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舞
首先,博士生活状态的考察。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深受众人羡慕,他们是智慧和能力的3339666664象征,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近日,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读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博士生没有工资,仅靠微薄的津贴维持生活(本次调查显示,H大学的博士生人均月津贴不到300元,达不到全国中等城市的低保水平),致使其在经济上完全处于依附地位(要么依靠家庭,要么依靠导师或他人)。一小部分人为了相对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干脆就是一边读博士,一边给自考学院或者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讲课来赚取课时费,以供养自己,减少家庭的负担。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书籍购买、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经济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博士生的选择(本次调查显示,博士生购买书籍等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到20%)。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导致博士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从而影响其个人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的时候,心里的不平衡感更甚,尤其是全脱产女博士更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也非常的努力,甚至比社会上做实际业务工作的拿高工资的人都还要努力几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辛苦而得不到回报呢?有一小部分博士生,每天都在电脑旁做所谓的学术研究,据他们讲,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很累,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生活问题,又要考虑论文科研,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南都周刊》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引起了大家对博士生生活的关心。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压力、就业问题,是压在李开学也是所有在读博士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开学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读博士期间的补助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这不禁令我们深思: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博士生,何以进行科研创新和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巨大的各方面压力使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生活单调乏味,茫然且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在将来有用武之地。缺乏方向感,感觉比较迷茫,在整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活,总是想方设法去考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互不相关的证,甚至有很多理工科的博士生去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博士生发表文章很困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文章,实在难以发表。大家普遍认为,做学问搞学术就是做苦行僧,一提到论文和科研就愁眉苦脸。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埋头于虚幻的阁楼里,建造更加虚幻的“空中楼阁”,可是现实的论文科研压力又逼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基本上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转。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则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价格也就会越高。如果将博士毕业生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博士生应该获得的价格也相应的会更高。其次,关于博士生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指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的新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尖锐,博士生更是降价销售,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