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板寸
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 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1、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2、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3、视听传播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4、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编辑本段]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我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编辑本段]现代教育技术 突出“现代”是体现在: (1) 地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2) 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3) 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 教育技术与教学媒体 教课书 语言实验系统 传统教育媒体 现代教育媒体 黑板 实物 标本 模型 报刊 图书 资料 图表 照片 挂图 视听媒体 幻灯 投影 录音 录像 电视 电影 CD VCD 摄像系统 综合媒体 微格教学系统 CAI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 卫星接收 教育媒体 网络 手机 无线宽带网络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传播成为可能.幻灯,无声电影,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投影等视听媒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质量和效益.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具有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的功能,使人类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传播阶段.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 [编辑本段]AECT94定义与2004定义比较 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3、该定义表明: (1) 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cational Techo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3)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4)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使用""管理".与AECT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2004定义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两个范畴合为一个范畴"创造";将94定义中的"利用"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将94定义中的"管理"与"评价"两个范畴化为"管理"一个范畴. (5)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 "过程"和"资源". 与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2004定义中的"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 (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 4、教育技术AECT2004定义的主要贡献: (1) 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由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 (2) 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3) 首次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强调教育技术创新; (4) 从对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研究限定为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研究,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工作重点. 5、该定义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局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行业背景,强调了定义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 其次,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的特征 关于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可以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鉴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其过程如图1.4所示。在应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称为传统的教育媒体:教科书印刷品、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及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称为现代的教育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同时,教师常常进行的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验等,都是属于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因此,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内容。虽然教育技术本身不是陌生的事物,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是,作为专门的学科内容,一个研究卓有成效的领域,一套对改善教育效果、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存在着巨大潜力的有效方法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未被所有教育工作者认识、熟悉、掌握,需要的学习、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联系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联系 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预测,同时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种理想和目标,其中还包含人类对自身未来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挑战。 终生学习的概念,实质上是在综合了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思想。由此出发,终生学习的概念应该包含有3个方面的最为基本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终生学习必须具有学习化社会的前提,也就是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生学习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这种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一种终生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终生学习还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终生学习以上3方面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体现出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生学习仅仅是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简单相加,其实,终生学习概念的提出在思考角度和视角方面具有其独特之处,该概念是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加以提出的。可以说,终生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把教育和学习看成是以主体为核心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具有极强的主体性特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因此,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强调就成为了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终生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从学习者自身需要出发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学习,在此意义上,也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特征所延伸出来的就是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由于强调一统和共性而对个性的忽视。当然,对个性化的强调也并非否认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共性的具备,事实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同样具有共性或整体性的特征。这种共性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从教育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教育属于一个主体,从个人一生受教育的实践来看,人生的教育属于一种整体性行为。 从终生学习所想达到的目标来看,它是力图建立这样的一个社会:即整个社会无处不具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发挥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此目标界定出发,要求社会勇于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为教育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由于学习化社会学习者主体性学习地位的获得,使传统的以管理者和教授者角色出现的教育者再也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因此,这要求教育者的角色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角色改变的同时,也连带地使教育者的功能发生转变。这可以说是对教育者,尤其是对教师带来的最大影响。教育者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化社会同样面临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学习者的新型角色定位。教育者或教师在学习化社会,无论是作为社会公民,还是作为专业人员,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教育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模式,教育者或教师处于管理者、监督者的地位,学生自然就是被管理者。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学习者的个性和主体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而学习化社会由于突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要求改变教育者、管理者、教授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定位,而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人格、个性和主动性,教学便成了教育者和学习者合作完成的一种过程。 在此意义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无疑对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此外,学习化社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获得,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授者的角色,而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只由教师讲,而学生不参与的单向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到了学习化社会,这种单向式的学习将会被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所取代,这就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方向转变,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平等的合作关系。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对教育者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或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一方面对教育领域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正在或必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宏观性的理念、思潮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趋势,而是逐步在走向现实,逐步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在不久的将来,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将成为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是广泛而又深远的,既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构成了挑战,当然同时也是一种动力。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形成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挑战和冲击,也有对机构、团体、政府和国家的挑战和冲击。面对如此的挑战和冲击,顺应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潮流将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教育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保证离不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所以,它也是教育技术本身的重要使命。 [编辑本段]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 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关系 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这种观点主要有这样一些来源: 其一,1978年底,由原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印发的小册子—《美国教育技术》提出。它写道:“历史学家已经确定了教育上曾发生的三次重大革命。第一次是将教育年轻人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二次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运用教科书。第四次教育革命现正发生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是近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飞跃进展的结果。” 其二,据1972年正式发表的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arnegie Commission)的专题报告《第四次革命一一高等教育中的工业技术》披露,“四次革命说”源自英国教育家阿什比。阿什比(Ashby. E.)曾长期领导过拥有实权的你多找点关于你这个题目的材料,到时候挑一个写的比较少的方向,你真的要从听说读写中挑出一方面,我也是英语专业的,我写完论文了。现在论文要求不能太泛太空太大,你从这四方面挑一个肯定有的说,是写5000字吗?肯定能写够,记住千万多找材料,不然凭自己想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