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子徒孙
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这样说,“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有重要的贡献。”可见,学校是教师的立业之基,成才之本,任何教师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学校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怎样的平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平台做教师,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参加工作都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年如一日的持续工作,使得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并进行生动地交流、反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普通教师相比于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最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名教师积累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必将会为其将来的教育研究与思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这块教师的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有的学校举行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比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竞赛课、擂台课等,还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供普通老师学习观摩,有的学校还不远千里送老师到一些特级教师的上课现场去学习等等。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授课与听课,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可以使教师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熟练教师。当然,教师如果光上课还不行,还需要上有质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就是一名教师几轮备课、上课,同科组的老师参与意见,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反思,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又有鲜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虽然辛苦,但对执教者大有裨益。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进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科组老师有所促进和启发。因此,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一个教师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学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不是一份挣钱养家的手段,而是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平台。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平台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这一概念,是针对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人研究出来的成果,教师并不需要研究。但是,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他人创造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更应该研究如何才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激情和创造才能。同时,教师还是知识的创生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在对教育这一事业大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学校就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供其调查和研究。一般来说,学校会有这样的几类研究活动:1、基于课例基础上的备课组研究活动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这类活动看似简单、普遍,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是落实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抓实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校在备课研究方面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另如“一人主备,众人参与”形式,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这都属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2、基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组研究活动 学科组是学校展开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纲绳,学校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科组进行传达和具体落实。一般来说,学科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根据学校安排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以语文为例,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教学语文园地”等等。学科组开展研讨时,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因此,这类活动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它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科研活动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学校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⑴选择课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交流论证,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⑵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自主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课题,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拟订阶段研究目标和计划。(4)建立研究制度。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5)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达到以点带面,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能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许多名师、特级教师也就是借助课题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4、基于个人基础上的自主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时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育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泼。其关键是教师本身一要用心,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最终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缺少规范,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老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三、交流平台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的扎根。比如说,一个学校的老师观摩了一节课或是共同读了一本书,彼此就有各种感受,如果坐在一起就可以交流和分享,这样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老师们会自觉意识到: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有所贡献,就理所当然地要提高观摩或者阅读的品质。通过在团队中的分享和交流,彼此的认识深化了,内心丰富了,素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有分享和交流内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分享和交流的需要的反面是内心的麻木和枯竭,这恰恰是教育的倦怠感产生的真正根源。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学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来适应教师需要的潮流。那么,有哪些形式比较适合呢?1、教师论坛 由教科室牵头,也可以分学科组进行,提前定出每月(或者双周等)论坛主题,根据需要可以邀请全体教师或者学科组教师参加,还可以适当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设计作业让学生喜欢;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会人员提前自学,查找资料,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可以安排“圆桌论坛”,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宾访谈”的形式,与会教师既作观众,也可以踊跃发言;还可以围绕同一话题,教师轮番上台讲演。以论坛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群体理论研究优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我,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达成共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2、网络媒体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Blog既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使网络科技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学校建立教育博客联盟,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供教师们浏览。3、学术报刊 许多教师有了充分地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之后,往往不满足于校内或者网上发帖这样浅层次的交流,逐渐会有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的需要。教师在投稿和改稿中会得到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受到许多启发,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积极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该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比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老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的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校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四、学习平台教师要想进步,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之外,还要认真读书。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读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至少要读三种书:一是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提供了与教师最切近的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感受,从中可以了解别的老师在教育细节上的态度与处理,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如果深入学习,还可以了解到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二是教育类的专著。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必须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要从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获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一类的著作。从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思考,自觉学习和思辨,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框架。三是多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比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体会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也许能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教育观。读书的途径很多,可以自由读书,也可以听讲座报告,还可以参加学历进修。自由读书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时间自由,心灵舒放,自由呼吸,享受阅读。阅读的面也很广,种类驳杂,博览群书,可以拓宽视野。缺点是没有约束,容易受其他事干扰和排挤,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难以坚持。听讲座报告优点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教授点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式地启迪,缺点是条件有限制,机会不太多。学历进修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在短时间内迫使自己阅读许多比较枯燥的理论,并通过识记,较有效地增加厚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趣味性不强,需要自己有恒心毅力。当然,读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式不拘。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在此问题上可以作些推动,通过搭建适当的平台,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读书交流会、读书讲座、师生同读名著等活动推进,也可以通过制度来推动,比如对阅读量的规定、写读后感比赛、学历提升等,促进教师阅读提高。总之,读书不管对年轻老师还是名优教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师在专业发展路上常常遇到瓶颈、高原现象,往往通过读书来寻求解决。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通过读书寻求专业发展一定会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详情请点击:青海教师考试网http://qh.zgjs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