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备课组长与教研组长有什么区别

铁娘子
万物亦然
备课组长与教研组长区别如下:1.负责的工作类型不同。教研组长负责年级的学科教学与教学教研工作。如:负责学校的教学安排、研究之类、课程安排、组织公开课示范课、下达教学任务、负责教学效果成绩的分析、教师的评价等。而备课组长的职责为负责集中教师一起备课。2.权力大小教研组长是在学校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直接领导下的年级学科负责人,备课组长只负责教研组内的备课任务,教研组长是备课组长的上级人员。扩展资料教研可以从教研的发生地点、教研的组织主体、教研的目标三个角度对教研进行划分。1.教研的发生地点把教研划分为实地教研和网络教研。由于实地教研和网络教研不存在谁比谁高级的问题,因此这种划分是教研的分类。2.教研组织主体。教研可以划分为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及区域教研。由于这三种教研的类型存在着范围的等级差别,因此这种划分是教研的分层。3.教研的分元。即: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根据教研指向的目标,教研可以划分为职业道德教研、教学设计教研(或称课前教研)、教学实施教研(或称课中教研)、教学评价教研(或称课后教研)及课题教研。由于这样划分的五种教研既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因此是教研的分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研

如何做好一名教研组长(转)

建筑师
忘其所受
作为教研组长,应该充分认识教研工作的意义、作用,否则,教研工作就难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难以上台阶。我认为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先进教研组,使组内成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日常工作)1、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期末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总结。2、组织全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学校要求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长期坚持落实。重视集备,组织好集备组间交流学习、互通信息等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定期评估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与反思。4、组织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指导和督促教师的业务学习,互相听课,互相观摩,以老带新,组织上实验课、观摩课,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研组长每学期除完成听课总节数外,要兼顾听课面,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听一节,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配合学校组织好青年教师的帮带工作及评优课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5、重视学法指导。组织全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方法辅导。6、组织全组教师认真研究作业布置的方法,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7、协助教务处组织好期中、期末考试命题、阅卷,评分、总结和讲评工作。8、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好研究性学习。9、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发扬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争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索者。二、搞好教研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多读书、多学习除一些相关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外,读书面要广,注意阅读专业期刊和理论专著。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素质,推动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2、要善于积累和处理资料、信息作为教研组长,要能够高速、高效的获取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既包括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也包括教育实践的新动态,并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内化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组长应为广大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3、要善于反思教研工作既然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失败和教训,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反思虽然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实践,出自深刻的思考,特别具有真实性,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材料。在反思的基础上,善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已知信息,提炼出具有更新价值的精华。4、要多写作教研最终要通过文字载体,以不同的论文形式将研究结果表述出来。要写一些论文,逼着自己带着目的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认识和水平也就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其他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总之,教研组长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人正派,有创新求实精神,在组内有较高威信,最终才能团结和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教研组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形成良好教研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风气。最后,我认为教研组长要树立“三种意识”:1、有大局意识,能从大处着眼,全校一盘棋,胸怀宽广;(因人们都喜欢与胸怀宽广的人交往)2、有服务意识,团结全组教师,课堂争效益,齐心协力;(多为别人着想的人才会赢得人的尊重)3、有竞争意识,工作积极进取,创一流业绩,堪为表率。(有进取心的人工作才会不断取得新成绩)

备课组和教研组有什么区别

乃比于狂
安吉儿
教研组:整个学校里研究同一科目的老师组成的,也叫大组。如:语文组、数学组。。。。。备课组:一群同年级、教同一册课本的老师组成的,也叫小组。如:高一语文备课组、高二数学备课组等等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回坐忘矣
京义线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校管理层面: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二)教研组内部: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对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三)教师自身: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2、指导功能。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2)读书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3)备课主讲制度。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按3个步骤进行:①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②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③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6、做好教研组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对教研组的考核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进行。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只有组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设教研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组长要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能做到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检查考核,随时交流、探讨在备课、教学实践遇到问题。 3、“竞争”也是建设教研组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源于隔离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的单向的不全面的考评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状态下完成的,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而学校的考评导向十分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是开放的、合作的、双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监督的不到位,极易造成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涣散。没有竞争,从大处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处讲,不符合学校需要生存和发展的校情。因此,竞争亦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以教师发展为本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时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持教师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如何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

标错参
老两口
教研组长有何重要性?打个比方,空降兵需要地面部队的接应,如果光有空降兵,没有地面部队接应,仗是打不赢的。同样的,课改是自上而下的一场改革,但自下而上的接应很重要。而教研组长恰好是自下而上最基层的领导者,也是地面接应最直接的组织者,所以教研组长在课改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教研组长是基层的精英。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教研组长的角色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教研组长是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长还是教师业务成长的指导者。教研组长就好比是一只“领头羊”,她对整个教研组起着引领的作用。教研组长强了学校的教研组就强,教研组强了学校的教师就强,教师强了整个学校才能强!作为教研组长,肩负着三大任务:第一、提高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组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第三、积累本学科教学经验,形成本学科教学特色。一、学习反思促发展1、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教研组长,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评课、命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基本功,也是教研组长成为令人信服的重要砝码。教研组长要有主人翁意识,要主动思考,敢想、敢做,不能只当执行者。教学教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工作,因此,作为一个学科领军人物的教研组长,首先必须做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教研组长要向书本学习,广泛地阅读。除了本学科的专业书籍,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应该阅读的对象。不仅如此,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阅读,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向专家学习。即使是水平和能力比自己低的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总结他人的失败,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反思,是要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他人,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领悟,在反思中提高。只有教研组长首先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才能更好的带动全组教师的学习和反思,引领大家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做好教研组长,自身必须要有一手“硬活”,这样才有底气。当你在教研活动中发表的意见对同仁们有启发,你在同仁心目中的威信会慢慢建立。立身之本很重要,教研组长更要注重内功的修炼。2、促进他人成长。当好一名教研组长要具有三种意识:主人翁意识,协调意识,和争优意识。教研组长乐做“后台支持”工作也很重要,经常帮助组内的老师成功,是凝聚组内老师的一贴良剂。教研组长可以在组内开展“师徒结对”。督促学习提高,“集体诊断”等方式,帮助新上岗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尽早走向成熟,帮助少数“薄弱”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以实现全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教研活动抓实效1、教学常规和教研计划要适切。结合《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建议》制定本校地理学科的教学常规,要求教师人手一册,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各项常规要求,使每位教师将教学常规清晰地记在脑中。同时,我们还引导教师对照常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我与常规找差距”的教学反思活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观念、人才观念,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认识认真执行常规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常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好的计划应该具有适切性。应该包括实事求是的现状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并配上相应的实施方法,以及可测的目标达成度。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找到“症结” 后,还要仔细的分析一下导致“症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即:怎么啦?——问题所在,如:理论上的匮乏、认识上的偏差、行为上的脱节等。二是针对问题,目标清晰;找到了“症结”并进行了细致的诊断后,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计划中的这一部分就是要清楚地呈现:做什么?——目标定位,怎么做?——措施途径,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计划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计划含金量的一个块面。三是人人参与,体现过程。教研组长对教研组的活动要整体安排,做到有思路、有措施、有目标,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灵魂作用。还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她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曾参与教学研讨过程。2、活动方式要多样。教研活动的内容要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课堂内、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调查表明,教师还是机械灌输多,启发式教学少;着力于解题目应付考试,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本质的把握尚成问题。再有,目前有些教学改革常常流于形式、流于做表面文章,一说合作学习,就是大家一起来讨论,没有具体的目的。还有,有的教师还没有系统完整地学习过课程标准,对课标能有深刻理解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学行为跟不上时代要求,还是因为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教研组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学习,教研组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在教研组学习的过程中,教研组长有核心引领作用,组长必须成为头脑清醒的组织者,以身作则,善于学习。教研组的学习形式要多样化:自习后研讨、或由一位老师组织学习,然后大家结合自身进行讨论。教研组必须据聚焦课堂,“课堂因真实而精彩”。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研组工作的关键是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最终归宿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听课、评课是教研组主要的教研内容,教研组活动必须围绕课堂进行。如:地理教研组进行每月一次的“磨课”活动。“磨课”一般在一周时间内完成。首先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位老师上课,大家进行评议,找出问题,把教学设计修改后再由同年级的另一位老师上课,大家再进行评议。还有一种上课模式就是“同题异构”,一般选择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教学,由两位老师同时用不同的方法上课,有的时候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的时候是教学设计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去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三、集体备课要高效实践证明,教研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走不出课堂本身的局限,走不出个人经验的狭隘空间。任何一种有效教研模式的开展,都要落实到教研组,依靠组内的精诚协作,做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启迪,才能开阔视野。集体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是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的过程。为了避免“你要资料,我会抄,你要检查,我下载” 的消极应对情况。学校要把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集体备课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如:地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说课——集体备课——个人复备。集体备课每周一次,要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有主讲人、有记录,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不定期检查集体备课的情况。备课主要是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备教学案的编制,要求同一年级统一进度、统一学案,集体备课之后还要求老师根据各班级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教育科研促成长“教科研兴校、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兴学”。如果只当一名教书匠,用因循守旧的眼光看问题,教师工作真是又苦又累。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科研能让老师收获科研成果。教研组活动,必须以课题为抓手,深入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地理组有自己的市级课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总课题,进行“学案教学”、“问题串设计”、“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等子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的探讨,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五、学科特色创品牌教研组建设要创出品牌,在很多教研组中脱颖而出,必须搞出学科特色。如地理教研组结合地理学科的优势,把环境教育作为教研组的特色,通过努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研究”被立项为市级课题。全组老师把课堂作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利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来增长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为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做出了贡献。地理教研组之所以能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市先进教研组”,环境教育特色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六、资源共享建网页教研组网页是教研组的"名片",每一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仅能让当地人了解你们教研组,更可让世界了解你们。在网页上可以设置以下栏目:成员风采、计划总结、活动安排、教学常规、优秀教案、精美课件、获奖论文等。把教研组网页建设成最佳的教学资源库,大家可以把各年级备课组的教案、学案、课件、试卷、教学反思、理论学习资料、上课素材等分门别类上传到网上,大家在备课时可以互相借鉴,并不断修改补充。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长期的积累和完善下,可以建成一个内容齐全、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教学资源库,这可大大节省备课时间,教研活动也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大家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七、困惑1、大部分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2、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要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和指导作用,真正做到集思广益。3、有些老师对教研组长布置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八、建议1、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提高教研组长的业务水平。2、给教研活动室配备投影仪,使活动形式多样化。3、发挥领导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深入教研组,加强对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的检查和考核,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4、现在的激励机制关注的是优秀教师,所以有能力的教师考虑怎么做一个优秀教师,很少有考虑怎么做好一个教研组长。所以该有的部门、的机制要考虑怎么支持、鼓励一些做的较好的教研组和教研组长。5、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教研员或者兄弟学校的同行共同切磋。或者走出去,开阔视野。做好教研组长也不难,上好课——影响力;团结同事——向心力;主持活动——领导力;科研兴教——推动力;身体力行——感召力。

怎样组织教研活动

子也
大追捕
教研工作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工作,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工作。在新课标理念全面深入课堂的今天,我认为教研工作应当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标理念、以全新的思维、积极开展特色教学研讨,协助校领导打造一流教学品牌。因此,要抓好学校教研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广。因此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刻不容缓!也只有理论水平确实提升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才跟得上去。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充分运用有效时间,多读一本书。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曾说:“你再忙,也要留给自己一定空间多读一本书”。而 “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这也是台湾著名儿童作家方素珍说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我们校长曾多次在教师大会上强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思想认识,才能把我们的学生教好。还记得,我们十多位科组长参观海口市英才小学时,一走进学校大门便洋溢出浓浓的书香味!一楼运动场的几根柱子刻着许多书籍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影响人一生道德行为的,如三字经等等。我们从教学楼一楼至四楼,每个角落都存放着许多书籍。书籍种类多,随手便可供师生翻阅。我按捺不住打开《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从书籍中读到:做一名阳光的教师确实不容易。教师要散布阳光到孩子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阳光的教师用理想和激情教书、用爱心和细心育人,从这里便可领悟到海口英才小学的特色,也让我们久久不愿离开。我们的数学科组的成员们,在教研活动时,可要多阅读些书籍,例如:刘良华的《教师专业成长》,吕炳君的《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等。读书应当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部分。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课题研究,是新课程培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教研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教研工作中,教师要根据本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研讨主题。例如,我校近年来确定的课题有:“教师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新课标下教师如何用好课堂40分钟”、 “中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低年级课堂有趣教学” 、“高年级立体图形的讲解”等等,这些课题都安排在每周的数学课组活动进行。活动时,老师们准备的材料较为充分,气氛较为活跃!发言的教师能畅所欲言,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从而解决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确实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 3、“走出去,请进来”,加快教学前进的步伐。 我国自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搞改革开放至今,所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应当搞改革!多让年轻的教师们“走出去”,再把名师们“请进来”。这应当是教师们专业水平提高最便捷的一种学习途径。例如这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的几位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前往南京、上海跟班学习。她们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最前沿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学习满载而归后,她们对学校贡献凸显出来了。通过她们的展示课,我们全体教师都能感受到新课堂的新面貌,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她们的汇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通过她们的师带徒,快速提高我校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很好地激活学校的教学氛围!在我校她们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在我市她们名气更是响当当!这也是“走出去”的最好回报!“请进来”,我认为也是教研活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几年来,我省培训院请进来的外省和省内专家不少,质量较高。他们所做的专题报告辐射很大,效果也很好!例如,海口市教研室张国红老师所做的《关于听课评课的思考》一课,对教研工作帮助很大!他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先指出我们教师对听课、评课的一些粗浅认识,再提出怎样听课评课,报告一结束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正是张老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再做的省骨对听课、评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不就是“请进来”的效果吗? 二、继续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定严格规章制度,确保人人参与,讲究培训质量,就一定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把年级组、教研室和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学习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落实。 2、继续开展个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活动。提倡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必须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反思,写出书面报告。 3、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建立评课诊断性意见的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注重科组合作交流,增强各组员的协作意识。 为改变过去教师习惯于单兵作战的状况,让合作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习惯,让教师的个人智慧与集体共享,让教师的个人智慧间产生碰撞,激发出更大的智慧,我们尝试着开展集体备课和开展研讨课活动。 1、集体备课,互动研讨。 集体备课能让教师们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将校本培训工作与备课组建设紧密结合,激发大家的智慧,博采众长。各学校应当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互动研讨,不断完善备课制度,加强集体探讨,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等。形成的教案要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凸显“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求实创新,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各科组每单元可安排一位主备课教师,每位教师在听取主备教师的设计方案之后,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形成共识,由主备课教师写出教案,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教学需要采取圈点批画、增添删减的方法进行修改。在实际教学后,每位教师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认真反思,对个人教案进一步完善。这样,形成了集体的五环节即:个人预案、集体研讨、整合实践、认真反思、实践成案。 2、有效开展汇报课,让汇报课的教研效益最大化 。 汇报课作为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各科组成员要做到,一位老师授课,同学科的老师一定要全部调课,前去听课。同时,特别对观课、议课明确如下要求: ①做好听课准备。要提前了解讲课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为了让听课老师更有针对性听课,执教者授课前要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到学校博客上,让听课老师可以事先了解。 ②尊重执教者,认真听课,不随意与人交谈,影响前面师生上课。听课必须思想专注,观察全面,既要注意教师的活动,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应。③记好听课笔记。听课是议课的基础,听课应作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除常规要求外,特别要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想和评议。因为听课时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记录,议课时才能有说服力。④议课要及时认真地进行。议课时可先邀请授课教师自评;评课要根据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要给予必要的剖析,用例子加以说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议课有利于我们进行二度设计,真正体现议课对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 四、注意对年轻教师的栽培。 年轻教师有活力,年轻教师有空间,年轻教师更需要我们关爱。学校的教研活动应当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以老带新,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帮助青年教师扎实练好教学基本功,为年轻教师搭建平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有关评优活动,例如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反思等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五、运用知识网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已成为新时期教研的一个新的阵地。学校教研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获取前沿教科研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加强教师的互助协作与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大网络教研力度,让信息时代的便捷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有效开展教育教研工作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具便捷的途径之一,教研工作能为学校教学保驾护航

参加中心教研组的原因

怨天怨地
黄帝
教研活动是学校不可豁缺的日常活动,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我们的教研活动似乎也确实在各种制度的保障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定期召开的教研会、参加评比的公开课、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和教研论文交流活动充斥在教师们的教学生活中。但是,不是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实实在在地促进、改善着教师们的教学?的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甚至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如此背离初衷的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是单向的、广播式的,教师基本是被动的听,被动的记,而缺乏必要的交流。  比如教研会。教师最常参加的教研活动就是教研组内的教研会了,这本来应该是教师最容易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最容易相互交流的好机会,但在实现操作中,大多数时候成了分管校长主任们的广播会,国家有什么教育政策需要把握,上级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需要实施如何实施,教师的教学中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本段时间的教学工作重点要点……等等等等。领导们讲啊讲,教师们听啊听,讲完了,听完了,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最后领导就会说:就这么一些事情,大家下来后要认真完成,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就散会吧。于是教研会便开完了,教师除了开会时作的将来要检查的笔记和散会时真心的掌声,再没有收获了。至于教师对这些政策、理论、措施有什么样的想法,那是需要“下来再说”的,而大多数情况是“下来”以后还有什么好说的?按领导意见办吧。学校的教研会,没有教师发言的机会。更高级别的教研会呢?区上的、县上的、市上的、省上的教研会,需要发言的人,需要传达的精神,普通教师更只有听和记的份了,哪里有什么机会,也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发言的。久而久之,开教研会就是听和记教研会成了一种习惯,偶尔有专家让大家提提问交流一下,就算有上千人也会表现上习惯性的整齐的漠然。  其它的教研活动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多数学校都规定了教师每周每月每学期按等级听多少节课,听课本是有记录的,课也有听了的,但听就听了,听了就完成任务了,最多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相对一笑几句寒暄,极少有互相交流一下教学得失体会的。至于公开课,无论是新教师的合格课,老教师的献礼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还是各级组织的竞赛评比课,普通教师只要有观摩学习的机会已经不错了,有想法想说上两句?呵呵,想想也就行了。甚至反映每个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教学论文交流,虽然说是交流,虽然是每个教师每期都要交上一两篇,交就交了,该得奖的就得奖,该推荐的就推荐,这也就是学校指定的那几位教师的任务,没有谁会与作者本人交流一下,评说得失,商榷改进的。  在所有的教研活动中,一线的普通教师都缺乏发言的机会。缺乏互动交流的教研活动,在繁荣的背后是掩饰不住的低效,甚至由于对这样无聊的教研的反感,有些教师还会滋生对教研活动中的内容的反感和抵触,从而导致学校教研活动有名无实,有劳无功。  如果要追究教研活动高频低效的原因,也许不少领导又会归罪于普通教师的素质,批评他们没有积极主动投身到教研活动中来,而我则认为学校管理层理应该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教学工作是人的工作,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教师把学生当作单向接受知识的机器是不妥的,会造成学生低效的学习,学校把教师当作单向接受教学任务按指令完成教学任务的机器也同样是欠考虑的,同样会造成低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缺少发言的机会,缺乏交流的本质是学校管理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对人发言权起码的尊重。  当然,要改变学校教研活动的低迷状态也难也不难。说难,是因为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更要涉及一些管理制度的改进。说不难,是因为只要学校管理者们正视这一问题,给自己的管理理念增添一点人文意识,真正以服务为宗旨,学会倾听,把每个教师都先当作是有主见有想法的教学实施者,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研工作就会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节课上。  尊重唤醒激情,交流激发才智,而激情和才智都是教师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既然是教研,既然是研究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就请给教师们一点发言的机会、交流的空间吧!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麻烦告诉我

秃而施发
老同学
——“教研组文化”系列之一李政涛 《上海教育科研》2006.7 P4-5 “重心下移”是现代型学校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也是“新基础教育”完成整体性学校转型的基本策略。其结果是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当代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并且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观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组的体制沿革、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内容上①,但对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却相对薄弱。“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学校整体性变革与转型,最根本的是实现学校文化转型,同样,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也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换而言之,将教研组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察,通过寻找教研组建设的文化之根,探索当代教研组变革的文化路径。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对于教研组建设而言.文化意味着什么?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与不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有何区别?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可能成为随处套用的帽子,甚至成为一种“皇帝的新装”。“新基础教育”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对于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的。以听课为例,华坪小学各教研组都对听课教师提出了如下规范性要求:要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 。例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了“建学习型的组织,创学者型的队伍”的口号,这一口号本身就是该教研组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三.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指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么样思考和行动的。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意义上,对教研组建设而言,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它是教研组及教研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教研组文化的变迁或转型总是一种最深刻的变革,因为它代表着作为管理者的教研组组长和作为被管理者的普通教师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研究教研组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人本身。具体而言.就是研究教研组组长和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群体和组织内的生存方式和状态。上述观点同时表明,当我们试图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建设的时候,首先意味着进入对教研组中的每一个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关注。构成这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是具体的、细微的日常活动和行为。即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是怎样过日子的,他们是怎样备课的?我们是怎样评课的?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他们是怎样交往的?他们是怎样管理班级的?等等。正是在“以日常性为底蕴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个意义上,文化构成了教研组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以,当我们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时候,就是力图站在教研组的根基上进行思考和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新基础教育”的教研组文化是以改造和重建设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核心目标的文化,因此,它是一种有根基的文化。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就“教研组文化是什么”进行了阐述,为了进一步廓清教研组文化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对“教研组文化”不是什么加以说明。1.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建设的代名词。正如学校文化不同于学校教育一样,与教研组建设相比,教研组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文化”带来的。它表明:从教研组的“文化”根基上,即教研组成员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中考察教研组的发展和建设问题。2.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加文化。对于教研组来说,文化不是外在于它的,不是像衣服一样,随时可以套也随时可以脱的东西:相反,文化是内生的,内在于渗透于教研组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因而是日常性与根基性的。3.教研组文化不是学校文化的翻版。虽然,教研组文化是在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学校文化重心下移的结果,但这种重心下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下移,而是需要转化和生成的下移。因此,不能学校文化做什么,教研组文化就做什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教研组文化在学校文化体系内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特殊性通过教研组文化的结构要素体现出来。一是教研组的精神文化。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如前所述,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将“建学习型的组织,创学者型的队伍”确立为组训,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研组文化愿景是“创建一个充满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二是教研组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是由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决定的。相对而言,教研组的物质文化要么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使自身的特殊性湮没不闻,要么常常被忽略,成为与教研组文化不相关的东西。实际上,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更体现在教研组的文化产品上,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上。 三是教研组的制度文化。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参见钱薇《浅谈教研组建设的评价》,《中小学管理》2006年2期)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四教研组的行为文化。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所以,当我们提出备课文化、听课文化、评课文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就行为文化而言的。4.教研组文化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文化。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因此,教研组文化是群体型、互动型的文化j5.教研组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当把教研组文化视为一种静态的结果去考察时,往往会导向对可见的外在的文化形态(如物质文化)的追逐。相反,教研组文化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过程。当教研组文化被视为动态的时候,意味着的生成,生成只能在动态的流变中实现,即动态生成。它直接使得教研组文化成为一种“过程”,这意味着教研组文化的创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它要求教研组组长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创建策略,从而层层推进。同时,这也意味着教研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流动而且流变的文化,因而是不断有创造的文化。注释:①参见《学校中层组织》系列论文,《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7期。[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0062]

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合同
激光师
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是并不意味着教研组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五点中,着重交流第四点,详细描述我们是怎么做的,其余四点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了。(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  1、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  1、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多元的对话途径。(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经于2005年3月25日开展过市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这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动,该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课题的确定、评课维度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 在教研课中,课题的确定一般是由执教教师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把课题确定的过程作为全组教师研究教材、并明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用于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  环节一:研读教材,并根据自主探究的理论知识,在个人认识基础上并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你认为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  环节二;交流讨论,我认为哪一堂课是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这一学习的运用?我为什么是这样认为的?在研讨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两堂课。  评课维度的确定 全组讨论:只停留于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评课方式行不行?怎样更有利于对主题形成清晰的认识?研讨的结果:评课应围绕主题制定出评课的维度,这样才能使对课的解剖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讨论:评课维度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提出怎样的维度?研讨结果:评课维度应依据前期出现的一些教学行为与自主探究学习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维度应该在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确立了四个评课的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安排了两到三个重点点评的教师。  ● 试教、提出修改意见  试教前,我们要求两位上课教师先自己备出教学预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师的原创;原因二:改变教师依赖别人指导的心理与行为。3月11日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按照惯例,全组教师到场听课,并于当于下午进行了课后研讨。研讨包括:1、说课:关键要让执教教师说出你对教材是怎么理解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细节落实目标的?2、教师评课:提出哪个环节上是不够好或不够清晰的?并且质疑执教教师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并提出是否可以这样改进,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 课堂教学展示,数学组教师和其余学科部分教师研讨活动  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晶,使每个教师从中看到我们改进后的策略是否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一起来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发展。  回顾这个全体教师一起行进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全体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对话使教研活动变成了创造、生成的过程,对话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成长,对话了促进了学校教研组文化的形成。  主题总结阶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