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

风云变
力黑
答:通常情况下,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分析经济形势,首先需要重点考察总量情况,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总需求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总供给主要是三次产业的生产。理论上说,有效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但实际分析时却很难找到一组合适的指标来直接测算总供给和总需求。所以往往通过对一些重要指标的观测来判断总的供需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直观、最敏感的是价格指数。投资、消费、出口这些需求的变化,供给能力的变化,最终都会在价格上反映出来。货币供应的变化导致需求改变,也会反映在价格上。所以,价格是反映社会总供需变化最集中、也是最灵敏的指标。如总需求过于强劲,太多地超过供给能力,最终就会反映到价格猛涨上,即出现通胀,经济表现过热;如总需求增长乏力,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反映到价格低迷上,即出现通缩,经济发展表现疲软,失业率也随之上升。(2)看结构看总量指标、判断总的供需情况固然十分重要,但总量指标就像一个平均数,往往会掩盖掉一些具体的、结构性的问题。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大量是结构性问题。例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地区发展协调关系等等,可以说结构问题无处不在。(3)看效率和效益(4)密切关注人们对市场的预期(5)看国际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国际经济风云的变幻必然直接波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样,我国经济的好坏也会很快影响到国际社会。所以,分析经济形势首先要观察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沉着应对。(6)看长远趋势分析经济形势不仅要看当前情况,还要有前瞻性,看出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理论上说,宏观调控是为解决短期目标服务的。但实际上这还不够,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还应为下一年的发展,更长期的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7)借助数量模型方法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数量模型方法,比如时间序列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监测预警模型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对经济运行作更深入的研究或定量分析,可以验证我们对经济形势的一些经验看法,理清一些不容易看清楚的经济关系,帮助我们对经济形势作出更加清晰准确的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前景展望论文

木头人
王栋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中、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各自采取的经济措施

何塘
梦工厂
1、中国:正在解决高速公路问题,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CPI,但由于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现在受国家打压房地产而非常痛苦,高速公路的暴利又是地方政府的收入依靠。2、美:超发货币,相对减少外在负担;医改;打压我国的制造业,以唤起国内的制造业,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美:超发货币,相对减少外在负担;医改;打压我国的制造业,以唤起国内的制造业,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中国:目前中国没有什么好的措施,目前正在解决高速公路问题,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CPI,但由于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现在受国家打压房地产而非常痛苦,而高速公路的暴利又是地方政府的收入依靠,所以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出台政策快15天来,没有一点相应的意思,目前国家派6部位下去查,但结果应该不是很理想最理想的方法是,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并大量的减税。但。。。。目前都是梦

如何分析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及供

创可贴
玫瑰海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2.增速将跌破10%。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主导的基建。2015年基建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2016年,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财务成本,并且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和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中国未来经济形势分析

泽木
甘井先竭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2.增速将跌破10%。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主导的基建。2015年基建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2016年,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财务成本,并且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和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有没有最新的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

大篷车
得石椁焉
纵观全球,美国经济走强、欧洲经济企稳、新兴经济体低迷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基本情况。尽管美国就业数据、非农数据、商业数据还存在反复的可能性,但随着其制造业、房地产业的回暖,震荡上行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为了进一步稳定美国经济局势,联储年内加息是确定性事件。近几年来,债务危机困扰着欧洲经济,欧债危机有没有见底,还会不会更坏呢?从目前的情况看,欧洲经济见底企稳是大概率事件。2015年上半年,欧元区CPI同比增长0.3%,虽然原因复杂,但至少让欧洲民众对QE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信心。伴随着德国经济的坚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经济的止跌,欧洲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虽然尚有发生希腊债务违约、英国脱欧等事件的风险,使欧洲经济走势还有可能反复。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撼动业已企稳的欧洲经济。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形势每况愈下。由于欧洲经济低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抬头、企业成本大幅上升,使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新兴经济体举步维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欧罗斯遭受制裁、巴西陷入衰退,种种迹象表明,新兴经济体的低迷还将延续。随着美国加息的临近,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不宽松难以刺激经济,宽松会导致资本外流。未来几年,新兴经济体的主要看点在印度,如果印度经济转型顺利,有望提振信心,带动新兴经济体走出困境。从2010年—2014年,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3%、9.2%、7.8%、7.7%、7.4%,一年下一个台阶。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制造业举步维艰。中国经济陷入了下行通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经济根源,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都陷入了困境。首先是出口陷入困境。2012年—2014年,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外贸增长目标,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建国以来的首次。今年一季度,外贸增长更是只有—6%,离年度6%的目标相去甚远。出口下滑,主要原因有四:1、主要贸易伙伴的问题。中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导致欧洲需求萎缩;美国贸易保护抬头;东盟部分国家与我国的南海争端;中日关系恶化。前四大贸易伙伴都出现问题。2、出口企业的成本高企。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环保等等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大量出口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不是因为中国产品质量好,主要还是价廉。现在成本大幅上涨,不涨价,会亏损;涨价,会丢订单。何去何从?3、人民币汇率波动。由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低下,出口企业大多以美元、欧元等结算。而买原材料、发工资、交税,又需要用人民币。一旦汇率波动,或者会丢订单、或者会损失利润。4、当前出口政策的弊端。当前鼓励出口,以退税政策为主,忽视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众多企业为了争抢订单,同质化竞争、大打价格战。最终造成数败俱伤,外商坐收渔利。其次是投资陷入困境。由于当初的“4万亿”,过度的透支了中国经济的弹性,透支了项目和货币。一个经济体的项目上马,是有其自身规律了,当初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投资,只有把原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上的项目,提前上了。现在如果再进行大规模投资,又再从哪里寻找到这么多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呢?2008年中国的GDP是30万亿,M2为47万亿;2014年,GDP为63万亿,M2上升到了122万亿。M2的增速,远远超过GDP。除了透支项目和货币,“4万亿”还透支了我们的资源和环境。现在如果在进行大规模投资、强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第三,消费也陷入困境。当前扩大消费存在四大障碍:穷人太多、穷人太穷;富人缺乏消费欲望;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中产阶级不敢消费;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导致消费环境非常恶劣。因此,尽管有着十几亿人口,消费却非常疲软。由于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都陷入困境,中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新一届领导作出了“新常态”判断。并出台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鼓励创业创新等一系列政策,试图挽救经济下滑的趋势。但时至今日,收效甚微。近一年来,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在股市,带着对改革成功的预期,带着对财富的梦想,大量资金汹涌入市,股市在人们的惊叹中创了一轮又一轮的新高。在经济最低迷的时刻,股市高涨给了人们信心。人们在享受财富盛宴的同时,不禁对股市的泡沫产生担忧,猜测这轮疯牛行情会以何种方式终结。疯牛行情结束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随着股价的上涨,上市公司业绩好转。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的速度超过股价上涨的速度,从而拉低市盈率,化解泡沫。------这就是管理层想要的“慢牛”。二是泡沫极度疯狂后破灭。其实,细细想过后就知道,“慢牛”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会出现“慢牛”,由于人性的贪婪,大家就都会争先恐后进入,结果一定会出现暴涨暴跌。因此,本轮疯牛行情的必然结果是狂欢过后泡沫破灭,一地鸡毛。基于这样的经济形势,该如何解决呢?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保就业,而要保就业必保实体企业。因此,商事改革、鼓励创新、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就应运而生了。但是,解决实体企业最困难的融资问题还需靠货币政策,放水不可避免。放水的结果将是导致股市的进一步疯狂。但无论如何,上市公司也是实体企业,给优质企业较高的估值也算是对创业者的一种激励。况且,资金在进入股市投机炒作的同时,总会有部分流入企业,支持企业的发展。在一系列财政政策配合下,实体经济逐步好转还是有希望的。问题是,如果在实体经济复苏前股市泡沫先破灭了,对经济的打击就更为沉重。那么,股市能撑到实体经济复苏的时候吗?结果怎样,很难预料

怎么分析经济运行情况

慎守其真
雄节
经济形势分析是经济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做好发展和改革工作,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份优秀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背后,必然包含分析者对工作的高度敬业精神,对数据、资料的缜密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敏锐观察,对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独到运用。一、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地位和特点这里要讲的经济形势分析特指为地区政府决策服务的短期或即期的区域综合经济形势分析,是指区域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以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为依据,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状况,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势和特点,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近期经济运行的调节目标和政策措施。经济形势分析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进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经济形势分析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能和重要工作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发改委,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能部门。调节经济运行的前提,就是分析和把握经济形势,经济形势不清,调节方向不明。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从本质上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也是一项服务工作。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务,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从工作中心和工作对象来看,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是为四方面服务: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切实发现和解决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二是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经济决策服务。及时、正确地提供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其决策信息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当好参谋和助手。特别是要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经济形势分析的聚焦点,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可为企业提供客观、有效的经济运行动态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四是为民众服务。现在民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很大,如国家的政策走向、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一些行业的发展态势等等,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也是一种公众信息,可为民众提供。

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北京热
惊棘鸟
把全世界作为单一经济体来研究,可以发现,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个经济引擎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2008、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表面上是复苏了。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移动互联网业、新能源或节能环保行业。 我们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明确看好,有可能在2012年率先复苏。理由有二:1、次贷危机解决了美国经济最难解决的问题,把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了美国经济的霸权地位。2、下一个经济引擎无论是出现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还是节能环保行业,美国都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取得话语权,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将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其率先复苏。 欧洲经济2012年将继续在痛苦中度过,看不到复苏的迹象。主权债务的持续发酵,使欧盟的前途面临三个选择:1、在德、法推动下加快欧洲统一进程。2、希腊等国债务恶化,退出欧盟,形成连锁反应,最终欧盟解体。3、德、法、英舍己救助,使欧洲维持现状。何去何从,欧洲有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201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更大的困难。通胀压力不会消除,外部需求的减弱会使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乏力。201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有可能整体陷入“滞涨”,甚至引发经济危机。能否走出困境,一方面要看新兴市场经济体能否启动内需,另一方面要看美国经济复苏的节奏。乐观估计,2012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走出困境;悲观估计,2013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经济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问题根源在于新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何时复苏,取决于新经济引擎何时出现。其中,美国复苏的节奏,又是关注的重点。

要求写一篇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作文

旅程
召旻
  2012年中国稳中求进,还是要必须处理好房地产的问题。  美国政府近期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这就会使我国碰到输入性通胀风险。  中国经济不怕单一风险,不怕小风险,怕的是房地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怕的是经济大幅降速。如果这几个方面合在一起,会促成资金大量外流,汇率贬值。  尽管今年中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速很可能比去年放慢,但对消费增速应表现有信心,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逐渐烟消雾散,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弱。2012年要实现4%左右的物价上涨幅度应该说是有难度的,且不说中长期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也有三个不确定性,会使今年的物价走势比较复杂,上半年物价回落至谷底后,下半年经济增速回暖,物价温和回升。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带来的商机。产业结构一直不尽合理,小散差乱,原因是缺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甚至逆淘汰,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现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赖不分的假象暴露无遗,企业分化加剧,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为急于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绝好条件。这正是国内各个行业、有作为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强强联手(可降低风险)、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第二,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带来的商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或陷入困境,让出了繁荣时期很难得到的极大市场空间,使得国际市场进入的门槛大为降低。而国际化的资源重组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基础行业及其把持企业大为弱化,这些也将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  中国应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彻底结束在国际市场总是消极被动地被别人利用的时代,切实把讲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是利用好国际市场”这句话落到实处。一是应当抓住机遇大举采购原来拒绝转让的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二是大举采购储备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矿石、粮食,并巩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话语权;三是通过收购兼并跨国工商企业集团,加快在全球布点,建立粮食、原油、矿石等大宗产品的海外资源基地。   与此同时,要构筑中国主导的分销、采购网络渠道,推出中国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品牌,并将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国际化延伸,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显示,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要掌握命脉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润大头留住,把生态环境留住,而不再流失。当然,海外投资要认真研究所在国的投资环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由于中国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准备不足,大危机带来的大转机、大商机,可能会与中国擦肩而过,例如商业资本、能源资源。这些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产业影响力是最大的商机。对纺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信心,国民经济和民生对纺织行业的高度依赖,这就是影响力。要保持冷静、保持信心,切忌慌乱和盲目跟风。纺织行业已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微利时代,要利用调整时期加快向以相对指标为主导的内含化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停止内耗、联手闯关、共图大局,唱好主角,向主营业务回归。  改进流程、缩短流程,实行精准化战略。以信息化、精确化采购为主导,打造多方当事人参与的供应链,从粗放流程向精细化、精确化转变。企业在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需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办好两件具体事。这两件事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当真去做都会有所收获。  一是流程创新。目前企业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转缓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此,要做好“流程创新”这件具体事。即凭借信息技术,开展精确化采购、降低库存、科学促销、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试验和调研。  二是细节创新。目前纺织行业要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切实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换位思考。对此,要做好“细节创新”这件具体事,即认真全天候跟踪研究所有顾客群购物消费的行为、心理和缘由,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包括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询问、每一个抱怨等等。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能,讲求服务效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三是应对严峻形势,要充分认识先行指数研究的重要性,采取领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为后危机时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项准备。目前各行各业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所采用的“过去时数据”、“现在时数据”两类指标已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必须将预测和调控建立在“将来时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如国民经济PMI、本行业PMI、PPI等等。 我国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对较长的周期里,让国内实体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地增长,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间,因此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偏积极的。  过去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并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低端产品出口等来拉动,而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方面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这样才能在中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 我国2011年GDP总量5 745 133亿美元(57万亿元),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39%,比上年增长9.2%,GDP人均4 283美元,全年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24.8%。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为7.6%,我国GDP总量将会突破61万亿元,约为50亿美元,为美国GDP总量的41%。 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前几个月经济增长率一度回落到7.4%,目前已回升到7.6%;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前几个月一度下探到49.6%,11月份已回升到50.9%,站在中轴线的上方。产品库存减少,大宗货物价格小幅上涨,社会用电量增加,中国经济回暖明显。现在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并不会继续恶化。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 未来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但并不会大起大落,显得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将会保持在7.5%至8.2%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1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从2010年起的未来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将会和美国平起平坐,再到2030年中国就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的综合实力、科技研发能力依然很强,中国在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老百姓的占有财富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的中产阶级首次占据大多数,这将会减少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对立,这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依然困扰着中国社会、管理层和决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