资的重新估算与解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 2012(3)。7、刘媛媛、黄卓、何小锋:《IPO初始回报与创业投资参与的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2期。8、林四春 何小锋:《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的协调》,《社会科学战线》2012(4)。9、林四春 何小锋:《保险业的特殊性及其分类研究》,《浙江金融》 2012(4)。10、林四春 何小锋:《投资基金与投资管理机构的增加值核算》,《首经贸易大学学报》 2012(3)。11、林四春 何小锋:《保险机构的增加值核算评述及其改进》,《武汉金融》 2012(2)。12、林四春 何小锋:《宏观投资核算的类型及其改进:兼与微观投资的比较》,《南方金融》 2012(2)。13、林四春 何小锋:论金融统计中金融资产的分类调整,上海金融 2011(10)。14、刘媛媛、黄卓、谢德逊、何小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5、窦尔翔、何小锋、康从升:《基金资本市场链的机理与效应——基于股权基金与证券基金的比较》,《经济体制改革》,2011、1。16、黄嵩、何小锋、谢海闻、窦尔翔:《政府财政投资新途径: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17、刘媛媛、黄卓、EDISONG TSE、何小锋:《美国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税收留置权投资实证研究》,《改革与战略》,2011、1。18、窦尔祥、何小锋:《私募股权基金型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定位及双刃效应》,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19、何小锋:《“高位蓄水”与厚积薄发》,《北大商业评论》,2010年6月总第71期。20、曾鸿志、何小锋:《基于资产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公司融资理论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21、张宝林、何小锋:《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理论述评》,《金融与经济》,2009年11月第376期。22、左昊华、何小锋:《中国资本市场吸收实体经济通胀能力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23、何小锋、窦尔翔、 孔祥鑫:《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现状与未来》,《资本市场》,2009年第5期。24、曾鸿志、何小锋:《基于资产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可转债融资信号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25、窦尔翔、何小锋:《价值攫取、金融海啸与理性发展模式的构建》,《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26、窦尔翔、何小锋:《PE如何助力拉动内需》,《发展》,2009年第1期。27、何小锋、毕成、窦尔翔:《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风险分析及对策》,《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28、何小锋、胡渊:《金融机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改革与战略》, 2008年第12期。29、何小锋、刘腾:《以创新思维重组PE立法》,《资本市场》,2008年9月。30、何小锋、张伟:《分类管理中国PE》,《财经(金融实务)》,2008年6月。31、何小锋、郑仁福:《大力发展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学习与探索》,2008年4月;并被《光明日报》2008年8月26日摘要发表。32、何小锋、窦尔翔:《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比较优势》,《证券市场周刊》2007年7月11日。33、窦尔翔、何小锋:《 PE与资产证券化异同》,《证券市场周刊》2007年5月30日。34、窦尔翔、何小锋:《PE如何发展:两种主张与特别法律》,《证券市场周刊》, 2007年5月14日。35、窦尔翔、何小锋:《排斥、替代与互补:政府市场格局的动态优化》,《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4期。36、窦尔翔、何小锋:《房地产行业秉性、泡沫致因及形成机理:二元结构的视角》,《改革》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7、窦尔翔、何小锋:《国际经验借鉴及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优化的经济效应》,《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38、窦尔翔、何小锋:《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发展、壮大、经济效应》,《长白学刊》2007第2期。39、窦尔翔、何小锋、李洪涛:《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的判断、效应和致因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40、窦尔翔、何小锋:《等待阳光化运作 应尽快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27日。41、窦尔翔、何小锋:《教育制度、教育融资与教育金融制度安排》,《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3期。42、窦尔翔、何小锋:《政府不动产证券化研究——以香港领汇基金为例》,《建筑经济》,2006年第5期。43、窦尔翔、何小锋:《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44、窦尔翔、何小锋:《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融资机制创新研究》,《学习与探索》,2006年1月。45、骆颖、何小锋:《中国股市政策市中的正反馈交易机制》,《经济经纬》,2005.246、何小锋、樊雪志:《资产经营的一般模式与金融危机》,《新经济》,2005.147、何小锋、李心愉:《论大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资产“四轮驱动”模式》,学术研究,2004.948、何小锋、程勇:《我国封闭式基金之谜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49、宋芳秀、何小锋:《借奥运之机促金融机构创新》,经济参考报,2003.1.2950、何小锋:《中国文化信息产业的政策趋向》,韩国文化贸易协会2003年定期学术发表大会论文集,2003.1151、何小锋、李心愉:《广东经济发展的地位与驱动模式》,韩国:中国学研究会第75次学术发表会集,2003.1152、何小锋、黄嵩:《北京奥运融资创新的三种可行方式》,中国经济时报,2003.6.1353、张春煜、何小锋:《中国跨国资产证券化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654、何小锋、黄嵩:《投资银行学新体系初探》,学术研究,2003.555、宋芳秀、何小锋:《北京奥运会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356、何小锋、黄嵩、宋芳秀:《北京奥运融资创新研究》,中国经济评论,2003.258、何小锋、来有为:《从劳务价值论到国际价值论》,生产力研究,2003.159、何小锋:《产业投资基金时机是奥运融资》,北京现代商报,2002.6.660、何小锋:《让投资基金的两个轮子都转起来》,市场报,2002.8.1761、何小锋:《再说奥运产业投资基金》,市场报,2002.8.2462、何小锋:《三论奥运产业投资基金》,市场报,2002.8.3163、何小锋:《奥运融资从观念创新开始》,市场报,2002.7.1364、何小锋:《国内应该有合伙制投行》,经济参考报,2002.1.865、何小锋:《奥运融资方式要大胆创新》,奥运经济周刊,2002.4.2066、何小锋、黄嵩:《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看中国突破模式的选择》 《学习与探索》2002.167、曾小洁、何小锋、燕青:《市盈率隐含的公司业绩增长潜力——中国股市市盈率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2.368、宋芳秀、何小锋:《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税收问题分析》,税务与经济,2002.569、何小锋、来有为:《融资:看好“离岸资产证券化”》,中外管理,2002.570、何小锋、黄嵩:《不动产证券化:新奥运的新融资方式》,中国证券报,2002.3.2171、何小锋:《金融改革借机奥运》,金周刊,2002.5.972、何小锋:《话说奥运融资创新》,市场报,2002.7.273、何小锋:《市政债券行不通吗?》,市场报,2002.8.374、何小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市场报,2002.8.10

帮我选几篇参考文献啊

翡翠谷
杨贵妃
[1] 赵中秋.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05) [2] 储保平, 叶玲.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7,(S4) [3] 潘德军. 失效专利也是一种资本[J]. 汽车工业研究, 2001,(01) [4] 程强, 丁虹, 王达. 工程结构失效事故两例剖析[J]. 力学与实践, 1999,(02) [5] 胡黄卿. 机械密封的失效分析[J]. 中国设备工程, 2001,(06) [6] 吴晓明, 赵梅芳, 蒋登峰, 沈邦兴. C5235A型机床可靠性指标计算和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3,(01) [7] 龚仁浦. 机械密封的失效及分析[J]. 化工设备与防腐蚀, 1999,(03) [8] 牟洁琼, 朱兴元. 集装箱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 江苏船舶, 2002,(04) [9] 周志革, 武一民, 崔根群, 刘剑, 刘志恒. 冷挤压模的有限元分析[J]. 模具工业, 2003,(05) [10] 张永军, 徐平轩, 周伯勋. 浅谈剔除产品早期失效[J]. 航空兵器, 2003,(05) [1] 侯雪筠,郭振伟.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1) . [2] 郭春林.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8,(06) . [3] 李彬,肖颖. 浅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6) . [4] 陈文.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5] 彭爱新. 浅谈小企业内部控制效益原则[J]. 硅谷, 2008,(04) . [6] 张敏,马熔蓉. 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5) . [7] 欧素芬. 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基本问题[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05) . [8] 谭宇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初步探讨[J]. 大众科技, 2008,(01) . [9] 刘素芝.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J]. 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 2008,(01) . [1] 邹文利.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及其对策[J]. 福建建材, 2007,(05) . [2] 胡爱君.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 企业活力, 2006,(08) . [3] 王涛. 浅论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与对策[J].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19) . [4] 陆菊萍.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与对策[J]. 江南论坛, 2006,(01) . [5] 徐金生.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 中国储运, 2003,(04) . [6] 赵中秋.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05) . [7] 李玉楼.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表现与对策[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3,(01) . [8] 王涛. 浅论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与对策[J].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21) . [9] 薛红民.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 皖西学院学报, 2004,(06) . [10] 马永红,杨颖霞,李芳玮.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 [1] 雷虹.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 发展研究, 2006,(11) . [2] 李玉楼.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表现与对策[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3,(01) . [3] 薛红民.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 皖西学院学报, 2004,(06) . [4] 马永红,杨颖霞,李芳玮.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 [5] 王慧娟.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分析及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4) . [6] 付玉节 ,魏敏. 如何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现象?[J]. 河南科技, 2004,(11) . [7] 弓锋伟.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 经济师, 2003,(10) . [8] 赵中秋.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05) . [9] 刘豆山.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与对策[J]. 前沿, 2004,(03) . [10] 陆菊萍.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与对策[J]. 江南论坛, 2006,(01) . 外文没找到,不好意思了,你请老师帮忙吧.

寻写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浅谈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孰恶孰美
故怠
1/100 【题 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王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233-233 2/100 【题 名】民营酒店企业文化逾越混沌的路径抉择 【作 者】任曼姝 【刊 名】企业活力.2007(8).-64-65 3/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的再造 【作 者】王彩梅 【刊 名】理论导刊.2007(8).-17-19 4/100 【题 名】民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作 者】江斌 胡建宏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4-335 5/100 【题 名】构建现代化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6-338 6/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中国汽摩配.2007(5).-72-74 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分析 【作 者】吕金记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3-17 8/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 【作 者】张晓燕 【刊 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4).-9-11 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病态探析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S).-376-377 10/100 【题 名】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文化模式 【作 者】徐向农 【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7).-155-158 11/100 【题 名】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邱浓璋 【刊 名】职业圈.2007(07X).-58-60,56 12/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薛雯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6X).-291-291 13/100 【题 名】浅析中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作 者】高峰[1] 聂飞[2] 【刊 名】天府新论.2007(B06).-50-51 14/100 【题 名】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思考 【作 者】刘纵宇 黄予辉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254-254 15/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创新 【作 者】柏锐 【刊 名】辽宁经济.2007(6).-49-49 16/100 【题 名】从传化看民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经济.2007(11).-59-59 17/100 【题 名】超越家族主义--海峡西岸经济区家族制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作 者】刘玉生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33-38 18/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障碍及创新走向 【作 者】周达军 【刊 名】管理现代化.2007(3).-29-31 1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作 者】洪和根 【刊 名】兰州学刊.2007(6).-177-178 20/100 【题 名】浅议生命周期视角中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刘秋英[1,2] 罗新星[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2007(06X).-57-58 21/100 【题 名】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研究 【作 者】耿荃盛 【刊 名】民营科技.2007(6).-51-52 22/100 【题 名】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 者】颜怀坤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6X).-293-294 23/100 【题 名】全国企业文化(葵花药业集团)现场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宣言》发表 【作 者】姚咏梅 【刊 名】中外企业文化.2007(6).-35-35 24/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 【作 者】张辉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7X).-17-18 25/100 【题 名】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黄静 【刊 名】职业圈.2007(05X).-38-39 26/100 【题 名】民营企业档案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宋征宇 朱永平 【刊 名】现代企业.2007(5).-31-32 27/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作 者】陈洪权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95-96,98 28/100 【题 名】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初探武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作 者】陈娟[1] 朱浩[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21-123 29/100 【题 名】致富不忘乡亲 立志回报社会--优秀民营企业家山西陆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史元魁 【作 者】无 【刊 名】党史文汇.2007(5).-F0003-F0003 30/100 【题 名】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鲍丽娜[1] 鲍丽[2]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5).-66-71 31/100 【题 名】制度竞争背景下的民营企业文化论 【作 者】张开云 周尚万 杨敏 【刊 名】企业经济.2007(2).-21-23 32/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 【作 者】郭庆海 【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Z).-104-105,106 33/100 【题 名】基于熵理论的民营企业文化系统分析 【作 者】张晓辉[1,2] 王莉[3] 【刊 名】社会科学战线.2007(3).-305-306 34/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工商.2007(5).-32-33 35/100 【题 名】我国民营企业构建特色文化研究 【作 者】胡永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7(29).-41-42 36/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升 【作 者】廖小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X).-299-299 37/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途径 【作 者】刘云涵 吕英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S).-132-132 38/100 【题 名】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 者】陶宇[1] 陈小燕[2] 【刊 名】企业经济.2007(4).-111-113 3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的诟病与诊疗 【作 者】李雅斯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95-97 40/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科技智囊.2007(E05).-6-10 41/100 【题 名】民营印刷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作 者】叶惠荣 【刊 名】中国印刷.2007(1).-64-68 42/100 【题 名】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步出维谷探究 【作 者】杜雨芳 【刊 名】经济前沿.2007(4).-62-64 43/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 【作 者】王磊 【刊 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8-60 44/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实证研究--以安徽省民营企业为例 【作 者】胡永 【刊 名】财贸研究.2007(2).-152-153 45/100 【题 名】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作 者】吴军 【刊 名】山西科技.2007(2).-8-10 46/100 【题 名】从民国档案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作 者】杨朝伟 【刊 名】中国档案.2007(4).-44-45 4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力塑造 【作 者】邹农基 【刊 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2-26 48/100 【题 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刘建波 【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4).-57-57 4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作 者】孔凡真 【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2007(6).-34-36 50/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作 者】田芳[1] 许生龙[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140-141

龙朝晖的发表论文

波兰版
盗尸者
[1]龙朝晖,王妍,周丽贤.《“两税合一”前后外资工业企业转移定价动因探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2]龙朝晖,《我国高校税收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载于论文集《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3]龙朝晖,《聪明企业“理税”有道》,《北大商业评论》,2012年第9期。[4]龙朝晖,陈会林,《我国宏观税负的口径选择、弹性比较及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税收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5]龙朝晖,钟娜,《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税收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6]龙朝晖,欧阳子菁,《我国应该开征“托宾税”来管制“热钱”的流入吗》,《税收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7] 龙朝晖,颜东娥,《中非经贸合作中的税制与协调》,《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8] 龙朝晖,《把握传播主体“五性”,加强税收宣传工作》,《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9] 龙朝晖,邓强,叶志良,《金融危机背景下广州外企经营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城市观察》,2010年第3期。[10] 龙朝晖,宋润生,《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中的税收协调》,《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10] 龙朝晖,《征收金融交易税,挺难》,《人民日报》国际版(经济透视),2009年12月8日。被新华网、中国社科院网、《求是》理论网、国家税务局网、新浪财经、搜狐财经等全文转载。[11] 龙朝晖,曾燕璇,《我国房价持续高涨的原因与相应的税收政策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12] 龙朝晖,《离岸金融新业态》,《人民日报》国际版(经济透视),2009年8月18日。[13] 龙朝晖,《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阻碍依法治税进程》,《南方日报》理论版,2009年8月12日。[14] 龙朝晖,《提高企业纳税信用水平》,《人民日报》理论版,2009年2月6日。  被人民网、中国税务网、中国信用财富网、中国工会网、全景网等全文转载。[15] 龙朝晖,陈会林,《我国宏观税负的经济效应及政策含义:1985-2007年》,《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16] 龙朝晖,陈会林,《广东外资工业企业国际转让定价的定量研究:1997-2008年》,《珠江经济》,2008年第11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17] 龙朝晖,方佳雄,《我国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浅议》,《税务研究》,2007年第3期。[18] 龙朝晖,《企业纳税与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增刊。[19] 龙朝晖,霍东亮,《降低我国宏观税负的建议》,《税务研究》,2005年第1期。被财政部《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转载。[20] 龙朝晖,郭志伟,《我国无缝隙税收征管研究》,《涉外税务》,2005年第2期。[21] 龙朝晖,《我国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财政研究》,2005年10期。被西南财经大学《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全文转载。[22] 龙朝晖,邓建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5年第7期。[23] 龙朝晖,《“两岸四地”财税政策协调高级研讨会会议综述》,《财政研究》,2004年第9期。[24] Long Zhaohui,Motives for 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 Policy of Guangdong Foreign Instrial Enterprises: Avoiding of Tax and Annexing Chinese Partners’ Profits, the Universal Press limited,2004,6。[25] 龙朝晖,《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外资企业盈亏状况研究的综述》,《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26] 龙朝晖,《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与管理体制改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7] 龙朝晖,谭展超,《我国网上拍卖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28] 龙朝晖,《社会保险税四题》,《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29] 龙朝晖,《我国涉外税制优化若干问题思考》,载于论文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财税政策协调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30] 龙朝晖,《银行机构在积极财政政策中的职责和作用研究》,《广东财政》,2003年第12期。[31] 龙朝晖,《我国现行转让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广东财政》,2003年第9期。[32] 龙朝晖,王京生,《电子商务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广东财政》,2001年第10期。[33] 龙朝晖,《加入WTO后我国涉外税制改革与优化》,《珠三角现代产业》, 2002年10月。[34] 龙朝晖,《财政政策杠杆与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38卷,1998年12月出版。[35] 龙朝晖,《香港应发展高科技,提升国际竞争力》,《广东财政》,1999年第4期。[36] 龙朝晖,《高校教育中实践教育的内容、意义和途径探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38卷,1998年12月出版。[37] 龙朝晖,《公共生产的原因与我国公营企业管理改革》,载于论文集《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出版。[38] 龙朝晖,《关于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兼论开征社会保险税》,载于论文集《新世纪财政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39] 龙朝晖,《虚拟企业与企业虚拟经营下的管理哲学理念》,载于论文集《面向21世纪的企业与市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40] 龙朝晖,《关注广东外资企业的盈亏状况》,《亚太经济时报》理论版,2003年4月29日。[41] 龙朝晖,《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羊城晚报》理论版,2001年5月5日。[42] 龙朝晖,《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和教育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6),于1995年12月出版。[43] 龙朝晖,《关于新时期建设一支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的思考》载于《中山大学学报》之《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论文集》,1997年5月出版,中山大学学报丛书024号。[44] 龙朝晖,《大学生恋爱的特点、误区及引导方法》载于中山大学德育研究优秀成果集《世纪之交的高校德育》,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3月出版。[45] 龙朝晖,《山谷风对张家界山形及植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湖南气象通讯》,1985年11期。

求会计学的参考文献

若是
猛鬼咒
提供一些会计学的参考文献,供写作参考。[1] 闫莉丽. 论虚假会计信息产和生的原因及其治理[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2] 孙桂芹. 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和治理[J]. 辽宁经济, 2006,(12) [3] 唐丽莉, 张树海.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认识[J]. 财会研究, 2007,(01) [4] 张惠彦. 浅谈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 魅力中国, 2008,(19) [5] 陈饶艳. 浅议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J]. 航天工业管理, 2000,(03) [6] 杨秀良.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05,(32) [7] 刘松华.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及其治理[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6,(10) [8] 陈饶艳. 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J]. 经济研究参考, 1999,(84) [9] 冯新梅. 虚假会计信息:治你没商量[J]. 辽宁财税, 2003,(12) [10] 苗惠娟.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 会计之友(B版), 2005,(10)由于会计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会计理论、财务管理、审计等很多方面,因此,希望您能在提问时将您的需要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我们能为您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求物流见习论文

去国数日
人之所引
  论文题目: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还存在着起步晚、经验少、形成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制定统一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经验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到我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在工业企业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己和供应方承担,商业企业比例更高,两者相加达到94.1%。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多半为原先的仓储、运输企业改造而成,业务多局限于传统范围,机械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一、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融资能力弱、结构单一、货源不稳定、服务功能少、竞争力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一个高效和广泛的服务网络量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缺乏、高素质人才少。而且,在货物处理、配载、运输计划的制订以及资产管理的实际运作方面,也缺乏切实有效的营运保证。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也不够完善  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三)国际态势对第三方物流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仅有20多年历史的行业。据UPS环球物流公司的调查资料显示,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物流服务用户都有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考虑。由于政策的限制,外企的投资还主要限于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涉足驳船、内陆集卡甚至航空货运等。另外,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提供分销运输服务,以便保证外商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效率,从而确保和提高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各国在“商业存在”方面应秉持机遇平等的原则,我国与美国、欧盟所签订的具体协议,外国公司将享有产品分销权,现有的法规限制将取消。另外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中,国内物流企业将会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形势,无论哪家企业,只要能够掌握了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改造物流网络,致力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并进而在融资市场上获得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都是有可能的。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分析  (一)物流需求不足,观念落后  物流需求不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而使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物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领导和职工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再加上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专业化程度低。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4];况且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二)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  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产权模糊、权责不清,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三)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主要在第三方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要求,提供综合物流业务;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流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流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流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5]。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三)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总之,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 .商贸经济,2002,(10).  [2]郭晓帆.物流业与海南经济发展[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3]李彦萍,管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研究.中国仓储物流设备网,2003-03-19.  [4]祁怀锦,阎正国.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5]郭玉林.以现代物流理念促进物资流通企业的机制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2.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