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殉名
07海文考研专业课:教育学最后三套题(三)参考答案二、 辨析题46、答:错误。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和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两者出发点不同、指向对象不同、实际功用不同、隶属范畴不同。47、答:正确。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所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universitas”这个拉丁词的本意是“组合”、“行会”、“团体”等。14世纪以后,专指由教师和学生结合成的团体——大学。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就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以后,虽然教育统治者都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48、答:正确。针对当时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时弊,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杜威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给儿童提供一个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是杜威一生不断追求的教育梦。三、 简答题49、答:(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所有阶级或时代,都要通过教育来培养造就合格的公民和政治统治人才,使其具备阶级或时代所希望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教育所培养的一部分人才还要进入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管理国家事务,对社会政治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专家政治”的趋向,即专家进入国家的领导集团,这表明学校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更为重大。(2)教育对社会政治有制造舆论的功能。通过教育宣传一定阶级或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基本功能。①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对于社会政治中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想和变革,他们会积极学习和研究,扩大其影响;对于消极落后的理论和观点,会进行有效地抵制,防止扩散。②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决策具有咨询作用,特别是高等学校在此方面的作用显著。(3)教育能够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增强民主意识,推行民主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与进步。教育具有传播民主政治,启发、激励人们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功能,还具有加工、选择、再生产民主政治的作用。50、答:(1)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2)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3)将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之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4)以加强中等教育为核心,将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加强了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适应升学、就业的需要;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5)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力度,兼顾了升学与就业。(6)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比以往增多,程度也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有利于学生就业。(7)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承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注重天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是该学制的突出特点。51、答:(1)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2)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3)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4)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是人们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及其自身结构方面出发,为解决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它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其主要缺点在于,学业标准不太严格,初级学院的学生缺乏离家生活的成长经验等。52、答: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欧美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最系统的课程理论。其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保持课程的逻辑机构和知识的系统型,他依据统觉理论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课程设计原则。“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把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相联系来探讨课程的选择与设计。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以后想象发展起来,最后是理性的发展。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当是种族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53、答:根据信息来源形式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建构分成三类: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1)活动性学习。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这种学习的特点是学习源于内部动机,具有具体性和情景性,有较好的自我监控。(2)观察性学习。即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相互作用(即活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观察性学习在很多性质上介于活动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两者之间,它与活动性学习都具有具体经验的性质,同时它与符号性学习都属于间接经验之列。(3)符号性学习。它不仅指对符号本身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指个体在通过语言符号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这种学习具有概括性、系统性、高效性。54、答: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生活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的品德。四、分析论述题55、答:(1)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同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其次,经研究,教育具有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和改变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不公平将阻塞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第三,教育具有复制和放大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教育的不公平能使现有的社会不公平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不公平的教育将大规模地再生产社会不公平;第四,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因此,教育不公平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平,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2)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选择标准是什么?是经济实力还是考试成绩?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3)当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从表面上看,主要集中反映于某些“点”上。例如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区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直接与某些人群的利益相关,对社会心理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如果从系统、全面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4)在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主张,从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出发,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是带有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才能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这种观点认为,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反过来,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保证。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约和依存。总之,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追求的方向。56、答:有学者指出,创新性人才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作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主体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就是要给学校尤其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校自主权,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合的教育机制。当前有三个基本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即课程、考试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这些方面也要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任务,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4)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目前教育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培养成依附人格的人、现实的守成者;一类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的创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影响观念转变的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还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原因。(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编制出一套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测量工具。通过有效的测量来验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开发创新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57、Ⅰ、答:在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其他环境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在这方面一般不如学校的条件好,教育效率也不如学校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收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区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Ⅱ、答:(1)这本来是一堂阅读课,由于鸟的干扰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预先的教学目标。彭老师见机行事,顺势改变了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却收到了另外一种教学效果。学生围绕鸟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在观察、听说读写等方面收到了一次难得的训练。而这些恰恰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长远目标所需要的。不过,彭老师应注意,学生查找资料后的交流要适可而止,并且宜在科学之类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延伸,不应占用语文课堂时间,毕竟,他和学生时要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2)彭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安排,大鸟飞过教师窗口,分散了学校的注意力,本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彭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适时地改变教学内容和进程,不但化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巧妙地转化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3)这堂课体现出现代教学的一些新理念。首先彭老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限制学生观鸟的行为。其次,彭老师对学生观鸟活动进行了指导,并利用自身对教学机智,把这一突发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恰当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b0edd010007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