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问其族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在心理学史上,从冯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9世纪末,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欧洲。直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美国由于心理学界的机能主义运动而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而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继而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于用准确的、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他总结了美国机能主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20年来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根据他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1913-1914年,桑代克将他的学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组成,并探讨了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论述了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是其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理论的材料。 (二)发展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从20 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还有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号学习理论以及皮亚杰(J.Pinget, 1896—1980)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多达上百种,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同时,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日趋缩小,相互之间吸收着对方的合理内容,学派界限趋于模糊。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纷纷转向分析学校教育的实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做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还有人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班级的大小、学生的角色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时期( 20 世纪 80 东代以后) 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溶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